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4574发布日期:2020-07-10 15:3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铝式装配建筑以其简单易装,结构轻便且强度高,造型多样且触感较其他金属建筑更为舒适,广泛为大众所接受,且较于传统木屋等装配式建筑更加耐用,具有很好防火、防潮、耐磨、防虫等优越的物理性能。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八边形屋顶等异形房屋多数是混凝土倒模或者木结构的,而混凝土安装方式麻烦效率低,粉尘大,而且不可拆卸,不利于材料的重复利用,很难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能够便于安装,提高装配速度,还利于材料的重复使用,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外框结构和位于外框结构内的内框结构,内框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内拉弯门框、平行间隔布置于两个内拉弯门框之间并呈穹形的多根内主梁、及连接于两个内拉弯门框之间的多根辅梁,每根辅梁均与所有内主梁可拆卸连接、并与每根内主梁垂直布置,内主梁和辅梁配合形成第一穹形屋面,第一穹形屋面的顶部设有屋顶斜面骨架,外框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拉弯门框、及连接于两个外拉弯门框之间并呈穹形的拉弯主梁,拉弯主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拉弯门框可拆卸连接,外拉弯门框从门框脚到门框头之间连接有多根间隔布置的拉弯主梁,两个外拉弯门框之间布置有多根与外拉弯门框平行布置并呈穹形的支撑梁,两个内拉弯门框的正上方分别设置有一根支撑梁,支撑梁与对应的内拉弯门框可拆卸连接,每根支撑梁均与所有拉弯主梁可拆卸连接、并与每根拉弯主梁垂直布置,拉弯主梁和支撑梁配合形成第二穹形屋面,第二穹形屋面外罩于整个第一穹形屋面。

安装内框结构时,将两个内拉弯门框定好位后,并将预先定制好的内主梁和辅梁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内拉弯门框之间的不同位置,使整体内框屋面呈穹形;安装外框结构时,将两个外拉弯门框定好位后,并将预先定制好的拉弯主梁安装在两个外拉弯门框之间不同的位置,其中有两根拉弯主梁分别安装在外拉弯门框的两个门框脚位置、并靠近地面,其他拉弯主梁则沿着外拉弯门框的框体依次间隔布置至门框顶部位置,通过可拆卸方式与外拉弯门框进行连接固定,使外框结构从地面位置至屋顶位置的整体屋面呈穹形。该装配式建筑整个结构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使外形更美观,也满足异形屋顶跨度大的装配式建筑,通过设置辅梁防止内主梁的变形和保证内主梁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支撑梁防止拉弯主梁的变形和保证拉弯主梁之间的相对位置,加强整体结构的强度,也使整体结构更适应异形屋顶跨度很大的装配式建筑。且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即使结构改变也可以重新拆卸调节而不会使原来的梁体报废,灵活多变,也利于梁体的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屋顶斜面骨架设有位于第一穹形屋面上方并与内主梁垂直布置的主骨、及连接于主骨和内主梁之间的支撑杆,主骨的两侧均设有多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斜梁,斜梁的一端与主骨连接,另一端向内主梁一侧倾斜。

进一步的是,内主梁每侧的斜梁与内主梁一一对应,斜梁向所述内主梁一侧倾斜的一端与对应的内主梁连接。使屋顶斜面骨架的安装更方便稳固。

进一步的是,斜梁与内主梁连接的一端设有与内主梁形状配合的穹形连接面,穹形连接面与对应的内主梁上表面贴合。使斜梁与内主梁的连接更贴合,整体更美观。

进一步的是,内拉弯门框与对应的支撑梁之间间隙安装有内墙板,内框结构还包括外壁设有排水槽的排水梁、及位于第一穹形屋面上方并覆盖第一穹形屋面和屋顶斜面骨架的第一保温防水层,第一保温防水层连接于两个内墙板之间,第一保温防水层与两个内墙板的连接位置正下方均设有排水槽,排水槽贯穿排水梁的整个外壁,排水梁两端延伸至地面。使得雨水通过第一保温防水层与内墙板的连接位置滴落在排水槽上并排至地面,进一步加强该内框结构的排水效果;且通过在内框结构上设置第一保温防水层,提高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防水和降噪的效果。

进一步的是,外框结构还包括覆盖第二穹形屋面的第二保温防水层。通过在外框结构上设置第二保温防水层,达到双层防水,双层保温隔热,双层隔音降噪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防水和降噪的效果。

进一步的是,第一保温防水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铝板、玻璃棉、挤塑板、气泡铝箔和铝板,第二保温防水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铝板、毛草和铝合金编织条。

进一步的是,辅梁的顶部均设有与内主梁配合的卡口。便于辅梁和内主梁的安装定位,提高安装效率,也使辅梁和内主梁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进一步的是,内主梁与辅梁之间通过第一锁紧装置可拆卸连接,第一锁紧装置包括连接件和螺杆,内主梁与辅梁的连接位置对应有至少一个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相互固定并呈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倾斜角度和对应的内主梁与辅梁接位置处配合形成的倾斜角度配合,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上均设有连接孔,内主梁和辅梁均设有与对应连接孔配合的通孔,内主梁与辅梁之间通过螺杆、通孔和连接孔配合连接。安装时,将螺杆依次穿过通孔、连接孔后两端通过螺母固定,使内主梁固定在辅梁上,内主梁与辅梁之间通过该第一锁紧装置实现可拆卸连接,且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且通过这种螺杆连接方式,使连接更稳定,在频繁的动荷载下不易脱落,使整体结构更稳固。

进一步的是,内主梁与辅梁的连接位置对应有四个呈十字布置的连接件。内主梁与内拉弯门框之间、内主梁与辅梁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整个结构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使外形更美观,也满足异形屋顶跨度大的装配式建筑,通过设置辅梁防止内主梁的变形和保证内主梁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支撑梁防止拉弯主梁的变形和保证拉弯主梁之间的相对位置,加强整体结构的强度,也使整体结构更适应异形屋顶跨度很大的装配式建筑。且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即使结构改变也可以重新拆卸调节而不会使原来的梁体报废,灵活多变,也利于梁体的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式建筑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框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梁与内拉弯门框连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主梁与辅梁连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框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弯主梁与外拉弯门框连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弯主梁与支撑梁连接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框结构,110.内拉弯门框,120.内主梁,130.辅梁,140.第一锁紧装置,141.连接件,142.第一连接板,143.第二连接板,144.连接孔,145.螺杆,150.通孔,160.屋顶斜面骨架,161.主骨,162.支撑杆,163.斜梁,164.穹形连接面,170.收边弯梁,180.排水梁,181.排水槽,20.外框结构,210.外拉弯门框,211.左门框,212.右门框,213.门梁,214.卡槽,215.门框脚,220.拉弯主梁,230.支撑梁,240.第二锁紧装置,241.连接件,242.第一连接板,243.第二连接板,244.连接孔,245.螺杆,250.通孔,30.内墙板,40.第一保温防水层,50.第二保温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外框结构20和位于所述外框结构内的内框结构10。

如图3和图4所示,内框结构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内拉弯门框110、平行间隔布置于两个内拉弯门框110之间并呈穹形的多根内主梁120、及连接于两个内拉弯门框110之间的多根辅梁130,每根辅梁130均与所有内主梁120可拆卸连接、并与每根内主梁120垂直布置,内主梁120和辅梁130配合形成第一穹形屋面,第一穹形屋面的顶部设有屋顶斜面骨架160。

安装时,将两个内拉弯门框110定好位后,并将预先定制好的内主梁120和辅梁130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内拉弯门框110之间的不同位置,使整体屋面呈穹形,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使外形更美观,也满足异形屋顶跨度大的装配式建筑,通过设置辅梁130防止内主梁120的变形和保证内主梁120之间的相对位置,加强内框结构的整体强度,也使内框结构更适应异形屋顶跨度很大的装配式建筑;为了辅梁130和内主梁120的安装定位更方便,辅梁130的顶部均设有与内主梁120配合的卡口(附图未标识),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也使辅梁130和内主梁12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且在第一穹形屋面的顶部设置了屋顶斜面骨架160,便于内框结构的排水效果更好。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即使结构改变也可以重新拆卸调节而不会使原来的梁体报废,灵活多变,也利于梁体的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拉弯门框110也呈穹形,内主梁120的形状与内拉弯门框110的形状类似并相互平行布置,内主梁120之间等间隔布置,辅梁130之间也等间隔布置,使整个结构更平衡稳固。

如图3和图4所示,屋顶斜面骨架160设有位于第一穹形屋面上方并与内主梁120垂直布置的主骨161、及连接于主骨161和内主梁120之间的支撑杆162,主骨161的两侧均设有多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斜梁163,斜梁163的一端与主骨161连接,另一端向内主梁120一侧倾斜。其中位于主骨161两端的斜梁163一端与主骨161连接,另一端与内拉弯门框110连接,位于主骨161中部的斜梁163一端与主骨161连接,另一端与内主梁120连接,使屋顶斜面骨架160的安装更方便稳固。位于主骨161中部的斜梁163既可以和内主梁120一一对应,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保证一定的强度下,将主骨161中部的斜梁163数量设置为少于内主梁120的数量,使得每根斜梁163可以和内主梁120或内拉弯门框110连接。为了进一步方便安装,每个斜梁163设置在对应内主梁120或内拉弯门框110的正上方。

如图3和图4所示,斜梁163与内主梁120连接的一端设有与内主梁120或内拉弯门框110形状配合的穹形连接面164,穹形连接面164与对应的内主梁120上表面贴合,使斜梁163与内主梁120的连接更贴合,整体更美观。

如图3和图4所示,内框结构10还包括与内拉弯门框110一一对应的收边弯梁170,收边弯梁170设置在内拉弯门框110的正上方,收边弯梁170的顶部与位于内拉弯门框110上方的斜梁163贴合固定,收边弯梁170的其余部门与内拉弯门框110贴合固定,通过收边弯梁170进一步稳固斜梁163与内拉弯门框110的连接。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内主梁120与辅梁130之间均通过第一锁紧装置140可拆卸连接,第一锁紧装置140包括连接件141和螺杆145,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的连接位置、内主梁120与辅梁130的连接位置均对应有至少一个连接件141,连接件141包括相互固定并呈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42和第二连接板143,第一连接板142与第二连接板143之间的倾斜角度和对应的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连接位置处配合形成的倾斜角度或对应的内主梁120与辅梁130接位置处配合形成的倾斜角度适配,第一连接板142与第二连接板143上均设有连接孔144,内主梁120、内拉弯门框110和辅梁130均设有与对应连接孔144配合的通孔150,螺杆145与通孔150的数量一一对应,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之间、内主梁120与辅梁130之间分别通过螺杆145、相互对应的通孔150和连接孔144配合连接。安装时,将螺杆145依次穿过通孔150、连接孔144后两端通过螺母固定,使内主梁120固定在内拉弯门框110或辅梁130上,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之间、内主梁120与辅梁130之间通过该第一锁紧装置140实现可拆卸连接,且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且通过这种螺杆145连接方式,使连接更稳定,在频繁的动荷载下不易脱落,使整体结构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144为圆孔,连接孔144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腰形孔,更便于连接件141、内主梁120和内拉弯门框110之间或者连接件141、内主梁120与辅梁130之间的安装对位,使安装效率更高。

如图6所示,辅梁130与内拉弯门框110的连接位置对应有两个分别位于内主梁120两侧的连接件141,连接件141的第一连接板142均与辅梁130侧壁贴合,第二连接板143与内拉弯门框110贴合,安装时,其中一个螺杆145依次穿过其中一个连接件141第一连接板142上的连接孔144、辅梁130的通孔150、另一个连接件141第一连接板142上的连接孔144后两端通过螺母连接,两个连接件141的第二连接板143上的连接孔144和内拉弯门框110上的通孔150对应并同样通过螺杆145螺母连接,通过这种螺杆145连接方式,使连接更稳定,在频繁的动荷载下不易脱落,使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如图7所示,参照上述连接件141与辅梁130、内拉弯门框110的安装过程,内主梁120与辅梁130的连接位置对应有四个呈十字布置的连接件141,连接件141的第一连接板142均与内主梁120侧壁贴合,第二连接板143与辅梁130侧壁贴合,四个连接件141两两相对设置内主梁120和辅梁130拉弯两侧,使内主梁120与辅梁13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参照上述内主梁120与内拉弯门框110、内主梁120与辅梁130的连接方式,屋顶斜面骨架160的支撑杆162和内主梁120之间、斜梁163与内主梁120之间、斜梁163和内拉弯门框110之间、收边弯梁170与斜梁163之间、收边弯梁170与内拉弯门框110之间、收边弯梁170与排水梁180之间均可采用第一锁紧装置140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内拉弯门框110、内主梁120、辅梁130均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为铝合金材质,减少结构之间的拼接,也使整体结构强度更好;使用铝合金材质,质地更轻便于安装,且可塑性更强,使整体结构的自然曲线形态效果更好,内拉弯门框110、内主梁120、辅梁13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质。另外,连接件141采用不锈钢钢材质,防止材料生锈,延长连接件141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连接件141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防腐蚀防锈材质。

如图8和图9所示,外框结构2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拉弯门框210、及连接于两个外拉弯门框210之间并呈穹形的的拉弯主梁220,拉弯主梁2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拉弯门框210可拆卸连接,外拉弯门框210从门框脚215到门框头之间连接有多根间隔布置的拉弯主梁220,所有拉弯主梁220配合形成第二穹形屋面,第二穹形屋面外罩于整个第一穹形屋面。

安装时,将两个外拉弯门框210定好位后,并将预先定制好的拉弯主梁220安装在两个外拉弯门框210之间不同的位置,其中有两根拉弯主梁220分别安装在外拉弯门框210的两个门框脚215位置、并靠近地面,其他拉弯主梁220则沿着外拉弯门框210的框体依次间隔布置至门框顶部位置,通过可拆卸方式与外拉弯门框210进行连接固定,使外框结构20从地面位置至屋顶位置的整体屋面呈穹形,达到自然曲线的建筑形态效果,使外形更美观,也满足异形屋顶跨度大的装配式建筑。整个安装过程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即使结构改变也可以重新拆卸调节而不会使原来的梁体报废,灵活多变,也利于梁体的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8所示,外拉弯门框210包括相对设置的左门框211和右门框212、及连接于左门框211和右门框212之间的门梁213,左门框211、右门框212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均圆滑过渡,使外框结构20的自然形态效果更好,外形更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述,外拉弯门框210的门梁213水平设置,两个外拉弯门框210之间等间隔布置有17根拉弯门梁213,其中左门框211、右门框212分别连接有3根拉弯主梁220,门梁213上连接有5根拉弯主梁220,左门框211、右门框212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分别连接有3根拉弯主梁220,其中左门框211、左门框211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右门框212、右门框212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上对应的共12根拉弯门梁213所在曲线的曲率是相同的,门梁213上对应的5根拉弯门梁213所在曲线的曲率是相同的、并比其他12根拉弯门梁213的曲率大,因此,左门框211、左门框211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右门框212、右门框212与门梁213的连接位置上对应的拉弯门梁213配合形成的屋面所在曲面的曲率要比门梁213上对应的拉弯门梁213外拉弯门框210配合形成的屋面所在曲面的曲率要小,屋顶曲面达到平缓的效果,使外框结构20外形更特别且更美观,自然形态效果更好。拉弯主梁22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数量,所有拉弯主梁220对应的曲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样,使这样整个屋面呈球形。

如图8所示,外拉弯门框210设有与拉弯主梁220配合的卡槽214,拉弯主梁220的一端伸入卡槽214内、并与拉弯主梁220可拆卸连接,便于拉弯主梁220和外拉弯门框210之间的安装定位提高安装效率,也使拉弯主梁220和外拉弯门框21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卡槽214贯穿于外拉弯门框210与拉弯主梁220的连接面,便于拉弯主梁220和外拉弯门框210之间位置的调整,也利于外拉弯门框210的重复利用。

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外拉弯门框210之间间隔布置有多根呈穹形的支撑梁230,每根支撑梁230均与所有拉弯主梁220可拆卸连接、并与每根拉弯主梁220垂直布置。通过设置支撑梁230,防止拉弯主梁220的变形和保证拉弯主梁220之间的相对位置,加强外框结构20的整体强度,也使外框结构20更适应异形屋顶跨度很大的装配式建筑。为了支撑梁230和拉弯主梁220的安装定位更方便,支撑梁230的顶部均设有与拉弯主梁220配合的卡口(附图未标识),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也使支撑梁230和拉弯主梁22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支撑梁230有5根,每根支撑梁230的两端都延伸至地面,其中1根设置在两个外拉弯门框210的中间位置、并与每根拉弯主梁220的中部位置连接,其余4根两两分布在中部支撑梁230两侧,5根支撑梁230的形状与外拉弯门框210的形状类似,两侧为竖直梁,中间为平梁,平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直梁圆滑过渡,位于中部的支撑梁230总长最长,越靠近的外拉弯门框210总长越短,与每根拉弯主梁220的不同位置适配。支撑梁23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数量,每根支撑梁23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分段设置,按照拉弯支撑梁230的数量n切割为n-1段,相邻两根拉弯支撑之间安装一段。

如图2所示,两个内拉弯门框110的正上方分别设置有一根支撑梁230,这两个支撑梁23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内拉弯门框110的两个门框脚位置可拆卸连接,两个支撑梁230的顶部则与屋顶斜面骨架160可拆卸连接,实现内框结构10和外框结构20的连接固定,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参照图6和图7中第一锁紧装置140中的连接方式。

如图8、图10和图11所示,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之间均通过第二锁紧装置240可拆卸连接,第二锁紧装置240包括连接件241和螺杆245,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的连接位置、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的连接位置均对应有至少一个连接件241,连接件241包括相互固定并呈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第一连接板242与第二连接板243之间的倾斜角度和对应的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连接位置处配合形成的倾斜角度或对应的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接位置处配合形成的倾斜角度适配,第一连接板242与第二连接板243上均设有连接孔244,拉弯主梁220、外拉弯门框210和支撑梁230均设有与对应连接孔244配合的通孔250,螺杆245与通孔250的数量一一对应,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之间、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之间分别通过螺杆245、相互对应的通孔250和连接孔244配合连接。安装时,将螺杆245依次穿过通孔250、连接孔244后两端通过螺母固定,使拉弯主梁220固定在外拉弯门框210或支撑梁230上,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之间、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之间通过该第二锁紧装置240实现可拆卸连接,且操作简单,安装速度快,且通过这种螺杆245连接方式,使连接更稳定,在频繁的动荷载下不易脱落,使整体结构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244为圆孔,连接孔244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腰形孔,更便于连接件241、拉弯主梁220和外拉弯门框210之间或者连接件241、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之间的安装对位,使安装效率更高。

如图10所示,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的连接位置对应有两个分别位于拉弯主梁220两侧的连接件241,连接件241的第一连接板242均与拉弯主梁220侧壁贴合,第二连接板243与外拉弯门框210的卡槽214内壁贴合,安装时,其中一个螺杆245依次穿过其中一个连接件241第一连接板242上的连接孔244、拉弯主梁220的通孔250、另一个连接件241第一连接板242上的连接孔244后两端通过螺母连接,两个连接件241的第二连接板243上的连接孔244和外拉弯门框210上的通孔250对应并同样通过螺杆245螺母连接,通过这种螺杆245连接方式,使连接更稳定,在频繁的动荷载下不易脱落,使拉弯主梁220与外拉弯门框21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如图11所示,参照上述连接件241与拉弯主梁220、外拉弯门框210的安装过程,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的连接位置对应有四个呈十字布置的连接件241,连接件241的第一连接板242均与拉弯主梁220侧壁贴合,第二连接板243与支撑梁230侧壁贴合,四个连接件241两两相对设置拉弯主梁220和支撑梁230拉弯两侧,使拉弯主梁220与支撑梁23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外拉弯门框210、拉弯主梁220、支撑梁230均为一体成型结构且为铝合金材质,减少结构之间的拼接,也使整体结构强度更好;使用铝合金材质,质地更轻便于安装,且可塑性更强,使整体结构的自然曲线形态效果更好,外拉弯门框210、拉弯主梁220、支撑梁23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质。另外,连接件241采用不锈钢钢材质,防止材料生锈,延长连接件241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连接件241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防腐蚀防锈材质。

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防水和降噪的效果,如图2至图4所示,内拉弯门框110与对应的支撑梁230之间间隙安装有内墙板30,内框结构10还包括外壁设有排水槽181的排水梁180、及位于第一穹形屋面上方并覆盖第一穹形屋面和屋顶斜面骨架160的第一保温防水层40,第一保温防水层40连接于两个内墙板30之间,第一保温防水层40与两个内墙板30的连接位置正下方均设有排水槽181,排水槽181贯穿排水梁180的整个外壁,排水梁180两端延伸至地面。使得雨水通过第一保温防水层40与内墙板30的连接位置滴落在排水槽181上并排至地面,进一步加强该内框结构10的排水效果;且通过在内框结构10上设置第一保温防水层40,提高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防水和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温防水层4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铝板、玻璃棉、挤塑板、气泡铝箔和铝板,第一保温防水层4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

如图1所示,外框结构20还包括覆盖第二穹形屋面的第二保温防水层50,通过在外框结构20上设置第二保温防水层50,达到双层防水,双层保温隔热,双层隔音降噪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防水和降噪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温防水层50包括层叠设置的铝板、毛草和铝合金编织条。第二保温防水层5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形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