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停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固定装置及双层停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道路旁停放的非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非机动车主要包括了自行车和电动车,为了充分利用停车空间,保证停车秩序,往往会在地面设置一些非机动车的固定架,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得车辆可以排放的非常整齐,对市容市貌有明显改善,并且取放车也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车与车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但这种固定架一般仅限于自行车,由于自行车重量轻,结构简单,所以固定架的设计也可以非常简单和体积小巧,使用时,将车推进停车架内,前车轮下半部分进入车架内就可以防自行车倾倒和导向。但是对于现在使用率更高,数量更多的电动车却没有相应的固定架,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自行车,电动车重量较重,并且电动车包括多个标准,不同标准生产的车身长度、宽度差异较大,车轮大小、宽度也各不相同。目前电动车按照轮胎宽度主要分为65mm-70mm的a型电动车,80mm-95mm的b、c型电动车和100mm-110mm的b、c型电动车,轮胎宽度不同直径也不同,因此难以用单一固定的装置将不同型号的电动车固定停放。
基于这种市场需求,研发人员也有过尝试,比如中国专利cn103101588提供了一种固定可调车轮驻停器,虽然可以适应多尺寸电动车的停放,但整体结构复杂,存在较多活动件且需要手动进行操作才能完成,因此极易损坏并且不利于普及使用。
而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空间,部分城市投放使用了自行车双层停车架,但由于电动车的固定没有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所以双层电动车停放就更加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固定装置及双层停放装置,用以解决目前固定装置适应性和实用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动车固定装置,其包括停车架托架、设置在停车架托架前部的前轮固定架、设置在停车架托架后部的后轮固定架,所述前轮固定架包括位于停车架托架一侧的第一固定架和位于停车架托架另一侧的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的距离延停车架托架从前向后逐渐变大,所述前轮固定架通过至少上下两组与轮胎接触的卡位固定电动车前轮。所述一组卡位为分别分布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固定架上的卡位和第二固定架的卡位对应位于前轮两侧。
由于轮胎为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与较大的摩擦系数,因此可将车前轮推入前轮固定架内,将车轮卡住。
所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从俯视角度呈类八字形状,通过两者之间变化的宽度可适应不同型号的电动车,另外通过上下两组卡位点可有效控制前轮的转动或倾斜。
可选地,所述前轮固定架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一号卡位、二号卡位、三号卡位、四号卡位和五号卡位,所述一号卡位、三号卡位和四号卡位用于轮胎宽度在65mm-70mm的电动车的固定,所述二号卡位、三号卡位和四号卡位用于轮胎宽度在80mm-95mm的电动车的固定,所述二号卡位和五号卡位用于轮胎宽度在100mm-110mm的电动车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或第二固定架从停车架托架前端开始延伸依次包括竖直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第三弯折段、第四弯折段和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折段相对于竖直段斜向下向后延伸形成二号卡位,所述第一弯折段设有开口向前的l型弯折形成一号卡位,所述第二弯折段相对于第一弯折段向下向前延伸形成三号卡位,所述第三弯折段相对于第二弯折段向上向后延伸形成四号卡位,所述第四弯折段连接第三弯折段和平直段,所述平直段为五号卡位。这一结构设计可避让电动车前轮的碟刹盘、前叉、车轮轴、挡泥板等等,不会对电动车本身零件造成损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或第二固定架还包括设置在竖直段和平直段之间的防护杆。位于前轮下部的防护杆,可以帮助前轮导向及防止前轮侧向倾倒。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是采用空心管弯折而成的异形架子,所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呈镜像分布在停车架托架两侧。通过两个结构简单,用量节约,安装方便的固定架就解决了电动车前轮固定问题。
可选地,所述停车架托架横截面为u型的槽钢,其宽度大于停放电动车车轮宽度,其长度大于停放电动车车身长度。
可选地,还包括前轮限位结构,所述前轮限位结构固定在停车架托架上表面,所述前轮限位结构包括前坡、中坡和后坡,其中中坡为峰段,用于防止车轮后溜。
可选地,所述后轮固定架包括设置在停车架托架上的轮胎导向槽和从导向槽侧壁延伸出的护板。所述后轮固定架主要用于b、c型电动车的后轮固定,由于b、c型电动车较大较重,仅依靠前轮固定架不够稳定,其中轮胎导向槽对后轮起到导向作用,护板则进一步将后轮下部卡死,防止车轮倾斜车辆翻倒。
可选地,还包括八字形导向板,所述八字形导向板位于停车架托架尾部。在把电动车推上停车架时,八字形导向板可将后轮导向停车架轴线方向,便于后轮进入停车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其包括水平轨道机构、竖直轨道机构、延水平轨道机构水平运动的下层停车架和延竖直轨道机构竖直运动的上层停车架,所述上层停车架和/或下层停车架为上述电动车固定装置。
可选地,所述下层停车架通过摩擦轮传动机构做水平运动,所述上层停车架通过链传动机构做竖直运动,所述链传动机构与摩擦轮传动机构之间通过锥齿轮传动机构实现联动。也就是水平运动和竖直运动是联动的,当上层停车架上升时,下层停车架向上层停车架下方运动,当上层停车架下降时,下层停车架从上层停车架下方向外平移为上层停车架空出下落空间。
可选地,所述水平轨道机构包括水平轨道、设置在水平轨道内的至少一对摩擦轮和设置在相对摩擦轮之间的滑道,所述滑道与下层停车架固定连接,随着摩擦轮相对转动,挤压滑道在水平轨道内水平运动。
可选地,所述竖直轨道机构包括竖直轨道、设置在竖直轨道顶端的第一链轮、设置在竖直轨道底部的第二链轮和连接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的起重链,所述起重链与上层停车架相连。
可选地,所述竖直轨道机构还包括固定在上层停车架前端的至少一对导向轮,所述一对导向轮包括位于竖直轨道相对于上层停车架内侧的内导向轮,以及位于竖直轨道相对于上层停车架外侧的外导向轮。导向轮可以帮助上层停车架稳定延竖直轨道上下滑动而不偏斜。
可选地,所述上层停车架为所述电动车固定装置时,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外侧分别设置加强筋。可进一步使上层停车架保持稳定。
可选地,所述下层停车架下面设有滑轮。便于下层停车架水平方向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电动车固定装置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电动车,并且保证了电动车停放的稳定性,并且基于这一设计进一步研发出节约空间的双层电动车停车架,上下层停车架均可有效防倾倒,实现了电动车的双层平稳停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电动车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前轮固定架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1所述后轮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所述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的c部局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2所述电机与第一链轮的传动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所述第二链轮与摩擦轮的传动示意图。
图中所示:
10-停车架托架,11-槽钢,12-前轮限位结构,121-前坡,122-中坡,123-后坡,13-八字形导向板,20-前轮固定架,21-第一固定架,211-竖直段,212-第一弯折段,213-第二弯折段,214-第三弯折段,215-第四弯折段,216-平直段,217-l型弯折,218-防护杆,22-第二固定架,30-后轮固定架,31-导向槽,32-护板,41-一号卡位,42-二号卡位,43-三号卡位,44-四号卡位,45-五号卡位;
100-水平轨道机构,110-水平轨道,121-主动轮,122-从动轮,130-滑道,200-竖直轨道机构,210-竖直轨道,220-第一链轮,230-第二链轮,240-起重链,251-内导向轮,252-外导向轮,253-拉环,300-下层停车架,310-滑轮,400-上层停车架,410-加强筋,50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阐述所述电动车固定装置和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电动车固定装置
如图1所示,所述电动车固定装置,其包括停车架托架10、设置在停车架托架10前部的前轮固定架20、设置在停车架托架10后部的后轮固定架30,所述前轮固定架包括位于停车架托架10一侧的第一固定架21和位于停车架托架另一侧的第二固定架22,所述第一固定架21和第二固定架22之间的距离延停车架托架10从前向后逐渐变大,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固定架21和第二固定架22从俯视角度呈类八字形状。所述第一固定架21和第二固定架22的结构相同且呈镜像分布在停车架托架10两侧,是采用空心管弯折而成的异形架子,本实施例中间距扩大是通过异形架子的安装方式实现,异形架子前端固定在停车架托架10内侧,而异形架子后端固定在停车架托架10外侧。
如图2所示,以第一固定架21为例,从停车架托架10前端开始延伸依次包括竖直段211、第一弯折段212、第二弯折段213、第三弯折段214、第四弯折段215和平直段216,所述第一弯折段212相对于竖直段211斜向下向后延伸形成二号卡位42,所述第一弯折段212设有开口向前的l型弯折217形成一号卡位41,所述第二弯折段213相对于第一弯折段212向下向前延伸形成三号卡位43,所述第三弯折段214相对于第二弯折段213向上向后延伸形成四号卡位44,所述第四弯折段215连接第三弯折段214和平直段216,所述平直段216形成五号卡位45,所述第一固定架21还包括设置在竖直段211和平直段216之间的防护杆218。
所述前轮固定架20通过至少上下两组与轮胎接触的卡位固定电动车前轮。
当停放轮宽宽约65mm-70mm的新国标a型电动车(以及形似新国标a型电动车的旧国标电动车)时,防护杆217对电动车前轮起导向作用,将车轮保持在电动车固定装置轴线方向上。三号卡位43和四号卡位44同时将前轮从两侧卡住,一号卡位41用于夹持前轮上部位置,防止前轮倾斜车辆翻倒。
当停放轮宽宽约80mm-95mm的新国标b、c型电动车(以及形似新国标b、c型电动车的旧国标电动车)时,三号卡位43或四号卡位44从前轮中下部将车轮卡死,防止车轮转动,二号卡位42从前轮中上部将车轮卡死,防止车轮倾斜车辆翻倒,防护杆217从车轮下部限制车轮左右晃动,防止车轮倾斜车辆翻倒。
当停放轮宽宽约100mm-110mm的新国标b、c型电动车(以及形似新国标b、c型电动车的旧国标电动车)时,五号卡位45将车轮从下部卡死,防止车轮转动以及倾斜,二号卡位42用于卡住前轮中部位置,防止前轮倾斜车辆翻倒。
参见图1,所述停车架托架10包括横截面为u型的槽钢11、槽钢11上表面的前轮限位结构12和槽钢11尾部的八字形导向板13,所述槽钢11的宽度大于停放电动车车轮宽度,所述槽钢11的长度大于停放电动车车身长度,继续参见图3,所述前轮限位结构12包括前坡121、中坡122和后坡123,其中中坡122为峰段,用于防止车轮后溜。
如图4所示,所述后轮固定架30包括设置在停车架托架10上的轮胎导向槽31和从导向槽31侧壁延伸出的护板32。
实施例2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
如图5所示,所述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包括水平轨道机构100、竖直轨道机构200、延水平轨道机构100水平运动的下层停车架300、延竖直轨道机构200竖直运动的上层停车架400和驱动用电机500,所述电机500固定在竖直轨道机构200的顶端,所述上层停车架400和下层停车架300为实施例1提供的电动车固定装置。
如图6所示,所述水平轨道机构100包括水平轨道110、设置在水平轨道110内的两对摩擦轮和设置在相对摩擦轮之间的滑道130,所述滑道130与下层停车架300固定连接,随着摩擦轮相对转动,挤压滑道130在水平轨道110内水平运动,所述一对摩擦轮了设置在滑道130内部的主动轮121和设置在滑道130外部的从动轮122。
参见图5,所述竖直轨道机构200包括竖直轨道210、设置在竖直轨道210顶端的第一链轮220、设置在竖直轨道220底部的第二链轮230和连接第一链轮220及第二链轮230的起重链240,所述起重链240与上层停车架400相连。
如图7所示,所述竖直轨道机构200还包括固定在上层停车架400前端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包括位于竖直轨道210相对于上层停车架400内侧的内导向轮251,以及位于竖直轨道210相对于上层停车架400外侧的外导向轮252,所述内导向轮251位于上层停车架400下半部前端,所述外导向轮252通过套设在竖直轨道210上的拉环253连接在上层停车架400上半部前端。
继续参见图5和图7,所述上层停车架400在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外侧设置了三角形板状加强筋410。
优选地,参见图5,所述下层停车架300下面设有滑轮310。
所述电动车双层停放装置的水平向和竖直向也就是下层停车架300和上层停车架400的传动原理如下:
如图8所示,电机500转动,通过一组直齿轮传动机构,驱动第一链轮22转动,从而使得上层停车架400的升降过程,第一链轮220通过链传动带动第二链轮230同向转动,如图9所示,经过一组锥齿轮传动机构,第二链轮230带动摩擦轮中的主动轮121转动,主动轮121带动从动轮122的过程,挤压滑道130做水平运动,也就是实现下层停车架300的水平运动。
各传动机构的设计实现,当上层停车架400上升时,下层停车架300向上层停车架400下方运动的联动,即图5状态,最终实现双层停放状态;当上层停车架400下降时,下层停车架300从上层停车架400下方向外平移为上层停车架400空出下落空间,最终上层停车架400和下层停车架300在地面平行排布,实现上层停车架400的放车和取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