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抗震轻质保温砖。
背景技术:
现有的窑烧红土砖头是用于筑起房屋墙壁的主要建材,建造过程中以人力进行搬运、砌砖等工作,待墙壁施工完后再进行粉刷油漆、贴壁纸或是上瓷砖等后续作业,由于红土砖头为实心砖,故电线管路等事先设计好线路安排,再于施工过程中嵌入于墙壁内。但红土砖头却具有下列缺点,首先,红土砖头的制作过程需耗费大量能源,且成品相当笨重;从而出现了保温砖,现有的保温砖通常通过在中空的砖体内灌注保温材料,达到保温效果,由于砖体内需要设置多个矩形的隔热室,并且为了使得相邻的两个保温砖连接更加紧密,以保证其抗震性能好,一般在在砖体的外表面设置隼牟结构,以便于连接强度更大,但是这种保温砖有以下缺陷:
隼牟结构为适宜配合,例如凸起部刚好插入凹陷部,插入后两块砖之间的距离过近,这样会导致水泥或者石灰砂浆的粘结层较薄,连接强度减弱整,需抗震性能减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轻质保温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两个砖体之间的距离过短导致的水泥等粘结层较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轻质保温砖,包括保温砖主体,所述保温砖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部,所述凸部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的两侧底面均设置有抬高部,所述抬高部远离插入部的一侧设置为预留低部,所述保温砖主体的下表面与凸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下部分设置为容纳部,且容纳部的上部分为间隙预留部。
优选的,所述保温砖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密集的凸点。
优选的,所述保温砖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室,且隔热室至少设置有三组,每组隔热室之间间隔有竖撑部。
优选的,所述隔热室包括上三角隔热室和下三角隔热室,且上三角隔热室与下三角隔热室对立设置,且上三角隔热室与下三角隔热室之间设置为斜撑部。
优选的,述上三角隔热室与下三角隔热室的内部设置有隔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保温砖主体、隔热室、凸点和凸部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凸部与凹部之间预留有间隙预留部,间隙预留部的内部可容纳较厚的水泥石灰等粘结剂,并且设置了预留低部,预留低部上方也可容纳较厚的水泥石灰等粘结剂,以加强连接强度,提升抗震性能;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斜撑部,斜撑部将现有技术中的巨型隔热室分割成为两个三角隔热室,这样斜撑部自身可受力,以增大本保温砖的强度,并且竖撑部也起到承重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本装置的承重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下叠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温砖主体;2、隔热室;21、上三角隔热室;22、下三角隔热室;23、斜撑部;3、凹部;31、容纳部;32、间隙预留部;4、凸点;5、凸部;51、插入部;52、抬高部;6、竖撑部;7、预留低部;8、隔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抗震轻质保温砖,包括保温砖主体1,保温砖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凸部5,凸部5包括插入部51,插入部51的两侧底面均设置有抬高部52,抬高部52远离插入部51的一侧设置为预留低部7,保温砖主体1的下表面与凸部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部3,凹部3的下部分设置为容纳部31,且容纳部31的上部分为间隙预留部32,当上下两个本保温砖进行叠层连接时,插入部51应当插入凹部3的内部,此时插入部51的端面不接触凹部3的端面,而是插入部51的端面与凹部3的端面之间形成了间隙预留部32,此时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的下底面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如图2所示),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之间的空间与容纳部31的内部均用于增加水泥石灰粘结层的厚度,加大连接强度,增加抗震性能;
如图1所示,保温砖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室2,且隔热室2至少设置有三组,每组隔热室2之间间隔有竖撑部6,隔热室2包括上三角隔热室21和下三角隔热室22,且上三角隔热室21与下三角隔热室22对立设置,且上三角隔热室21与下三角隔热室22之间设置为斜撑部23,斜撑部23将现有技术中的巨型隔热室分割成为两个三角隔热室,这样斜撑部23自身可受力,以增大本保温砖的强度,并且这里的竖撑部6也起到承重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本装置的承重能力,上三角隔热室21与下三角隔热室22的内部设置有隔热材料8,隔热材料8为现有技术,用于隔热,在这里不做赘述;
如图1所示,保温砖主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密集的凸点4,在本保温砖左右并排连接时,使用凸点4可增大保温砖主体1侧面与粘结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
保温砖主体1、隔热室2、凸点4和凸部5一体成型;再进行左右连接本保温砖时,在保温砖主体1的两侧均涂抹粘结剂(石灰或水泥等),凸点4可增大保温砖主体1侧面与粘结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在连接上下两个本保温砖时,通过在插入部51的顶面涂抹较厚的粘结剂,并且在预留低部7涂抹较厚的粘接剂,然后使用插入部51插入凹部3的内部,此时较厚的粘结剂可置于插入部51的端面与凹部3的端面形成的间隙预留部32的内部,此时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的下底面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如图2所示),预留低部7上表面的粘结剂则可容纳在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的下底面之间的空间内部,这样即可增加粘结剂的厚度,加大连接强度,增加抗震性能;斜撑部23将现有技术中的巨型隔热室分割成为两个三角隔热室,这样斜撑部23自身可受力,以增大本保温砖的强度,并且这里的竖撑部6也起到承重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本装置的承重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再进行左右连接本保温砖时,在保温砖主体1的两侧均涂抹粘结剂(石灰或水泥等),凸点4可增大保温砖主体1侧面与粘结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
在连接上下两个本保温砖时,通过在插入部51的顶面涂抹较厚的粘结剂,并且在预留低部7涂抹较厚的粘接剂,然后使用插入部51插入凹部3的内部,此时较厚的粘结剂可置于插入部51的端面与凹部3的端面形成的间隙预留部32的内部,此时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的下底面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如图2所示),预留低部7上表面的粘结剂则可容纳在预留低部7与保温砖主体1的下底面之间的空间内部,这样即可增加粘结剂的厚度,加大连接强度,增加抗震性能;
斜撑部23将现有技术中的巨型隔热室分割成为两个三角隔热室,这样斜撑部23自身可受力,以增大本保温砖的强度,并且这里的竖撑部6也起到承重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本装置的承重能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