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0992发布日期:2020-07-29 01:3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预制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墙体。



背景技术:

由预制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

预制墙作为重要的预制件之一,目前其安装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套筒灌浆法,另一种是盒子连接法。

与套筒灌浆法相较,采用盒子连接法安装的墙体存在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而套筒灌浆法,在其灌浆初期,预制墙存在连接稳定差,需要对预制墙体进行严格的稳定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预制墙体,来解决现有预制墙体存在的安装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墙体,包括墙体本体,所述墙体本体内埋设有灌浆套筒及连接盒;所述灌浆套筒用于供第一连接筋穿入,并与第一连接筋固接;所述连接盒用于供第二连接筋穿入,并与第二连接筋固接。

上述预制墙体,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使用中,预制墙体与其他预制件组配构成建筑。在预制墙体安装组配前,需在与预制墙体连接的基体上设置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在预制墙体安装组配中,先将墙体本体放置于基体上,并使第一连接筋穿入灌浆套筒、及第二连接筋穿入连接盒;再固接第二连接筋和连接盒、及向灌浆套筒内灌入浆体以固接第一连接筋和灌浆套筒。在灌浆套筒内浆体凝固的过程中,由于连接盒与第二连接筋固接连接,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筋能够抵抗墙体本体受到的扰动,如此能减少或者避免为墙体本体配置支撑结构。在灌浆套筒内浆体凝固后,由于灌浆套筒与第一连接筋固接稳固,灌浆套筒和第一连接筋能够承载墙体本体受到的载荷,如此能减小或者避免连接盒与第二连接筋承受载荷,从而有效保护连接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和连接盒于墙体本体内的高度不同。在预制墙体安装组配中,预制墙体多采用吊装的方式移动预制墙体,先将预制墙体吊装至基体的顶部,再通过下降的方式将预制墙体放置于基体的顶部。基于灌浆套筒和连接盒在墙体本体内高度不同,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会按高度顺序穿入灌浆套筒和连接盒,进而避免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同时穿入预制墙体存在难度大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设置于墙体本体的底部;或,所述连接盒与墙体本体的底部以隔距设置,所述墙体本体内埋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连接盒连通,连通管另一端延伸至墙体本体的底部,连通管用于供第二连接筋穿入连接盒。以此实现灌浆套筒与连接盒在墙体本体内高度不同的结构简单。由于连接盒与墙体本体的底部以隔距设置。如此,在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筋受力时,墙体本体能够约束连接盒,避免连接盒受力变形,如此有利于保证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筋固定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预制墙体抗扰动的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包括第一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盒,所述第一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盒沿墙体本体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由于第一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盒沿墙体本体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可调高预制墙体与基体连接后的抗扰动转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设置于第一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盒之间。如此能利用第一连接盒和第二连接盒与两根第二连接筋的分别固定连接,来保护灌浆套筒内凝固过程中的浆体不受外部干扰,从而保证灌浆套筒与第一连接筋固接的有效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有至少两个,相邻灌浆套筒沿墙体本体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灌浆套筒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预制墙体与基体的连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内埋设有多根沿墙体本体高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横向筋体;所述连接盒设置于两根横向筋体之间。由于连接盒位于两根横向筋体之间,如此在第二连接筋对连接盒施力时,墙体本体可将连接盒受到的力传递给横向筋体或直接作用于横向筋体上。如此连接盒受到的力可分散于预制墙体内的各处;从而提高连接盒与第二连接筋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内埋设有沿墙体本体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第一纵向筋体和第二纵向筋体,第一纵向筋体的一端与灌浆套筒固接,第一纵向筋体的另一端向远离灌浆套筒的方向延伸;第二纵向筋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盒固接,第二纵向筋体的另一端向远离连接盒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纵向筋体的一端和灌浆套筒的固接,第二纵向筋体的一端与连接盒的固接,可在预制墙体的制备过程中限制连接盒与灌浆套筒的位置;同时,也可通过第一纵向筋体和第二纵向筋体可将连接盒和灌浆套筒受到的力分散到预制墙体内的各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筋体远离灌浆套筒的一端伸出以形成凸于墙体本体端部的第三连接筋,第二纵向筋体远离连接盒的一端伸出以形成凸出于墙体本体端部的第四连接筋;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中位于墙体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长度为h1,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中位于墙体宽度方向中部的部分的长度为h2,h1>h2。所述在两个预制墙体安装组配时,其中一个预制墙体设置于下方,另一个预制墙体设置于上方。吊装位于上方的预制墙体使其位于下方的预制墙体的顶部;在上方的预制墙体下降时,下方的预制墙体的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中较长的先穿入上方的预制墙体内。如此能避免下方的预制墙体的第三连接筋和第四连接筋,同时穿入上方的预制墙体内引起安装不便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厚度方向具有第一墙面;所述墙体本体内埋设有沿墙体本体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多根纵向筋体,所述纵向筋体中的一部分靠近第一墙面设置,所述纵向筋体中的另一部分远离第一墙面设置。如此可防止墙体本体出现裂纹,保证墙体本体厚度方向两侧的抗拉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墙体本体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纵向筋体中的一个纵向筋体靠近第一墙面设置,相邻两个纵向筋体中相邻的另一个纵向筋体远离第一墙面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所述预制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c-c向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例所述预制墙体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预制墙体,101、墙体本体,101a、第一墙面,110、灌浆套筒,120、连接盒,121、第一连接盒,122、第二连接盒,130、连通管,140、横向筋体,150、纵向筋体,151、第一纵向筋体,151a、第三连接筋,152、第二纵向筋体,152a、第四连接筋,200、下砼体,210、第一连接筋,220、第二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方式一:

结合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100,包括墙体本体101,所述墙体本体101内埋设有灌浆套筒110及连接盒120;所述灌浆套筒110用于供第一连接筋210穿入,并与第一连接筋210固接;所述连接盒120用于供第二连接筋220穿入,并与第二连接筋220固接。

结合图2及图4所示,上述预制墙体100,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使用中,预制墙体100与其他预制件组配构成建筑。在预制墙体100安装组配前,需在与预制墙体100连接的基体上设置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在预制墙体100安装组配中,先将墙体本体101放置于基体上,并使第一连接筋210穿入灌浆套筒110、及第二连接筋220穿入连接盒120;再固接第二连接筋220和连接盒120、及向灌浆套筒110内灌入浆体以固接第一连接筋210和灌浆套筒110。在灌浆套筒110内浆体凝固的过程中,由于连接盒120与第二连接筋220固接连接,连接盒120和第二连接筋220能够抵抗墙体本体101受到的扰动,如此能减少或者避免为墙体本体101配置支撑结构。在灌浆套筒110内浆体凝固后,由于灌浆套筒110与第一连接筋210固接稳固,灌浆套筒110和第一连接筋210能够承载墙体本体101受到的载荷,如此能减小或者避免连接盒120与第二连接筋220承受载荷,从而有效保护连接盒120。

需要解释的是,前述提及的基体可以是预制砼体,也可是既有基体。当基体是预制砼体时,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可部分预埋于预制砼体内。当基体为既有基体(例如岩石、现浇砼体)时,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可部分嵌埋于既有基体内。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110和连接盒120于墙体本体101内的高度不同。在预制墙体100安装组配中,预制墙体100多采用吊装的方式移动预制墙体100,先将预制墙体100吊装至基体的顶部,再通过下降的方式将预制墙体100放置于基体的顶部。基于灌浆套筒110和连接盒120在墙体本体101内高度不同,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按顺序穿入灌浆套筒110和连接盒120,进而避免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同时穿入预制墙体100存在难度大的问题。

结合前述说明,可以确定的是,灌浆套筒110与连接盒120于墙体本体101内高度不同是指,墙体本体101处于竖向状态下,灌浆套筒110和连接盒120的高度不同。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110设置于墙体本体101的底部;或,所述连接盒120与墙体本体101的底部以隔距设置,所述墙体本体101内埋设有连通管130,所述连通管130的一端与连接盒120连通,连通管130另一端延伸至墙体本体101的底部,连通管130用于供第二连接筋220穿入连接盒120。以此实现灌浆套筒110与连接盒120在墙体本体101内高度不同的结构简单。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实施例中,连接盒120高于灌浆套筒11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盒120也可以低于灌浆套筒110。

由于连接盒120与墙体本体101的底部以隔距设置。如此,在连接盒120和第二连接筋220受力时,墙体本体101能够约束连接盒120,避免连接盒120受力变形,如此有利于保证连接盒120和第二连接筋220固定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预制墙体100抗扰动的能力。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120包括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所述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沿墙体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由于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沿墙体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可调高预制墙体100与基体连接后的抗扰动转矩。

需要解释的是,基于连接盒120包括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所述第二连接筋220有两根,两根第二连接筋220沿墙体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于基体上,两根第二连接筋220中的一根第二连接筋220与第一连接盒121固定连接,两根第二连接筋220中的另一根第二连接筋220与第二连接盒122固定连接。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110设置于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之间。如此能利用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与两根第二连接筋220的分别固定连接,来保护灌浆套筒110内凝固过程中的浆体不受外部干扰,从而保证灌浆套筒110与第一连接筋210固接的有效性。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110有至少两个,相邻灌浆套筒110沿墙体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灌浆套筒110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预制墙体100与基体的连接强度。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101内埋设有多根沿墙体本体101高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横向筋体140;所述连接盒120设置于两根横向筋体140之间。由于连接盒120位于两根横向筋体140之间,如此在第二连接筋220对连接盒120施力时,墙体本体101可将连接盒120受到的力传递给横向筋体140或直接作用于横向筋体140上。如此连接盒120受到的力可分散于预制墙体100内的各处;从而提高连接盒120与第二连接筋220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地,位于相邻两根横向筋体140之间的连接盒120可与其中一根或两根横向筋体140固接。

结合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101内埋设有沿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第一纵向筋体151和第二纵向筋体152,第一纵向筋体151的一端与灌浆套筒110固接,第一纵向筋体151的另一端向远离灌浆套筒110的方向延伸;第二纵向筋体15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盒120固接,第二纵向筋体152的另一端向远离连接盒120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纵向筋体151的一端和灌浆套筒110的固接,第二纵向筋体152的一端与连接盒120的固接,可在预制墙体100的制备过程中限制连接盒120与灌浆套筒110的位置;同时,也可通过第一纵向筋体151和第二纵向筋体152可将连接盒120和灌浆套筒110受到的力分散到预制墙体100内的各处。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筋体151远离灌浆套筒110的一端伸出以形成凸于墙体本体101端部的第三连接筋151a,所述第二纵向筋体152远离连接盒120的一端伸出以形成凸出于墙体本体101端部的第四连接筋152a;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中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的长度为h1,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中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中部的部分的长度为h2,h1>h2。所述在两个预制墙体100安装组配时,其中一个预制墙体100设置于下方,另一个预制墙体100设置于上方。吊装位于上方的预制墙体100使其位于下方的预制墙体100的顶部。在上方的预制墙体100下降时,下方的预制墙体100的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中较长的先穿入上方的预制墙体100内。如此能避免下方的预制墙体100的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同时穿入上方的预制墙体100内引起安装不便的问题。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盒121、灌浆套筒110及第二连接盒122沿墙体本体101的宽度方向依次以隔距设置。第二纵向筋体152有两根,两根第二纵向筋体152分别与第一连接盒121和第二连接盒122对应固接。第一纵向筋体151与灌浆套筒110均至少有两个,且第一纵向筋体151与灌浆套筒110一一对应固接。

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相较,第三连接筋151a短于第四连接筋152a;如此以形成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中的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中部的部分短于第三连接筋151a和第四连接筋152a中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中部的部分。

实施方式二: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根纵向筋体150包括实施方式一中的第一纵向筋体151和第二纵向筋体152。

结合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墙体本体101厚度方向具有第一墙面101a;所述墙体本体101内埋设有沿墙体本体宽度方向以隔距设置的多根纵向筋体150,所述纵向筋体150中的一部分靠近第一墙面101a设置,所述纵向筋体150中的另一部分远离第一墙面101a设置。如此可防止墙体本体101出现裂纹,保证墙体本体101厚度方向两侧的抗拉强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沿所述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纵向筋体150中的一个纵向筋体150150靠近第一墙面101a设置,相邻两个纵向筋体150中相邻的另一个纵向筋体150远离第一墙面101a设置。

实施方式三:

结合图4及图5所示,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墙体100安装结构,包括下砼体2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预制墙体100,所述预制墙体100设置于所述下砼体200的顶部,所述下砼体200内埋设有第一连接筋210及第二连接筋220;所述第一连接筋210穿入灌浆套筒110,第一连接筋210与灌浆套筒110灌浆固接,所述第二连接筋220穿入连接盒120,第二连接筋220与连接盒120固接。

结合图4及图5所示,上述预制墙体100安装结构,在预制墙体100安装组配中,先将墙体本体101放置于下砼体200上,并使第一连接筋210穿入灌浆套筒110、及第二连接筋220穿入连接盒120;再固接第二连接筋220和连接盒120、及向灌浆套筒110内灌入浆体以固接第一连接筋210和灌浆套筒110。在灌浆套筒110内浆体凝固的过程中,由于连接盒120与第二连接筋220固接连接,连接盒120和第二连接筋220能够抵抗墙体本体101受到的扰动,如此能减少或者避免为墙体本体101配置支撑结构。在灌浆套筒110内浆体凝固后,由于灌浆套筒110与第一连接筋210固接稳固,灌浆套筒110和第一连接筋210能够承载墙体本体101受到的载荷,如此能减小或者避免连接盒120与第二连接筋220承受载荷,从而有效保护连接盒120。

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110内灌设有连接灌浆套筒110和第一连接筋210的浆体;或,所述第二连接筋220与连接盒120螺纹固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筋220与连接盒120也可以是焊接固定,亦或采用其他方式固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中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长于第一连接筋210和第二连接筋220中位于墙体本体101宽度方向中部的部分。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筋220凸出下砼体200顶部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筋210凸出下砼体200顶部的长度。如此,在第二连接筋220穿入连接盒120后,第一连接筋210再穿入灌浆套筒110。

前述提及的下砼体200可以理解为下墙体、楼板或者地基。

需要解释的是,前述提及的隔距设置是指两个部件之间存在间距,两个部件非接触设置。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