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0803发布日期:2020-08-25 18:44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框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框架。



背景技术:

钢结构框架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现有的钢结构框架如5所示,包括山墙柱a、檩条c与中间梁b,山墙柱a支撑于地面,中间梁b设置若干且若干中间梁b架设在山墙柱a上,若干中间梁b上架设有若干檩条c,以此形成基本钢结构框架。

在将若干檩条c架设于中间梁b上后,通常采用螺栓,在檩条c与中间梁b的抵接处进行螺栓连接,以防止檩条c滑动,由于檩条c与中间梁b的接触位置较多,则需人工固定大量的螺栓,增大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框架,具有减少人工强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钢结构框架,包括若干中间梁与若干檩条,若干所述中间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凹口,若干所述第一凹口用于放置若干檩条;若干所述中间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凹口,所述第二凹口与第一凹口相邻,若干所述第二凹口上设置有用于抵接若干檩条的抵接条,所述抵接条与中间梁平行;所述第二凹口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抵接条的第一固定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将若干檩条安装于若干中间梁上时,先将若干檩条放置于若干第一凹口内;再依次将若干抵接条放置于第二凹口内,使得一根抵接条抵接若干檩条;最后操作第一固定件,将抵接条固定在第二凹口内,即地接条固定在抵接若干檩条的位置。通过上述设置,则不必人工分别将若干檩条固定在与中间梁抵接的位置,减少了人工强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套筒与螺杆,所述第二凹口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螺杆垂直设置于容纳槽内,所述抵接条内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靠近容纳槽的一端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套筒远离容纳槽的一端位于抵接条外设置有把手,所述套筒螺纹连接至螺杆上后,把手能够与抵接条抵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抵接条时,按压把手,将套筒朝靠近螺杆的方向滑动,在套筒移动至与螺杆接触时,转动把手,使得套筒与螺杆螺纹连接,且继续朝靠近容纳槽底壁的方向移动,当把手移动至与抵接条抵接时,抵接条则被固定于第二凹口内。

进一步,所述檩条包括若干支杆,相邻所述支杆间通过第二固定件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搭设钢结构框架时,一般会使用较长的檩条,而檩条过程又不便于车辆运输,通过檩条设置为若干支杆的设置,可以便于对檩条进行运输,运输至现场进行搭设时,直接操作第二固定件,将相邻檩条进行固定即可。

进一步,相邻所述支杆中的一根支杆上设置有插块,相邻所述支杆中剩余一根支杆上设置有插槽,所述插块与插槽插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支杆间通过插块与插槽卡接,可以避免相邻支杆错位,进而可以提高相邻支杆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门型杆与滑杆,所述门型杆套设于檩条外,所述门型杆包括第一连接杆与垂直设置于第一连接杆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二连接杆,所述滑杆与第二连接杆垂直且滑动连接,所述滑杆上设置有弹簧跳豆,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杆剩余的一根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弹簧跳豆与开孔卡接,所述滑杆穿过所述插槽与插块和第二连接杆上的开孔卡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相邻支杆时,将插块插入至插槽内,再将门型杆套入插槽与插块所在支杆的外壁上,使得门型杆与支杆的外壁抵接,再将滑杆朝伸入支杆内的方向移动,使得滑杆依次穿过插槽与插块,最后穿出插槽伸入至第二连接杆上,此时弹簧跳豆与开孔卡接,则门型杆固定于支杆外壁上,卡块被滑杆限位于卡槽内,实现了相邻支杆间的固定。

进一步,相邻所述支杆相互抵接的位置设置有橡胶垫。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支杆通过橡胶垫的设置,可以在地震时,对地震产生的横向冲击力进行缓冲,以提高整个钢结构框架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滑杆远离开孔的一端设置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与第二连接杆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用于拉动滑杆朝靠近开孔的方向移动。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插块插入插槽内时,将抵接块朝远离支杆的方向拉动,再将插块插入插槽内,此时弹簧呈拉伸状态,最后不再拉动抵接块,弹簧恢复弹性,带动抵接块与滑杆朝靠近支杆内的方向移动,即可实现插块固定于插槽内。通过弹簧的设置,不必人工将滑杆插入至支杆内,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抵接条的设置,可以将抵接条放置在与中间梁平行的位置,使得抵接条将若干檩条抵接至第一凹口内,最后固定抵接条即可,不必人工依次固定若干檩条,方便快捷;

二、通过檩条设置为若干支杆的设置,在运输时,直接将檩条拆分为若干支杆,即可便于车辆运输,在固定成檩条时,将相邻支杆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即可固定成檩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抵接条与中间梁间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抵接条与中间梁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檩条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山墙柱;2、中间梁;21、第一凹口;22、第二凹口;221、容纳槽;3、檩条;31、支杆;311、插块;312、插槽;313、橡胶垫;4、抵接条;5、第一固定件;51、套筒;511、把手;52、螺杆;61、门型杆;611、第一连接杆;612、第二连接杆;6121、开孔;62、滑杆;621、弹簧跳豆;622、抵接块;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见图1,一种钢结构框架,包括若干山墙柱1、若干中间梁2与若干檩条3,若干山墙柱1相互平行且呈竖直状态;若干中间梁2架设于若干山墙柱1的顶端,且若干中间梁2相互平行,中间梁2的横截面呈倒v形;若干檩条3架设于若干中间梁2上,且若干檩条3相互平行。

见图2与图3,中间梁2上沿中间梁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凹口21,位于不同的中间梁2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凹口21用于放置一根檩条3。中间梁2上沿中间梁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凹口22,第二凹口22与第一凹口21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凹口22与第一凹口21在同一中间梁2上交错设置。位于同于中间梁2上的第二凹口22上设置有抵接条4,抵接条4用于抵接若干檩条3,抵接条4的上表面与中间梁2的上表面齐平。

抵接条4与第二凹口22上设置有用于将抵接条4固定于第二凹口22内的第一固定件5,第一固定件5设置至少三个,第一固定件5分别固定抵接条4的中心位置与其两端,以提高抵接条4的连接稳定性。第一固定件5包括套筒51与螺杆52,第二凹口22的内底壁上设置有容纳槽221,螺杆52垂直设置于容纳槽221内,螺杆52远离容纳槽221的一端与容纳槽221的开口齐平。抵接条4内滑动设置有套筒51,套筒51靠近容纳槽221的一端与螺杆52螺纹连接,套筒51远离容纳槽221的一端位于抵接条4外设置有把手511,套筒51螺纹连接至螺杆52上后,把手511能够与抵接条4抵接,则抵接条4被固定于第二凹口22内。

檩条3包括若干支杆31,支杆3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块311与插槽312,相邻支杆31间通过插块311插入插槽312插接;相邻支杆31间设置有橡胶垫313,橡胶垫313用于对相邻支杆31进行缓冲,在发生地震时,能起到横向缓冲的作用。

见图4,相邻支杆31间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第二固定件包括门型杆61与滑杆62,门型杆61套设于檩条3外,门型杆61包括第一连接杆611与垂直设置于第一连接杆611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二连接杆612;滑杆62与第二连接杆612垂直且滑动连接,滑杆62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弹簧跳豆621,两根第二连接杆612剩余的一根第二连接杆612上设置有开孔6121,弹簧跳豆621与开孔6121卡接,滑杆62穿过插槽312与插杆312和第二连接杆612上的开孔6121卡接;滑杆6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块622,抵接块622与第二连接杆612间设置有弹簧7,弹簧7用于拉动抵接块622与滑杆62朝靠近开孔6121的方向移动。

工作原理:在将檩条3安装在中间梁2上时,先将抵接块622朝远离支杆31的方向拉动,使得与抵接块622连接的滑杆62从两根第二连接杆612间的位置处滑出,此时弹簧7呈拉伸状态;再将门型杆61套在支杆31设有插块311插槽312的位置,将插块311插入至插槽312内,使得相邻支杆31相互插接;再放开抵接块622,弹簧7恢复弹性带动抵接块622与滑杆62朝靠近插槽312的方向移动,滑杆62穿过插块311与插槽312,从插槽312中穿出后,位于滑杆62上的弹簧跳豆621与第二连接杆612上的开孔6121卡接,即可使得门型杆61固定于支杆31外,插块311固定于插槽312内,使得相邻的支杆31固定成檩条3。

在将若干檩条3安装于若干中间梁2上时,先将若干檩条3放置于若干第一凹口21内;再依次将若干抵接条4放置于第二凹口22内,使得一根抵接条4抵接若干檩条3;在抵接条4的中心段与其两端位置分别将转动把手511,使得套筒51与螺杆52螺纹连接,在把手511转动至与抵接条4抵接时,将抵接条4固定在第二凹口22内,即地接条固定在抵接若干檩条3的位置。通过上述设置,则不必人工分别将若干檩条3固定在与中间梁2抵接的位置,减少了人工强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