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6827发布日期:2020-10-28 12:15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格构柱,具体的说是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



背景技术:

目前钢结构建筑产业在我国以快速的增长模式发展,住建部批复了山东省、湖北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的意见,要加强科技提升,研发抗震技术,以及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转型和经济型民用住宅的建设,与之相适用的各种构件也随之越来越多且发展不规范化。格构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抗侧力构件,格构柱作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承重以及抗侧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不规范的设计和生产往往会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同时也会对建筑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增加了钢材的浪费和建筑垃圾的产生。

目前使用常见的格构柱种类有缀板格构柱、缀条格构柱以及钢筋缀件格构柱。缀板格构柱和缀条格构柱,虽然都具有一定的抗侧力的能力且都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但是加工过程较为复杂而且焊缝会导致格构柱的整体性降低不能实现更好的抗侧力的目的。钢筋缀件格构柱相比于缀条格构柱和缀板格构柱虽然解决了加工生产上的一些问题使其整体性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其抗侧力能力和结构形式上任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突破。

公开号为cn10407431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水平侧力格构柱包括肢柱部分、缀件部分和横梁部分,所述肢柱部分包括钢立柱;所述钢立柱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十字交叉板,钢立柱的两端分别通过十字交叉板与横梁的下翼缘和相邻下一层的横梁的上翼缘或基础部分相连接;所述的缀件部分包括钢立柱之间的弯折钢筋,所述的弯折钢筋间相连且与肢柱部分的方管相连接,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以往专利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一定的改善,采用了十字交叉板连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格构柱的造价,节省了一定的建筑材料用量,减少了建筑垃圾的生产,实现了装配式施工,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但其耗能能力只得到了较小的提高,且在结构形式以及用钢量上任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其结构包括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横梁部分包括两根h型钢,两根h型钢上下平行放置,且h型钢的两端口水平向外延伸。肢柱部分包括两根竖直布置的钢板,两根钢板位于两根h型钢之间,且钢板向上向下焊接连接h型钢。缀件部分位于横梁部分和肢柱部分之间;缀件部分包括多组钢筋缀件,钢筋缀件又包括v型钢筋、钢片和垫块,v型钢筋的两个端部向内折弯,v型钢筋的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垫块焊接连接钢板表面;v型钢筋有两根,两根v型钢筋上下对称且开口相背,两根v型钢筋的尖端焊接于同一钢片表面;多组钢筋缀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时,相邻组的两个v型钢筋折弯位置焊接连接、并通过垫块焊接连接钢板,处于最上端/最下端的v型钢筋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垫块焊接连接钢板。

具体的,所涉及v型钢筋的端部向内折弯60度,v型钢筋的v型夹角为120度。

具体的,所涉及横梁部分还包括多根横梁加劲肋,多根横梁加劲肋均分成两组,同一组横梁加劲肋平行排列且向上向下焊接固定于h型钢同侧端口的上下内侧面。

具体的,所涉及钢板选用h型钢板,两根h型钢板面面相对。缀件部分有两个,两个缀件部分包含的钢筋缀件组数相等或不相等,两个缀件部分平行排列,且其中一个缀件部分的钢片位于另一个缀件部分的相邻两个v型钢筋之间。

更具体的,所涉及h型钢板的相对两内侧面之间布置有多根钢板加劲肋,多根钢板加劲肋从上到下平行排列且焊接连接h型钢板的内侧面。

优选的,所涉及垫块的尺寸为80mm*30mm*10mm;v型钢筋与垫块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垫块与钢板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

优选的,所涉及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分别采用q235b。

优选的,所涉及h型钢的长度不超过1.5米,两根钢板的水平间距小于h型钢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缀件部分的连接形式和弯折角度上做出了优化,减少了在弯折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可以增加钢筋的变形能力,且在抗侧能力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本实用新型的横梁部分在保证抗侧力能力的同时减少了钢材的用量,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之间采用垫块连接,增加了缀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大幅提高了耗能能力,

3)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合理,降低了工程的造价,在整体使用时可以提高房屋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还可以实现预制装配式,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还可以加快装配施工速度,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工厂化、模数化的建筑模式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3是图2去掉h型左钢板的结构左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信息表示:

1、第一h型钢,2、第二h型钢,3、横梁加劲肋,

4、左钢板,5、右钢板,6、v型钢筋,7、钢片,8、垫块,

9、h型左钢板,10、h型右钢板,11、钢板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其结构包括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分别采用q235b。

横梁部分包括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的长度为1442mm。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上下平行放置,且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的两端口分别水平向外延伸。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还分别包括多根横梁加劲肋3,多根横梁加劲肋3均分成两组,同一组横梁加劲肋3平行排列且向上向下焊接固定于第一h型钢1/第二h型钢2同侧端口的上下内侧面。

肢柱部分包括竖直布置的左钢板4和右钢板5,左钢板4和右钢板5位于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之间,且左钢板4和右钢板5同时向上向下焊接连接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

缀件部分位于横梁部分和肢柱部分之间。缀件部分包括多组钢筋缀件,钢筋缀件又包括v型钢筋6、钢片7和垫块8,v型钢筋6的v型夹角为120度,v型钢筋6的两个端部向内折弯60度,v型钢筋6的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8,垫块8焊接连接左钢板4表面/右钢板5表面;v型钢筋6有两根,两根v型钢筋6上下对称且开口相背,两根v型钢筋6的尖端焊接于同一钢片7表面;多组钢筋缀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时,相邻组的两个v型钢筋6折弯位置焊接连接、并通过垫块8焊接连接左钢板4和右钢板5,处于最上端/最下端的v型钢筋6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8,垫块8焊接连接左钢板4/右钢板5。

在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垫块8的尺寸为80mm*30mm*10mm;v型钢筋6与垫块8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垫块8与钢板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

实施例二:

结合附图2、3,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其结构包括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横梁部分、肢柱部分和缀件部分分别采用q235b。

横梁部分包括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的长度为1442mm。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上下平行放置,且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的两端口分别水平向外延伸。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还分别包括多根横梁加劲肋3,多根横梁加劲肋3均分成两组,同一组横梁加劲肋3平行排列且向上向下焊接固定于第一h型钢1/第二h型钢2同侧端口的上下内侧面。

肢柱部分包括竖直布置的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位于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之间,且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同时向上向下焊接连接第一h型钢1和第二h型钢2。此时,考虑到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的结构,在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的相对两内侧面之间分别布置多根钢板加劲肋11,多根钢板加劲肋11从上到下平行排列且焊接连接h型左钢板9/h型右钢板10的内侧面。

缀件部分位于横梁部分和肢柱部分之间。缀件部分包括多组钢筋缀件,钢筋缀件又包括v型钢筋6、钢片7和垫块8,v型钢筋6的v型夹角为120度,v型钢筋6的两个端部向内折弯60度,v型钢筋6的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8,垫块8焊接连接h型左钢板9表面/h型右钢板10表面;v型钢筋6有两根,两根v型钢筋6上下对称且开口相背,两根v型钢筋6的尖端焊接于同一钢片7表面;多组钢筋缀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时,相邻组的两个v型钢筋6折弯位置焊接连接、并通过垫块8焊接连接h型左钢板9和h型右钢板10,处于最上端/最下端的v型钢筋6折弯外表面焊接连接垫块8,垫块8焊接连接h型左钢板9/h型右钢板10。此时,考虑到格构柱的整体承载力,缀件部分有两个,其中一个缀件部分包含三组钢筋缀件,另一个缀件部分包含两组钢筋缀件,两个缀件部分平行排列,且其中一个缀件部分的钢片7位于另一个缀件部分的相邻两个v型钢筋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垫块8的尺寸为80mm*30mm*10mm;v型钢筋6与垫块8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垫块8与钢板的焊接长度不小于30mm。

综上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侧力h型钢筋缀件格构柱,在缀件部分的连接形式和弯折角度上做出了优化,减少了在弯折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可以增加钢筋的变形能力,且在抗侧能力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内容。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