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477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业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用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预制剪力墙,比如外墙,一般为实心剪力墙,其竖向连接为套筒连接或浆锚连接。以套筒连接方式来说,不仅在工厂生产时候需将套筒定位准确,且出厂时要求带定位钢板,这样势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构件重量较重(因为是实心墙),运输效率低下。现场施工吊装时对塔吊的要求也较高,周转效率较慢,安装时需专业的灌浆团队操作,对职业水平要求较高,且需全过程记录,对位的时候有可能存在钢筋与套筒的偏差,因而对前期施工墙体的垂直钢筋预留的准确度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偏差较大还需采用植筋技术或废掉构件,从而影响工期及成本。且一般的灌浆料需达到c80及以上,而在后期检测上也无法判断灌浆密实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速度快,对位准确的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呈l型布置,所述第一预制墙的连接端面和第二预制墙的连接端面之间形成l型的浇筑空间;

所述第一预制墙中预埋有多个第一环形钢筋,多个第一环形钢筋沿第一预制墙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环形钢筋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预制墙的连接端面伸出形成位于浇筑空间中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预制墙中预埋有多个第二环形钢筋,多个第二环形钢筋沿第二预制墙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环形钢筋部分相对所述第二预制墙的连接端面伸出形成位于浇筑空间中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浇筑空间中设有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所述第一钢筋贯穿多个第一连接部并贯穿所述第一箍筋,所述第二钢筋贯穿多个第二连接部并贯穿所述第二箍筋,所述第三钢筋贯穿所述第一箍筋并贯穿所述第二箍筋;所述浇筑空间中浇筑有混凝土从而各预制墙、钢筋和箍筋连接形成l型剪力墙。

由此,采用环筋扣合连接施工速度快,对位准确,安装时候只需将箍筋放置套住竖向钢筋即可,从而避免了传统套筒连接存在的对位不准确,无法检测,灌注密实度等问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均设有多根,多根第一钢筋呈矩阵分布,多根第二钢筋呈矩阵分布,多根第三钢筋呈矩阵分布。

所述第一钢筋与第一箍筋和第一连接部均固连,所述第二钢筋与第二箍筋和第二连接部均固连,所述第三钢筋与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均固连。

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均设有多个,多个第一箍筋沿剪力墙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箍筋沿剪力墙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均包括内页和外页,所述内页和外页之间设有桁架钢筋且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第一环形钢筋和第二环形钢筋均包括内段和外段,以及连接于内段和外段端部之间的连接段,所述内段部分预埋于内页中,所述外段部分预埋于外页中,所述内段和外段均与所述桁架钢筋相连。

所述第一预制墙和第二预制墙均包括内页和外页,所述内页和外页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第一环形钢筋和第二环形钢筋均包括内段和外段,以及连接于内段和外段端部之间的连接段,所述内段部分预埋于内页中,所述外段部分预埋于外页中。

所述混凝土层中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沿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贯穿预制墙相应的两个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采用环筋扣合连接施工速度快,对位准确,安装时候只需将箍筋放置套住竖向钢筋即可,从而避免了传统套筒连接存在的对位不准确,无法检测,灌注密实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1、第一预制墙;2、第二预制墙;3、浇筑空间;4、第一环形钢筋;41、第一连接部;5、第二环形钢筋;51、第二连接部;6、第一钢筋;7、第二钢筋;8、第三钢筋;9、第一箍筋;10、第二箍筋;100、内页;200、外页;300、桁架钢筋;400、内段;500、外段;600、连接段;700、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呈l型布置,第一预制墙1的连接端面和第二预制墙2的连接端面之间形成l型的浇筑空间3。

第一预制墙1中预埋有多个第一环形钢筋4,多个第一环形钢筋4沿第一预制墙1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环形钢筋4部分相对第一预制墙1的连接端面伸出形成位于浇筑空间3中的第一连接部41;第二预制墙2中预埋有多个第二环形钢筋5,多个第二环形钢筋5沿第二预制墙2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二环形钢筋5部分相对第二预制墙2的连接端面伸出形成位于浇筑空间3中的第二连接部51。

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均包括内页100和外页200,内页100和外页200之间设有桁架钢筋300且填充有混凝土层;第一环形钢筋4和第二环形钢筋5均包括内段400和外段500,以及连接于内段400和外段500端部之间的连接段600,内段400部分预埋于内页100中,外段500部分预埋于外页200中,内段400和外段500均与桁架钢筋300相连。

浇筑空间3中设有多根第一钢筋6、多根第二钢筋7、多根第三钢筋8、多个第一箍筋9和多个第二箍筋10,多根第一钢筋6呈矩阵分布,多根第二钢筋7呈矩阵分布,多根第三钢筋8呈矩阵分布,多个第一箍筋9和多个第二箍筋10分别沿剪力墙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钢筋6贯穿多个第一连接部41并贯穿第一箍筋9,第一钢筋6与第一箍筋9和第一连接部41均固连。第二钢筋7贯穿多个第二连接部51并贯穿第二箍筋10,第二钢筋7与第二箍筋10和第二连接部51均固连。第三钢筋8贯穿第一箍筋9并贯穿第二箍筋10,第三钢筋8与第一箍筋9和第二箍筋10均固连。浇筑空间3中浇筑有混凝土从而各预制墙、钢筋6和箍筋连接形成l型剪力墙。

施工时,将多根第一钢筋6贯穿多个第一连接部41并与多个第一连接部41绑扎或焊接固定,将第二钢筋7贯穿多个第二连接部51并与多个第二连接部51绑扎或焊接固定,再采用第一箍筋9将所有第一钢筋6套住并与之绑扎或焊接固定,第二箍筋10将所有第二钢筋7套住并与之绑扎或焊接固定,在第一箍筋9和第二箍筋10重合的区域内穿设第三钢筋8并与之绑扎或焊接固定。最后封膜浇筑即可形成l型剪力墙连接结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字型剪力墙连接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1和第二预制墙2均包括内页100和外页200,内页100和外页200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中设有减重孔700,减重孔700沿连接端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贯穿预制墙相应的两个端面。第一环形钢筋4和第二环形钢筋5均包括内段400和外段500,以及连接于内段400和外段500端部之间的连接段600,内段400部分预埋于内页100中,外段500部分预埋于外页200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