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楼板模板的连接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1949发布日期:2020-09-29 17:5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用于楼板模板的连接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楼板模板的连接条,该连接条在其长度上具有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接合的、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联接区域。

可以将本发明的连接条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楼板模板。但也可以将该连接条用于其他楼板模板,例如,用于在维修作业中临时支撑楼板构造的楼板模板。本发明的连接条可用于在建筑施工作业中实现第一构建体与第二构建体的连接。第一构建体例如可以是楼板模板的各元件的组件,而第二构建体例如可以是建筑物壁部。该连接条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连接的情况,例如将楼板模板连接至相邻的水平钢梁。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以个例解决方案,或者通过更偏向手工操作的方式将第一构建体与第二构建体之间的过渡区域闭合,来实现这类连接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在采用本发明的连接条的情况下,以新颖的方式将建立连接的功能与将对应连接条的模板支撑件考虑在内的方案相关联。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在其长度上具有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形状配合式(formschlüssig)接合的、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联接区域。该形状配合式接合可以就基本上沿连接条的纵向的力而言起作用。也可以设置就沿其他方向的力而言起作用的形状配合特性,但这不是必需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联接区域包括位于连接条的两个纵向末端区域内的各一末端联接区域。这两个末端联接区域可以是连接条唯独的联接区域,但这不是必需的。因此,该连接条在装入状态下跨过介于第一模板支撑件与第二模板支撑件之间的距离。

各末端联接区域可以构造为,使得连接条在与相关支撑头联接的状态下选择性地或是仅基本上覆盖支撑头的(沿连接条的纵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或是全部地覆盖支撑头的这个宽度。所述半覆盖提供一种易于实现的方案,用以沿连接条的纵向继续设置另一连接条。所述全覆盖在以下情形下特别有利:不继续设置另一连接条,例如由于连接条的端侧在该处抵靠建筑物壁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连接条在该两个末端联接区域之间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接合的中间联接区域。其中该中间联接区域的构造方案可以不同于末端联接区域,但这不是必需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条与三个或三个以上模板支撑件共同起作用。下文将结合若干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的优势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与支撑头上的容置区域接合的送入区域,或者,所有联接区域各具一个用于与支撑头上的容置区域接合的送入区域。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构造方案”,亦即,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与支撑头上的送入区域接合的容置区域,或者,所有联接区域各具一个用于与支撑头上的送入区域接合的容置区域。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可以构造为形状配合式接合,但并非一定要采用此构造方案。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能够在将连接条安装至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的过程中简单地实现。该送入区域-容置区域的接合非常牢固。连接条以及支撑头的制造难度也相对较低。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该连接条在横截面中具有在使用过程中呈水平的基边(schenkel)和在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基边,以及该联接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侧向定位在在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基边上。连接条的这个基本外形是连接条在模板固定装置上的可靠定位的良好前提。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具有由金属(特别是由涵盖铝合金的铝)构成的主体。该主体可以是由金属构成的挤出件,在该挤出件上固定有其他部件。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构造为,使得其顶侧设置为楼板模板的成型面的一部分。在此情形下,连接条在使用过程中是楼板模板的模壳的功能性组成部分。其中,该连接条的顶侧可以配设有模壳。这可通过在上部安设模壳条来实现。

本发明的连接条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抵靠区域,其设置为用于抵靠在壁部,特别是建筑物壁部上。基于此特征,能够极佳地实现连接条在壁部上的连接功能,并且能够实现连接条相对壁部的特别可靠的定位。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该联接区域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能够实现联接区域与模板支撑件的采用适于楼板模板面板的宽度的中心距离的支撑头相接合。如此构造的连接条在被安装至相关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时,迫使该模板支撑件相互间隔所定义的中心距离,该中心距离对应楼板模板面板的宽度。这样便能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放置连接至该连接条的楼板模板面板。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条的特征还可在于,在与相关支撑头联接的状态下,该连接条仅基本上覆盖支撑头的(横向于连接条的纵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这并不排除横向于其纵向延伸测得的宽度大于该支撑头的宽度的一半的情形,其中在此情形下,连接条的宽度的一部分伸出支撑头。借助所述“半覆盖”,该支撑头宽度的另一半可由模板面板的边缘区域覆盖,或者由两个模板面板的角区并排覆盖。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一种组件,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楼板模板的模板支撑件,以及与该至少一个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联接的本发明的连接条,其中,该连接条借助其底侧贴靠在该支撑头上,以及连接条的末端联接区域中的一个与支撑头的对配联接区域接合。这个组件可以如下实现:设有两个用于楼板模板的模板支撑件,以及该连接条分别借助其两个末端联接区域中的一个以所述方式与该两个模板支撑件联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在该两个模板支撑件之间可以设有至少一个额外模板支撑件,其中该连接条借助其底侧贴靠在该额外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以及连接条的一个中间联接区域与该额外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的对配联接区域接合。

就(一个或多个的)模板支撑件-连接条组件而言,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案:与该连接条的两个末端联接区域对应的两个模板支撑件配设有诸如三脚架的立稳装置,而与连接条的(一个或多个的)中间联接区域对应的该(一个或多个的)额外的模板支撑件则不配设立稳装置,但其也可以配设有立稳装置。本发明的组件可以实现如下:该连接条因其在模板支撑件上的定位而定义模板支撑件的相互距离,例如,与(一个或多个的)楼板模板面板的宽度匹配的(一个或多个的)距离。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该组件还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楼板模板面板,该楼板模板面板在其与连接条相邻的两个角区中的每一个处都贴靠在与连接条对应的相关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并且与这个支撑头接合。因此,该连接条是楼板模板的起始元件(anfangsglied)。该连接条实现了楼板模板例如对壁部的连接,实现了例如壁部与楼板模板面板之间的过渡。该连接条可以具有一定高度,使得其顶侧与该至少一个楼板模板面板的顶侧基本上处于一个平面中。

就(一个或多个的)模板支撑件-连接条组件而言,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案:该连接条仅基本上覆盖该至少一个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的(横向于连接条的纵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这并不排除连接条的横向于其纵向延伸测得的宽度大于该支撑头的宽度的一半的情形,其中在此情形下,连接条的宽度的一部分伸出支撑头。支撑头的其余宽度可以用于楼板模板面板的边缘区域,或者用于两个相邻的楼板模板面板的角区。该连接条的顶侧与一个或多个楼板模板面板的顶侧彼此相连地构成混凝土的成型面的一个分区。

在本发明的组件中采用的与连接条对应的模板支撑件可以具有支撑头,其在朝向至少一个相邻的模板面板的一侧上各具一个下降区域,该下降区域是可相对其余的支撑头下降,用于实现该至少一个楼板模板面板的与连接条相邻的两个角区的下降。

就本发明的组件而言,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接合”特征可以构造为“形状配合式接合”。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建立楼板模板的至少一个分区的方法,该分区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具有连接条,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在壁部旁设置第一模板支撑件;

(b)在该壁部旁设置第二模板支撑件,并且基本上采用经该连接条的两个末端联接区域给定的中心距离;以及

(c)将该连接条放置在该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上,其中使得连接条的各末端联接区域分别与相关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的对配联接区域接合,其中所述接合定义在该楼板模板的分区中的第一与第二模板支撑件之间中心距离。

如前文所述,在此也可以将各自配设有立稳装置的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竖立。

这个方法可以增添以下额外的步骤:

(d)在该壁部旁,在该第一与第二模板支撑件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额外模板支撑件,其中使得该连接条的一个中间联接区域与该至少一个额外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的对配联接区域接合,其中所述接合定义该至少一个额外模板支撑件在该楼板模板的分区中的定位。

这样一来,所述接合定义与连接条对应的模板支撑件彼此之间的中心距离。这些中心距离可以与楼板模板面板的(也可能相互不同的)宽度匹配。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具有以下额外的步骤:

(e)安设一个在壁部与连接条之间起作用的保持元件,其向着壁部保持连接条。

该保持元件可以构造为,使得其不仅防止连接条离开壁部,也维持连接条的空间位置,特别是确保连接条的作为楼板模板的(通常为水平的)成型面的一部分的顶侧的对齐。

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增添以下额外的步骤:

(f)将一排楼板模板面板中的一个楼板模板面板或者多个楼板模板面板分别通过两个角区挂在与连接条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且随后通过另两个未挂入的角区向上偏转,并且在该另两个角区中的至少一个处借助模板支撑件对楼板模板面板进行支撑。

“在该另两个角区处通过各一模板支撑件对相关的楼板模板面板进行支撑”也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即首先在该另两个角区中的一个处借助模板支撑件进行支撑,随后将同一排的相邻的楼板模板面板挂入和向上偏转,且随后设置额外模板支撑件,其对该另两个角区中的第二个以及对该相邻的楼板模板面板另两个角区中的第一个进行支撑。下文将结合若干实施例对这个方法版本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楼板模板的至少一个分区的移除方法,该分区如同在说明书的先前部分中揭示的那样具有本发明的连接条,并且视情况而定具有楼板模板面板排中的与连接条相邻的一个或多个楼板模板面板,

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g)视情况而定将与连接条相邻的一个或多个楼板模板面板移除;

(h)视情况而定将该至少另一与连接条对应的模板支撑件移除;以及

(i)将该连接条从该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取下,以及将该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移除。

在所述后一方法中实现以下有益效果:在楼板模板的拆卸或拆模的末尾,仍近乎维持由连接条和一排与连接条对应的模板支撑件构成的组件。这个组件因模板支撑件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立稳装置而稳固地直立,而无需任何人工形式的保持。在此情形下,即使仅由一人作业,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拆卸。其中,对于步骤(i)而言有两种方案。首先将连接条从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取下,且随后将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移除。或者,首先将第一或第二模板支撑件移除,随后将连接条从这两个模板支撑件中的另一个的支撑头取下,且最后将这两个模板支撑件中的另一个移除。

在此强调,该方法步骤(a)至(f)和(g)至(i)并不用于定义这些步骤的必然顺序,不过在某些情形下,(取决于技术合理性)适宜采用依据步骤(a)至(f)或(g)至(i)的步骤序列。

因此,例如可以将连接条近乎同时地放置至第一和第二模板支撑件上,或者作为替代方案,将连接条先放置至第一模板支撑件上,随后将连接条进一步向上偏转,且随后通过第二模板支撑件对连接条进行支撑。可以在步骤(d)前或者在该步骤后安设该保持元件。可以在步骤(h)前或者在该步骤后实施步骤(i)。

在根据步骤(f)构造一排楼板模板面板后,可以以对应的方式构建另一排楼板模板面板,或者相继地构建数排楼板模板面板。这也适用于以相反的顺序进行的对楼板模板的至少一个分区的移除。

在许多情形下,该将模板支撑件竖立的操作包含将支撑头送至期望的或需要的高度。就在模板结构中常用的模板支撑件而言,这常通过“调设”,即借助螺母-螺纹螺杆传动装置对模板支撑件的一部分进行高度调节来实现。相应地,在模板支撑件的拆卸或移除过程中,至少在某些情形下需要将支撑头的至少贴靠有一个或多个楼板模板面板或者连接条的部分下降。这至少在某些情形下可例如通过借助螺母-螺纹螺杆传动装置使一个支撑件区段下降来实现。下文将结合实施例,对在说明书的本章节中述及的向上运动,以及对在本章节中述及的模板支撑件的一部分的向下运动进行更加直观的说明。

在此强调,在本发明中,作为替代方案可以先将连接条固定在壁部上,随后将连接条所对应的模板支撑件在经连接条给定的位置上与连接条联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替代方案,首先将连接条与在组装情形下该两个末端模板支撑件联接,该情形不同于上文描述的包含竖立于壁部旁的模板支撑件的情形。例如,可能处于以下情形:两个模板支撑件卧放在地面上,连接条与这些模板支撑件联接。随后将经联接的组件送入位于壁部旁的使用位置,例如通过从卧放变为直立来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如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更具特殊性的实施方式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在从斜上方朝向连接条的顶侧视之的情况下,连接条的透视图;

图2为在从斜下方朝向连接条视之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连接条的透视图;

图3为在沿图1中的箭头iii的方向视之的情况下,图1、图2所示的连接条的第一侧视图;

图4为在沿图1中的箭头iv的方向视之的情况下,图1、图2所示的连接条的第二侧视图;

图5为图1、图2所示的连接条的根据图1中的箭头v的仰视图;

图6为在根据图2中的箭头vi朝向端侧视之的情况下,图1、图2所示的连接条的示意图;

图7至图12为楼板模板的分区的建立操作的时间上相继的多个阶段的相应透视图;

图13为在沿图8中的箭头xiii的方向视之并且采用更大标度的情况下,图8所示的连接条-模板支撑件组件的端视图;

图14为图13的根据圆a并且采用更大标度的截取部分;

图15为在沿图13中的箭头xv的方向视之并且采用更大标度的情况下,图9所示的连接条-模板支撑件组件的透视图;

图16为在沿图13中的箭头xvi的方向视之并且采用更大标度的情况下,图9所示的连接条-模板支撑件组件的透视图;

图17为图16的根据圆b并且采用更大标度的截取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6中示出的连接条2基本上是用铝或铝合金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条的长度为300cm。可以采用具有更长长度或者更小长度的连接条2;通常情况下,制造商提供各种按长度分级的连接条2。

粗略而言,连接条2具有t形的横截面,在图1和图2中的端侧处以及在图6中能够最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该“t”形具有在连接条2的使用过程中呈水平的基边4和在连接条2的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基边6。在与水平基边4的交界处,竖直基边6在其高度的约1/3范围内具有较宽的区域8,其(以与水平基边4的纵向延伸以及竖直基边6的纵向延伸横交的方式测得的)宽度大于竖直基边6的下部的宽度。该较宽的区域8在横截面中具有基本上为正方形的空心型材的设计,该空心型材在其顶侧具有纵向延伸的居中的开缝,其占据该较大的区域8的宽度的大部分。在该空心型材的空腔中沿纵向插入有由木材或塑料制成的板条10。在该板条10中,从上方穿过水平基边4以及穿过该开缝旋入有螺钉12,使得水平基边4固定在竖直基边6上。在不考虑该板条10的情况下,竖直基边6是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挤出件。

由木材或塑料制成的另一板条14借助穿过空心型材进入该板条10的水平螺钉16被固定在位于较宽的区域8的纵侧与水平基边4的底侧之间的角空间中。如图4所示,该另一板条14由多个区段构成。该另一板条14具有大致为正方形的横截面。该另一板条14的背离较宽的区域8的一侧与水平基边4的紧邻的纵侧竖向对齐。

连接条2具有总共四个联接区域20、22,用于分别与位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上的待在下文描述的另一联接区域进行形状配合式接合。该联接区域中的两个是末端联接区域20,其分别设置在连接条2的一个纵向末端区域内。另两个联接区域是中间联接区域22,其在连接条2上设于该二末端联接区域20之间。从连接条2的在图5中的仰视图特别是能够看出这四个联接区域20、22。在图1和图2中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中间连接区域22。在图2中示出末端联接区域20的下末端区域24,该下末端区域24向下伸出竖直基边6的下端,且两侧略微倾斜。在图4和图6中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两个末端联接区域20及其向下伸出的末端区域24。在图1、图2、图3和图6中能够清楚地看出两个中间连接区域22。

联接区域20和22中的每一个均示出送入区域,在待在下文描述的将连接条2与模板支撑件的支撑头组装的过程中,该送入区域分别容置在相关支撑头的一个容置区域内。

在所示实施例中,联接区域20和22中的每一个均划分成两个在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栓钉21或23,其沿连接条2的纵向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在所示实施例中,相关的末端联接区域20的两个栓钉21是由金属制成的共同的构件,其例如借助螺钉侧向固定在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上。在所示实施例中,涉及的中间联接区域22的两个栓钉23是各一由金属构成的独立构件,其例如借助螺钉侧向固定在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上。栓钉21和23(在水平横截面中)均基本上具有空心正方形的设计,包含用于固定在连接条2上的附有的固定区域。该栓钉构件可以由弯曲的板片(特别是钢板)制成。

末端联接区域20的栓钉21位于竖直基边6的两个纵侧中的一个上,而中间联接区域22位于竖直基边6的相反的一侧上。

此外,在所示实施例中,在连接条2的长度上有三个定位区域26。定位区域26中的每一个均划分成两个沿连接条2的纵向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在连接条2的使用过程中呈竖直的栓钉27。每个定位区域的两个栓钉27是整合成一个共同的构件,其在所示实施例中由弯曲的板片(特别是钢板)制成,并且在与末端联接区域相同的侧上例如借助螺钉侧向固定在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上。栓钉27在水平横截面中均基本上具有空心梯形的设计。

栓钉23和27不向下伸出竖直基边6的下端。栓钉21、23、27的四周并不是空的,而是分别在一侧紧密地定位在竖直基边6上,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连接条2的在图5中的左端部与紧随的中间联接区域22的中心30之间的距离为1m。两个中间联接区域的中心30之间也是这个距离。图5中的右侧中间联接区域22的中心与连接条2的在图5中的右端部之间同样是这个距离。末端联接区域20的中心28与相邻的中间联接区域的中心30之间的距离略短于1m。定位区域26分别处于两个相邻的联接区域20或22之间的大致的中心处。

图7至12(通过对时间上相继的多个构建阶段的绘示)展示了如何构造连接条2,以及随后如何构建一排楼板模板面板40。

需要指出的是,图7至17所示的连接条2的若干细节采用不同于图1至6所示的连接条2的实施方案。其中特定就图7至17所示的连接条2而言,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是由木材而非金属制成,以及设有木制件32或塑料件32,而不是定位区域26(参阅图15)。尽管如此,图7至17仍清楚地展示了如何使用图1至6所示的连接条2。

在图7至12中均示意性示出房间的一个角落,其中可以看出地面50(=例如位于房间下方的楼板)、第一壁部52和垂直于第一壁部的第二壁部54。两个壁部52和54相互构成房间角落。

在如图7所示的第一阶段中,已预先将第一模板支撑件60紧邻第二壁部54竖立,以及将第二模板支撑件62紧邻第二壁部54竖立。第一模板支撑件60也紧邻第一壁部52,故也可以说紧贴地处于该房间角落中。两个模板支撑件60和62中的每一个均配设有形式为可调节的三脚架的立稳装置64,使得模板支撑件60和62无需固持便能竖立。在所示实施例中,模板支撑件60与62的中心距离(即模板支撑件60和62的竖向中心轴之间的水平距离)略小于3m。需要理解的是,在采用其他长度的连接条2的情况下,需要以相应更大或更小的距离将模板支撑件60和62竖立。为了以正确的距离将模板支撑件60和62竖立,可以将连接条2作为标度置于地面上,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

为简明起见,下文用“支撑件”来替代“模板支撑件”表述。

图7还阐明了如何由仅一个人将连接条2放置至预先设置的支撑件60和62上(其中可以采用连接条2的其他放置方式)。连接条2首先被略微倾斜地从上方放置至第一支撑件60的支撑头61上。随后借助模板辅助件66(即一个长度略小于房间高度的杆部)支在连接条2下,并且是合理地支在距连接条2在图7中的右端不远的位置。借助模板辅助件66,作业人员能够抬升连接条2的该右端使其略高于第二支撑件62的支撑头63,且随后将该右端由上方放置至支撑头63上,参阅如图8所示的第二阶段。

该将连接条2放置至支撑头61和63上的操作是如此进行,使得连接条2的在图7中的左侧末端联接区域20与第一支撑件60的容置区域70发生形状配合式接合(为此特别是另见图14),以及使得连接条的在图7中的右侧末端联接区域20与第二支撑件62的支撑头63上的容置区域70发生形状配合式接合(为此特别是另见图14)。

如图7至17所示的支撑件60、62等分别具有在支撑头61、63等的中心向上伸出的定位突出部72,特别是参阅图14和图17。在图13和图14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连接条2借助其竖直基边6如此插入位于第二壁部54与支撑头61及63的定位突出部72之间的空间,使得连接条2的定位区域26借助其背离竖直基边6的一侧29抵靠至第二壁部54。在连接条2的在图7中的左侧末端联接区域20与支撑头61的容置区域70接合的过程中,该末端联接区域20的两个栓钉21均进入位于支撑头61的两个基本上竖直的卡爪74之间的容置腔。图15右上方示出此情形。此外可以设想的是,如图17所示的四个卡爪76也基本上镜像式地存在于支撑头61的另一侧上,即设于定位突出部72的后面以及连接条2的将卡爪74遮盖的竖直基边6的后面。由于两个栓钉21卡入该两个容置腔,在该处就沿连接条2的纵向起作用的力而言实现连接条2与支撑头61之间的形状配合式接合。

特别是如图15所示,连接条2在右端(=图7至12中的左端)沿连接条2的长度方向略微伸出包含四个该卡爪74的支撑头61的容置区域。这样便能以借助该处的端部抵向第一壁部52的方式设立连接条2。连接条2覆盖第一支撑头61的整个沿连接条2的纵向测得的宽度。

就第二支撑件62的第二支撑头63而言,连接条2在该处的末端联接区域20仅将与连接条2的端部更为靠近的栓钉21用于与第二支撑头63的容置区域70的接合。对于这个接合而言仅使用支撑头63的两个卡爪74之间的间隙。位于第二支撑件62的朝向第二壁部54的一侧上的另两个卡爪74之间的间隙(最初)不被占用。连接条2仅覆盖支撑头63的沿连接条2的纵向测得的宽度的一半。但即使是在使用仅一半的支撑头宽度的情况下,也能就沿连接条2的纵向的力而言实现连接条2与支撑头63之间的形状配合式接合。

在如前文所述将连接条2放置或卸至支撑头61和63上后,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的下端贴靠在支撑头61和63的支承面78上,参阅图14。末端联接区域20的栓钉21较支承面78的水平面进一步地向下伸出,这使得栓钉21的末端区域24更容易地“穿入”位于两个卡爪74之间的空间。沿根据图14中的双向箭头a的方向,即横向于连接条2的纵向延伸,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被锁紧在定位突出部72与第二壁部54的朝向房间的面之间。此固定确保竖直基边6总体上采用竖直定向,以及确保连接条2的水平基边4的顶侧处于一个水平平面中。由于连接条2借助其纵缘或借助安设在该连接条上的另一板条14的纵缘抵向第二壁部54,为液态混凝土在第二壁部54与连接条2之间的穿透设置了非常窄的界限。

在图13和图14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连接条2(更确切言之为该连接条的水平基边4)基本上仅覆盖相关支撑头61、63、81的(横向于连接条2的纵向延伸测得的)一半宽度,使得这个宽度的另一半可以由放置的楼板模板面板40的边缘区域或者被两个并排放置的楼板模板面板40的两个角区90和92所覆盖。连接条2的顶侧和述及的楼板模板面板40的顶侧处于同一平面中,并以直接相互邻接的方式一同构成针对混凝土的成型面的一个分区。

可以看出,如同就模板支撑件而言常见的那样,第一支撑件60和第二支撑件62具备针对支撑头61和63的高度位置的可调节性,其在所示实施例中是借助位于下支撑件区段85的上端区域上的外螺纹和与该外螺纹发生螺纹啮合的内螺纹套筒82来实现,该套筒的上端侧作用于螺栓84,该螺栓84穿过位于上支撑件区段86中的多个水平孔中的一个。在图7、图15和图16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这一点。通过旋转内螺纹套筒82实施的对相关支撑头61或63的这种高度调节被称作“调设”。

在建立楼板模板的至少一个分区之前,如此调设支撑件60和62,使得连接条2的水平基边4的顶侧具有标称高度(=待浇筑的楼板的底侧的高度)并且总体上在两个支撑件60与62之间水平延伸。

在如图9所示的第三阶段中,在两个支撑件60与62之间设置了另两个支撑件80。该额外的支撑件80的结构与支撑件60及62相同,但均无立稳装置64。就该另两个支撑件80中的每一个而言,支撑头81均已借助容置区域83与该两个中间联接区域22中的一个发生形状配合式接合。在图16和图17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出此接合。用于此接合的容置区域83(沿图17的视向)在左侧和右侧经向上伸出的卡爪85界定,其除基底区域以外向外倾斜。在位于两个卡爪85之间的空间中也设有定位突出部72,但其因高度的相关部分而占据两个栓钉23之间的空间。两个栓钉23分别借助其外侧87(其指向连接条2的端部)恰好在两个卡爪85的基底区域之间配合,从而实现所述形状配合式接合。栓钉23不向下伸出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据此可以看出,相关的额外支撑件80的针对连接条2之实施为送入区域的中间联接区域22的容置区域83采用不同于上文所述的针对连接条2之实施为送入区域的末端联接区域20的容置区域70的设计。

由于该另两个额外的支撑件80中的每一个的支撑头81与中间联接区域22的接合,该另两个额外的支撑件80之间必然有1m的中心距离,且图9中的右侧的额外支撑件80必然与支撑件62有1m的中心距离。在支撑件60与图9中的左侧的额外支撑件80之间,中心距离略小于1m(因为连接条2完全覆盖了支撑头61的沿连接条2的纵向测得的宽度)。通过连接条2的联接区域20及22与连接条2所对应的四个支撑件60、62、80、80的四个支撑头61、63、81、81的接合,迫使或限定该支撑件均间隔所述中心距离。该额外的支撑件80均可分别由作业人员单独安装。该额外的支撑件80均被调设至恰当的高度。

在图9中还可看出,在第二壁部54上安设了保持元件86。保持元件86具有基本上竖直延伸的轨道的设计。保持元件86在其上端具有可沿保持元件86的纵向移动的凸缘88,其在伸出状态下抵向连接条2的竖直基边6的背离第二壁部54的侧面(特别是参阅图16)。这样一来,保持元件86便相对于第二壁部54保持连接条2。

在如图10所示的第四阶段中,将楼板模板面板40通过两个角区90和92挂在第一支撑件60的支撑头61上和与其相邻的额外支撑件80的支撑头81上。特别是在图14中可以看出,设于相关支撑头61或81的背离第二壁部54的一侧上的四个卡爪76具有向上伸出支承面78的水平面的分区,此外还分别在上端具有朝向连接条2的较小的凸缘90。这样便能将楼板模板面板40的角区90和92分别挂入位于定位突出部72与卡爪76的向上伸出的区域之间的空间。角区90占据支撑头61的(沿连接条2的纵向测得的)整个宽度,角区92仅占据支撑头81的(以相同方式测得的)一半宽度。挂入的楼板模板面板40首先向下垂。

在如图11所示的第五阶段中,借助模板辅助件66使得楼板模板面板40通过另两个角区94和96向上偏转。上文已结合图7描述过这种模板辅助件66。但在图11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杆状模板辅助件66伸缩式地由两个区段构成,两个区段是可相对彼此移动,从而可以调节模板辅助件66的有效长度。借助模板辅助件66,作业人员能够将楼板模板面板40转入一个基本上水平的位置或者进一步向上偏转。随后在与第一壁部52相邻的角区94处定位另一支撑件80(结果参阅图12所示的第六阶段)。该另一支撑件80的支撑头81是像前文描述的支撑头61、63、81、81那样设计,从而能够实现角区94与最后设置的另一支撑件80的支撑头81之间的形状配合式接合。

在图11中还可以看出,另两个楼板模板面板40已分别借助两个角区90和92挂在该两个额外的支撑件80或第二支撑件62的支撑头81或63上。在如图12所示的第六阶段中,第二模板面板40已向上偏转,且为第一模板面板40的角区96和第二模板面板40的角区94所共用的另一支撑件80已就位。需要理解的是,与第二壁部54的间隔基本上超过一个模板面板长度的第二支撑件排中的额外支撑件80是如此调设,使得第一排模板面板中的模板面板40均分别总体处于水平。

如图12所示的楼板模板的分区,其包含位于第二壁部54旁的四个支撑件60、62、80、80、与第二壁部54以上述方式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支撑件排98,以及三个楼板模板面板40。该分区可沿第二壁部54的纵向继续延伸。为此,在第二壁部54附近基本上间隔另一连接条2的长度的距离处设置一个包含立稳装置的支撑件。随后将与前述连接条2对齐的该另一连接条2以前文所述的方式放置在两个支撑件上。随后可沿第二壁部54继续构建第一排的楼板模板面板40。

也可以为楼板模板的包含第一排楼板模板面板40的分区进一步增设第二排、第三排乃至更多排的楼板模板面板40。为此,将楼板模板面板40以前述方式挂在第二排支撑件80的支撑头81处并向上偏转,并且借助支撑件80来支撑经过向上偏转的角区。这样便能继续作业,直至(视情况而定可借助配合件)完成整个楼板模板。

在此再次强调,述及的连接条2的所述长度以及述及的连接条2的联接区域20和22的数目均是实施示例。根据本发明,也可以采用更长或者更短的连接条2。联接区域20和22的数目取决于连接条2设计用于何种宽度的楼板模板面板以及何种数目的楼板模板面板40。连接条2也可以是仅具有两个末端联接区域20且不具有中间联接区域22,即该连接条2是仅设计用于单个楼板模板面板宽度。此外,连接条2还可以设计为使得联接区域相互具有不同的距离,从而将不同宽度的楼板模板面板40连接在同一连接条2上。

分区移除或拆模会以与前文楼板模板的分区的建立相反的方式来进行。在此仅对连接至连接条2的第一排楼板模板面板的拆除或移除进行详细说明。为此,首先要说明的是,该支撑件60、62、80、80的支撑头61、63、81、81分别具有一下降区域92,在图14中特别是可以看出这一点。在闸板95移入偏转式下降的释放位置后,包含四个凸缘90的四个卡爪76能够连同支承面78的分区一起向下偏转例如30°。由此,与相关楼板模板面板40的两个角区90和92对应的边缘支座进入更深的位置。可将相关的楼板模板面板40通过其两个角区94和96向下偏转,而不会使楼板模板面板40的模壳的与连接条2相邻的边缘区域从下方埋入浇筑的楼板的混凝土中。

在此仅代表性地详细描述连接至连接条2的第一排楼板模板面板中的在图11中处于最左侧的楼板模板面板40的移除。其他楼板模板面板排中的楼板模板面板40,以及第一排楼板模板面板中的第二楼板模板面板40及第三楼板模板面板40均已预先以对应的方式移除。

在角区94和96旁(较角区94和96离连接条2略远处)设有未绘示的替代支撑件,其在该处对经浇筑的楼板进行支撑。该替代支撑件是包含支撑头的支撑件,该支撑头的结构较前文描述的支撑头61、63、81大幅简化;这些更加简单的支撑头直接从下方抵向经浇筑的楼板并在该处支撑楼板。因此,可以将支撑件80的支撑头81(该支撑头81对角区94和96进行支撑)略微向下调设。附接一个模板辅助件66。通过松开闸板95,支撑头61和80的与角区90及92接合的下降区域92偏转式下降。现可借助模板辅助件66使得楼板模板面板40通过其角区94和96向下偏转。随后解除角区90和92在支撑头61和81处的勾挂,并将楼板模板面板40移除。

随后在第一支撑件排的支撑件60、62、80、80旁,以与这些支撑件相比距第二壁部54略微更大的距离处设置替代支撑件,并将这些替代支撑件抵向经浇筑的楼板向上进行调设。在许多情形下无需如此设置替代支撑件,因为经浇筑的楼板已在该处被第二壁部充分地支撑。

首先将该额外的支撑件80移除。为此,将其支撑头81略微向下调设。随后便能便捷地将这些额外的支撑件80移除。将保持元件86拆下。现得到独立的由末端支撑件60及62与连接条2构成的组件,并且这些部件能够便捷地被移除。将支撑头61和63略微向下调设。借助模板辅助件66以与就建立操作相反的方式将连接条2移除。

楼板模板的分区的所述移除是作为所谓的“提早拆模”进行。这是指在浇筑混凝土数天后,在混凝土通过完全凝固达到其最终强度前对经浇筑的混凝土楼板进行的拆模。依序将描述的所有具有复杂的支撑头的支撑件替换成具有简单的支撑头(其自下而上地直接抵向混凝土楼板)的支撑件,且随后可以将这些支撑件逐个移除。

在此明确强调,描述的连接条2以及楼板模板面板40与具有复杂的支撑头61、63、81的支撑件60、62、80的组合仅为多个可行方案中的一个。可以将本发明的连接条2与各种类型的支撑头以及与各种类型的楼板模板面板组合。在一些提早拆模方式中,将用于建立楼板模板的、例如配设有活动头的支撑件保留,并且将楼板模板面板从这些支撑件移除。在此情形下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连接条2。本发明的连接条2也可用于不期望采用提早拆模的楼板模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