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29030发布日期:2020-09-25 18:0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墙体由砖、砂浆等材料现场砌筑而成,现场砌筑速度慢、质量不好控制而且工作人员现场裁切、安装,会产生大量废料,而且难免会造成工作人员处于粉尘环境中。

而一些装配式墙体在工厂加工中就完成了门窗洞口结构各个模块的制造,在施工现场仅需要拼接即可,安装方便,省时省力,但是其强度往往难以保证,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墙体,包括多个墙板,还包括空心的钢立柱,所述钢立柱竖直设置且与地面固定,所述钢立柱贯穿一个或多个所述墙板;所述墙板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孔道,用以所述钢立柱贯穿,所述孔道的内壁与所述钢立柱外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钢立柱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内外的侧孔,所述钢立柱内以及所述间隙和所述侧孔内都填满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

一种可能的设计,地面对应所述钢立柱设有混凝土基础,所述混凝土基础的顶部设有杯口,所述钢立柱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内,且所述杯口内填充有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用以固定所述钢立柱。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钢立柱在所述侧孔的一侧设有侧板,所述侧板呈倒刺状,所述侧板设置为所述钢立柱的管材切割而成,所述侧板与所述孔道的内壁相抵,用以所述钢立柱定位。

一种可能的设计,多个所述侧板沿所述钢立柱的周向均匀布置。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钢立柱包括多个柱段,多个所述柱段依次连接。

一种可能的设计,相邻两所述柱段相插接或者通过接头连接。

一种可能的设计,相邻两所述墙板设有配合的企口结构,用以相邻两所述墙板插接。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钢立柱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孔道设置为圆形孔。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钢立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钢立柱沿装配式墙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的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包括:

(1)根据装配式墙体的位置放线定位,确定所述钢立柱的位置,再施工固定所述钢立柱的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的顶部预设杯口;

(2)将所述钢立柱插入杯口内,并在插入后校正所述钢立柱的垂直度,随后立即用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落实;

(3)安装各个所述墙板,将所述墙板预留的孔道对准所述钢立柱,将所述钢立柱插入所述孔道内;

(4)灌浆,在所述钢立柱内灌注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所述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由所述侧孔流入所述间隙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利用钢立柱,可提升装配式墙体的强度,还可以降低装配式墙体的重量,节约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在孔道内的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与钢立柱形成一根钢管混凝土立柱,而且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有效将钢立柱包裹住,增强了钢立柱与墙板之间的粘结,使得钢立柱与墙板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了装配式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装配式墙体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墙板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钢立柱截面示意图;

图5为钢立柱与混凝土基础安装示意图;

图6为装配式墙体安装第一示意图;

图7为装配式墙体安装第二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装配式墙体拆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面、2-墙板、3-钢立柱、4-混凝土基础、5-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6-柱段、7-孔道、8-侧孔、9-间隙、10-窄径端、11-企口结构、12-凹槽、13-凸榫、14-侧板、15-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8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如图1至图4以及图7所示,该装配式墙体包括多个墙板2,多个墙板2可沿横向和竖向排布,而分隔地面1与房顶之间的空间。特别地,该装配式墙体还包括空心的钢立柱3,其竖直设置且下端与地面1固定,而且钢立柱3贯穿多个墙板2,将多个墙板2串在一起,另外,钢立柱3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内外的侧孔8。同时,墙板2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孔道7,用以钢立柱3贯穿,而且孔道7的内壁与钢立柱3外壁之间设有间隙9,上述钢立柱3内以及间隙9和侧孔8内都填满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从而将钢立柱3与墙板2粘接为一体。由此,钢立柱3可提升装配式墙体的强度,还可以降低装配式墙体的重量,节约材料。同时,孔道7内的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与钢立柱3形成一根钢管混凝土立柱,而且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有效将钢立柱3包裹住,增强了钢立柱3与墙板2之间的粘结,使得钢立柱3与墙板2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了装配式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墙板2由石膏板、保温材料和龙骨构成,其在工厂中加工完成,上述孔道7也在加工墙板2的过程中制出。如图4所示,上述钢立柱3为钢制圆管,其也可为钢制方管或其他形状管,上述孔道7对应为圆形孔,且孔道7的直径大于钢立柱3的外径。上述侧孔8由钢立柱3的板材切割形成,且钢立柱3在同一高度处周向设有多个侧孔8,保证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均匀填充。上述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为混凝土浆料,可迅速凝固成型。

为了固定钢立柱3,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该地面1对应钢立柱3设有混凝土基础4,其混凝土基础4为混凝土筑成,其顶部设有杯口15,该杯口15的内径大于钢立柱3的外径,使得钢立柱3的底部可插入杯口15内,且杯口15内填充有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在凝固后可固定钢立柱3。

另外,如图6和图8所示,上述钢立柱3包括多个柱段6,柱段6与墙板2一一对应,任一柱段6的长度略长于单一墙板2的高度,其中,多个柱段6可依次插接,多块竖直方向上的墙板2可随着多个柱段6逐一安装,减少墙板2上抬高度,减少施工工作量。该柱段6的一端设有窄径端10,其窄径端10的外径与另一柱段6的内径相同,使得窄径端10可插入另一柱段6,实现插接。相邻柱段6也可通过接头连接,如采用丝扣螺纹连接两柱段6。

上述墙板2可穿通多个竖直的钢立柱3,进一提升强度。而且装配式墙体在其长度方向需设有多个墙板2,每个墙板2都穿有钢立柱3,使得多个钢立柱3沿装配式墙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上述装配式墙体需固定钢立柱3,再安装墙板2,其具体步骤为,首先,需根据装配式墙体的位置放线定位,确定钢立柱3的位置,再施工固定钢立柱3的混凝土基础4,而且混凝土基础4的顶部预设杯口15。随后,将钢立柱3的一柱段6插入杯口15内,并在插入后校正柱段6的垂直度,且立即用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落实。之后,安装一墙板,将墙板2预留的孔道7对准已安装的柱段6,将柱段6插入墙板2的孔道内,调整墙板2垂直平整,,再连接另一柱段6后安装另一墙板2,由此逐步各个柱段6和墙板2。最后,进行灌浆,在钢立柱3内灌注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而且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5由侧孔8流入间隙9内,形成粘接,由此实现装配式墙体安装。

在另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中,相邻两墙板2设有配合的企口结构11,用以使得相邻两墙板2插接,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牢固性。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上侧墙板2的下端设有凹槽12,而下侧的墙板2上端设有凸榫13,凹槽12可与凸榫13插接,形成企口结构11。同时,横向的相邻两墙板2之间也可设有企口结构11,实现提升横向连接的稳定。

在又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中,如图11所示,钢立柱3在侧孔8的一侧设有侧板14,该侧板14设置为钢立柱的管材冲压而成,使得侧板14可与孔道的内壁相抵,以定位钢立柱3。而且上述侧板14在切割侧孔8的过程中形成,其加工简单,呈倒刺形结构,可进行点状支撑。另外,由于均匀布置多个侧孔8,因此钢立柱3的周向也形成均匀布置的多个侧板14。

结合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利用钢立柱,可提升装配式墙体的强度,还可以降低装配式墙体的重量,节约材料。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墙体在孔道内的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与钢立柱形成一根钢管混凝土立柱,而且自密实微膨胀灌浆材料有效将钢立柱包裹住,增强了钢立柱与墙板之间的粘结,使得钢立柱与墙板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了装配式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