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43549发布日期:2020-10-31 09:2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设施,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智能停车库。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车辆总量最多的城市,那么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车辆,停车成为了有车一族的难题。经常在停车场绕很久都没找到车位,经常会花半小时才找到车位能把车辆停泊好。

因此现时很多停车场采用智能停车系统,均是通过在停车库内设置多个升降装置,驾驶员将车辆驾驶进升降装置内,中心调度升降装置到有车位的楼层,然后驾驶员将车辆驾驶出升降装置到目标车位内。但由于整个停车过程非完全智能化,停车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多设置多几个升降装置,导致这样设置的智能停车系统的制造成本高,同时效率也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停车库,具有全自动停车、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停车库,所述智能停车库包括进出层和停车层;在所述智能停车库内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之间来回运输车辆的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贯穿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在所述停车层设置有第一停车区域;所述第一停车区域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相接;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内设置有用于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第一停车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的第一机械人;

在所述停车层还设置有过道区域和第二停车区域;所述过道区域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相接;所述第二停车区域与所述过道区域相接;所述第一机械人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过道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及在所述过道区域与第二停车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

在所述第一停车区域停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机械人将车辆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搬运至过道区域、并将所述车辆从所述过道区域搬运至第二停车区域。

可选的,在所述进出层设置有第一车辆出入区域;所述第一车辆出入区域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相接。

可选的,所述停车层设置在所述进出层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电梯井和第一电梯;所述第一电梯井贯穿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所述第一电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梯井内;所述第一电梯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供车辆进出所述第一电梯的第一出入口,其中一个第一出入口与所述过道区域相接。

可选的,在所述智能停车库内还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之间来回运输车辆的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贯穿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在所述停车层设置有第三停车区域;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三停车区域相接;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内设置有用于在第二升降装置与第三停车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的第二机械人;

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还与所述过道区域相接;所述第二机械人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过道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及在过道区域与所述第二停车区域之间来回搬运车辆;

在所述第三停车区域停满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机械人将车辆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搬运至过道区域、并将所述车辆从所述过道区域搬运至第二停车区域。。

可选的,所述过道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第二升降装置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电梯井和第二电梯;所述第二电梯井贯穿所述进出层与停车层;所述第二电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梯井内;所述第二电梯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供汽车进出所述第二电梯的第二出入口,其中一个第二出入口与所述过道区域相接。

可选的,在所述进出层设置有第二车辆出入区域;所述第二车辆出入区域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相接。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车辆出入区域设置有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车辆出入区域内的车辆的重量的第一检测装置。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车辆出入区域设置有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二车辆出入区域内的车辆的重量的第二检测装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可实现全自动存取车。

其二,使第一升降装置与第二升降装置共用一个过道区域,再在过道区域对应的地方设置第二停车区域,以达到设置两个升降装置即可覆盖整个智能停车库的停车范围。

其三,智能停车库的停车效率高,适用场景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停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进出层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智能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的放大图。

图中:1、进出层;11、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2、第二车辆出入区域;2、停车层;21、过道区域;22、第一停车区域;23、第二停车区域;24、第三停车区域;3、第一升降装置;31、第一电梯井;32、第一电梯;321、第一出入口;4、第一机械人;5、第二升降装置;51、第二电梯井;52、第二电梯;521、第二出入口;6、第二机械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停车库,如图1所示,所述智能停车库包括供车辆进出智能停车库的进出层1和供车辆停放的停车层2;在所述智能停车库内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之间来回运输车辆的第一升降装置3;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贯穿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那么第一升降装置3即可实现在进出层1与停车层2之间来回运输,在所述停车层2设置有过道区域21,所述过道区域21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相接;该过道区域21实际在停车层2划分的空间。在所述停车层2设置有第一停车区域22和第二停车区域23;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二停车区域23均是在停车层2中划分的空间,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二停车区域23内均划分有若干个停车位。所述第一停车区域22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相接;所述第二停车区域23与所述过道区域21相接;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内设置有用于搬运车辆的第一机械人4,所述第一机械人4可在第一升降装置3与过道区域21之间来回运动、可在过道区域21与第二停车群之间来回运动、及可在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一停车群之间来回运动。在所述第一停车区域22未停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机械人4将车辆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搬运至第一停车区域22。在所述第一停车区域22停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机械人4将车辆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搬运至过道区域21、再将该车辆从所述过道区域21搬运至第二停车区域23。

本申请旨意减少智能停车库中升降装置的设置数量,达到减少智能停车库的制造成本的效果。进出层1用于车辆进入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在实际应用中,进出层1设置在地面上,那么驾驶员通过驾驶车辆进入到进出层1从而进入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而本申请中停车层2用于停放车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停车层2可以镜像设置为多层,并且第一升降装置3均贯穿进出层1和多层停车层2。当车辆进入到进出层1后,第一升降装置3到进出层1,第一机械人4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并对目标车辆进行夹持,并将目标车辆搬运至第一升降装置3内,第一升降装置3将目标车辆升至停车层2。而过道区域21为平地,在实际应用中,过道区域不允许停车,供第一机械人4行走从而进入第二停车区域。当第一停车区域22内车位未停满的情况下,第一机械人4夹持目标车辆从第一升降装置3内搬运至第一停车区域22内,并将目标车辆停靠第一停车区域22内,目标车辆停靠完毕后第一机械人4返回第一升降装置3内;当第一停车区域22,也就是说第一停车区域停满车了,并且第二停车区域23未停满时第一机械人4夹持目标车辆并从第一升降装置3内搬运至过道区域21,然后停在过道区域21内与第二停车区域21有空置车位对应的位置,第一机械人4再将目标车辆搬运至第二停车区域23的空置车位内,并将目标车辆停靠在第二停车区域23内,目标车辆停靠完毕后,第一机械人4返回至过道区域21并回到第一升降装置3内。先将第一停车区域22停满再将目标车辆停在第二停车区域21的情况,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减少了第一机械人走过道区域21的路程,在第一停车区域21停满的情况下,才选择第二停车区域23停靠。如图1,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停车区域22围绕第一升降装置3设置,而第二停车区域23围绕过道区域21设置,使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二停车区域23占地最大化,仅仅需要预留安装第一升降装置3的位置以及过道区域21的位置即可。

可选的,上述方案中,在第一停车区域21与第二停车区域23均未停满的情况下,目标车辆还可以先将目标车辆停在第二停车区域23内,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决定停靠的顺序。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在进出层1设置有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3相接,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还与所述进出层1的外部相接。驾驶员可以将目标车辆驾驶进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内,然后第一升降装置3到达进出层1,第一机械人4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夹持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内的目标车辆并搬运至第一升降装置3内。

进一步地,参见图2,本申请会在进出层1处设置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调度各个部件的运作。

进一步地,在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二停车区域23内设置有车位检测装置,车位检测装置均与控制中心通讯连接,并且车位检测装置可检测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二停车区域23内的停车情况,然后将停车情况反馈至控制中心。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设置有用于检测位于所述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内车辆重量的第一检测装置。由于本申请采用第一升降装置3进行运输,第一升降装置3会有重量限制,那么在进入到第一升降装置3前先对目标车辆进行称重,然后第一检测装置将称重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然后控制中心判断目标车辆是否超重,若未超重则向第一机械人4和第一升降装置3发送接车指令,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一机械人4则会搬运车辆至目标停车区域内。若超重则不会向第一机械人4和第一升降装置3发送接车指令。

可选的,第一检测装置还可以检测车辆的宽度、高度和长度,超过标准值的则第一机械人不会接送该超过标准值的车辆。优选地,可以将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外,并将用于拦截车辆进入的拦截装置设置在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外,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车辆超过标准值,则拦截装置拦截车辆进入到本申请的停车库中。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停车层2设置在所述进出层1的上方。停车层2设置在地面,使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使总占地面积小。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一升降装置3包括第一电梯井31和第一电梯32。第一电梯井31贯穿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所述第一电梯3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梯井31内;所述第一电梯32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出入口321,其中一第一出入口321与所述过道区域21相接。第一电梯井3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电梯井31在每个楼层对应的停顿处均开口。而第一电梯32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出入口321,则那么第一机械人4从四个第一出入口321均可以走出第一电梯32,则当第一停车区域22围绕第一升降装置3设置,那么第一机械人4可以根据第一停车区域22内对应的停车位,选择较近的第一出入口321走出第一电梯32。那么使本申请的第一机械人4从第一电梯32内搬运车辆至第一停车区域22内的目标停车位的距离更少,使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效率更高,更省电。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在智能停车库内还设置有用于在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之间来回运输车辆的第二升降装置5。第二升降装置5贯穿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在停车层2设置有第三停车区域24;过道区域21与所述第三停车区域24均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相接;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内设置有用于搬运车辆的第二机械人6,且所述第二机械人6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与过道区域21之间来回搬运车辆、可在过道区域21与所述第二停车区域23之间来回搬运车辆、及第二升降装置5与第三停车区域24之间来回搬运车辆。而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停车区域22、第二停车区域23与第三停车区域24所占的空间均相连通,并且第一升降装置3、过道区域21与第二升降装置5均围设在停车区域中心位置,使第一机械人4到各个停车区域的距离最小。并且鉴于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在使用时面临车辆过多,处理不及时的情况,本申请设置第二升降装置5,并且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共用一个过道区域21,使即使在较大型的停车库(指占地面积较大、车位较多的停车库)中,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可利用过道区域21共同协作,加快停车效率。

当第三停车区域24内车位未停满的情况下,第二机械人6夹持目标车辆从第二升降装置5内搬运至第一停车区域22内,并将目标车辆停靠第三停车区域24内,目标车辆停靠完毕后第二机械人6返回第二升降装置5内,当第三停车区域24,也就是说第一停车区域停满车了,并且第二停车区域23未停满时第二机械人6夹持目标车辆并从第二升降装置5内搬运至过道区域21,然后停在过道区域21内与第二停车区域21有空置车位对应的位置,再将目标车辆搬运至第二停车区域23的空置车位内,并目标车辆停靠在第二停车区域23内,目标车辆停靠完毕后,第二机械人6返回至过道区域21并回到第二升降装置5内

其中,第一机械人4只在第一停车区域22、第二停车区域23内停车。第二机械人6只在第三停车区域24、第二停车区域23内停车。

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均收到控制中心的指令停在同一层停车层2的第二停车区域23时,控制中心会向第一机械人4与第二机械人6发出指令,第一机械人4先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第二机械人6停在第二升降装置5内,第一机械人4先将车辆停在第二停车区域23返回到第一升降装置3内后,第二机械人6再将车辆运输至第二停车区域23,避免了第一机械人4与第二机械人6在过道区域21中发生碰撞。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包括第二电梯井51和第二电梯52;所述第二电梯井51贯穿所述进出层1与停车层2;所述第二电梯52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梯井51内;所述第二电梯52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出入口521,其中一第一出入口321与所述过道区域21相接。第二电梯井51竖直设置,并且第二电梯井51在每个楼层对应的停顿处均开口。而第二电梯52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出入口521,则那么第二机械人6从四个第二出入口521均可以走出第二电梯52,则当第三停车区域24围绕第二升降装置5设置,那么第二机械人6可以根据第三停车区域24内对应的停车位,选择较近的第二出入口521走出第二电梯52。那么使本申请的第二机械人6从第二电梯52内搬运车辆至第三停车区域24内的目标停车位的距离更少,使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效率更高,更省电。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位于所述过道区域21的相对两侧。则第一升降装置3的其中一个第一出入口321与过道区域21对接,第二升降装置5的其中一个第二出入口521与过道区域21对接,并且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位于所述过道区域21的相对两侧,使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三停车区域24相距更远,使第一停车区域22与第三停车区域24设置的范围更广,停车位更多。并且使在停车层2中第一机械人4与第二机械人6去停车层2各个角落的距离均一致,使停车效率更高。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在所述进出层1设置有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所述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相接,所述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还与所述进出层1的外部相接。驾驶员可以将目标车辆驾驶进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内,然后第二升降装置5到达进出层1,第二机械人6走出第二升降装置5,夹持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内的目标车辆并搬运至第二升降装置5内。

同时设置第一升降装置3与第二升降装置5,使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在上下班停车高峰期可有序停放车辆,避免拥堵情况的出现,并且通过第一机械人4与第二机械人6均可以共享的过道区域21的设置。使机械人停车层2的各个角落的距离均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的停车库占地面积设置升降装置和过道区域21的数量,即是两个升降装置共用一个过道区域21,那么当有三个升降装置则每两个每两个升降装置之间设置一个过道区域21,以此类推。使本申请的智能停车库适用更多吞吐量的停车场。

工作过程:驾驶员可以将目标车辆驾驶进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或第二车辆出入区域12内。假设目标车辆进入第一车辆出入区域11,然后第一检测装置先对目标车辆进行称重,然后第一检测装置将称重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然后控制中心判断目标车辆是否超重,若未超重则向第一机械人4和第一升降装置3发送接车指令,第一机械人4将目标车辆运送到第一升降装置3内,并第一升降装置3去到目标停车层2,第一机械人4夹持目标车辆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当第一停车区域21内车位未停满,则第一机械人4夹持目标车辆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达到第一停车区域22内停车。如果第一停车区域21停满后,则第一机械人4夹持目标车辆走出第一升降装置3到达过道区域21,然后再从过道区域21到达第二停车区域23。当停车完毕后的第一机械人4返回第一升降装置3内。第一升降装置3在运行的同时,第二升降装置5也可以同时运作。

需要将目标车辆接出智能停车库时,控制中心根据目标车辆所在区域,控制第一升降装置3或第二升降装置5到达目标楼层,然后对应的机械人到达目标车辆所在位置夹持车辆返回升降装置,升降装置返回进出层1,机械人将目标车辆夹持到车辆进出区域,机械人将目标车辆放置到车辆进出区域后,机械人重新返回至升降装置中,等待接收下一指令。若进出区域中刚从停车层夹持到进出层的车辆等待超时后,机械人可再次将车辆夹持到停车层中,重新计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