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17185发布日期:2020-10-23 19:18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钢梁防倾倒措施是使用现场可利用材料(木方等),用三角回顶的方式回顶在钢梁上翼缘下侧,但对回顶材料的长度要求高,过长的回顶材料会导致地面支撑点打滑,过短的回顶材料地面支撑点不能着地;再者是使用铁丝将最外侧两根钢梁的吊耳连接在一起,利用钢梁相互牵制起到防倾倒措施,但吊装时频繁的解绑铁丝无形中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事倍功半。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弊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可现场提前预制,任何料场及作业环境下可使用,而且使用方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实现本发明技术效果,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其包括:

下部底座组件,包括底板、调节板和底部支撑杆,所述底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调节板的第一侧相互抵顶,所述调节板的第二侧开设有穿孔,所述底部支撑杆穿设于所述穿孔中,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设有用于禁锢所述底部支撑杆的禁锢件,所述底部支撑杆的下端向下延伸并抵顶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上部支撑组件,包括腰部支撑杆、顶板以及带自锁功能的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铰支座铰接于所述调节板的上表面,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二铰支座铰接于所述顶板。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底板的第一侧与所述调节板的第一侧通过合页铰接。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底板的第二侧边缘设有限位块。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底部支撑杆的下端焊接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底部支撑杆为螺栓或螺杆,所述禁锢件为与所述螺栓或螺杆相配合的禁锢螺母。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铰支座包括方钢管,所述方钢管的下端开口焊接于所述调节板的第二侧的上表面,所述方钢管在面向所述调节板的第一侧的顶部开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方钢管的上端开口相互贯通,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一螺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缺口与所述上端开口中。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一横向贯穿孔,所述方钢管的对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孔洞与所述第一横向贯穿孔中,所述第一螺栓上螺合有第一螺母。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铰支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带孔耳板,两块所述带孔耳板的上端焊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可转动地设置于两块所述带孔耳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腰部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二横向贯穿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设于两块所述带孔耳板上的孔洞及所述第二横向贯穿孔,所述第二螺栓上螺合有第二螺母。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的钢梁防倾倒方法,其包括:

将所述下部底座组件楔进钢梁的下翼板与地面,通过调节所述调节板于所述底部支撑杆上的高度位置,将所述调节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角度调节至贴合于所述钢梁的下翼板与所述地面之间的空隙,通过所述禁锢件固定所述底部调节杆;

将所述腰部支撑杆绕所述第一铰支座向钢梁的腹板方向转动,将所述顶板绕所述第二铰支座转动,至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钢梁的腹板的表面。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不同截面的钢梁选择符合的材料制作本发明装置,主要有可调节角度的下部底座组件和可调节倾斜度的上部支撑组件组成。通过调节下部底座组件中的底板与调节板之间的相对角度控制装置斜度,方便能楔入钢梁与地面的空隙内;再通过调节上部支撑组件中的腰部支撑的斜度,有效的将腰部支撑杆支撑在钢梁腹板上,起到钢梁防倾倒措施。本发明调整方法适应不同截面的钢梁防倾倒措施,设计的新型钢梁防倾倒装置,可边施工边防护,调节方便,防护全面且稳定,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钢梁防倾倒装置,其主要包括:下部底座组件和上部支撑组件。

其中,下部底座组件,包括底板11、调节板12和底部支撑杆13,底板11的第一侧与调节板12的第一侧相互抵顶,调节板12的第二侧开设有穿孔,底部支撑杆13穿设于该穿孔(图中未标示)中,调节板12的下表面设有用于禁锢该底部支撑杆13的禁锢件14,底部支撑杆13的下端向下延伸并抵顶于底板11的上表面。

上部支撑组件,包括腰部支撑杆15、顶板16以及带自锁功能的第一铰支座17和第二铰支座18,腰部支撑杆15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支座17铰接于调节板12的上表面,腰部支撑杆15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支座18铰接于顶板16。

本发明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下部支座组件楔进钢梁的下翼板与地面之间,通过调节调节板12于底部支撑杆13上的高度位置,将调节板12与底板11之间的角度调节至贴合于钢梁的下翼板与地面之间的空隙,通过禁锢件14固定底部调节杆13。然后,将上部支撑组件中的腰部支撑杆15绕第一铰支座17向钢梁的腹板方向转动,将腰部支撑杆15上端的顶板16绕第二铰支座18转动,直至顶板16的上表面完全贴合于钢梁腹板的表面,锁定第一铰支座17和第二铰支座18。

本发明装置可根据不同截面的钢梁选择符合的材料制作而成,主要由可调节角度的下部底座组件和可调节倾斜度的上部支撑组件组成。通过调节下部底座组件中的底板与调节板之间的相对角度控制装置斜度,方便能楔入钢梁与地面的空隙内;再通过调节上部支撑组件中的腰部支撑的斜度,有效的将腰部支撑杆支撑在钢梁腹板上,起到钢梁防倾倒措施。本发明调整方法适应不同截面的钢梁防倾倒措施,设计的新型钢梁防倾倒装置,可边施工边防护,调节方便,防护全面且稳定,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较佳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底板11和调节板12均可采用先施工现场常见的小钢板,优选对底板11的第一侧与调节板12的第一侧采用合页或其它类似铰接结构进行铰接连接(图中未显示),使调节板12与底板11之间的角度调节更为灵活和稳定。合页或其它类似铰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在底板11的第二侧边缘还可以设置一条限位块19,可以限制底部支撑杆13滑出底板11,该可以充当配重块的作用,给整个装置增加一个阻力,防止整个装置相对于地面向后(向远离钢梁的方向)滑移。较佳地,底部支撑杆13的下端还可以焊接固定于底板11的上表面,进一步加固底部支撑杆13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的底部支撑杆13采用螺栓或螺杆,禁锢件14采用与该螺栓或螺杆相配合的禁锢螺母,该禁锢螺母的中心孔中心对准调节板12上的穿孔。待调节板12于底部支撑杆13上的高度位置调节到位后,将禁锢螺母拧紧贴合于调节板12的下表面,固定住调节板12与底板11之间的角度。使用时,可以在钢梁的下翼板下方垫设地面垫板,将调节板与底板之间的角度调节至与钢梁下翼板与地面垫板之间的倾斜空隙的角度相一致,将调节到位的下部底座组件楔入钢梁下翼板与地面垫板之间,使得底板的下表面与地面垫板的上表面贴合,调节板的上表面与钢梁下翼板的下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铰支座17可包括方钢管,该方钢管的下端开口焊接于调节板12的第二侧的上表面,该方钢管在面向调节板12的第一侧的顶部开有一缺口171,该缺口171与方钢管的上端开口相互贯通,腰部支撑杆15的下端通过第一螺栓21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缺口171与方钢管的上端开口中。在腰部支撑杆15的下端设有第一横向贯穿孔(图中未标示),方钢管的对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孔洞,第一螺栓21穿设于两侧的第一孔洞与第一横向贯穿孔中,第一螺栓21上进一步螺合有第一螺母211。通过方钢管构成的第一铰支座17和第一螺栓21可实现腰部支撑杆15在垂直于调节板12和底板11的竖直面内转动,且缺口171位于面向调节板12的第一侧的一侧上,可以起到限制腰部支撑杆15向远离钢梁的方向转动,防止腰部支撑杆15反向倾倒。当腰部支撑杆15的下端与第一铰支座17之间转动到位后,通过拧紧第一螺母211与第一螺栓21,进行腰部支撑杆15的倾斜度锁固。

第二铰支座18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带孔耳板,两块带孔耳板的上端焊接于上部支撑组件中的顶板16的下表面,腰部支撑杆15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22可转动地设置于两块带孔耳板之间。具体地,腰部支撑杆15的上端设有第二横向贯穿孔,第二螺栓22穿设于两块带孔耳板上的孔洞及所述第二横向贯穿孔,所述第二螺栓上螺合有第二螺母221。并且,两块带孔耳板的对称中心线的方向与腰部支撑杆15的转动方向一致,令顶板16相对于腰部支撑杆15的转动方向与腰部支撑杆15相对于调节板12的转动方向一致。在顶板16与腰部支撑杆15的上端转动到位后,通过拧紧第二螺母221与第二螺栓22,进行顶板16的倾斜度锁固,使顶板16与钢梁腹板的表面充分接触。

本发明装置通过下部底座组件固定在钢梁下翼板与地面垫板间的空隙内(实际使用时该空隙相当小,主要起固定住下部底座组件的作用,利用钢梁的重量压住装置),装置位于钢梁侧部;通过将最上端的顶板16顶在钢梁腹板上来实现固定钢梁,作用效果与承压型高强螺栓类似,先通过腹板与顶板之间的摩擦力来防止钢梁倾斜滑移,当发生意外时,摩擦力失效后由腰部支撑杆来承受钢梁传来的轴向压力。通过调节腰部支撑杆上端第二铰支座上的第二螺栓,使顶板转动至与钢梁腹板充分接触。本发明装置适用于不同截面尺寸的钢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