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3891发布日期:2020-12-18 18:1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搅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器。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且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而混凝土搅拌器是混凝土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现有的混凝土搅拌器结构固定,功能单一,只具备搅拌功能,以此提出一种混凝土搅拌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凝土搅拌器,包括搅拌筒,所述搅拌筒的顶端固定套接有筒盖,所述搅拌筒的底端设置有排料结构,所述搅拌筒的底部通过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搅拌筒的外侧设置有上料结构,所述上料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所述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顶端之间共同连通安装有下料盒,所述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的内部均转动安装有上料轴,所述上料轴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螺旋叶片,两根所述上料轴的底端贯穿相邻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且端部分别安装有从动带轮与驱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与驱动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所述驱动带轮远离第二上料管一端的上料轴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的底部上方均竖直连通安装有料斗,所述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所述下料盒的底端连通安装有连接管头,所述连接管头对应位置的搅拌筒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混合机构以及下混合机构。

优选的,所述排料结构包括水平连通安装在搅拌筒底端的排料管,所述排料管的外侧安装有控制阀,且所述搅拌筒与排料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搅拌筒下方的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与搅拌筒底端之间通过支撑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之间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底板之间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混合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搅拌筒底端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搅拌筒内部且端部竖直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两个y型架,两个所述y型架相邻端部之间均转动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侧均沿圆周方向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搅拌叶,所述搅拌叶与搅拌筒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两个所述y型架之间的驱动轴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旋叶片,所述第二螺旋叶片与搅拌叶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上混合机构包括固定镶嵌在筒盖中间位置的混合筒,所述混合筒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驱动轴经过出料口延伸至混合筒内部且外部沿圆周方向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混合叶片,在所述出料口与驱动轴之间留有间隙,且所述进料口与连接管头连通安装。

优选的,所述混合筒的两端均呈锥形设置,且所述混合叶片与混合筒内壁形状相匹配,在所述混合叶片的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多个扰流孔。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下方的驱动轴外侧固定安装有分散罩,所述分散罩的顶端呈圆弧形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经过设置第二电机、皮带、驱动带轮以及从动带轮,从而可以带动第一上料管和第二上料管内部的上料轴进行旋转,致使第一螺旋叶片将料斗内部的原料向下料盒内部输送,以此降低了上料难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便于对混凝土加工所用的不同原料进行上料处理,有效增加后续混凝土搅拌的效率。

2、经过设置连接管头以及进料口,从而可以将下料盒内部的多种原料同时向混合筒内部输送,便于后续加工处理。

3、同时经过第一电机可以驱使驱动轴旋转,致使混合叶片对混合筒内部的原料进行初步混合,而出料口可以将初步混合的原料排输至搅拌筒内部,使得驱动轴驱动的搅拌叶对搅拌筒内部的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处理,且经过设置第二螺旋叶片可以将搅拌筒内部的混凝土原料向上提升,以此增加了混凝土原料搅拌的均匀度。

4、经过设置的分散罩可以对出料口所排出的初步混合原料进行分散处理,增加后续混凝土原料搅拌的效率以及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上料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上混合机构和下混合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的下混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搅拌筒1、筒盖2、排料管3、控制阀4、第一电机5、支撑板6、底板7、固定板8、第二电机9、料斗10、固定架11、第一上料管12、第二上料管13、下料盒14、连接管头15、混合筒16、第一螺旋叶片17、皮带18、驱动带轮19、从动带轮20、上料轴21、搅拌叶22、第二螺旋叶片23、连接轴24、分散罩25、进料口26、驱动轴27、y型架28、出料口29、扰流孔30、混合叶片3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图6所示的一种混凝土搅拌器,包括搅拌筒1,搅拌筒1的顶端固定套接有筒盖2,搅拌筒1的底端设置有排料结构,排料结构包括水平连通安装在搅拌筒1底端的排料管3,排料管3的外侧安装有控制阀4,且搅拌筒1与排料管3为一体成型结构,搅拌筒1的底部通过支撑结构支撑,支撑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搅拌筒1下方的底板7,底板7的顶端与搅拌筒1底端之间通过支撑板6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控制阀4,从而可以控制排料管3对搅拌筒1内部的混凝土原料进行有序排放,同时经过设置底板7以及支撑板6可以对搅拌筒1进行支撑。

搅拌筒1的外侧设置有上料结构,上料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顶端之间共同连通安装有下料盒14,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的内部均转动安装有上料轴21,上料轴21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螺旋叶片17,两根上料轴21的底端贯穿相邻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且端部分别安装有从动带轮20与驱动带轮19,从动带轮20与驱动带轮19之间通过皮带18连接,驱动带轮19远离第二上料管13一端的上料轴21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9,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的底部上方均竖直连通安装有料斗10,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下料盒14的底端连通安装有连接管头15,连接管头15对应位置的搅拌筒1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混合机构以及下混合机构;设置第二电机9、皮带18、驱动带轮19以及从动带轮20,从而可以带动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内部的上料轴21进行旋转,致使第一螺旋叶片17将料斗10内部的原料向下料盒14内部输送,以此降低了上料难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便于对混凝土加工所用的不同原料进行上料处理,有效增加后续混凝土搅拌的效率。

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之间的固定架11,固定架11与底板7之间通过固定板8固定连接;经过设置固定架11,从而可以将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进行稳定连接,同时经过设置固定板8可以对第一上料管12和第二上料管13进行稳定支撑,以此提高上料的稳定性。

下混合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搅拌筒1底端的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延伸至搅拌筒1内部且端部竖直连接有驱动轴27,驱动轴2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两个y型架28,两个y型架28相邻端部之间均转动安装有连接轴24,连接轴24的外侧均沿圆周方向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搅拌叶22,搅拌叶22与搅拌筒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上混合机构包括固定镶嵌在筒盖2中间位置的混合筒16,混合筒16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26和出料口29,驱动轴27经过出料口29延伸至混合筒16内部且外部沿圆周方向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混合叶片31,在出料口29与驱动轴27之间留有间隙,且进料口26与连接管头15连通安装;经过设置进料口26与连接管头15,从而可以将混合筒16与下料盒14连通,将第一电机5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可以驱使驱动轴27旋转,致使混合叶片31对混合筒16内部的原料进行初步混合,而出料口29可以将初步混合的原料排输至搅拌筒1内部,使得驱动轴27驱动的搅拌叶22对搅拌筒1内部的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处理,且在转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原料的冲击力下,从而使得连接轴24转动,以此增加搅拌叶22的搅拌效果。

两个y型架28之间的驱动轴27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旋叶片23,第二螺旋叶片23与搅拌叶22之间留有间隙;通过设置第二螺旋叶片23,从而可以将搅拌筒1内部的混凝土原料向上提升,以此增加了混凝土原料搅拌的均匀度。

混合筒16的两端均呈锥形设置,且混合叶片31与混合筒16内壁形状相匹配,在混合叶片31的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多个扰流孔30;经过将混合筒16的两端设置成锥形,从而可以增加原料的混合效率,同时进过设置多个扰流孔30,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扰流效果,以此进一步提高混合效率。

出料口29下方的驱动轴27外侧固定安装有分散罩25,分散罩25的顶端呈圆弧形设置;通过设置分散罩25,从而可以对出料口29所排出的初步混合原料进行分散处理,增加后续混凝土原料搅拌的效率以及均匀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