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避难建筑体和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341874发布日期:2020-12-18 16:3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动物避难建筑体和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物避难建筑体和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动物栖息地,又称生境、栖地,是指围绕一个或对多个物种种群(多个动物种类)栖息(生活和生长)的自然环境。当栖息地的环境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遭到破坏时,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境破碎化,导致动物栖息地的减少,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种群走向灭绝。

因此,建立改善栖息地的环境,建立不被干扰的动物避难场所已成为目前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动物避难建筑体和构建方法,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以改善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或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是物种灭绝的问题,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物避难建筑体,建设在地面上;

所述动物避难建筑体包括外墙,所述外墙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沿所述外墙靠近地面的一端朝所述外墙远离所述地面的一端的方向,所述外墙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所述外墙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以使所述容纳空间与外界连通,用于供动物进出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与所述外墙连接的分隔墙,所述分隔墙用于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多个子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墙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三墙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墙体和所述第四墙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墙体、所述第二墙体、所述第三墙体和所述第四墙体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所述第一墙体、所述第二墙体、所述第三墙体和所述第四墙体围合形成四棱台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外墙靠近所述地面的一端,所述外墙呈菱形,菱形的边长大于或等于两米。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墙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内墙和第二内墙,所述第一内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墙体连接;所述第二内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墙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墙体连接;所述第一内墙和所述第二内墙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四个子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四个子空间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位于所述外墙的一组对角上,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位于所述外墙的另一组对角上;

在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内填充有第一碎石块,在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内填充有第二碎石块。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单个所述第一碎石块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5厘米,单个所述第二碎石块的直径为5厘米至8厘米。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包括第一出入口和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所述外墙上,所述第二出入口设于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四空间对应的所述外墙上;所述第一出入口的宽度为5厘米至8厘米,所述第二出入口的宽度为1厘米至2厘米。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墙和所述分隔墙均采用多孔砖砌成。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构建方法,用于构建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避难建筑体,包括:

构筑立式的外墙;其中,所述外墙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沿所述外墙靠近地面的一端朝所述外墙远离所述地面的一端的方向,所述外墙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所述外墙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与所述外墙连接的分隔墙,以将所述容纳空间分割为多个子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外墙上开设有多个通孔的步骤中:

所述通孔包括第一出入口和第二出入口;在所述外墙上预留所述第一出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的宽度为5厘米至8厘米,所述第二出入口的宽度为1厘米至2厘米;

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与所述外墙连接的分隔墙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填充有第一碎石块和第二碎石块。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通过外墙围合形成供动物栖息的容纳空间,且外墙呈收敛状设置,即外墙从靠近地面一端至远离地面一端,形成的容纳空间的横截面积越来越小。这样,外墙的墙面相对竖直面倾斜,有利于排水,提高抗风能力,减小外墙受风力的影响,结构更加稳定,经久耐用。外墙上设置的通孔既方便动物的进出,也便于通风,调节外墙内外的气温和湿度等,为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利用分隔墙将容纳空间分为多个子空间,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分隔栖息,提高生存环境质量。该动物避难建筑体的制作成本低,并可长期重复使用,有效地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关于动物避难建筑体的构建方法,通过在地面设置外墙,外墙围合形成供动物栖息的容纳空间,为动物遮风挡雨,提供良好的生态居住地,构建成本低,可长期重复使用,有效地保护农业生物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的外墙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的外墙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的第一墙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的外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动物避难建筑体;110-外墙;111-第一墙体;112-第二墙体;113-第三墙体;114-第四墙体;120-通孔;121-第一出入口;123-第二出入口;130-容纳空间;131-第一空间;132-第二空间;133-第三空间;134-第四空间;141-第一内墙;143-第二内墙;145-采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物避难建筑体10,用作动物栖息地。动物栖息地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物种种群(多个动物种类)栖息(生活和生长)的自然环境。比如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基于当地的食物网关系和相应的动物种类,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构建一个适合动物生存繁衍的场所,用来进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10建设在地面上,用于为中小型动物提供生存栖息场所。动物避难建筑体10包括搭建在地面上的外墙110,外墙110围合形成可供动物栖息的容纳空间130;沿外墙110靠近地面的一端朝外墙110远离地面的一端的方向,外墙110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容纳空间130呈收敛状,外墙110的墙面相对竖直面倾斜,这样设置,有利于外墙110排水,提高抗风能力,减轻外墙110受到较大风力的影响。可选地,外墙110的墙面可以是倾斜平面或者弧形曲面,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外墙11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20,以使容纳空间130与外界连通,用于供动物进出容纳空间130。进一步地,通孔120包括第一出入口121和第二出入口123,第一出入口121的宽度为5厘米至8厘米,第一出入口121用于供中型动物通过。第二出入口123的宽度为1厘米至2厘米,第二出入口123用于供小型动物通过。比如,中型动物包括但不限于中型蛇、田鼠、刺猬等动物,小型动物包括但不限于小型昆虫、蜘蛛、千足虫等,这里不足具体限定。通孔120的设置不仅为中、小型动物的进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容纳空间130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调节,为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入口121的数量和形状以及第二出入口123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比如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形状可以是菱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任意形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容纳空间130内设有与外墙110连接的分隔墙,分隔墙用于将容纳空间130分割为多个子空间,多个子空间分别用于将中型动物和小型动物分开。外墙110和分隔墙均采用多孔砖砌成,可以理解,在利用多孔砖砌成外墙110时,可以预留出5厘米至8厘米的空洞,以作为第一出入口121,供中型动物进出;预留出1厘米至2厘米的空洞,以作为第二出入口123,供小型动物进出。当然,多孔砖上自带的空洞,也可以作为小型动物进出容纳空间130的通道,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利用多孔砖砌成外墙110,构建方法简单,结构稳定,强度高,抗风雨能力强,能为中小型动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并且,多孔砖通风性能良好,有利于调节外墙110内外的温度和湿度等;当有部分多孔砖损坏后,也便于维修更换,成本低,可长期重复使用。

本实施例中,外墙1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第一墙体111和第三墙体113相对设置,第二墙体112和第四墙体114相对设置;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中的至少一个设有通孔120。可选地,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围合形成四棱锥体或四棱台体,即外墙110的墙面相对竖直面倾斜,有利于排水,防止积水,同时减少风力对外墙110的冲击影响。进一步地,在外墙110靠近地面的一端,外墙110呈菱形,即第一墙体111的底边、第二墙体112的底边、第三墙体113的底边和第四墙体114的底边形成菱形,菱形的边长大于或等于两米,以确保容纳空间130能容纳更多的中小型动物。

可选地,分隔墙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内墙141和第二内墙143,第一内墙141的一端与第一墙体1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墙体113连接;第二内墙143的一端与第二墙体112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墙体114连接;第一内墙141和第二内墙143将容纳空间130分割为四个子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墙141分别与第二墙体112的底边、第四墙体114的底边平行,且位于第一墙体111的底边和第三墙体113的底边的中线上;第二内墙143分别与第一墙体111的底边、第三墙体113的底边平行,且位于第二墙体112的底边和第四墙体114的底边的中线上。四个子空间包括第一空间131、第二空间132、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位于外墙110的一组对角上,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位于外墙110的另一组对角上;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用于容纳中型动物,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用于容纳小型动物。可选地,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对应的外墙110上开设有第一出入口121,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对应的外墙110上开设有第二出入口123,可以理解,第一出入口1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二出入口1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如图3所示,以第一墙体111为例,第一墙体111的左半部分用于形成第一空间131,右半部分用于形成第三空间133,左半部分设有第一出入口121,右半部分设有第二出入口123。容易理解,第一墙体111采用多层砖块垒砌而成,图2中仅示出了底部一层多孔砖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第一墙体111的多层多孔砖的结构示意图。左半部分的每层多孔砖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出入口121,沿外墙110的高度方向上,多个第一出入口121可以呈交错分布,当然,也可以仅在距离地面预设高度以下,每层多孔砖上均设有第一出入口121,在距离地面预设高度以上,每层多孔砖上无需再设有第一出入口121,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右半部分的每层多孔砖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出入口123,第二出入口123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出入口121的设置方式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内填充有第一碎石块,单个第一碎石块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5厘米;在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内填充有第二碎石块,单个第二碎石块的直径为5厘米至8厘米。第一碎石块和第二碎石块的填充能够为喜阴的动物提供遮蔽环境,同时为一些弱小的动物提供隐藏地,更加有利于中小型动物的生存,同时可以将内部空间进一步分隔,容纳更多的中小型动物。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描述第一碎石块的直径和第二碎石块的直径并不限定碎石块的形状,碎石块可以是球形、椭球形或其它任意不规则形状,“直径”仅表示碎石块的尺寸大小。

请参考图4,可选地,外墙110的中部、中上部或顶部还可以开设采光孔145,进一步实现采光、通风、散热等功能。分隔墙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隔层,隔层与地面大致平行设置,或相对地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隔层用于将容纳空间130或子空间分隔成沿高度方向的上下多层,比如可以用于供蝙蝠、鸟类等栖息。此外,分隔墙和外墙110不仅限于采用多孔砖,也可以采用泥土垒砌、石块垒砌、木头或竹条、藤条等制成,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外墙110建立在地面上,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墙110也可以建立在地下,或者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高台上,以适应不同种类的动物生存。外墙110用于形成容纳空间130,且该容纳空间130相对与外部隔离,以使动物的生存栖息场所不被打扰,外墙110的整体结构可以呈圆柱体、棱柱体、圆台、棱台、三角椎体、四角椎体、椭圆体、球体或任意不规则形状,外墙110的底部可以是菱形、三角形、矩形、椭圆或圆形等任意形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外墙110底部的每条底边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一内墙141和第二内墙143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多个子空间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六个或更多,多个子空间的空间体积可以相等或不相等,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为了确保中小型动物的可活动空间,每个子空间的底边距离不小于1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物避难建筑体10,结构简单紧凑,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可长期重复使用,若部分多孔砖损坏,便于及时维修或更换,维护成本低。多孔砖具有通风、采光以及温湿度调节功能,适宜动物栖息生存,该动物避难建筑体10能够为中小型动物提供舒适的、不被打扰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保护农业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构建方法,用于构建如前述实施方式中的动物避难建筑体10,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构筑立式的外墙110。其中,利用外墙110在地面上围合形成容纳空间130,沿外墙110靠近地面的一端朝外墙110远离地面的一端的方向,外墙110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外墙110整体结构呈四棱台体,即首先利用多孔砖在地面砌出菱形轮廓,作为外墙110的底部。其中,菱形的每条边长相等,本实施例中以边长为两米为例,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墙110的底部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分别在每条菱形边长上堆砌多孔砖,完成外墙110的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的构建。由于外墙110整体呈四棱台体,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在往上堆砌的过程中,同时向中部靠近,以使外墙110在远离地面的一端逐渐收缩。外墙110呈四棱台体的结构,有利于排水,同时结构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

在外墙11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20。可选地,在修砌外墙110的底部时,可以预留出该通孔120。通孔1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出入口12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入口123。比如,在堆砌第一墙体111的底边时,在第一墙体111的左半部分,相邻两块多孔砖之间预留出5厘米至8厘米的间隔,可作为中型动物进出容纳空间130的第一出入口121,这里的中型动物包括但不限于中型蛇、田鼠、刺猬等。在第一墙体111的右半部分,相邻两块多孔砖之间预留出1厘米至2厘米的间隔,可作为小型动物进出容纳空间130的第二出入口123,这里的小型动物包括但不限于小型昆虫、蜘蛛、千足虫等。当然,多孔砖上自带的空洞也可以作为小型动物进出容纳空间130的通道。通孔120的数量和形状可以灵活调整,这里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墙体111、第二墙体112、第三墙体113和第四墙体114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出入口121和第二出入口123,以便于中、小型动物的进出。

在容纳空间130内设置与外墙110连接的分隔墙,以将容纳空间130分割为多个子空间。各个子空间用于供不同种类的动物栖息。本实施例中,分隔墙包括第一内墙141和第二内墙143,第一内墙141沿第一墙体111的底边和第三墙体113的底边中线方向堆砌,分别与第二墙体112和第四墙体114平行。第二内墙143沿第二墙体112的底边和第四墙体114的底边中线方向堆砌,分别与第一墙体111和第三墙体113平行。第一内墙141和第二内墙143交叉设置,将容纳空间130均分为四个子空间,即第一空间131、第二空间132、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其中,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位于一组对角上,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位于另一组对角上,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用于供中型动物栖息,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用于供小型动物栖息。需要说明的是,该分隔墙仅仅作为空间相对的隔离,根据实际情况,比如第三空间133中的小型动物也可能穿过多孔砖的孔洞进入第一空间131或第二空间132内生存,类似地,中型动物也可能进入第一空间131或第二空间132栖息、活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容纳空间130内填充有第一碎石块和第二碎石块。在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填充第一碎石块,单个第一碎石块的直径稍微大一点,比如为大于或等于15厘米的碎石块;在第三空间133和第四空间134内填充第二碎石块,单个第二碎石块的直径稍微小一点,比如为5厘米至8厘米。第一碎石块和第二碎石块的填充能够为喜阴的动物提供遮蔽环境,同时为一些弱小的动物提供隐藏地,更加有利于中小型动物的生存。这样,就建成了动物避难建筑体10,为中小型动物提供一个相对不被打扰的生存空间,保护农业生物多样化。

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其它部分内容,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物避难建筑体10和构建方法,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效果:

该动物避难建筑体10结构简单,构建成本低,可长期重复使用。外墙110呈四棱锥体,有利于排水,且抗风能力强,结构稳定,安全性高。外墙110和分隔墙采用多孔砖堆砌而成,成本低,修建效率高,多孔砖的抗腐蚀和抗打击能力较强,不会轻易腐坏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若出现少部分多孔砖损坏,便于维修或更换,既不影响美观,也不影响使用,维护成本低。多孔砖自身带有空洞设计,结构稳定,节约材料,便于通风散热,能够起到温度和湿度调节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小型动物的进出通道。第一碎石块和第二碎石块的填充能够为喜阴的动物提供遮蔽环境,同时为一些弱小的动物提供隐藏地,更加有利于中小型动物的生存,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该动物避难建筑体10的构件方法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改善生境破碎化,解决现有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由于人类生活方式而破坏动物栖息地的现状,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数量,提升景观效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争取达到更好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