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83965发布日期:2021-02-20 11:2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


背景技术:

[0002]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铝模板具有表面质地美观、周转迅速、多次周转能大大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铝模板的使用灵活性差,即使结构尺寸发生微调也会牵扯较多板块变动。木模板为传统施工工艺,技术成熟、使用灵活性大,但是,木模板的周转次数少、表面质量容易受周转次数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已经开发出了铝木混合模板。
[0003]
相关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5971277b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铝木混合模板,包括:相互垂直的铝模板、木模板,以及用于连接铝模板和木模板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c”型连接板、木方;“c”型连接板由上、下侧部,以及位于上、下侧部之间的左、右侧部构成;左侧部与上、下侧部垂直相连,右侧部与上侧部垂直相连;木方与“c”型连接板的右侧部固定相连;铝模板通过其上侧的边板与“c”型连接板的下侧部固定相连;木模板水平固定在木方的上端面,且木模板的左侧边沿与“c”型连接板的右侧部紧密贴合。
[0004]
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7905521b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解决了现有技术多块铝模板拼装完成后积累变形较大,建造后施工墙偏差较大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标准铝模板和非标木模板以及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用于接合标准铝模板顶部的下连接板、用于接合非标木模板底部的上连接板和用于连接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侧板,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侧板;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包括主杆体和铰接于主杆体的副杆体,主杆体上端支撑于上连接板、下端支撑于底部基础,副杆体倾斜支撑于铝模板侧表面。
[0005]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本发明人认为,现有的铝木模板中的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的连接组件只能够适用于单一的竖直或水平连接,功能单一,当在同一工程内即需要水平连接的铝木模板或竖直连接的铝木模板时,需要配置两种不同的连接组件,增加了成本,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为了改善现有铝木模板使用功能单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
[0007]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包括铝模板、木模板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以用于连接两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角钢、驱动机构和补充杆,所述铝模板与角钢竖直设置的一侧连接,所述木模板与连接角钢水平设置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连接角钢内以用于驱动木模板转动,所述补充杆的其中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角钢的上表面和木模板的下
侧边可拆卸连接。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根据楼房施工墙的实际情况,通过驱动机构调整木模板与连接角钢之间的角度,并根据木模板与连接角钢之间的连接角度安装或拆除相应的补充杆,利用补充杆能够起到密封连接铝模板和木模板的效果,确保施工墙浇筑时,混凝土不会渗进铝模板与木模板之间间隙的效果,确保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转轴的使用安全,同时使得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能够保持相应的角度。
[0009]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若干件组连杆结构,各所述连杆结构均包括互相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反设置的一端分别与铝模板和木模板远离施工墙的一侧面转动连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角度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推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交接点即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0011]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作为各根第一连杆和各根第二连杆的转动轴使用。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三连杆能够将各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动为一体,从而使得只需要单个工作人员即可推动。
[0013]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若干根互相平行且穿设过第三连杆的驱动杆,各所述驱动杆的其中一端与连接角钢转动连接,各所述驱动杆的另外一端上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杆和限位螺母之间的配合,使得驱动杆与第一连杆和木模板之间以及驱动杆与第二连杆和连接角钢之间均能够呈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得驱动机构也能够对木模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0015]
优选的,还包括若干件第一加强筋,各所述第一加强筋均设置于连接角钢内且沿连接角钢的长度方向排布,各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上侧和靠近施工墙的一侧分别与连接角钢的水平侧和竖直侧连接。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加强筋能够增加连接角钢的水平侧与竖直侧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角钢不易发生变形。
[0017]
优选的,还包括补强机构,各所述补强机构均包括若干件沿连接角钢长度方向排布的伸缩杆,各所述伸缩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木模板和铝模板活动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伸缩杆能够对木模板和铝模板进行三角支撑,进一步提高木模板与铝模板之间的稳定性。
[0019]
优选的,所述铝模板和木模板远离施工墙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根呈上下位置关系设置的加强杆,各所述伸缩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位置相应的加强杆可拆卸连接。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杆能够分别对伸缩杆的上下两端进行支撑抵接,使得伸缩杆便于拆卸使用。
[0021]
优选的,所述连接角钢的上侧面以及木模板靠近连接角钢的一侧面均设置有卡槽,所述补充杆的其中两侧边上均设置有分别与两道卡槽配合的卡条。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槽与卡条之间的配合,使得补充杆能够简单实现与连接角钢和木模板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0023]
优选的,还包括对拉组件,所述对拉组件包括预制混凝土型材、对拉螺杆和对拉螺
母,所述铝模板和木模板上均设置有若干道供对拉螺杆穿设的对拉孔,所述对拉螺杆穿设过预制混凝土型材,所述预制混凝土型材的端部与铝模板或木模板的表面抵接,所述对拉螺母与对拉螺杆螺纹连接。
[002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预制混凝土型材能够限制对称设置的两片铝模板或两片木模板之间的间距,然后利用对拉螺杆和对拉锁母固定住两片铝模板或两片木模板,使得浇筑混凝土时,两片铝模板或两片木模板之间不易被胀开。
[0025]
优选的,所述铝模板和木模板远离预制混凝土型材的一侧面上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环套,各所述加强环套的周侧均设置有若干件与铝模板或木模板链接的第二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环套分别与各道对拉孔同轴线设置。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环套和第二加强筋能够对铝模板和木模板开设有对拉孔的部位进行加强,使得铝模板和木模板开设有对拉孔的部位不易发生变形。
[0027]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的工作角度可以在90
°-
180
°
之间做调整,适用范围广,功能性更强;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的工作角度调节方便,便于使用,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铝模板和木模板只通过连接组件进行一次拼接,减小了拼装后拼装缝无法完全闭合而导致的累积变形,能够达到满足施工墙偏差范围要求的优点;互相配合的两件铝木混合模板之间利用对拉组件进行固定,能够避免被混凝土撑开,有效确保施工墙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混合铝模板的侧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混合铝模板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木模板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加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对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的剖面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1、铝模板;11、对拉孔;12、加强环套;13、第二加强筋;2、木模板;21、金属框体;211、金属型材;212、卡槽;22、实木板;3、连接组件;31、连接角钢;311、第一加强筋;312、连接板;32、驱动机构;321、第一连杆;322、第二连杆;323、连杆结构;324、第三连杆;325、驱动杆;326、限位螺母;327、伸缩插杆;328、伸缩套筒;329、强力弹簧;33、补充杆;331、卡条;34、合页;4、补强机构;41、伸缩杆;411、螺纹杆;412、螺纹套筒;42、加强杆;5、对拉组件;51、混凝土型材;52、对拉螺杆;53、对拉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参照图1和图2,该铝木混合模板包括铝模板1、木模板2、连接组件3、补强机构4和对拉组件5;其中,连接组件3用于连接铝模板1和木模板2,且连接组件3与铝模板1之间为固定连接,连接组件3与木模板2之间为转动连接,加强杆42用于进一步确保铝模板1和木模板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对拉组件5用于增加两件铝木混合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0032]
参照图2和图3,连接组件3包括连接角钢31、驱动机构32和补充杆33,连接角钢31用于连接铝模板1和木模板2,驱动机构32用于驱动木模板2转动,补充杆33用于固定铝模板1和木模板2;其中,连接角钢31的横截面呈倒“l”字形状设置,即连接角钢31包括一竖直侧和一水平侧,在连接角钢31内设置有若干件沿连接角钢31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加强筋311,第一加强筋311的上侧和靠近施工墙的一侧分别与连接角钢31的水平侧和竖直侧连接。
[0033]
在竖直侧远离水平侧的一侧边上设置有与水平侧互相平行的连接板312,铝模板1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与连接板312可拆卸连接,在水平侧远离竖直侧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若干沿连接角钢31长度方向排布的合页34,各件合页34的两转动叶片分别与水平侧和木模板2的下侧连接,利用合页34能够实现木模板2与连接角钢31之间的转动连接。
[0034]
参照图2和图4,木模板2包括金属框体21和实木板22,金属框体21包覆在实木板22的四个侧边上;其中,金属框体21由四根金属型材211首尾端依次焊接形成,各根金属型材211均通过螺栓锁付的方式与实木板22可拆卸连接,位于金属框体21下侧的金属型材211以及连接角钢31的水平侧均通过挤压成型以形成横截面呈“凸”字形状设置的卡槽212,补充杆33有高强度塑材制成,在补充杆33的其中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分别卡设于两道卡槽212内的卡条331。当需要固定连接木模板2和铝模板1时,只需要将补充杆33从铝模板1和木模板2的其中一侧边安装在连接角钢31上,并使得两道卡条331分别卡设于两道卡槽212内即可。
[0035]
参照图2和图5,驱动机构32设置于铝模板1和木模板2远离施工墙的一侧面上,驱动机构32包括连杆结构323、第三连杆324和驱动杆325,驱动杆325用于其余的第三连杆324朝向连接角钢31所在方向来回移动,第三连杆324用于驱动连杆结构323工作,利用连杆结构323驱动木模板2转动。
[0036]
参照图3,第三连杆324沿着连接角钢31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杆结构323设置有若干件,各件连杆结构323均沿着第三连杆324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布;其中,各件连杆结构323均包括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相向设置的一端均与第三连杆324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的转动轴轴线均与第三连杆324的轴线重合,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相反设置的一端分别与木模板2的下侧和铝模板1的上侧转动连接。
[0037]
驱动杆325设置有若干根,各根驱动杆325均穿设过第三连杆324,各根驱动杆325靠近连接角钢31的一端均与连接角钢31转动连接,且各根驱动杆325与连接角钢31之间的转动轴轴线与第三连杆324互相平行,在各根驱动杆325远离连接角钢31的一端上均螺纹连接有与第三连杆324的外壁抵接的限位螺母326;当需要驱动木模板2转动时,只需要转动限位螺母326,通过转动限位螺母326能够推动第三连杆324沿着驱动杆325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第三连杆324能够带动各根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做相应的转动,从而达到驱动木模板2转动的效果。
[0038]
参照图2和图6,补强机构4包括若干件沿连接角钢31长度方向排布的伸缩杆41,各
根伸缩杆41均包括螺纹杆411和螺纹套筒412,螺纹杆411的其中一端插设于螺纹套筒412内并与螺纹套筒412螺纹连接,补强机构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木模板2的上侧和铝模板1的下侧连接;其中,在铝模板1和木模板2远离施工墙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根呈上下位置关系设置且均水平设置的加强杆42,设置于木模板2上的各根加强杆42的两端均与金属框架焊接,且设置于木模板2上的各根加强杆42均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与实木板22可拆卸连接,当伸缩杆41安装于木模板2和铝模板1之间时,伸缩杆41的上端与设置于木模板2上的加强杆42的下侧面抵接,且伸缩杆41的下端与设置于铝模板1上的加强杆42的上侧面抵接。
[0039]
参照图7,对拉组件5包括混凝土型材51、对拉螺杆52和对拉螺母53,对拉螺杆52穿设过混凝土型材51,且对拉螺杆52穿设过铝模板1或木模板2,对拉螺母53与对拉螺杆52穿设过铝模板1或木模板2的一端螺纹连接;其中,在铝模板1和木模板2上均设置有若干道用于供对拉螺杆52穿设的对拉孔11,在铝模板1和木模板2远离预制混凝土型材51的一侧面上还设置有若干分别与各道对拉孔11同轴线的加强环套12,各件加强环套12的周侧均设置有若干件与铝模板1或木模板2链接的第二加强筋13。使用对拉组件5时,首先根据施工墙的厚度预制成型出预制混凝土型材51,预制混凝土型材51的材料型号与施工腔的材料型号箱体,然后将对拉螺杆52穿设过预制混凝土型材51,在将预制混凝土型材51安装于相邻设置的两件铝木混合模板之间,并使得对拉螺杆52的两端分别穿设过相应的铝模板1或木模板2,最后旋拧对拉螺母53,利用对拉螺母53使得两件铝木混合模板能够牢牢的固定在一起即可。
[0040]
本申请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利用驱动机构32使得铝模板1和木模板2之间能够调节至指定角度,利用补充杆33与连接角钢31之间的配合使得木模板2在角度调节完成后能够保持固定,最后利用补充机构对铝模板1和木模板2之间的连接进行补强,并利用对拉组件5防止两件互相配合的铝木混合模板之间的间距被撑宽。
[0041]
实施例2: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各件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均包括伸缩插杆327、伸缩套筒328和强力弹簧329,伸缩插杆327的其中一端插设于伸缩套筒328内,强力弹簧329安装于伸缩套筒328内,且强力弹簧329的两端分别与伸缩套筒328内部和伸缩插杆327抵接;其中,伸缩插杆327伸出伸缩套筒328的一端与铝模板1或木模板2转动连接,伸缩套筒328远离伸缩插杆327的一端与第三连杆324转动连接。
[004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第三连杆324被驱动杆325带动移动时,利用强力弹簧329与套筒和插杆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的实际长度能够进行微调,避免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受到刚性破坏,确保连杆结构323的使用安全。
[0043]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