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0317发布日期:2021-01-23 17:2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工程圈梁施工过程中,圈梁模板一般采用木模板或者组合钢模板,在使用时都需要对对应圈梁模板间距进行限位,现有使用时,若采用木模板,其模板下口需要用木楔楔紧,若用组合钢板则需要临时对拉支撑实现,且模板上口也需要钢钉临时固定或者采用卡具卡牢,使得在浇筑混凝土时,位于模板上口的临时固定支撑或者卡具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正常浇筑,同时在后期拆卸模板时,费时费力,大大增加的劳动强度。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运输不便的难题,设置一种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
本发明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一种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包括圈梁模板,在圈梁模板的板底和板顶均设置有多个线孔,底线依次穿过相对应圈梁模板板底上的线孔并预紧,顶线依次穿过相对应圈梁模板板顶上的线孔并预紧。
[000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圈梁模板的板底上的线孔为均匀布置的齿口且使得圈梁模板的板底形成底口齿板,底线依次缠绕在相对应圈梁模板上的齿口中并预紧,实现控制两圈梁模板的底部间距。
[0006]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圈梁模板的板顶上的线孔为均匀布置的圆钉,顶线依次穿过对应圈梁模板上的圆钉并预紧,实现控制两圈梁模板的顶部间距。
[0007]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两圈梁模板的板顶两端设置于临时顶支撑,用于控制顶线的预紧程度。
[0008]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同一块圈梁模板中板底和板顶上的线孔彼此错位,该结构实际使得圈梁模板上、下能够均匀受力,确保圈梁模板的外形形状不会发生变形。
[0009]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对应圈梁模板中板底和板顶上的线孔位置彼此对应,该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底线和顶线位于浇筑控制的长度,便于浇筑以及后期拆除。
[001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转角处的圈梁模板中,采用底线交错穿过外侧圈梁模板板底上多个线孔和内侧圈梁模板板底上同一线孔实现,顶线穿线方式一致。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顶线底线拉紧固定(暂时使用鱼线),可以极大的节省传统固定方式的上口固定模板,下口钉子的浪费,同时顶线、顶支撑体积小,不阻碍混凝土施工,顶线自身极细,可以非常的贴合模板上口,方便圈梁上口混凝土收平,保证圈梁上砖墙底部的平整,提高砌筑质量。顶线、顶支撑可回收。
附图说明
[001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单个圈梁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底线缠绕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圈梁模板安装在对应梁板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中顶线缠绕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中转角处圈梁模板顶线和底线缠绕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拆模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发明拆模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圈梁模板,2-底口齿板,3-底线,4-圆钉,5-顶线,6-临时顶支撑、7-墙、8-钢筋,9-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14]
另外,本发明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15]
请参阅图1~7,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圈梁模板线式固定系统,包括圈梁模板1,在圈梁模板1的板底和板顶均设置有多个线孔,底线3依次穿过相对应圈梁模板1板底上的线孔并预紧,顶线5依次穿过相对应圈梁模板1板顶上的线孔并预紧。
[0016]
其中所述圈梁模板1的板底上的线孔为均匀布置的齿口且使得圈梁模板1的板底形成底口齿板2,底线3依次缠绕在相对应圈梁模板1上的齿口中并预紧,实现控制两圈梁模板1的底部间距;所述圈梁模板1的板顶上的线孔为均匀布置的圆钉4,顶线5依次穿过对应圈梁模板1上的圆钉4并预紧,实现控制两圈梁模板1的顶部间距。
[0017]
在两圈梁模板1的板顶两端设置于临时顶支撑6,用于控制顶线5的预紧程度;同一块圈梁模板1中板底和板顶上的线孔彼此错位;对应圈梁模板1中板底和板顶上的线孔位置彼此对应;在转角处的圈梁模板1中,采用底线3交错穿过外侧圈梁模板1板底上多个线孔和内侧圈梁模板1板底上同一线孔实现,顶线5穿线方式一致。
[0018]
具体实施时步骤一、两边的圈梁侧板也是预制成品,齿板高度,齿口高度,齿口和圆钉4间距是经过验算直接拿来用,(上口绕好的线厚度可以忽略不计,方便梁上口收平)。
[0019]
步骤二、底线绑扎(见附图2):采用对应宽度的临时顶支撑6固定在圈梁模板板顶及板底两端实现梁宽间距控制,将两圈梁模板齿口向上倒置放置,然后将底线3依次缠绕在相对应圈梁模板1上的齿口中;即圈梁模板底口向上,固定在匹配墙厚的临时顶支撑6上,缠绕底线3;步骤三、圈梁模板安装(见附图3):圈梁模板反转上墙7,依次取走临时支撑6,将底口齿板卡在墙两边,收紧底线3并固定,则实现圈梁模板在墙上的放置及模板底部加固;此工序
中确保底口齿板(2)紧贴附在墙体上且彼此之间没有空隙或错位(避免漏浆)。
[0020]
步骤四、顶线绑扎(见附图4):放置圈梁钢筋8(依次开合板顶临时支撑),在模板顶的圆钉4处依次缠绕顶线,收紧顶线;顶线5的收紧以确保临时支撑位置不动为准然后固定顶线5.步骤五、圈梁模板转角处交叉缠绕(见附图5):在安装转角处的圈梁模板1时,先按转角尺寸将两边梁的侧模板前后错开一墙宽,在头部错开位置的底线3按三角形多绕两圈,按之前的步骤上墙,穿顶线5时应采用一条长线一次绕过转角位置并在转角位置来回多绕两圈,保证两块侧模板头部的连接紧密;步骤六、混凝土浇筑(见附图6):浇筑混凝土9,收平;步骤七、拆模(见附图7):拆除顶线、顶临时支撑,切断底线,拆除模板。
[0021]
以上仅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22]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