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9445发布日期:2020-11-03 23:5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型地库与人防地库等配套设施也是越来越多。现行规范与图纸都对地库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如若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要求会导致露筋、钢筋锈蚀、钢筋受保护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一定的质量问题。

传统的梁底钢筋保护层保证措施采取的是在梁底加设混凝土垫块的方式来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此方法对于一般的较小的梁来说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容易得到保证。但是对于地库梁尤其是人防地库梁来说效果不是很好,由于地库梁钢筋直径较大、梁宽度高度整体较大导致地库梁的整体重量较大,采用一般的加设混凝土垫块方法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且混凝土垫块非常容易被梁的巨大重量压碎,不利于保证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因此,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且节省成本的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且节省成本的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包括用于穿过梁钢顶部钢筋的支撑钢筋、用于吊起支撑钢筋的吊起机构和用于使支撑钢筋和梁钢固定的固定机构,所述吊起机构包括第一支柱、位于第一支柱右侧的第二支柱、与第一支柱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支柱的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转动机构、与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连接的转动杆、位于转动杆上的悬挂机构。

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与第一支柱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的左侧的第一套筒、与转动杆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把手、用于使第一把手进行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转动杆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一套筒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一套筒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锁定板、位于第一锁定板上且呈圆环状的环形通孔、穿过环形通孔的第一螺杆、套设在第一螺杆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的左侧的第一锁定螺母、套设在第一螺杆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的右侧的第二锁定螺母,第一螺杆的左端与第一把手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螺杆在环形通孔内运动。

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与第二支柱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的右侧的第二套筒、与转动杆的右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把手、用于使第二把手进行锁定的第二锁定机构,转动杆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二套筒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二套筒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锁定板、位于第二锁定板上且呈圆环状的第二环形通孔、穿过第二环形通孔的第二螺杆、套设在第二螺杆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的左侧的第三锁定螺母、套设在第二螺杆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的右侧的第四锁定螺母,第二螺杆的右端与第二把手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在第二环形通孔内运动。

所述第一把手包括与转动杆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一杆体、与第一杆体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二杆体、与第二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三杆体,第一螺杆的左端与第二杆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把手包括与转动杆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四杆体、与第四杆体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五杆体、与第五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六杆体,第二螺杆的右端与第五杆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悬挂机构包括缠绕在转动杆上的钢丝绳、与钢丝绳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挂钩,所述悬挂机构设置至少两个。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腿、与支腿顶部固定连接的放置块、位于放置块的上表面且开口向上的放置槽,放置槽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于放置块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连通。

所述支腿包括第一柱体、套设在第一柱体内且沿第一柱体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柱体,第一柱体上设有内螺纹,第二柱体上设有外螺纹,第二柱体上设有刻度值。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支撑钢筋的设置,便于将梁钢托起,使梁钢与梁底模板脱离,起吊机构的设置,可使梁钢与梁底模板的距离达到设定值,然后放置在预制的钢筋马凳上或固定在固定机构上,调节精确,节省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支撑钢筋1、起吊机构2、第一支柱3、第二支柱4、转动杆5、第一转动6、第二转动机构7、底板8、第一套筒9、第一把手10、第一锁定板11、第一螺杆12、第一锁定螺母13、第二锁定螺母14、第一杆体15、第二杆体16、第三杆体17、第二筒体18、第二把手19、第二锁定板20、第二螺杆21、第三锁定螺母22、第四锁定螺母23、第四杆体25、第五杆体25、第六杆体26、环形通孔27、放置块28、支腿29、第一柱体30、第二柱体31、放置槽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包括用于穿过梁钢顶部钢筋的支撑钢筋1、用于吊起支撑钢筋1的吊起机构2和用于使支撑钢筋1和梁钢固定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采用预制的马凳,起吊机构2放置在钢梁两侧的模板上,使用吊起机构2将梁钢吊起并使梁底钢筋离开梁底模板,然后将吊起的钢梁放置在预制的马凳上,马凳的高度根据梁底钢筋与梁底模板之间要求的距离进行设定,即梁底钢筋与梁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为梁底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然后将支撑钢筋与马凳采用扎丝进行绑扎牢固,避免支撑钢筋1在马凳上发生滚动与滑动,所述吊起机构2包括第一支柱3、位于第一支柱3右侧的第二支柱4、与第一支柱3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转动机构6、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转动机构7、与第一转动机构6和第二转动机构7连接的转动杆5、位于转动杆5上的悬挂机构,第一支柱3的底部和第二支柱4的底部均焊接有垫板8,增大与模板的接触面积,使起吊机构2余模板接触牢固,所述悬挂机构包括缠绕在转动杆5上的钢丝绳、与钢丝绳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挂钩,所述悬挂机构设置两个

所述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与第一支柱3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5的左侧的第一套筒9、与转动杆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把手10、用于使第一把手10进行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第一套筒9的底部与第一支柱3的顶部焊接固定,转动杆5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一套筒9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一套筒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锁定板11、位于第一锁定板11上且呈圆环状的环形通孔27、穿过环形通孔27的第一螺杆12、套设在第一螺杆12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11的左侧的第一锁定螺母13、套设在第一螺杆12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11的右侧的第二锁定螺母13,第一锁定板1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开孔,且开孔的直径大于转动杆5的直径,使转动杆5的左端穿过开孔,第一锁定板11的右侧面与第一套筒9的左侧面焊接,环形通孔27以转动杆5左端面的中心位置为圆形设置,第一螺杆12的左端与第一把手10的右侧面焊接,第一螺杆12在环形通孔27内运动。所述第一把手10包括与转动杆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一杆体15、与第一杆体1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二杆体16、与第二杆体16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三杆体17,第一杆体15、第二杆体16和第三杆体17之间进行焊接固定,第一螺杆12的左端与第二杆体16的右侧面焊接,当需要将钢梁吊起时,首先将支撑钢筋1穿过钢梁顶部的钢筋的下方并将支撑钢筋1与钢梁顶部的钢筋固定,然后挂钩钩住支撑钢筋1,然后转动第一把手11,使第一把手带动转动杆5转动,进而钢丝绳缠绕在转动杆5上,从而钢梁吊起,钢梁吊起后,当需要将钢梁的高度锁定时,同时拧动第一锁定螺母向右移动,第二锁定螺母14向左移动,使第一锁定螺母13和第二锁定螺母14均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即第一螺杆12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则第一把手10和转动杆5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将预制的马凳放置在设定的位置,同时松动第一锁定螺母13和第二锁定螺母14,则支撑钢筋1下降并放置在马凳上,即钢梁底部与底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

所述第二转动机构7包括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5的右侧的第二套筒18、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把手19、用于使第二把手19进行锁定的第二锁定机构,第二套筒18的底部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焊接,转动杆5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二套筒18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二套筒1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锁定板20、位于第二锁定板20上且呈圆环状的第二环形通孔、穿过第二环形通孔的第二螺杆21、套设在第二螺杆21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20的左侧的第三锁定螺母22、套设在第二螺杆21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20的右侧的第四锁定螺母23,第二锁定板20的左侧面与第二套筒18的右侧面焊接,第二锁定板20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的直径大于转动杆5的直径,转动杆5的右端穿过第二开孔,第二螺杆21的右端与第二把手1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21在第二环形通孔内运动,所述第二把手19包括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四杆体24、与第四杆体24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五杆体25、与第五杆体25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六杆体26,第二螺杆21的右端与第五杆体25的左侧面焊接,第四杆体24、第五杆体25和第六杆体26均焊接固定,第四杆体24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的中心位置固定,第二环形通孔以抓东莞5的右端面的中心位置为圆心设置。

当需要将钢梁吊起时,首先将支撑钢筋1穿过钢梁顶部的钢筋的下方并将支撑钢筋1与钢梁顶部的钢筋固定,然后挂钩钩住支撑钢筋1,然后转动第二把手19,使第二把手49带动转动杆5转动,进而钢丝绳缠绕在转动杆5上,从而钢梁吊起,钢梁吊起后,当需要将钢梁的高度锁定时,同时拧动第三锁定螺母22向右移动,第四锁定螺母23向左移动,使第三锁定螺母22和第四锁定螺母23均与第二锁定板20固定,即第二螺杆21与第二锁定板20固定,则第二把手19和转动杆5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将预制的马凳放置在设定的位置,然后松动第三螺栓螺母22和第四锁定螺母23,使支撑钢筋1下降并放置在马凳上,即钢梁底部与底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当钢梁的重量比较大时,同时转动第一把手10和第二把手19,避免吊起机构受力不均匀而倾斜。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保证梁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装置,包括用于穿过梁钢顶部钢筋的支撑钢筋1、用于吊起支撑钢筋1的吊起机构2和用于使支撑钢筋1和梁钢固定的固定机构,起吊机构2放置在钢梁两侧的模板上,使用吊起机构2将梁钢吊起并使梁底钢筋离开梁底模板,然后将钢梁放置在固定机构上进行固定,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所述吊起机构2包括第一支柱3、位于第一支柱3右侧的第二支柱4、与第一支柱3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转动机构6、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转动机构7、与第一转动机构6和第二转动机构7连接的转动杆5、位于转动杆5上的悬挂机构,第一支柱3的底部和第二支柱4的底部均焊接有垫板8,增大与模板的接触面积,使起吊机构2余模板接触牢固,所述悬挂机构包括缠绕在转动杆5上的钢丝绳、与钢丝绳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挂钩,所述悬挂机构设置两个

所述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与第一支柱3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5的左侧的第一套筒9、与转动杆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把手10、用于使第一把手10进行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第一套筒9的底部与第一支柱3的顶部焊接固定,转动杆5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一套筒9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一套筒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锁定板11、位于第一锁定板11上且呈圆环状的环形通孔27、穿过环形通孔27的第一螺杆12、套设在第一螺杆12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11的左侧的第一锁定螺母13、套设在第一螺杆12上且位于第一锁定板11的右侧的第二锁定螺母13,第一锁定板1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开孔,且开孔的直径大于转动杆5的直径,使转动杆5的左端穿过开孔,第一锁定板11的右侧面与第一套筒9的左侧面焊接,环形通孔27以转动杆5左端面的中心位置为圆形设置,第一螺杆12的左端与第一把手10的右侧面焊接,第一螺杆12在环形通孔27内运动。所述第一把手10包括与转动杆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一杆体15、与第一杆体15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二杆体16、与第二杆体16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三杆体17,第一杆体15、第二杆体16和第三杆体17之间进行焊接固定,第一螺杆12的左端与第二杆体16的右侧面焊接,当需要将钢梁吊起时,首先将支撑钢筋1穿过钢梁顶部的钢筋的下方并将支撑钢筋1与钢梁顶部的钢筋固定,然后挂钩钩住支撑钢筋1,然后转动第一把手11,使第一把手带动转动杆5转动,进而钢丝绳缠绕在转动杆5上,从而钢梁吊起,钢梁吊起后,当需要将钢梁的高度锁定时,同时拧动第一锁定螺母向右移动,第二锁定螺母14向左移动,使第一锁定螺母13和第二锁定螺母14均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即第一螺杆12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则第一把手10和转动杆5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将固定机构在设定的位置,同时松动第一锁定螺母13和第二锁定螺母14,则支撑钢筋1下降并放置在固定机构上,即钢梁底部与底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

所述第二转动机构7包括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固定且套设在转动杆5的右侧的第二套筒18、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二把手19、用于使第二把手19进行锁定的第二锁定机构,第二套筒18的底部与第二支柱4的顶部焊接,转动杆5的左侧外表面与第二套筒18的内表面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与第二套筒1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锁定板20、位于第二锁定板20上且呈圆环状的第二环形通孔、穿过第二环形通孔的第二螺杆21、套设在第二螺杆21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20的左侧的第三锁定螺母22、套设在第二螺杆21上且位于第二锁定板20的右侧的第四锁定螺母23,第二锁定板20的左侧面与第二套筒18的右侧面焊接,第二锁定板20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的直径大于转动杆5的直径,转动杆5的右端穿过第二开孔,第二螺杆21的右端与第二把手1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21在第二环形通孔内运动,所述第二把手19包括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四杆体24、与第四杆体24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且处于竖直方向的第五杆体25、与第五杆体25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处于水平方向的第六杆体26,第二螺杆21的右端与第五杆体25的左侧面焊接,第四杆体24、第五杆体25和第六杆体26均焊接固定,第四杆体24与转动杆5的右端面的中心位置固定,第二环形通孔以抓东莞5的右端面的中心位置为圆心设置。

当需要将钢梁吊起时,首先将支撑钢筋1穿过钢梁顶部的钢筋的下方并将支撑钢筋1与钢梁顶部的钢筋固定,然后挂钩钩住支撑钢筋1,然后转动第二把手19,使第二把手49带动转动杆5转动,进而钢丝绳缠绕在转动杆5上,从而钢梁吊起,钢梁吊起后,当需要将钢梁的高度锁定时,同时拧动第三锁定螺母22向右移动,第四锁定螺母23向左移动,使第三锁定螺母22和第四锁定螺母23均与第二锁定板20固定,即第二螺杆21与第二锁定板20固定,则第二把手19和转动杆5与第一锁定板11固定,将固定机构放置在设定的位置,然后松动第三螺栓螺母22和第四锁定螺母23,使支撑钢筋1下降并放置在固定机构上,即钢梁底部与底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操作简单,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当钢梁的重量比较大时,同时转动第一把手10和第二把手19,避免吊起机构受力不均匀而倾斜。

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腿29、与支腿29顶部固定连接的放置块28、位于放置块28的上表面且开口向上的放置槽32,放置槽3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于放置块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连通,支腿29和放置块28均设置两个,分别放置在钢梁两侧的模板上,便于将支撑钢筋1固定,所述支腿29包括第一柱体30、套设在第一柱体30内且沿第一柱体30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柱体31,第一柱体30和第二柱体31螺纹连接,第一柱体30上设有内螺纹,第二柱体31上设有外螺纹,第一柱体30的中心位置设有使第二柱体31移动的通道,通道内表面设有内螺纹,则转动第一柱体30和第二柱体31,可调整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相对长度,即可适用于不同梁底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适用范围广,避免提前预制,第二柱体31上设有刻度值,可精准的调整支腿29的高度,首先根据梁底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转动第一柱体30和第二柱体31,使支腿29的高度达到预先设定值,钢梁被起吊机构2吊起后,将固定机构放置在设定的位置,分别放置在钢梁的两侧的模板上,然后将钢梁向下移动,使支撑钢筋1落在放置槽32内,然后将支撑钢筋1与放置槽32通过扎丝进行绑扎牢固,即梁底钢筋与底部模板之间的距离即为梁底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本实用新型支撑钢筋的设置,便于将梁钢托起,使梁钢与梁底模板脱离,起吊机构的设置,可使梁钢与梁底模板的距离达到设定值,然后放置在预制的钢筋马凳上或固定在固定机构上,调节精确,节省工人的劳动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