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0481发布日期:2020-11-10 12:1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目前现有建筑工程模板支撑系统采用架手架支撑系统,支撑方式杂乱,没有固定形式,使用可靠性低,易形成模板支撑系统的薄弱点,由于模板支撑架整体结构不合理,在使用时模板支撑架常会出现松动,在工程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灌时,由于混凝土向外的作用力,造成工程模板松散,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为此,我们提出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工程模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工程模板左侧端面均匀设有定位凸起槽,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右端面均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定位凸起槽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依次从上到下排列,所述第一支撑板下端面右侧设有第一斜撑板,所述第一斜撑板下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上端面左侧,所述第二支撑板下端面左侧设有第二斜撑板,所述第二斜撑板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上端面右侧,所述第一斜撑板与第二斜撑板左端面设有l形支撑板,所述l形支撑板下端位于第三支撑板上端面,所述第三支撑板左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端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板在固定轴转动,所述固定板上端面设有第三螺栓,所述第三螺栓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固定板、l形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l形支撑板右侧设有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左端面,所述第三支撑板下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端面设有第一安装钉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左端设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端面设有第二安装钉固定连接地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撑板与第二斜撑板上下两端均设有螺丝钉,所述螺丝钉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定位凸起槽设有三组,依次从上到下排列,且支撑板凸起依次插接于定位凸起槽内腔。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板内腔均设有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相匹配的安装槽,且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均为横向凹槽。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部下端面与第三支撑板上端面平行,且距离为l形支撑板的横向厚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钉与第二安装钉下端地面对应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内腔设有木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利用l形支撑板固定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且利用斜撑板固定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保证工程模板上部和中部紧固,不会出现松动。

采用固定板、固定轴、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钉和第二安安装钉,保证第三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地面上,不会出现松动,固定板可以阻挡l形支撑板横向部分,同时有保证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受到混凝土浇筑是不会产生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程模板;2、定位凸起槽;3、第二支撑板;4、凸起;5、第一支撑板;6、l形支撑板;7、第一斜撑板;8、第一螺栓;9、第二斜撑板;10、第二螺栓;11、固定板;12、固定轴;13、第二安装钉;14、第二安装座;15、第一安装钉;16、第一安装座;17、第三支撑板;18、第三螺栓。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工程模板1、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工程模板1左侧端面均匀设有定位凸起槽2,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右端面均设有凸起4,凸起4与定位凸起槽2匹配,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依次从上到下排列,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3长度、厚度均相等,第三支撑板17长度大于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3,保证l形支撑板6能够固定在第三支撑板17上端面。

请查阅图1,第一支撑板5下端面右侧设有第一斜撑板7,第一斜撑板7下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3上端面左侧,第二支撑板3下端面左侧设有第二斜撑板9,第二斜撑板9下端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17上端面右侧,保证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之间首尾相连,并且保证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为一体,保证支撑板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第一斜撑板7与第二斜撑板9左端面设有l形支撑板6,l形支撑板6下部位于第三支撑板17上端面,第三支撑板17左端设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下端设有固定轴12,固定板11在固定轴12转动,固定板11上端面设有第三螺栓18,第三螺栓18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固定板11、l形支撑板6和第三支撑板17,l形支撑板右侧设有第一螺栓8和第二螺栓10,第一螺栓8和第二螺栓10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3左端面,l形支撑板6为反向l形,保证固定板11可以固定l形支撑板6下部横向支撑板左端,保证混凝土浇筑时,工程模板1不会松动或倾斜。

请参阅图1,第一斜撑板7与第二斜撑板9上下两端均设有螺丝钉,螺丝钉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斜撑板上下两端左侧与右侧均设有垂直于支撑板的螺栓孔,使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为一体结构,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3不会因为重力而倾斜或者松动。

请参阅图1,定位凸起槽2设有三组,依次从上到下排列,且支撑板凸起4依次插接于定位凸起槽2内腔,保证工程模板1上部、中部和下部均受力,工程模板1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会倾斜,导致塌方。

请参阅图1,第三支撑板17内腔均设有与第一安装座16和第二安装座14相匹配的安装槽,且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均为横向凹槽,当混泥土浇筑时,工程模板1会有向左的作用力,横折形安装座可以抵挡第三支撑板17向左的作用力,第三支撑板17不会移动,导致工程模板1松动。

请参阅图1,固定板11上部下端面与第三支撑板17上端面平行,且距离为l形支撑板6的横向厚度,保证l形支撑板6横向支撑板能够支撑固定板11,第三螺栓18不会支撑板厚度过高或者过低无法安装,l形支撑板6无法承受工程模板1、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3的作用力。

请参阅图1,第一安装钉15与第二安装钉13,下端地面对应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内腔设有木塞,木塞充满整个安装孔,保证第一安装钉15与第二安装钉13能够进入木塞内部,保证第一安装座16与第二安装座14能够固定,从而保证第三支撑板17不会向左移动,保证工程模板1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工程模板1安装于需要浇筑面的左端面,将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右侧的凸起4均插接于工程模板1左侧面的定位凸起槽2内腔,再利用第一螺栓8和第二螺栓10将l形支撑板6固定在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3的左端面,然后利用第一斜撑板7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3,利用第二斜撑板9固定第二支撑板3与第三支撑板17,保证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3和第三支撑板17之间由斜撑板固定为一体结构,再将固定板11利用固定轴12旋转到l形支撑板6横向支撑板上端面,利用第三螺栓18固定l形支撑板6,保证l形支撑板6不会松动,插接第三支撑板17的同时,第三支撑板17内腔均插接第一安装座16与第二安装座14,保证第三支撑板17不会移动,支撑装置稳定。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