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救援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4778发布日期:2021-01-23 07:1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急救援帐篷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救援帐篷。


背景技术:

[0002]
帐篷主要用于野外施工作业、部队指挥所、士兵野外露营、野战医院,抢险救灾、野营、休闲、旅游、移动餐饮等场所,帐篷是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多用帆布做成,连同支撑用的部件可随时拆下转移。帐篷是以部件的方式携带,到达现场后才加以组装,帐篷一般由框架、支杆、顶部三防面料、山墙、围墙加厚棉帆布、拉绳、地钉等构成,其构造简单,展收方便,所以帐篷不仅应用于军事装备,还广泛应用于野外考察、露营、勘探、施工、救灾、防汛等。
[0003]
在野外露营或训练时,士兵在往往会出现中暑危机生命的情况而需要紧急救治,此时,单纯的野外帐篷由于结构、功能相对单一,不再适用于此场景,对此应急救援帐篷应运而生,其通常采用在常规的帐篷内设置救治模块来达到救治的目的,在救治的过程中通常将伤员放置在帐篷的地布上,使得操作不方便,同时,由于地面温度较高,也不利于伤员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应急救援帐篷由于伤员只能躺在帐篷的地布上进行救治,所造成的操作不便、不利于伤员恢复的技术缺陷。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帐篷,包括帐篷主体以及救治床,帐篷主体包括围设形成帐篷空间的帐篷布以及地布;救治床设置在帐篷本体中,并放置在地布上,救治床可选择的缩小和放大,以使其具有收纳状态和支撑状态,以供其收纳或者放置伤员,进而通过采用救治床的设计,使得在救治的过程中,可以将伤员放置在床体上,便于救治操作,也避免了伤员直接与地面接触,达到了操作方便、利于恢复的效果;除此之外,采用可选择缩小和放大的救治床,使得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救治床缩小,以便于收纳以及节省帐篷内的空间。
[0006]
进一步地,当救治床呈支撑状态时,救治床上设置有容置槽,伤员放置在容置槽中;容置槽具有相对的头位和脚位,头位为倾斜角度设计,并且沿朝向脚位的方向向内倾斜,通过将容置槽采用头高位、脚底位的设计,使其更符合人体血液循环,同时也限制伤员在容置槽中躺放定位。
[0007]
进一步地,救治床为充气床,其包括中空的充气层,当充气层中填充气体时,充气床放大并呈支撑状态;当充气层中向外放出气体时,充气床缩小并呈收纳状态,进而实现了救治床的缩放。
[0008]
进一步地,充气床和地布一体连接,从而便于整理收纳。
[0009]
进一步地,救治床位于容置槽的内壁位置还设置有中空的循环层,循环层内可注入冰水,通过设置注有冰水的循环层,使得伤员的放置环境温度降低,利于对中暑人员的及
时、有效救治。
[0010]
进一步地,容置槽的底壁设置有呈凹凸形状的循环层,采用凹凸的形状设计,提高了伤员躺放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将相邻凹凸结构贯通,以实现冰水循环。
[0011]
进一步地,救治床为折叠盆,折叠盆折叠时,救治床为收纳状态;当折叠盆打开时,救治床为支撑状态,此时可以直接在容置槽内盛装冰水,以起到降温的作用,进而实现了救治床的缩放。
[0012]
进一步地,救治床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应急救援帐篷还包括温度循环装置,温度循环装置具有进水阀和出水阀,进水阀与出水口相连通,出水阀与进水口相连通,温度循环装置对进水阀中的水温调节后,从出水阀中流出,进而通过设置温度循环装置,保证了救治床中持续有效的水温循环,操作更加方便、有效。
[0013]
进一步地,应急救援帐篷还包括温度调节模块和救治模块,其中,温度调节模块包括喷雾装置和风扇和,风扇设置在帐篷空间的四角位置,以利于帐篷内空气的循环流通;喷雾装置设置在帐篷的上方和/或者床的四周,用于喷发冰冷湿气,以保证了床体四周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救治模块包括电性连接的电源和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仪、血气分析仪、静脉通道穿刺装置,便于对伤员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监测。
[0014]
进一步地,帐篷本体可选择的打开和收起,当帐篷本体打开时,形成帐篷空间,以作为应急救援场所;当帐篷本体收起时,其形成具有收纳空间的背囊状,其携带方便,进而便于单兵携行过程中参与中暑现场的救治。
[00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急救援帐篷,通过采用救治床的设计,使得在救治的过程中,可以将伤员放置在床体上,便于救治操作,也避免了伤员直接与地面接触,达到了操作方便、利于恢复的效果;除此之外,采用可选择缩小和放大的救治床,使得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救治床缩小,以便于收纳以及节省帐篷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急救援帐篷的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所示应急救援帐篷的救治床的放大示意图;
[0019]
图3为图2所示应急救援帐篷的救治床的剖视图。
[0020]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
1-帐篷主体;11-帐篷布;111-开窗;112-收纳结构;
[0022]
12-地布;2-救治床;21-容置槽;22-充气层;23-循环层;
[0023]
24-进水口;25-出水口;26-冰帽;3-温度循环装置;4-喷雾装置;
[0024]
5-风扇;6-监测设备;7-远程智能医护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7]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8]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应急救援帐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包括帐篷主体1以及救治床2,帐篷主体1包括围设形成帐篷空间的帐篷布11以及地布12;救治床2设置在帐篷本体中,并放置在地布12上,救治床2可选择的缩小和放大,以使其具有收纳状态和支撑状态,以供其收纳或者放置伤员。
[0029]
上述应急救援帐篷,通过采用救治床2的设计,使得在救治的过程中,可以将伤员放置在床体上,便于救治操作,也避免了伤员直接与地面接触,达到了操作方便、利于恢复的效果;除此之外,采用可选择缩小和放大的救治床2,使得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救治床2缩小,以便于收纳以及节省帐篷内的空间。
[0030]
具体的,帐篷本体可选择的打开和收起,当帐篷本体打开时,形成帐篷空间,以作为应急救援场所,如图1所示;当帐篷本体收起时,其形成具有收纳空间的背囊状,其携带方便,进而便于单兵携行过程中参与中暑现场的救治,此时背囊整体的长*宽*高尺寸≦50(cm)*40(cm)*80(cm),重量不超过15kg。
[0031]
如图1所示,帐篷布11上设置有开窗111,以实现帐篷内外空气的对流,帐篷布11由外到内包括外篷布和内篷布,外篷布和内篷布之间为中空状态,外篷布和内篷布采用带有涂层的防水防晒耐磨布,以降低帐篷空间内的升温速度,达到隔热、防辐射效果,以及保持帐篷空间内的湿度;同时,帐篷布11位于帐篷空间的上部设置有供药物收纳的收纳结构112,在本实施例中,收纳结构112为网兜,方便了使用者对网兜内物件的查看;所述地布12与所述帐篷布11连接,在帐篷状态下,帐篷布11通过支撑架 (图未示)的作用撑开或者采用自身特定形态的设计并通过充气撑开,此时地布12放置在地面等支撑面上并同样处于撑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地布12与帐篷布11一体成型,即地布12可以作为帐篷布11的一部分。
[0032]
同时,如图2和图3所示,当救治床2呈支撑状态时,救治床2上设置有容置槽21,伤员放置在容置槽21中;容置槽21具有相对的头位和脚位,头位为倾斜角度设计,并且沿朝向脚位的方向向内倾斜角度α,通过将容置槽21采用头高位、脚底位的设计,使其更符合人体血液循环,同时也限制伤员在容置槽21中躺放定位,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角度α为30度。
[0033]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救治床2为充气床,其包括中空的充气层22,当充气层22中填充气体时,充气床放大并呈支撑状态;当充气层22中向外放出气体时,充气床缩小并呈收纳状态,进而实现了救治床2的缩放;在本实施例中,充气床和地布12一体连接,从而便于整理收纳,此一体连接可以采用充气床和地布12共用同一平面,也可以采用两者一体缝制、拉链连接等其它方式的连接。
[0034]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和图3所示,救治床2位于容置槽21的头位设置有冰帽26,并且容置槽21的内壁位置还设置有中空的循环层23,循环层23内可注入冰水,通过设置注有冰水的循环层23,使得伤员的放置环境温度降低,配合冰帽26对伤员头部的及时、有效降温,利于对中暑人员的及时、有效救治;容置槽21的底壁设置有呈凹凸形状的循环层23,
采用凹凸的形状设计,提高了伤员躺放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将相邻凹凸结构贯通,以实现冰水循环。
[0035]
作为变形的实施方式,救治床2还可以采用折叠盆的方式,折叠盆折叠时,救治床2为收纳状态;当折叠盆打开时,救治床2为支撑状态,可以盛放水来用于伤员的浸浴,进而实现了救治床2的缩放,方便了单兵携行中的携带;当然在伤员需要提高周围的环境温度时,还可以注入适合人体的温水。为了保证对伤员的充分浸浴,伸缩盆的深度为40cm-60cm。
[0036]
为了对循环系统的持续控制,如图1和图2所示,救治床2上设置有进水口24和出水口25,应急救援帐篷还包括温度循环装置3,温度循环装置3具有进水阀(图未示)和出水阀(图未示),进水阀与出水口25相连通,出水阀与进水口24相连通,温度循环装置3对进水阀中的水温调节后,从出水阀中流出,进而通过设置温度循环装置3,保证了救治床2中持续有效的水温循环,操作更加方便、有效,譬如当伤员中暑时,可以采用制冷循环,以使得救治床2的温度降低,以使得伤员周围的环境温度能降下来,以防治高温热射;当伤员需要保持适合人体的取暖温度时,温度循环装置3 可以采用升温循环,以使得救治床2的温度升高,以使得伤员的周围的环境温度能得到提升,进而拓展了该便携式应急装置的适用场景,综合由此得知,温度调节模块调节的帐篷空间内的温度,不仅仅包括帐篷空间内的气温,还包括了帐篷空间内伤员所能直接接触的救治床2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温度循环装置3放置在帐篷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放置在帐篷内。
[0037]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帐篷还包括温度调节模块和救治模块,当帐篷本体收起时,收纳空间可用来收纳温度调节模块和救治模块,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方便了单兵携行过程中参与中暑现场的救治;当帐篷本体打开时,救治模块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可收纳的放置在收纳结构112中,以合理的利用了帐篷空间,救治模块在使用的情况下,可悬挂在帐篷本体的顶部,并位于救治床2的上方,以便于救治人员查看数据。当然,还可以直接放在地布12上。
[0038]
如图1所示,温度调节模块包括喷雾装置4和风扇5,地布3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安装部(图未示),风扇5设置在帐篷空间的安装部位置,以利于帐篷内空气的循环流通,当然风扇5还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其不仅仅限于4个角;喷雾装置4设置在帐篷的上方和/或者床的四周,用于喷发冰冷武器,保证了床体四周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0039]
如图1所示,救治模块包括电性连接的监测设备6和电源(图未示),电源为监测设备6提供电能,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带持续续航4-6小时以的上自动充电设备,在帐篷状态下,当使用监测设备6时,监测设备6悬挂在帐篷空间的顶部,并位于床的前上方,以方便救援人员实时查看监测数据;当不使用监测设备6时,监测设备6可收纳的放置在帐篷布11的收纳结构112中,电源可放置在帐篷下方的地布12上或者放置在帐篷外。
[0040]
同时,监测设备6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仪、血气分析仪、静脉通道穿刺装置,通过设置生命体征监测仪,可实现中心体温、心率、血压、呼吸、指脉氧饱和度连续监测功能;设置便携式小型血气分析仪,可检测血气、电解质、血糖、乳酸等指标;建立静脉通道穿刺装置,实现现场可医用用药救治条件,拟以胸骨穿测输液枪,其具有便捷,操作简单、质量高等优势;除此之外,还可以配备小型无线传输心电图机以及药物,譬如冰盐水、抗癫痫药物安定、镇静药物力月西、抗炎药物乌司他丁、脑保护药物纳洛酮和醒脑静、防止低血糖的高糖溶液,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龙、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套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甘
露醇等,从而保证了对伤员的身体机能异常进行及时监测与救治。
[0041]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综合模块通过蓝牙或者wifi等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智能医护终端7无线连接,进而可以通过远程智能医护终端7对综合模块发出指令,以控制其工作。
[0042]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