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9251发布日期:2021-01-26 13:4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手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满足建筑施工以及装饰施工的需要,人们通常都要搭设脚手架。以往搭设的大都是多立杆脚手架,这种脚手架用于高层建筑时,不仅投入大,而且搭设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人曾设计了附墙可升降式脚手架,一般简称为爬架。这类爬架的基本结构是:在墙面设有固定的支座,在架体上设有与之咬合的导轨,以及带动其升降的机构。为了减少侧向的受力、避免设备倾覆,爬架都尽可能的贴合墙面,用于行走的过道较为狭窄。但是传统的爬架的升降系统侵占了大量的过道区域,导致原本就狭窄的空间进一步缩减;且升降系统所在区域与人员活动区域重叠,更易产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爬架其升降系统侵占空间、不安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0004]
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包括固定于墙体的附墙支座,设有与所述附墙支座衔接的导轨的框架结构,以及带动所述框架结构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结构靠近墙体的一侧的两个吊点,分别设于竖直方向的上下两端,分别记为上吊点、下吊点,以及固定于墙体的固定吊点;还设有电动葫芦,其两端分别绕过所述上吊点、所述下吊点,与所述固定吊点连接。
[0005]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立杆、脚手板、网板、加强板;多根所述立杆竖直设置并布置为两层,在两层所述立杆之间水平的布置有多层脚手板,在靠近墙体的一层设有所述加强板,远离墙体的一层设有所述网板。
[0006]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靠近墙体的一层所述立杆中,部分所述立杆替换为所述导轨。沿所述导轨,于竖直方向内设有多个所述附墙支座固定于墙体;多组所述升降机构一一对应的设于每组所述附墙支座旁。
[0007]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吊点、所述下吊点的两侧分别固定于相同的相邻两根所述立杆,且其中一根所述立杆替换为了所述导轨。设有七层所述脚手板,所述下吊点设于由下往上计第一与第二层所述脚手板之间,所述上吊点设于第五与第六层所述脚手板之间。
[0008]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为斜支撑的衍架,设于每层所述脚手板之间。所述网板在竖直方向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连接件与所述立杆活动连接,且每一所述连接件均为可拆卸的结构。
[0009]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葫芦包括本体部分及链条/钢索,所述本体部分吊挂于所述上吊点,另有一个吊挂件设于所述下吊
点,链条/钢索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部分、所述吊挂件与所述固定吊点连接。所述固定吊点的上下两端也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吊挂件,链条/钢索的两端在穿过所述本体部分、所述吊挂件后,分别通过所述吊挂件在所述固定吊点与所述上吊点、所述固定吊点与所述下吊点间缠绕多次。
[0010]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将所述升降机构设于所述框架结构上靠墙的一侧,利用所述附墙支座的空隙,充分利用了爬架内侧的空间,无需侵占过道区域、使用更安全。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立体图;
[0012]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4]
图4是图1中升降机构单独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6]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1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0017]
所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1包括竖直设置的两层立杆2。在两层之间水平的设有七层脚手板3,每层均由多片所述脚手板3首尾拼接而成。对于靠墙的一层所述立杆2,在相邻的两层所述脚手板3之间设有一条加强板,由五条首尾相连的斜支撑衍架4构成。对于远离墙体的一层所述立杆2,其外侧铺设有网片5覆盖满整个外表面。附图中为便于展示,仅设置了一层所述衍架4和不到一层的所述网片5。
[0018]
请参阅图2,是所述网片5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
每一所述网片5的两侧分别与一根所述立杆2活动连接,实现活动连接的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立柱2上的板扣51、设于所述网片5的插孔52,以及连接二者的插销(附图中未示出)。
[0020]
回到图1。在靠墙的一层所述立杆2中,存在四根所述立杆2上设有导轨6,在竖直方向内沿每一根所述导轨6依次有三个附墙支座7固定于墙体,并与同一根所述导轨6衔接。在四组所述附墙支座7旁,一一对应的设有四组升降机构8。
[0021]
请参阅图3,是图1中所述升降机构8单独的结构示意图。
[0022]
所述升降机构8包括上吊点81、下吊点82、固定吊点83、上吊挂件84、下吊挂件85、活动吊挂件86、电动葫芦87、环链88。
[0023]
所述上吊点81固定于所述立杆2靠墙的一侧,设于第五与第六层所述脚手板3之间;所述下吊点82固定于所述立杆2靠墙的一侧,设于第一与第二层所述脚手板3之间。所述固定吊点83固定于墙体,设于中间一个所述附墙支座7旁。
[0024]
在所述固定吊点83上通过插销在其上下两端分别活动连接所述上吊挂件84、所述
下吊挂件85,且其中所述上吊挂件84通过一个可以调节长短的螺杆与所述固定吊点83连接。在所述下吊点82上通过插销活动连接有所述活动吊挂件86。所述电动葫芦87则直接吊挂于所述上吊点81,所述环链88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
[0025]
具体实施时,通过所述电动葫芦87带动所述环链88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上吊点81、所述下吊点82,以及整个框架沿所述导轨6上下运动,实现爬架的升降。
[002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