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3257发布日期:2021-01-26 15:0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的制作方法
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高压铁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


背景技术:

[0002]
在输电线路工程中,750kv单回路转角塔应用很多,其设计技术虽然较为成熟,但常规干字型转角塔,导线呈上字型布置,线间距由左右两相导线间距控制,导致线路在走廊严重受限区域实施起来相当困难或者无法实施。线路走廊较宽时,线路排布则会受限,就需要拆迁部分房屋,而房屋拆迁这样问题比较棘手,同时,房屋拆迁具有经济不确定性和困难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以解决致线路在走廊严重受限区域实施起来相当困难或者无法实施的问题。
[0004]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包括塔腿、设置在塔腿上方的塔身和设置在塔身上的横梁,所述横梁包括地线横担、上跳线横担、中跳线横担、导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设置在所述塔身的顶端且略向塔身的相对两侧延伸,所述地线横担其中一端延伸设置有所述上跳线横担,所述中跳线横担、导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地线横担的下方,且所述上跳线横担、中跳线横担、导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位于塔身的同一侧。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导线横担的长度短于所述中跳线横担和所述下跳线横担的长度;所述地线横担中部至所述上跳线横担远端的距离小于所述中跳线横担和所述下跳线横担的长度;所述中跳线横担的长度长于所述下跳线横担的长度。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地线横担的总长度为9~11m,所述上跳线横担的长度为4~4.5m,所述中跳线横担的长度为11.5~13m,所述导线横担的长度为2.5~3.5m,所述下跳线横担的长度为10~12m。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塔身和所述塔腿的总长度为65~75m。
[0009]
进一步地,所述导线横担位于所述中跳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之间的中间位置。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地线横担两端均具有地线挂点;所述上跳线横担远端部具有上跳线挂点,所述中跳线横担的远端部具有中跳线挂点,所述下跳线横担的远端部具有下跳线挂点;所述地线横担和所述中跳线横担之间且位于所述塔身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上导线挂点,所述导线横担的远端部具有中导线挂点,所述下跳线横担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塔身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下导线挂点。
[0011]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线挂点位于所述地线横担和所述中跳线横担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上导线挂点与所述中导线挂点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中导线挂点和所述下导线挂点之间的间距。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地线横担与所述中跳线横担的间距等于中跳线横担与所述下跳线之间的间距。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塔身和所述塔腿的钢材均为钢管,所述地线横担、上跳线横担、中跳线横担、导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的钢材为角钢。
[0014]
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
本实用新型的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由于上跳线横担、中跳线横担、导线横担和下跳线横担设置在塔身的同一侧,避免了各个横担向塔身两侧都延伸,地线横担设置在塔身的顶部且略向塔身两侧伸出;塔身与地线横担伸出塔身的部分加上跳线横担、中跳线横担、下跳线横担围城“e”形,有效的减小了线路走廊宽度,很好的解决了房屋拆迁难,走径困难的问题,同时,这样的设置经济效果显著,节约了后期安装的人力,且社会影响小。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示说明:
[0019]
其中,1-塔腿;2-塔身;3-横梁;
[0020]
31-地线横担;32-上跳线横担;33-中跳线横担;34-导线横担;35-下跳线横担;
[0021]
311-地线挂点;321-上跳线挂点;331-中跳线挂点;341-中导线挂点;342-上导线挂点;343-下导线挂点;351-下跳线挂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参见图1,为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750kv输电单回转角塔,包括塔腿1、设置在塔腿1上方的塔身2和设置在塔身2上的横梁3。
[0024]
具体地,横梁3包括地线横担31、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导线横担34和下跳线横担35,地线横担31设置在塔身2的顶端且向塔身2的相对两侧延伸,地线横担31其中一端延伸设置有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导线横担34和下跳线横担35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地线横担31的下方,导线横担34的长度短于中跳线横担33和下跳线横担35的长度,且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导线横担34和下跳线横担35位于塔身2的同一侧。
[0025]
地线横担31的中部安装在塔身2上,地线横担31的朝向上跳线横担32的一半和上跳线横担32组成第一横担;第一横担的长度略小于中跳线横担33和下跳线横担35,中跳线横担33的长度略大于下跳线横担35;地线横担31的总长度为9~11m,上跳线横担32的长度为4~4.5m,中跳线横担33的长度为11.5~13m,导线横担34的长度为2.5~3.5m,下跳线横担35的长度为10~12m。在本实施例中,地线横担31的总长度为10m,上跳线横担32的长度为4.1m,中跳线横担33的长度为11.7m,导线横担34的长度为2.92m,下跳线横担35的长度为10.7m。需要注意的是,中跳线横担33的长度、导线横担34的长度、下跳线横担35的长度均从塔身2的中轴线位置开始计算。
[0026]
塔身2和塔腿1的总长度为65~75m,在本实施例中,塔身2和塔腿1的总长度为69.5m。
[0027]
塔身2和塔腿1的钢材均为钢管,地线横担31、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导线横担34和下跳线横担35的钢材为角钢,当然,也可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选用其他可行的材质。
[0028]
地线横担31两端均具有地线挂点311;上跳线横担32远端部具有上跳线挂点321,中跳线横担33的远端部具有中跳线挂点331,下跳线横担35的远端部具有下跳线挂点351;地线横担31和中跳线横担33之间且位于塔身2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上导线挂点342,导线横担34的远端部具有中导线挂点341,下跳线横担35的下方且位于塔身2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下导线挂点343。
[0029]
导线横担34位于中跳线横担33和下跳线横担35之间的中间位置。
[0030]
上导线挂点342位于地线横担31和中跳线横担33之间的中间位置,上导线挂点342与中导线挂点341之间的间距等于中导线挂点341和下导线挂点343之间的间距。
[0031]
地线横担31与中跳线横担33的间距等于中跳线横担33与下跳线之间的间距。
[0032]
由以上可得知,两个地线挂点311在水平方向上对称分配,上跳线挂点321、中跳线挂点331和下跳线挂点351在竖直方向上平均分配,上导线挂点342、中导线挂点341和下导线挂点343在竖直方向上平均分配;同时,两个地线挂点311、上跳线挂点321、中跳线挂点331、下跳线挂点351、上导线挂点342、中导线挂点341和下导线挂点343在水平方向上交错分配,可以使得转角塔整体受力更加均匀,增加了转角塔的寿命。
[0033]
本实施例的原理为:由于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导线横担34和下跳线横担35设置在塔身2的同一侧,避免了各个横担向塔身2两侧都延伸,地线横担31设置在塔身2的顶部且向塔身2两侧伸出较短;塔身2与地线横担31伸出塔身2的部分加上跳线横担32、中跳线横担33、下跳线横担35围城“e”形,有效的减小了线路走廊宽度,很好的解决了房屋拆迁难,走径困难的问题,同时,这样的设置经济效果显著,节约了后期安装的人力,且社会影响小。同时,两个地线挂点311、上跳线挂点321、中跳线挂点331、下跳线挂点351、上导线挂点342、中导线挂点341和下导线挂点343均匀分配,使得转角塔整体受力更加均匀。
[0034]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