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立柱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83155发布日期:2020-11-27 10:3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立柱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修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立柱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



背景技术:

不论是隧道、桥梁、堤坝、道路、建筑还是我们日常居住的房屋,防水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房屋建筑的主要构造包括基础、墙、柱、楼、地面、阳台、雨篷、楼梯、门窗、建筑屋面等,这些构造中与防水密切相关的是建筑屋面、主体结构的墙、基础以及地面、门窗、楼梯、阳台与雨篷。其中,屋面处于建筑物的顶部,主要作用是防止雨(雪)水、紫外线进入室内和对房间进行保温、隔热。其构造主要由结构层、找坡层、找平层、隔汽层、保温层、防水层、保护层、通风隔热层或饰面板等组成。由于建筑的需要,屋面上常设有落水口、出气孔、烟囱、出入孔、天窗、老虎窗,或在屋面上安装设备,或作游泳池、运动场、停机坪等使用,所以屋面结构是比较复杂的,防水要求也很高。

众所周知,防水材料具有老化特性,建筑物使用一定年限后,难免出现防水层老化导致漏水渗水的现象,因此,除了对新建建筑物的屋面进行防水设计外,对已有建筑物的防水修缮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诸如博物馆、体育馆等屋顶具有多立柱架空结构的建筑物来说,一旦漏水渗水,很难排查出漏水渗水的真正源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针对具有多立柱架空结构的屋面的防水修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多立柱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在不影响多立柱架空结构的前提下解决屋面漏水难排查的防水修缮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多立柱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包括平屋面和至少部分架设于平屋面之上的架空结构,所述架空结构包括若干植根于平屋面之中且突出于平屋面之上的立柱,所述平屋面与立柱上铺设有防水卷材,所述平屋面与防水卷材之间还铺设有避让了所述立柱的挤塑板。

传统新建屋面防水或已有屋面防水修缮通常采用铺设水泥砂浆的方式找坡或找平,但在非连续平坦的屋面,尤其是具有多立柱架空结构的屋面上,采用铺设水泥砂浆的方式找坡显然难以适用,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多立柱结构将给水泥砂浆的刮平工作频增障碍,若是大面积的铺设水泥砂浆还难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热胀冷缩而出现裂缝,不利于保证新修防水结构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提出采用铺设挤塑板的方式在非连续平坦的屋面上实现找坡,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避免了裂缝的产生,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与此同时,挤塑板对立柱不会形成挤压或推力作用,有利于确保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为提高立柱与平屋面结合处的防水效果,所述防水卷材包括既覆盖平屋面又覆盖立柱的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设置为防水柱套,包括套设于立柱表面的套筒和覆盖于立柱周边平屋面之上的盖片,即所述柱套的纵断面呈儿字形,使得防水卷材既可以紧紧包裹立柱又能够在立柱周围的平屋面上平展,保证里层防水卷材或第二表层防水卷材的铺设效果,避免因铺设褶皱而形成积水,提高防水的效果的防水寿命。

所述防水柱套包括里层防水柱套和表层防水柱套,在支架周围的平屋面上形成挤塑板-里层防水柱套-表层防水柱套由下至上至少三层叠加的结构,在该处形成一定的坡度,能够防止积水。优选地,所述表层防水柱套至少完全覆盖里层防水柱套,更优选地,所述表层防水柱套完全覆盖里层防水柱套并且大于里层防水柱套,从支架立面延伸而来的表层防水柱套铺设在该位置的最上方,落在表层防水柱套上的水从高处顺着坡度流下时不会触及表层防水柱套下表面与里层防水柱套的粘接处,有利于提高粘接处的使用寿命。

所述防水卷材还包括仅覆盖平屋面的第二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在防水柱套覆盖的区域内设置于里层防水柱套与表层防水柱套之间。在支架周围的平屋面上形成挤塑板-里层防水柱套-第二防水卷材-表层防水柱套由下至上四层交替叠加的结构,使得在该处形成坡度能够更好地与平屋面衔接,促进积水快速流过,有利于提高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积水渗入防水卷材形成的防水层之下,所述套筒的高度不低于100mm,防止积水在所述缝隙处停留时因对防水卷材形成较长时间浸泡而导致防水卷材脱胶而形成渗漏之缝、进而透过该缝渗入防水卷材下方,提高防水的可靠性。所述盖片的覆盖半径不小于250mm。

铺设在立柱表面的防水卷材沿立面铺设,其末端朝向天空,一旦防水卷材与立柱立面粘接不牢将有可能导致水汽从该处渗入并难以排除而长期浸泡立柱,为此,所述套筒的顶端围箍有对套筒顶端进行封口的防水圈,所述防水圈由第三防水卷材围设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提出采用铺设挤塑板的方式在非连续平坦的屋面上实现找坡,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避免了裂缝的产生,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与此同时,挤塑板对立面结构不会形成挤压或推力作用,有利于确保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多立柱架空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所示平屋面的防水修缮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所示立柱的防水修缮示意图。

图4是防水柱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平屋面100,平屋面结构层110,平屋面表层120,架空结构200,立柱210,挤塑板310,里层防水柱套320,第二防水卷材330,表层防水柱套340,套筒321(341),盖片322(342),防水圈350。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多立柱210架空屋面防水修缮结构,包括平屋面100和至少部分架设于平屋面之上的架空结构200,所述架空结构200包括若干植根于平屋面之中且突出于平屋面之上的立柱210,所述平屋面与立柱210上铺设有防水卷材,所述平屋面与防水卷材之间还铺设有避让了所述立柱210的挤塑板310。

传统新建屋面防水或已有屋面防水修缮通常采用铺设水泥砂浆的方式找坡或找平,但在非连续平坦的屋面,尤其是具有多立柱210架空结构200的屋面上,采用铺设水泥砂浆的方式找坡显然难以适用,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多立柱210结构将给水泥砂浆的刮平工作频增障碍,若是大面积的铺设水泥砂浆还难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热胀冷缩而出现裂缝,不利于保证新修防水结构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提出采用铺设挤塑板310的方式在非连续平坦的屋面上实现找坡,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避免了裂缝的产生,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与此同时,挤塑板310对立柱210不会形成挤压或推力作用,有利于确保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为提高立柱210与平屋面结合处的防水效果,所述防水卷材包括既覆盖平屋面又覆盖立柱210的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设置为防水柱套,包括套设于立柱210表面的套筒321(341)和覆盖于立柱210周边平屋面之上的盖片322(342),即所述柱套的纵断面呈儿字形,使得防水卷材既可以紧紧包裹立柱210又能够在立柱210周围的平屋面上平展,保证里层防水卷材或第二表层防水卷材的铺设效果,避免因铺设褶皱而形成积水,提高防水的效果的防水寿命。

所述防水柱套包括里层防水柱套320和表层防水柱套340,在支架周围的平屋面上形成挤塑板310-里层防水柱套320-表层防水柱套340由下至上至少三层叠加的结构,在该处形成一定的坡度,能够防止积水。优选地,所述表层防水柱套340至少完全覆盖里层防水柱套320,更优选地,所述表层防水柱套340完全覆盖里层防水柱套320并且大于里层防水柱套320,从支架立面延伸而来的表层防水柱套340铺设在该位置的最上方,落在表层防水柱套340上的水从高处顺着坡度流下时不会触及表层防水柱套340下表面与里层防水柱套320的粘接处,有利于提高粘接处的使用寿命。

所述防水卷材还包括仅覆盖平屋面的第二防水卷材330,所述第二防水卷材330在防水柱套覆盖的区域内设置于里层防水柱套320与表层防水柱套340之间。在支架周围的平屋面上形成挤塑板310-里层防水柱套320-第二防水卷材330-表层防水柱套340由下至上四层交替叠加的结构,使得在该处形成坡度能够更好地与平屋面衔接,促进积水快速流过,有利于提高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积水渗入防水卷材形成的防水层之下,所述套筒321(341)的高度不低于100mm,防止积水在所述缝隙处停留时因对防水卷材形成较长时间浸泡而导致防水卷材脱胶而形成渗漏之缝、进而透过该缝渗入防水卷材下方,提高防水的可靠性。所述盖片322(342)的覆盖半径不小于250mm。

铺设在立柱210表面的防水卷材沿立面铺设,其末端朝向天空,一旦防水卷材与立柱210立面粘接不牢将有可能导致水汽从该处渗入并难以排除而长期浸泡立柱,为此,所述套筒321(341)的顶端围箍有对套筒321(341)顶端进行封口的防水圈350,所述防水圈350由第三防水卷材围设而成。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