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耦合铝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4012发布日期:2021-01-01 13:4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耦合铝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行业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低耦合铝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趋势是采用铝模体系替代传统木模体系,特别是高层商品房,特别适合采用铝模施工。铝模体系相对木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一、铝模减少了木模对于木材的要求,符合环保趋势;二、铝模比木模拼装简单,简单培训新手即可上岗,不受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限制;三、劳动力需求少,对塔吊等机械依赖少,后期文明施工费用投入少;四、铝模板可重复利用,一套系统百分之八十的通用板可以在不同项目使用,均摊模板费用少;五、可以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免抹灰,节约水泥砂等材料及节约工期等。

铝模板系统有其天生的优势,但是目前铝模板周转的次数大致在七八十次左右,远远还未发挥铝模设计周转三百次使用寿命的优势,且目前的铝模板系统对于工人技术要求很高,且由于铝模应用规模的增长飞速,铝模劳务市场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而且由于铝模的操作特点,普通的劳力经过短短一周至一月的培训,就匆匆上岗,并且铝模拼装对身体素质要求,体力要求较高,大批年轻且没有任何技术工作背景的劳力大量涌入,劳力人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技术粗糙,差的劳务班组施工造成后期的打磨修补费用相当高,甚至能达到铝模板租赁费用的三分之一,对管理力量的投入要求相当高,牵扯的管理团队的精力相当多。

目前市场的铝模板系统拼装过程中存在的应力相当大,特别是在劳务市场拼装水平跟不上铝模拼装规范的情况下。铝模板系统所配套的施工规范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较好地执行,最难执行的在于墙柱模板安装完成之后先对铝模进行垂直平整度调模,合格后,然后才进行梁和龙骨的安装。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墙柱安装完成后施工方不可能安排充足的人员对墙柱进行逐个检测,而如果先等墙柱检测完成再行安装梁,对工期又不利。而一旦不能够逐一检测,当梁和龙骨在墙柱并不合格的情况下进行拼装,后期铝模一旦完成拼装,就会出现很多墙柱偏差超过允许范围两三倍乃至更多的情况。这时由于铝模拼装完成并形成整体的受力,又不可能对之前已经拼装的部分逐个拆除,只能够采取蛮力去推拉墙体来调整铝模板的垂直度,这时对一个墙模板的调整往往需要对抗相邻几间房的拉扯力,力与反作用力是成正比的,同时使得铝模板之间的应力会很大,甚至产生塑性变形,并且会一层层累积。拼模的成型尺寸日益增大,超出原来的定位尺寸,恶性循环,越是装不下就会越用力,越用力变形越大。成品砼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差。

而且,铝模施工关键在于管理,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精度的控制是关键。当施工方没有足够强的力量和管理强制力,施工精度往往超出了铝模施工规范的要求。同时铝模施工对于精度的控制存在于施工的各个环节:一、测量放线阶段的精度控制;二、定位筋焊接的定位精度;三、墙柱安装时墙柱垂直度的精度控制以及偏差方向控制;四、调模阶段的整体合格率调控。

例如在一间房间中,左边墙柱定位筋相对于边线往右偏移5毫米,同时边线相对控制轴线也往右偏移了5毫米,同时,墙柱安装时,墙体也往右偏移5毫米。分开来看,每一个精度都操作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但结果却是,墙上端相对于控制轴线偏差有15毫米。而这时如果右墙的偏差镜像左墙的偏差,那这样两个墙之间的板面安装空间就已经少了3厘米。可以想象如此大的偏差,在传统的调模当中根本就不足以解决,并且因为努力去调整,反而使得临近的墙体的垂直度也受到影响,无法满足垂直度精度要求。

现行铝模的施工规范中要求,每个阶段都要达到相对应的精度,而现场实际施工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缺乏管理人力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复核检查,就只能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准和心情(而这取决于铝模安装的行情价)局限特别大。因此,要么投入大量人员技术力量去做这些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事情;要么大幅度提升铝模安装价格,要么通过高价格采购高质量铝模板系统(更大刚度,更精准,不易变形)。这三个方案都成本都很高,可以说事倍功半。这是现阶段铝模板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导致目前铝模系统的发展瓶颈的原因。

如果在第一、第二阶段精度的控制,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解决的话,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精度控制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精度控制就不再是简单的点、线的控制。由于铝模各个构件的高精度要求,往往就是牵一发动全身,左边精度符合要求,右边精度符合要求,到了中间合龙的精度又不符合要求了,多个房间误差的累积不可避免。这两个阶段往往能体现铝模劳务班组的技术水平了,并且这种技术的壁垒不容易被打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累积技术,也需要合适的单价水平去蕴养,而目前铝模劳务市场的现状恰恰是流动性最高的。特别是低端的铝模班组,人员的组成完全是随机的,能做就招进来。

总之,现行铝模板体系和现在的铝模劳务市场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冲突,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劳务班组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矛盾冲突无法整体突破使得铝模板的发展遭遇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耦合铝模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劳务班组水平不高造成铝模板搭建不可控,易变形,使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耦合铝模系统,包括墙面铝模板、梁铝模板、楼面铝模板、连接相邻铝模板的连接件、锁紧连接件的紧固件以及支撑铝模板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垫板组件,所述调节垫板组件包括多个厚度不同的墙面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梁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楼面调节垫板。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墙面调节垫板的厚度规格为:1mm、3mm、5mm、或10mm;多个所述梁调节垫板的厚度规格为:1mm、3mm、5mm、或10mm;多个所述楼面调节垫板的厚度规格为:1mm、3mm、5mm、或10mm。

进一步地,所述楼面调节垫板包括横向楼面调节垫板及纵向楼面调节垫板,所述横向楼面调节垫板的长度与所述楼面铝模板的长度一致,所述纵向楼面调节垫板由两组合垫板组成,两组合垫板的组合长度与所述楼面铝模板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垫板组件包括多个楔形调节板以及多个转角处的铝模板处的l型转角连接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现有铝模板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垫板组件,此结构成为铝模板搭建过程可调可控的子系统,此子系统的加入使得整个搭建过程的应力变得更小并且可控,大大减小铝模板变形程度,提高铝模板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改变铝模板系统的拼装方式,降低管理难度,把铝模施工对于精度的处理集中到调模阶段,从而使得铝模拼装不再受限于劳务班组的拼装水平和精度,只需要在几个关键的点上进行要求和控制,大大减轻施工方的管理压力,也使得管理更灵活,发现不合格只需要小幅度的改动即可,大幅度提高铝模垂直平整度的合格率,返工成本很小,大幅度减少对铝模班组的水平的依赖;在相同水平的班组的前提下可以极大的降低打磨修补费用,同时也降低了铝模拼装调模难度,间接上可以降低铝模劳务费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铝模板结构中调节垫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铝模板搭建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铝模板搭建平面示意图;

10-调节垫板组件;11-楼面调节垫板;20-楼面铝模板;30-墙面铝模板;40-梁铝模板;50-横向调节带;60-纵向调节带;61-第一纵向调节带;62-第二纵向调节带;63-第三纵向调节带;64-第四纵向调节带;65-第五纵向调节带;66-第六纵向调节带;70-龙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耦合铝模板系统,包括墙面铝模板、梁铝模板、楼面铝模板、连接相邻铝模板的连接件、锁紧连接件的紧固件以及支撑铝模板的支撑组件,还包括调节垫板组件10,调节垫板组件10包括多个厚度不同的墙面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梁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楼面调节垫板11。其中,墙面调节垫板、梁调节垫板与楼面调节垫板11仅宽度不同,因此此处未图示。

本实施例中,楼面铝模板、墙面铝模板及梁铝模板与现有技术中铝模板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以图示出。图1中示出了不同厚度的多个楼面调节垫板11,其中,多个楼面调节垫板11的厚度规格可为1mm、3mm、5mm、及10mm。每种厚度的调节垫板可为一个或为多个。当然,楼面调节垫板11也可采用其它厚度。当厚度规格越多时,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之间任意组合,现场搭建时灵活性更好。同样的,多个梁调节垫板的厚度规格为:1mm、3mm、5mm、或10mm;多个墙面调节垫板的厚度规格为:1mm、3mm、5mm、或10mm。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调节垫板的角落设置一定大小的小缺口以区分墙面调节垫板、梁调节垫板以及楼面调节垫板11,缺口可为三角缺口或直角缺口等。

进一步地,根据楼面天花板的特性,楼面调节垫板11包括横向楼面调节垫板及纵向楼面调节垫板,所述横向楼面调节垫板的长度与所述楼面铝模板的长度一致,所述纵向楼面调节垫板由两组合垫板组成,两组合垫板的组合长度与所述楼面铝模板的长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调节垫板组件包括多个楔形调节板以及多个固定于转角处的铝模板处的l型转角连接板。

参照图2、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低耦合铝模板系统进行搭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制调节垫板组件10,调节垫板组件10包括多个厚度不同的墙面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梁调节垫板、多个厚度不同的楼面调节垫板11。

具体地,在制作调节垫板组件10前,需要根据结构设计图设计传统的铝模拼装配模图,在传统配模图上设置合适的调节带,调节带宽度约1cm,每个房间根据跨度设置一条或多条横向调节带及一条或多条纵向调节带,各调节带一侧沿铝模板拼缝前进,调节带将沿路的铝模板进行分割,调节带位置由调节垫板组件进行组合填充。各调节带一路延伸,遇到拼缝不连续处调节带平移至相邻的平行拼缝,板调节带遇墙或梁,墙模板和梁模板在相对应位置也同样设置调节带,墙、梁的两面模板及地面模板也均设置相应调节带,根据所述调节带不同位置、形状,预制与铝模板侧相适配的调节垫板组件10。

在本步骤中,预制调节垫板组件10为前述的调节垫板组件10,此处不作赘述。

s2、沿扎好的定位钢筋安装外剪力墙的墙面铝模板30,调节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在预设范围内,并锁紧背楞;

具体地,在本步骤中,墙面铝模板30为多个相互拼接而成,相邻两墙面铝模板30之间通过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并通过紧固件锁紧固定。此步骤与现有技术中相同,此处不作详细说明。当墙面安装完成后,需对墙面垂直度进行调节,保证垂直度在预设范围内,预设范围在0-外偏2mm,然后再安装背楞,再次调节铝模板的垂直度。

s3、在墙面铝模板30上安装梁铝模板40;

当墙面铝模板30安装完成后,在墙面铝模板30的顶部安装梁铝模板40,此步骤也与现有技术中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s4、在梁铝模板40上安装楼面铝模板20,在楼面铝模板20的横向及纵向上分别预留具有一定宽度的横向调节带50及纵向调节带60;

具体地,在此步骤中,首先在楼面铝模板20连接的横向及纵向选择合适位置为横向调节带50位置及纵向调节带60位置。本实施例中,需在横向及纵向上将某一楼面铝模板20尺寸减少1cmm左右,作为调节带的调节空间,因此横向调节带50及纵向调节带60的宽度范围为0-1cm。

而横向调节带50与纵向调节带60的设置位置并不在减小尺寸的铝模板处,本实施例中,横向调节带50优选设置在于与龙骨70相邻的楼面铝模板20处。在选定横向调节带50处的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螺栓长度先调节至1cm。这种采用螺栓连接的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不是紧连接,存在调节空间,当左右对称调节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时,于此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即会形成如图3所示的横向调节带50。同样的,在选定纵向调节带60处的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螺栓长度先调节至1cm。这种采用螺栓连接的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不是紧连接,存在调节空间,当前后对称调节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时,于此两楼面铝模板20之间即会形成如图3所示的纵向调节带60。

s5、对称调节左右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使所述横向调节带50各点处的宽度在预设合适范围内,由于此时尚未安装调节垫板,因此每一面墙的垂直度的调整均相对独立,如果有的墙的调节超出垂直度许可以综合考虑调整相邻墙的垂直度来达到使板面调节带的宽度一致的目的,按照由外而内房间的顺序调整完所有房间的墙模板,向横向调节带50内逐片加入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以使楼面调节垫板11与相邻楼面铝模板20紧配合,并锁紧销钉;对称调节前后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使纵向调节带60各点处的宽度在预设合适范围内,向纵向调节带60内逐片加入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以使所述楼面调节垫板11与相邻楼面铝模板20紧配合,并锁紧销钉;最后再安装梁调节垫板及墙面调节垫板,并锁紧销钉。

在实际调节中,由于左右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不同,会造成横向调节带50为倾斜的,即是横向调节带50各点处宽度不一致,此时需继续对称调节左右墙面铝模板30的垂直度,比如将左墙面铝模板30向右调一点,同时将右墙面铝模板30向左调一点,这样,使得位于龙骨70一侧的横向调节带50为垂直于楼面铝模板20,即是横向调节带50的各点宽度保持一致,此时,测量横向调节带50的宽度,选择多块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向横向调节带50内逐片加入,多块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的叠加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横向调节带50的宽度,这样使得横向调节带50内的楼面调节垫板11与相邻楼面铝模板20之间为紧配合。由于龙骨边翼有承托边缘用来传递楼面铝模板的力,此处的楼面调节垫板11只能从楼面铝模板上面从上往下进行插入,楼面调节垫板11宽度和销钉孔位与楼面铝模板的宽度一致。同样的,将纵向调节带60各点处的宽度调节一致后,测量纵向调节带60的宽度,选择多块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向所述纵向调节带60内逐片加入,多块不同厚度的楼面调节垫板11的叠加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纵向调节带60的宽度,使得纵向调节带60内的楼面调节垫板11与相邻楼面铝模板20之间为紧配合。由于纵向调节垫板较长,可用两块短的组合垫板组合而成,两组合垫板的长度相同,组合长度和销钉孔与楼面铝模板的宽度一致,为方便安装和拆卸两组合垫板,可在两组合垫板交界处设置斜口,在组合垫板下边缘设置一到两个突出圆环与另一组合垫板连接,方便在拆除天花模板前拆除垫板,避免垫板被砸坏。

对横向调节带50与纵向调节带60的调节消除楼面即天花板的大小头现象,通过全盘调节墙面垂直度达到调节上述横向调节带50与纵向调节带60的目的,同时也兼顾墙面垂直度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向横向调节带50及纵向调节带60中加入楼面调节垫板11时,先采用楔形调节垫板在横向调节带50及纵向调节带60处撑开一定空间,再加入楼面调节垫板11,待楼面调节垫板11安装完成后再取出楔形调节垫板并紧固。

进一步地,当施工处有多个房间时,采用上述步骤s4及s5将各房间楼面铝模板20依次调节锁紧完成,最后锁定梁铝模板40及墙面铝模板30,完成铝模板的搭建。

需要说明的是,由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横向调节带50位于龙骨70一侧,而在龙骨70一侧的楼面铝模板20为同一模板,故横向调节带50可看成完整的调节带纵向穿过楼面铝模板20。而纵向调节带60在横向穿过楼面铝模板20时,由于横向设置的铝模板规格不同,故纵向调节带60为非连续的,在横向设置时遇不同规格的铝模板时中止,并由此铝模板的边缘处再进行延伸,本实施例中,纵向调节带60分为六部分,如图3中所示,由左至右分别为第一纵向调节带61、第二纵向调节带62、第三纵向调节带63、第四纵向调节带64、第五纵向调节带65及第六纵向调节带66。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梁调节垫板以及l型转角连接板时,梁调节垫板以及l型转角连接板的宽度形状、销钉孔位置与相邻边翼一致。

本实施例中,墙面调节垫板在安装时,由于墙身背楞需在梁板安装前进行锁紧,墙身垫板就需要在不松动背楞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置三种垫板:(1)在背楞所覆盖范围,设置长度稍微宽于背楞的墙面调节垫板,在外边缘设置便于安装的圆环与墙面调节垫板边缘连接;(2)在两背楞之间设置较长的墙面调节垫板,长度适当,与背楞下短墙面调节垫板相配合;(3)由于墙身板的调节带在天花板面和墙身垂直度调节完成之后,有可能调节带是一头大一头小,为适应这个情况,在两背楞之间设置大小边的长墙面调节垫板,墙面调节垫板长度稍小于正常垫板,销钉孔需要稍微扩宽加长,以便该墙面调节垫板能起到楔子的作用。在墙身板安装时为保证大小头垫板不会松动,隔一段位置的销钉改由螺杆螺母进行紧固。

由于横向调节带或者纵向调节带可能不是一条连续直线,或者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当调节带的宽度发生变化时,会出现一部分板缝两侧的模板发生错位移动,这个区域称为错动连接区。错动连接区域的销钉孔进行水平扩宽10毫米,以保证调节带在一定范围移动时,错动连接区拼缝两侧的铝模板的销钉孔之间能够插入销钉进行锁紧。

同时在打销钉的时候两边翼外加垫片,以加固此区域,避免因孔洞过大造成变形。由于调节带的宽度可调,因此销钉的长度需要加长15至20毫米,同时需要配合销钉的原形垫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现有铝模板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垫板组件10,此结构成为铝模板搭建过程可调可控的子系统,此子系统的加入使得整个搭建过程的应力变得更小并且可控,大大减小铝模板变形程度,提高铝模板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及搭建方法,使得铝模板的搭建不需再随时跟进工人进度,只需要在调节带的调节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即可,而且检查不合格时整改的代价小,处理简单,提高施工进度,也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