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2507发布日期:2021-01-08 11:1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篮配重块壳体,尤其涉及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



背景技术:

吊篮是建筑工程高空作业的建筑机械,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作用于幕墙安装,外墙清洗。吊篮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重复使用的新型高处作业设备。吊篮的使用安全非常重要,包括其中防吊篮倾翻的配重,传统吊篮的配重方式主要由混凝土块叠加而成。

由于浇注完混凝土后的壳体重量较大,在装配时,工作人员很难一次将壳体抬起后,以准确的位置堆放在下层壳体上,尤其在当堆放壳体具备一定的高度时。因此,为了节省工作时的人力物力,需要对现有的吊篮壳体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能够在装配时,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包括位于自身一侧的混凝土浇注口,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由上壳体与下壳体围成的混凝土腔、以及位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两侧的把手,所述上壳体的表面设有线型结构的滑块,所述滑块呈“一”字型状,且滑块的两端分别朝向上壳体两侧的把手;

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供相邻滑块嵌入的线型结构的滑槽,滑槽为通槽、并与滑块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朝向两个把手的两侧均为开放端,下壳体位于混凝土浇注口的一侧设有“∩”型开槽,开槽位于混凝土浇注口的下方,且所述开槽从下壳体位于混凝土浇注口的一侧贯穿出下壳体远离混凝土浇注口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具有顶面、及两个分别位于顶面两侧的侧面,所述顶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上圆弧面;

所述滑槽具有上壁及两个侧壁,所述上壁与两个侧壁的连接处均设有与上圆弧面抵接的下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顶面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滑块靠近把手的一侧;

且上壁设有与定位凸起滑移连接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两侧分别为封闭端与开放端。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呈中空状结构、并与所述混凝土腔连通;

所述把手的一侧还设有混凝土填充口。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内设有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下支撑杆均呈“l”字型结构,上支撑杆与上壳体连接,下支撑杆与下壳体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装配吊篮配重结构时,通过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工作人员在搬运、堆放过程中,能够先将上层待堆放的壳体的一端放在下层壳体的表面,使下层壳体的滑块嵌入上层壳体的滑槽,借助下层壳体对上层壳体的支撑,减轻工作人员双手的负重,并借由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将上层壳体推向下层壳体的另一端,使上层壳体堆放整齐,与下层壳体在垂直投影面上的位置保持一致;

此外,通过滑槽与滑块的配合,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辅助工作人员对其上层与下层壳体的位置,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把手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中:1、混凝土浇注口;2、上壳体;21、滑块;22、定位凸起;31、下壳体;32、滑槽;33、定位槽;4、把手;41、混凝土填充口;42、上支撑杆;43、下支撑杆;5、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方便堆放的吊篮配重块壳体,包括位于自身一侧的混凝土浇注口1,混凝土浇注口1的横截面呈矩形结构,分别由开设于上壳体2与下壳体31的两个u型开口组成。实施例一还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体2与下壳体31、由上壳体2与下壳体31围成的混凝土腔、以及位于上壳体2与下壳体31两侧的把手4,混凝土腔与混凝土浇注口1连通。为了方便堆放,本实施例在上壳体2的表面设有线型结构的滑块21,滑块21呈“一”字型状,且滑块21的两端分别朝向上壳体2两侧的把手4;并在下壳体31的底部设有用于供相邻滑块21嵌入的线型结构的滑槽32,滑槽32为通槽、并与滑块21平行设置。连接孔位于滑块21的中心、并贯穿出滑槽32,用于穿设连接件,固定各层壳体。

滑块21具有顶面、及两个分别位于顶面两侧的侧面,顶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上圆弧面;滑槽32具有上壁及两个侧壁,上壁与两个侧壁的连接处均设有与上圆弧面抵接的下圆弧面。通过在两个面的连接、拐角处设计圆弧面,避免划手的毛刺,安全性能高,更加美观,同时,滑块21表面与滑槽32内壁的贴合更加紧密,使用时更加顺滑、顺手。

为了辅助工作人员在堆放上层壳体时,快速判断是否放置到位,在顶面设有定位凸起22,并将定位凸起22位于滑块21靠近把手4的一侧;同时在上壁设置与定位凸起22滑移连接的定位槽33,定位槽33的两侧分别为封闭端与开放端。当工作人员把上层壳体沿着下层壳体的滑块21推入时,下层壳体上的定位凸起22也同时嵌入上层壳体上的定位槽33的开放端(同时呈开口处的宽度逐渐增大,方便嵌入),并在定位槽33中滑移,随着上层壳体移动到准确位置,定位凸起22此时便抵触定位槽33的封闭端,上层壳体无法再被继续推进,完成堆放。

本实施例中的滑槽32呈条状结构,与滑槽32配合、限位面积大,相比现有结构设计,安全性更高。相比传统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将上层壳体完全抬起,放置在下层壳体上的操作方式,本实施例在堆放时,尤其是具备了一定高度的多层壳体,可以先将上层壳体的一端放在下层壳体上,通过借力、滑移的方式完成堆放,更加省时省力。

此外,为了提高上壳体2与下壳体31的连接及把手4的结构强度,将把手4设计成中空状结构、并与混凝土腔连通,在浇筑过程中,能够使混凝土能够进入把手4内部,加强把手4的承重能力及上壳体2与下壳体31的连接强度,使本实施例能够在不替换壳体材料、不调整上壳体2与下壳体31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扩大壳体尺寸、规格,承受更大重量的混凝土。由于把手4部位空间较小,在填充混凝土时不易进入,本实施例在两个把手4的一侧均设置了混凝土填充口41,用于对该处的混凝土填充不到位时,进行及时的观察与补充。

同时,在把手4内设置“l”字型结构上支撑杆42与下支撑杆43,使上支撑杆42与上壳体2连接,下支撑杆43与下壳体31连接,当凝固的混凝土包裹上支撑杆42与下支撑杆43时,加强了混凝土与上壳体2、下壳体31的连接强度,降低在使用中,发现上壳体2、下壳体31的把手4处发生脱离的概率,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上支撑杆42与下支撑杆43可分别与上壳体2、下壳体31一体注塑成型,强度高。

实施例二:

如图4-6所示,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加宽了滑块21,使滑块21的两侧延伸至上壳体2的前后两侧,与上壳体2的前后两侧连为同一平面,结构更加方正。同时,除在滑槽32朝向两个把手4的两侧均为开放端外,下壳体31位于混凝土浇注口1的一侧还设有“∩”型开槽5,开槽5位于混凝土浇注口1的下方,且开槽5从下壳体31位于混凝土浇注口1的一侧贯穿出下壳体31远离混凝土浇注口1的一侧。定位槽33的开放端朝向也随上层壳体的移动方向调整。

这样的设计,在堆放时,上层壳体可以从下层壳体的混凝土浇注口1处推入,与实施例一的上、下层壳体的推入方向形成垂直的关系。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