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厂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和整体刚度好等诸多优势,因而适合用于建造大跨度、超高和超重型的建筑物,尤其适合用于建造工业厂房。现有的钢结构厂房横梁与立柱安装时需要使用焊接方式进行安装,安装难度大,安装时间长,而且需要在现场配置熟练焊接工人,大大制约了钢结构厂房的安装效率,大大增加了钢结构方案的安装成本。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其具有安装效率高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其中,包括立柱、横梁和屋面板;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架设在两个所述立柱上,所述屋面板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立柱上焊接连接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腹板和位于所述第一腹板上下两侧的第一翼板,所述横梁的两端搭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上侧的第一翼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横梁包括支撑梁和屋顶斜梁,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屋顶斜梁均为h型钢,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屋顶斜梁之间设置有焊接连接若干条第一竖直钢管和若干条第一斜槽钢;支撑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上表面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连接,所述屋面板安装在所述屋顶斜梁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斜槽钢与所述屋顶斜梁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二竖直钢管和第二斜槽钢。
进一步,所述屋顶斜梁与屋面板之间设置有屋面檩条,所述屋面檩条固定连接在所述屋顶斜梁上,所述屋面板安装在所述屋面檩条上。
进一步,所述屋顶斜梁上设置有辅助支撑柱,所述辅助支撑柱通过第二螺栓螺母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上端。
进一步,所述屋顶斜梁悬伸出于厂房外侧,所述立柱上形成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二腹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腹板上下两侧的第二翼板,悬伸出于厂房外侧的屋顶斜梁上焊接连接有辅助支撑条,所述辅助支撑条远离所述屋顶斜梁的一端形成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搭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第三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上侧的第二翼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在位置的所述立柱上设有加强筋板。
进一步,所述屋顶斜梁的上固定连接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接水槽的底板上连接有排水管道;所述第一侧板上端形成有导流片,所述导流片贴合在所述屋面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侧板上端形成有向屋面板方向弯折的挡片,所述挡片的上端高于所述屋面板末端。
进一步,所述立柱安装在预设在地面的预埋砼柱上,所述预埋砼柱内置有八条竖直设置的预埋螺栓,所述立柱下端与所述预埋螺栓通过第四螺母固定连接;八条所述预埋螺栓之间绑扎连接有若干条横向加强钢筋。
进一步,所述立柱下端形成有包覆所述第四螺母和预埋螺栓上端的现浇混凝土保护层。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第一连接端在工厂预先与所述立柱焊接连接,并预制好需要连接的螺栓安装孔。立柱安装后进行横梁安装时,所述横梁可先搭接在两侧立柱的第一连接端上表面,再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进行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为工厂预先连接在所述立柱上,无需现场与横梁焊接,大大提高了横梁的安装效率。
二、通过设置有辅助支撑柱,使得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屋顶斜梁分别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第二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辅助支撑柱固定连接,使得横梁的得到双重支撑,结构更加稳固。
三、所述屋顶斜梁悬伸出厂房的立柱外侧以形成屋檐,所述辅助支撑条通过第三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固定连接,保证了悬伸出于厂房外侧的屋顶斜梁和屋面板的结构性能。
四、雨水通过屋面板流向所述接水槽并通过所述排水管道排向地面。所述挡片减少了因为雨水冲击第二侧板而导致雨水外溅的发生。
五、所述横向加强钢筋绑扎连接在所述预埋螺栓上,提高了所述预埋螺栓与所述预埋砼柱的连接强度,保证了立柱能够稳定的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起到保护安装好后的第四螺母和所述预埋螺栓上端的作用,提高立柱的连接强度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预埋砼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立柱1;第一连接端11;第一腹板111;第一翼板112;第一螺栓螺母组件113;第二连接端12;第二腹板121;第二翼板122;
辅助支撑条13;连接座131;第三螺栓螺母组件132;加强筋板14;
横梁2;支撑梁21;屋顶斜梁22;第一竖直钢管23;第一斜槽钢24;第二竖直钢管25;第二斜槽钢26;辅助支撑柱27;第二螺栓螺母组件28;
屋面板3;屋面檩条31;
接水槽4;底板41;第一侧板42;导流片421;第二侧板43;挡片431;
排水管道5;
预埋砼柱6;预埋螺栓61;横向加强钢筋62;现浇混凝土保护层63;第四螺母64;隔墙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包括立柱1、横梁2和屋面板3;所述横梁2的两端分别架设在两个所述立柱1上,所述屋面板3安装在所述横梁2上;所述立柱1上焊接连接有第一连接端11,所述第一连接端11包括第一腹板111和位于所述第一腹板111上下两侧的第一翼板112,所述横梁2的两端搭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11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113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1上侧的第一翼板112固定连接。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改进型大跨度钢结构厂房,所述第一连接端11在工厂预先与所述立柱1焊接连接,并预制好需要连接的螺栓安装孔。立柱1安装后进行横梁2安装时,所述横梁2可先搭接在两侧立柱1的第一连接端11上表面,再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113进行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1为工厂预先连接在所述立柱1上,无需现场与横梁2焊接,大大提高了横梁2的安装效率。
优选地,所述横梁2包括支撑梁21和屋顶斜梁22,所述支撑梁21和所述屋顶斜梁22均为h型钢,所述支撑梁21与所述屋顶斜梁22之间设置有焊接连接若干条第一竖直钢管23和若干条第一斜槽钢24;支撑梁2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113连接,所述屋面板3安装在所述屋顶斜梁22上。优选地,所述屋顶斜梁22与屋面板3之间设置有屋面檩条31,所述屋面檩条31固定连接在所述屋顶斜梁22上,所述屋面板3安装在所述屋面檩条31上。
所述支撑梁21和所述屋顶斜梁2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竖直钢管23和第一斜槽钢24焊接形成若干个三角形稳固结构,使得横梁2具有强度性能更佳。所述横梁2可以在工厂预制,也可以是在安装现场临时搭建组装工棚进行拼接。横梁2成品通过起吊与立柱1进行安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槽钢24与所述屋顶斜梁22之间焊接连接有第二竖直钢管25和第二斜槽钢26,起到辅助增强强度的作用。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屋顶斜梁22上设置有辅助支撑柱27,所述辅助支撑柱27通过第二螺栓螺母组件28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1上端。通过设置有辅助支撑柱27,使得所述支撑梁21和所述屋顶斜梁22分别通过第一螺栓螺母组件113、第二螺栓螺母组件28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1和所述辅助支撑柱27固定连接,使得横梁2的得到双重支撑,结构更加稳固。
优选地,所述屋顶斜梁22悬伸出于厂房外侧,所述立柱1上形成有第二连接端12,所述第二连接端12包括第二腹板121和位于所述第二腹板121上下两侧的第二翼板122,悬伸出于厂房外侧的屋顶斜梁22上焊接连接有辅助支撑条13,所述辅助支撑条13远离所述屋顶斜梁22的一端形成有连接座131,所述连接座131搭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端12的上表面上并通过第三螺栓螺母组件132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2上侧的第二翼板122固定连接。所述屋顶斜梁22悬伸出厂房的立柱1外侧以形成屋檐,所述辅助支撑条13通过第三螺栓螺母组件132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2固定连接,保证了悬伸出于厂房外侧的屋顶斜梁22和屋面板3的结构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翼板112和第二翼板122所在位置的所述立柱1上设有加强筋板14。这样,所述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所在的立柱1位置的强度得到加强,使得结构更加稳固耐用。
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屋顶斜梁22的上固定连接有接水槽4,所述接水槽4包括底板41、第一侧板42和第二侧板43,所述接水槽4的底板41上连接有排水管道5;所述第一侧板42上端形成有导流片421,所述导流片421贴合在所述屋面板3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侧板43上端形成有向屋面板3方向弯折的挡片431,所述挡片431的上端高于所述屋面板3末端。雨水通过屋面板3流向所述接水槽4并通过所述排水管道5排向地面水沟。所述挡片431减少了因为雨水冲击第二侧板43而导致雨水外溅的发生。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立柱1外侧砌有隔墙7,排水管道5通过连接件固定在隔墙7上延伸至地面。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立柱1安装在预设在地面的预埋砼柱6上,所述预埋砼柱6内置有八条竖直设置的预埋螺栓61,所述立柱1下端与所述预埋螺栓61通过第四螺母64固定连接;八条所述预埋螺栓61之间绑扎连接有若干条横向加强钢筋62。优选地,所述立柱1下端形成有包覆所述第四螺母64和预埋螺栓61上端的现浇混凝土保护层63。所述横向加强钢筋62绑扎连接在所述预埋螺栓61上,提高了所述预埋螺栓61与所述预埋砼柱6的连接强度,保证了立柱1能够稳定的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63起到保护安装好后的第四螺母64和所述预埋螺栓61上端的作用,提高立柱1的连接强度和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