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73430发布日期:2021-06-01 23:5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以各种大小的砖块、石块、混凝土块为主,同时还会夹杂着水泥灰尘、砂石灰尘等各类灰尘和碎末。所产生的大量建筑施工垃圾需要及时转运输送到楼下集中堆放点或由楼下的货车运走,现有低楼层的做法是直接抛洒或投掷建筑施工垃圾到楼下,再一并清理,这种方式原始简单,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扬尘,难以消散,已明显不符合目前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和环保施工的要求。还有一种是采用垂直管道或垂直垃圾通道结构进行输送,各楼层所产生的建筑施工垃圾都投入到垂直管道或垂直垃圾通道内在重力作用下落下,这种方式虽然节省了人力,但是在投入砖块、混凝土块后,建筑施工垃圾在重力作用下会对底部产生特别巨大的冲击力,可以让管壁严重变形甚至击穿,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会产生很大的碰撞和掉落噪音,一直以来都缺乏一种安全有效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来改变这一现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高层建筑施工垃圾垂直输送装置结构简单,建筑施工垃圾在重力作用下会对底部产生特别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产生的噪音大,而且建筑施工垃圾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会激起大量的扬尘,不符合环保施工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能够在输送通道内进行多次拦截和减速,极大地减小了冲击力,降低了噪音,输送效率高,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不会产生扬尘,符合环保施工要求的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包括建筑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楼体的外侧通过固定架从上到下依次垂直安装有多段垂直输送筒,相邻的两段垂直输送筒之间通过连接法兰连接固定,位于最下方的垂直输送筒通过连接法兰与倾斜输送筒的上端连接固定,位于下方的连接法兰通过安装座与垂直缓冲弹簧的上端相连接,垂直缓冲弹簧的下端与垂直缓冲筒的上端连接固定,垂直缓冲筒设置在垂直输送筒的内腔中,垂直输送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各楼层相对应的侧壁开口,侧壁开口的外侧安装有倾倒斗,连接法兰中的一个或几个的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连接法兰的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左限位缓冲板与右限位缓冲板重叠且呈人字形布置,左限位缓冲板和右限位缓冲板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调节装置与垂直输送筒的内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缓冲筒的两端为开口式筒结构,垂直缓冲筒的内筒壁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垂直缓冲筒的内筒壁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左限位缓冲板和右限位缓冲板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液压缸与垂直缓冲筒的内筒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限位缓冲板和右限位缓冲板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左限位缓冲板和右限位缓冲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降低拦截噪音的橡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为环形结构,安装座的内圈设置为锥面,安装座的上端外圆直径与垂直输送筒的内径相同,安装座的下端内圈直径小于或等于垂直缓冲筒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调节装置为缓冲液压缸。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输送筒的内壁上镶嵌设置有光电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输送通道由多个垂直输送筒构成,并在最下端设置有倾斜输送筒,能够根据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行组装,并采用了垂直缓冲筒和缓冲板结构对高处落下的建筑施工垃圾进行了吸能和减速,使得建筑施工垃圾在进行了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垂直输送后能够以较低的速度平稳落地。

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建筑施工垃圾的输送全过程都在封闭的输送通道内进行,输送效率高,较好的解决了建筑施工垃圾在输送末端较大冲击力的吸能和减速难题,同时降低了噪音,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不会产生扬尘,符合环保施工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垂直缓冲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建筑楼体1,固定架2,垂直输送筒3,倾斜输送筒4,连接法兰5,侧壁开口6,倾倒斗7,垂直缓冲筒8,垂直缓冲弹簧9,左摆动轴10,左限位缓冲板11,右摆动轴12,右限位缓冲板13,缓冲液压缸14,光电传感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包括建筑楼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楼体1的外侧通过固定架2从上到下依次垂直安装有多段垂直输送筒3,相邻的两段垂直输送筒3之间通过连接法兰5连接固定,位于最下方的垂直输送筒3通过连接法兰5与倾斜输送筒4的上端连接固定,位于下方的连接法兰5通过安装座与垂直缓冲弹簧9的上端相连接,垂直缓冲弹簧9的下端与垂直缓冲筒8的上端连接固定,垂直缓冲筒8设置在垂直输送筒3的内腔中,垂直输送筒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各楼层相对应的侧壁开口6,侧壁开口6的外侧安装有倾倒斗7,连接法兰5中的一个或几个的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10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11,连接法兰5的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12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13,左限位缓冲板11与右限位缓冲板13重叠且呈人字形布置,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调节装置与垂直输送筒3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垂直缓冲筒8的两端为开口式筒结构,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10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11,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12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13,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液压缸14与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相连接。

所述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上表面设置有降低拦截噪音的橡胶层。

所述安装座为环形结构,安装座的内圈设置为锥面,安装座的上端外圆直径与垂直输送筒3的内径相同,安装座的下端内圈直径小于或等于垂直缓冲筒8的内径。

所述缓冲调节装置为缓冲液压缸14。

所述垂直输送筒3的内壁上镶嵌设置有光电传感器15。

具体参见附图1,建筑楼体1的外侧通过固定架2从上到下依次垂直安装有多段垂直输送筒3,多段垂直输送筒3的长度为一层楼或两层楼的高度,相邻的两段垂直输送筒3之间通过连接法兰5连接固定,便于安装和拆卸,同时通用性好。位于最下方的垂直输送筒3通过连接法兰5与倾斜输送筒4的上端连接固定,倾斜输送筒4位于本实用新型输送通道的最下端,用于将落下的建筑施工垃圾导入到建筑物外侧的堆放区域内,避免了将堆放区域设置在垂直输送筒3的最下端而导致建筑施工垃圾堆积,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垂直输送筒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各楼层相对应的侧壁开口6,侧壁开口6的外侧安装有倾倒斗7,建筑施工垃圾通过倾倒斗7倒入到输送通道内向下输送。对于较大的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施工垃圾可以在投入倾倒斗7前进行破碎,在倾倒斗7旁边安装小型粉碎机,使之形成小的碎块。也可以不进行破碎,直接通过倾倒斗7倒入到输送通道内。侧壁开口6的两侧垂直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内安装有侧壁滑动门,侧壁滑动门能够沿着滑动槽进行上下滑动,实现侧壁开口6的开启或关闭。

为了解决现有直筒式建筑施工垃圾输送通道在投入砖块、混凝土块后在底部产生巨大冲击力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缓冲板结构,实现对建筑施工垃圾的拦截减速。具体是在每层楼附近的连接法兰5的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10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11,连接法兰5的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12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13,左限位缓冲板11与右限位缓冲板13重叠且呈人字形布置,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调节装置与垂直输送筒3的内壁相连接,缓冲调节装置可以采用气囊缓冲装置或缓冲液压缸14。左限位缓冲板11能够在缓冲液压缸14的作用下绕左摆动轴10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右限位缓冲板13能够在缓冲液压缸14的作用下绕右摆动轴12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在进行拦截和缓冲时,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交叉叠合在一起,在受到冲击进行缓冲时,缓冲液压缸14会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活动。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采用高强度钢板制成,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上表面设置有降低拦截噪音的橡胶层,降低了拦截缓冲时的碰撞噪音。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垂直缓冲筒8,连接法兰5通过安装座与垂直缓冲弹簧9的上端相连接,垂直缓冲弹簧9的下端与垂直缓冲筒8的上端连接固定,垂直缓冲筒8设置在垂直输送筒3的内腔中。垂直缓冲筒8的两端为开口式筒结构,垂直缓冲筒8也安装有缓冲板结构,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下端一侧通过左摆动轴10安装有左限位缓冲板11,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下端另一侧通过右摆动轴12安装有右限位缓冲板13,左限位缓冲板11和右限位缓冲板13的背面分别通过缓冲液压缸14与垂直缓冲筒8的内筒壁相连接。

垂直输送筒3的内壁上镶嵌设置有光电传感器15,光电传感器15用于监测所在的那一段垂直输送筒3内是否有建筑施工垃圾落下,当光电传感器15监测到有建筑施工垃圾落下时,控制器会控制下方最接近的缓冲液压缸14动作,对建筑施工垃圾进行拦截,只有当所拦截堆积的建筑施工垃圾达到一定重量时,采用缓慢释放,让建筑施工垃圾落入输送通道的下一个区间,如此反复进行,达到了很好的缓冲和减速功能。本实用新型对建筑施工垃圾的输送全过程都在封闭的输送通道内进行,没有扬尘,不会污染环境,噪音小,改善了施工环境。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简单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