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
背景技术:
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在建筑施工中需要用到不同种类的脚手架,室内墙面粉刷施工用到的室内脚手架属于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室内墙面粉刷施工用到的脚手架可有效的帮助施工人员对屋顶及墙面进行粉刷,但是目前现有的大多数脚手架在移动时需要多人抬起,较为费力。
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9099739u中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需要移动时,将插销拔出,上推立柱,当立柱上推至最顶部时,将插销插入筒体与柱体底部处的通孔,此时撑板不与地面接触,由于装置含有万向轮,推动装置即可,大大方便了施工时的移动,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若需将万向轮脱离地面时,需人工将顶板撑起时通过插销将筒体和柱体进行限位固定,此过程需消耗大量体力,并伴有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解决了大多数脚手架在移动时需要多人抬起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表面的四角分别与四组万向轮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四角分别与四组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四组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与踏板下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所述踏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护栏,所述底座前面的右侧与爬梯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爬梯的顶部与踏板上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电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架顶部内壁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两组驱动电机,位于电机架右侧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的底部与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与底座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的外侧与传动带的左侧内壁传动连接,所述传动带的右侧内壁与从动轮的外侧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的顶部与第二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顶端与电机架的顶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的底部与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底端穿过底座的上表面延伸至底座下方与固定架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壁与支撑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中部与螺纹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两组通孔,螺纹杆共设置有两组,两组螺纹杆的底端分别穿过两组通孔分别与滑动槽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共设置有四组,每两组支撑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两组固定板,两组固定板相互交叉。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的高度和从动轮的高度相适配,主动轮的直径为从动轮直径的三分之一。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和第二转轴的顶端分别与两组轴承的中部固定连接,两组轴承分别与底座的顶部内壁和电机架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形状为旋转一百八十度的“u”形,支撑架的宽度比底座的宽度长。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通过驱动电机、主动轮、传动带和从动轮的配合设置,使螺纹杆达到旋转的效果,通过螺纹杆的设置,使支撑架达到升降的效果,通过滑动槽的设置,使支撑架达到限位的效果,通过万向轮的设置,使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达到便于移动的效果。
2、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通过护栏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通过爬梯的设置,使使用者便于移动到踏板上,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设置,使主动轮和从动轮转动的更加稳定,通过支撑杆的设置,使踏板达到支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电机架和万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电机、主动轮、传动带、从动轮、螺纹杆、固定架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万向轮;3、支撑杆;4、踏板;5、护栏;6、爬梯;7、电机架;8、驱动电机;9、主动轮;10、第一转轴;11、传动带;12、从动轮;13、第二转轴;14、螺纹杆;15、固定架;16、滑动槽;1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下表面的四角分别与四组万向轮2固定连接,通过万向轮2的设置,使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达到便于移动的效果,底座1上表面的四角分别与四组支撑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杆3的设置,使踏板4达到支撑的效果,四组支撑杆3的顶端分别与踏板4下表面的四角固定连接,踏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护栏5,通过护栏5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底座1前面的右侧与爬梯6的底部固定连接,爬梯6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层,防滑层为弹性橡胶层,通过爬梯6的设置,使使用者便于移动到踏板4上,爬梯6的顶部与踏板4上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底座1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电机架7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电机架7顶部内壁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两组驱动电机8,位于电机架7右侧驱动电机8的输出端与主动轮9的中部固定连接,主动轮9的底部与第一转轴10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10的底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主动轮9的外侧与传动带11的左侧内壁传动连接,传动带11的右侧内壁与从动轮12的外侧传动连接,通过驱动电机8、主动轮9、传动带11和从动轮12的配合设置,使螺纹杆14达到旋转的效果,从动轮12的顶部与第二转轴13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的设置,使主动轮9和从动轮12转动的更加稳定,第二转轴13的顶端与电机架7的顶部内壁转动连接,从动轮12的底部与螺纹杆14的顶端固定连接,通过螺纹杆14的设置,使支撑架17达到升降的效果,螺纹杆14的底端穿过底座1的上表面延伸至底座1下方与固定架15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固定架15顶部的左右两侧均与底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架15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16,通过滑动槽16的设置,使支撑架17达到限位的效果,滑动槽16的内壁与支撑架17滑动连接,支撑架17的中部与螺纹杆14螺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底座1影响螺纹杆14的旋转,底座1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两组通孔,为了使螺纹杆14转动的更加稳定,螺纹杆14共设置有两组,两组螺纹杆14的底端分别穿过两组通孔分别与滑动槽16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支撑杆3的支撑强度更强,支撑杆3共设置有四组,每两组支撑杆3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两组固定板,两组固定板相互交叉。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螺纹杆14转动的速度过快,主动轮9的高度和从动轮12的高度相适配,主动轮9的直径为从动轮12直径的三分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均转动的更加灵活,第一转轴10的底端和第二转轴13的顶端分别与两组轴承的中部固定连接,两组轴承分别与底座1的顶部内壁和电机架7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支撑架17支撑的更加稳定,支撑架17的形状为旋转一百八十度的“u”形,支撑架17的宽度比底座1的宽度长。
在使用时,使用者启动两组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通过主动轮9、传动带11和从动轮12带动螺纹杆14进行缓慢旋转,螺纹杆14的旋转带动支撑架17在滑动槽16内进行限位滑动,从而使支撑架17进行稳定的升降,当万向轮2的底部比支撑架17的底部高时,关闭驱动电机8,从而使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达到支撑的效果,使用者可以通过爬梯6登陆到踏板4上,使用者在踏板4上进行工作时,护栏5可以对使用者起到保护的作用,有效的防止使用者从踏板4上跌落,当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需要进行移动时,使用者通过驱动电机8对支撑架17的高度进行调节,当支撑架17的底部比万向轮2的底部高时,推动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即可移动,该过程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并不会产生危险,使人们能够将精力更集中在工作方面。
综上所述,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通过驱动电机8、主动轮9、传动带11和从动轮12的配合设置,使螺纹杆14达到旋转的效果,通过螺纹杆14的设置,使支撑架17达到升降的效果,通过滑动槽16的设置,使支撑架17达到限位的效果,通过万向轮2的设置,使该建筑施工用脚手架达到便于移动的效果,通过护栏5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通过爬梯6的设置,使使用者便于移动到踏板4上,通过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13的设置,使主动轮9和从动轮12转动的更加稳定,通过支撑杆3的设置,使踏板4达到支撑的效果。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