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采光天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83365发布日期:2021-06-29 23:4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采光天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光天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采光天窗。



背景技术:

现实中,进深大的建筑采取侧窗采光方式不能满足建筑内房间深处的采光要求,通常采用在屋顶开设天窗采光。由于天窗安装位置和数量不受墙面限制,因此能在工作面上形成较高而均匀的照度,并且不易形成直接炫光。

授权公告号cn204001471u的公开的一种新型采光天窗,用于设于屋面采光口处,包括两个支撑架,对称设于采光口处;两个固定架,分别固定设于两个支撑架上,两个固定架上分别开设卡槽,两个卡槽的开口朝向设置;天窗主体,其两端分别卡合于两卡槽内,天窗主体内部装设隔热膜,用于阻隔部分热量;玻璃胶,涂覆于天窗主体与两个卡槽的连接处,以使天窗主体的两端固定于两卡槽内;及两个接合件,接合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两个接合件上均设照明灯,且照明灯的发光方向朝向天窗本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采光天窗将天窗主体卡合于卡槽,并通过玻璃胶粘接,替代现有采用螺钉固定的设计,结构简单并减少维护成本。同时设隔热膜用于隔热,并在侧面处设置照明灯用于补光,提高整体采光效果。

但是,现有的建筑用采光天窗多采用密封式设置无法打开,或者打开麻烦且自动化程度低;另外,现有的建筑用采光天窗在雨天不关闭容易导致雨水落入采光天井内,关闭后又导致采光天井内部空气流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采光天窗,以解决现有的建筑用采光天窗多采用密封式设置无法打开,或者打开麻烦且自动化程度低;另外,现有的建筑用采光天窗在雨天不关闭容易导致雨水落入采光天井内,关闭后又导致采光天井内部空气流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采光天窗,包括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的中部设有采光天井,所述建筑本体的上端固定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固定有遮盖板,所述遮盖板的下表面外缘固定有缓冲条,所述建筑本体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有第一遮雨板,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固定有第二遮雨板。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设有四个且呈垂直设置,所述液压缸围绕采光天井的外围设置。

优选的,所述遮盖板为透明材质制成,所述遮盖板顶部中心呈凸起式,所述遮盖板的主视和侧视截面均呈弧形凸起。

优选的,所述缓冲条为聚氨酯材料制成,所述缓冲条呈环绕式设置,可与固定框形成上下配套对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设置于四个液压缸的外侧,所述固定框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呈竖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雨板和第二遮雨板均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固定框的左右表面,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固定框的正面和背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液压缸、固定块、遮盖板和缓冲条,可根据使用需要便捷的启闭采光天窗,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缓冲条、固定框、第一通孔、第一遮雨板、第二通孔和第二遮雨板,可在雨天关闭采光天窗后任然可以保持采光天井内部空气流通,并且可有效阻止雨水落入采光天井内,提高了天窗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中:1建筑本体;2采光天井;3液压缸;4固定块;5遮盖板;6缓冲条;7固定框;8第一通孔;9第一遮雨板;10第二通孔;11第二遮雨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一种新型采光天窗,包括建筑本体1,建筑本体1的中部设有采光天井2,采光天井2呈长方形,建筑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液压缸3,液压缸3的型号为hsg-de但不限于该型号,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型确定,液压缸3通过开关与外部电源串联连接。

参阅图1-2,液压缸3设有四个且呈垂直设置,液压缸3围绕采光天井2的外围设置。通过液压缸3可为上端遮盖板5的升降提供便利性。

参阅图1-2,液压缸3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块4,固定块4的上端固定有遮盖板5,遮盖板5为透明材质制成,从而有利于阳光照射进入采光天井2并为建筑提供光照。

参阅图1-2,遮盖板5的顶部中心呈凸起式,遮盖板5的主视和侧视截面均呈弧形凸起,从而在下雨时雨水会快速的向四周排走。

参阅图1-2,当需要打开采光天窗上端遮盖板5以便于提高通风效果时,启动液压缸3从而在液压缸3的作用下可带动固定块4向上移动,固定块4进一步带动整个遮盖板5向上移动,从而促使遮盖板5下表面与固定框7的上端脱离以便于空气从此处进入天井内。通过设置液压缸3、固定块4、遮盖板5和缓冲条6,可根据使用需要便捷的启闭采光天窗,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

参阅图1-2,遮盖板5的下表面外缘固定有缓冲条6,缓冲条6为聚氨酯材料制成,从而在关闭天窗时可避免遮盖板5下表面与固定框7上端直接硬接触而相互损伤,缓冲条6呈环绕式设置,可与固定框7形成上下配套对接。

参阅图1-2,建筑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框7,固定框7设置于四个液压缸3的外侧,固定框7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呈竖直设置。固定框7的下端与建筑本体1的顶部紧密接触,从而可有效避免雨水从下端流入天井。

参阅图1-2,固定框7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第一通孔8开设于固定框7的左右表面,第二通孔10开设于固定框7的正面和背面。通过设置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有利于在遮盖板5与固定框7闭合后继续保持天井内的空气流通。

参阅图1-2,第一通孔8的内壁固定有第一遮雨板9,第二通孔10的内壁固定有第二遮雨板11。第一遮雨板9和第二遮雨板11均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呈倾斜设置,通过倾斜设置可有效避免雨水通过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进入天井内。通过设置缓冲条6、固定框7、第一通孔8、第一遮雨板9、第二通孔10和第二遮雨板11,可在雨天关闭采光天窗后任然可以保持采光天井2内部空气流通,并且可有效阻止雨水落入采光天井2内,提高了天窗的使用效果。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打开采光天窗上端遮盖板5以便于提高通风效果时,启动液压缸3从而在液压缸3的作用下可带动固定块4向上移动,固定块4进一步带动整个遮盖板5向上移动,从而促使遮盖板5下表面与固定框7的上端脱离以便于空气从此处进入天井内。通过设置液压缸3、固定块4、遮盖板5和缓冲条6,可根据使用需要便捷的启闭采光天窗,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建筑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框7,固定框7的下端与建筑本体1的顶部紧密接触,从而可有效避免雨水从下端流入天井。固定框7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通过设置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有利于在遮盖板5与固定框7闭合后继续保持天井内的空气流通。第一通孔8的内壁固定有第一遮雨板9,第二通孔10的内壁固定有第二遮雨板11,通过倾斜设置可有效避免雨水通过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10进入天井内。通过设置缓冲条6、固定框7、第一通孔8、第一遮雨板9、第二通孔10和第二遮雨板11,可在雨天关闭采光天窗后任然可以保持采光天井2内部空气流通,并且可有效阻止雨水落入采光天井2内,提高了天窗的使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