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6947发布日期:2021-05-28 11:13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脚手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



背景技术:

建筑机械是工程建设和城乡建设所用机械设备的总称,其中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的装备。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脚手架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设备,并且不断被应用到各种建筑工程中去。

目前室内装饰用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高度在调节时需要对脚手架先拆再进行组装,调节不方便,耗费大量的时间,操作工人在脚手架上进行位置改变时,工人需要在脚手架上行走,由于脚手架高度较高,工人在行走时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现有的脚手架功能单一,上下脚手架不方便,安全性不高,且安装和拆卸繁琐;现有脚手架不便于移动,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通过支撑板、液压杆、操作台、防护架和移动轮的设计,解决了现有的脚手架安装拆卸不方便,不能很好进行施工高度的灵活调节,只能人力挪动脚手架,需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一相对侧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限位槽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底部一相对侧面和第二支撑柱底部一相对侧面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壁螺纹配合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周侧面与第一螺纹孔内壁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柱周侧面靠近顶部位置安装有第一工字台;所述第一工字台周侧面卡接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二支撑柱周侧面靠近底部位置安装有第二工字台;所述第二工字台周侧面卡接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一侧面与第二卡环一侧面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周侧面与第二加强杆周侧面相互交叉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柱顶部和第二支撑柱顶部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内部卡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顶部安装有操作台;所述底座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部卡接有斜梯;所述斜梯一侧面与支撑板一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台顶部开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内部卡接有护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所述立柱顶部开设有柱形槽;所述柱形槽内壁间隙配合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周侧面间隙配合有防护架。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杆两端贯穿底座一相对侧面,且螺纹杆周侧面螺纹配合有螺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杆周侧面和第二加强杆周侧面间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底部安装有若干移动轮;所述移动轮周侧面与底座底部之间安装有制动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内壁安装有若干磁铁;所述磁铁一侧面与支撑板底部磁性相吸。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方便,大大缩短了脚手架的安装时间,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提升。

2、本实用新型通过斜梯、液压杆和操作台的设计,便于施工人员上下脚手架,可根据所需施工高度进行操作台高度的上下调节,操作简单,灵活性高,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护板、防护架和移动轮的设计,方便脚手架的移动,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升了施工人员的操作安全性。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2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2的结构右视图;

图7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9为底座限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101-限位槽,102-第一螺纹孔,103-第一支撑柱,104-第二支撑柱,105-第二螺纹孔,106-螺纹杆,107-第一工字台,108-第一卡环,109-第二工字台,110-第二卡环,111-第一加强杆,112-第二加强杆,113-第一卡槽,114-支撑板,115-液压杆,116-操作台,117-第二卡槽,118-斜梯,119-第三卡槽,120-护板,121-立柱,122-柱形槽,123-固定柱,124-防护架,125-螺帽,126-弹簧,127-移动轮,128-制动片,129-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装饰用脚手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01;限位槽101一相对侧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02;

限位槽101内部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103和第二支撑柱104;第一支撑柱103底部一相对侧面和第二支撑柱104底部一相对侧面均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05;第二螺纹孔105内壁螺纹配合有螺纹杆106;螺纹杆106周侧面与第一螺纹孔102内壁螺纹配合;

第一支撑柱103周侧面靠近顶部位置安装有第一工字台107;第一工字台107周侧面卡接有第一卡环108;

第二支撑柱104周侧面靠近底部位置安装有第二工字台109;第二工字台109周侧面卡接有第二卡环110;

第一卡环108一侧面与第二卡环110一侧面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杆111和第二加强杆112;第一加强杆111周侧面与第二加强杆112周侧面相互交叉铰接;

第一支撑柱103顶部和第二支撑柱104顶部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13;第一卡槽113内部卡接有支撑板114;支撑板114上表面安装有液压杆115;液压杆115顶部安装有操作台116;

底座1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117;第二卡槽117内部卡接有斜梯118;斜梯118一侧面与支撑板114一侧面相贴合。

其中如图4-5所示,操作台116顶部开设有第三卡槽119;第三卡槽119内部卡接有护板120,便于操作人员进入到操作台116上进行作业,同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其中如图6和图12所示,支撑板114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121;立柱121顶部开设有柱形槽122;柱形槽122内壁间隙配合有固定柱123;固定柱123周侧面间隙配合有防护架124,用于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且便于安装,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其中如图2-3所示,螺纹杆106两端贯穿底座1一相对侧面,且螺纹杆106周侧面螺纹配合有螺帽125;利用螺帽125对螺纹杆106的紧锁固定作用,对第一支撑柱103和第二支撑柱104的位置进行固定,提高稳定性。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杆111周侧面和第二加强杆112周侧面间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126,有利于提升第一支撑柱103和第二支撑柱104安装时的稳定性,同时可灵活调节第一加强杆111与第二加强杆112之间的距离,便于操作且实用性强。

其中如图7所示,底座1底部安装有若干移动轮127;移动轮127周侧面与底座1底部之间安装有制动片128,便于脚手架的移动,节省人力和时间,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提升。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卡槽113内壁安装有若干磁铁129;磁铁129一侧面与支撑板114底部磁性相吸,通过磁铁129对支撑板114位置进行限定,提高安全性,同时方便拆卸和组装。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首先,根据施工需要将脚手架器件运输到施工场地,进行脚手架的安装,安装完成后,通过移动轮127将脚手架定位于所需位置,利用制动片128锁定脚手架的位置;然后,将斜梯118卡接在第二卡槽117中,利用斜梯118爬到支撑板114上进行施工作业,当需要进行较高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可抽出护板120,进入到操作台116上进行施工作业,利用液压杆115进行高度的灵活调节,在施工过程中防护架124和操作台116均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最后,当一片区域施工完成后,可从斜梯118爬下,利用移动轮127的滚动作用将脚手架移动到其他位置,再次进行施工作用,施工作业完成后,将脚手架拆卸好进行运回。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