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及其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0942发布日期:2021-04-30 09:4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及其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堵件,尤其是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及其墙体。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中,常常需要在墙体中开凿孔洞,用于实现对相关构件的搭建。在相关构件搭建完成后,孔洞留在墙体中。现有技术往往是采用在孔洞中填充水泥砂浆的方式来封堵孔洞。但是,水泥砂浆和孔洞壁面之间难以形成没有缝隙的连接。这是由于孔洞周边的水泥砂浆早已凝固,后续填充在孔洞中的水泥砂浆,难以和已经凝固的水凝砂浆形成无缝隙的配合。因此,利用水泥砂浆填充孔洞,水泥砂浆凝固后,其与孔洞周边的水泥砂浆之间会存有缝隙。这样,当外界雨水较大时,雨水顺延缝隙,渗入墙体中,甚至进入内墙面,破坏墙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更适用于孔径为16mm~20mm的墙体孔洞使用的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目前墙体孔洞封堵不严密、易脱落、易产生裂缝、渗水等问题的墙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包括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本体,所述封堵件本体包括外端面与内端面,所述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0mm~50mm,所述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所述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上述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其中,所述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上述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其中,在所述封堵件本体的外壁面设有防滑止动部。

上述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其中,所述防滑止动部为螺纹部或倒刺部。

上述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其中,所述封堵件本体的内部设有空心区域。

上述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其中,所述空心区域远离所述外端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墙体,包括混凝土层、以及贯穿于所述混凝土层内部的多个孔洞,还包括至少一个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与至少一层防水层,所述封堵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所述孔洞中,所述防水层覆盖在所述封堵件的外端面与所述混凝土层的壁面上。

上述墙体,其中,所述封堵件包括外端面与内端面,所述封堵件的长度(l)为30mm~50mm,所述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所述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所述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上述墙体,其中,在所述封堵件的外壁面设有防滑止动部。

上述墙体,其中,所述封堵件与所述防水层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封堵件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封堵件的至少一部分均是置于所述孔洞中,第一防水层覆盖在所述第一封堵件的外端面与所述混凝土层的外壁面,第二防水层覆盖在所述第二封堵件的外端面与所述混凝土层的内壁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封堵件更适用于孔径为16mm~20mm的墙体孔洞使用;

通过设置在封堵件的内部空心区域,不但可以减轻封堵件的重量,还可以降低封堵件的加工成本;

通过设置在封堵件外壁面的防滑止动部,可以增加封堵件与墙体孔洞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封堵件由墙体孔洞中脱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体将封堵件与防水层相结合后,可以得到良好的密封性能,以解决目前墙体孔洞封堵不严密、易脱落、易产生裂缝、渗水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封堵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封堵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封堵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封堵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的第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的第二实施例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封堵件本体;2-外端面;3-内端面;4-螺纹部;5-倒刺部;6-空心区域;7-混凝土层;8-孔洞;9-封堵件;10-第一封堵件;11-第二封堵件;12-防水层;13-第一防水层;14-第二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包括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本体1,其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封堵件本体1包括外端面2与内端面3,其中,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其中,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40mm,外端面的直径d为22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8mm,此种规格的封堵件本体适用于孔径为20mm的墙体孔洞使用。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8mm,外端面的直径d为20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6mm,此种规格的封堵件本体适用于孔径为18mm的墙体孔洞使用。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6mm,外端面的直径d为18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4mm,此种规格的封堵件本体适用于孔径为16mm的墙体孔洞使用。

另外,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封堵件本体的长度、外端面的直径与内端面的直径还可以加工为其他尺寸。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包括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本体1,其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封堵件本体1包括外端面2与内端面3,其中,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封堵件本体1内部的局部区域设有空心区域6。通过空心区域不但可以减轻封堵件本体的重量,还可以降低封堵件本体的加工成本。

优选的,空心区域6远离封堵件本体的外端面,使得空心区域6至封堵件本体外端面的区域为实心结构。此种结构的封堵件被置于墙体孔洞时,当外部工具与外端面相接触,易于封堵件在受力后能够快速嵌入在墙体孔洞中。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包括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本体1,其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封堵件本体1包括外端面2与内端面3,其中,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在封堵件本体1的外壁面设有防滑止动部。

该防滑止动部为设置在封堵件本体1外壁面上的螺纹部4,其中,螺纹部可选用多重螺纹。通过该螺纹部可以增加封堵件本体与墙体孔洞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封堵件本体由墙体孔洞中脱落。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墙体孔洞的封堵件,包括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本体1,其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封堵件本体1包括外端面2与内端面3,其中,外端面的直径d与内端面的直径d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封堵件本体的长度l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d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d为10mm~20mm。

在封堵件本体1的外壁面设有防滑止动部。

该防滑止动部为分布在封堵件本体1外壁面上的多个倒刺部5。通过多个倒刺部可以增加封堵件本体与墙体孔洞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封堵件本体由墙体孔洞中脱落。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墙体,包括混凝土层7、贯穿于混凝土层内部的多个孔洞8、圆台状结构的封堵件9与防水层12,封堵件9由混凝土层7的外侧置于孔洞8中,防水层12覆盖在封堵件9的外端面与混凝土层7的外壁面。

其中,封堵件9的至少一部分置于孔洞8的外侧,或全部置于孔洞8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9全部置于孔洞8的内部,且施工完成后封堵件9的外端面与混凝土层7的外壁面处于同一平面。

封堵件9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封堵件9包括外端面与内端面,封堵件的长度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为10mm~20mm。

其中,外端面的直径与内端面的直径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另外,为了能够增加封堵件与孔洞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封堵件由墙体孔洞中脱落,还可以在封堵件9的外壁面设置防滑止动部。

其中,防滑止动部为设置在封堵件外壁面上的多重螺纹部或多个倒刺部。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墙体,包括混凝土层7、贯穿于混凝土层内部的多个孔洞8、第一封堵件10、第二封堵件11、第一防水层13与第二防水层14,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分别由混凝土层7的外侧与内侧置于孔洞8中,第一防水层13覆盖在第一封堵件10的外端面与混凝土层7的外壁面,第二防水层14覆盖在第二封堵件11的外端面与混凝土层8的内壁面。

其中,第一封堵件10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封堵件11的至少一部分均是置于孔洞8的外侧,或全部置于孔洞8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全部置于孔洞8的内部。

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可以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优选的加工材料为聚乙烯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

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均是包括外端面与内端面,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的长度为30mm~50mm,外端面的直径为15mm~25mm,内端面的直径为10mm~20mm。

其中,外端面的直径与内端面的直径之间的差值小于5mm。

另外,为了能够增加第一封堵件10、第二封堵件11与孔洞8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由墙体孔洞中脱落,还可以在第一封堵件10与第二封堵件11的外壁面设置防滑止动部。

其中,防滑止动部为设置在封堵件外壁面上的多重螺纹部或多个倒刺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