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33340发布日期:2021-05-25 12:0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固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产业是民生中必不可少的产业,城市的建设需要各种建筑大楼的参与,当我们无论建造什么建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将这栋建筑的框架建设出来,因为混凝土凝固后非常坚固,所以如今建筑大楼的框架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而框架梁的加固大多采用将木板固定的方式。

浇灌完成的初期由于混凝土还没有彻底凝固,这时我们需要增加一些加固装置,让框架与框架之间相互受力,这样便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让建筑变得更加稳固,还可以避免浇灌初期多余的混凝土脱落。

中国公开授权发明: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梁加固装置(公开号:cn210263629u)公开了第一竖板下端的通槽与横板之间的滑动,可调节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固定销与定位槽之间的连接,可将第一竖板与横板固定住,从而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框架梁,提高使用效果。

其通过第一竖板下端的第一通槽与横板之间的滑动,可调节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固定销与定位槽之间的连接,可将第一竖板与横板固定住,从而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框架梁,提高使用效果,通过移动连接块可使得支杆与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产生夹角,从而对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的侧面进行支撑,避免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变形,提高加固效果,然而还存在一定问题;

现有的加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形变,使用效果不好,同时收纳不方便,体积较大,影响下次使用的效率;为此,提出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侧壁安装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的外侧壁饶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扣接有拉环,所述拉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插接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蜗杆,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所述蜗杆的底部焊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板,两个所述连板的一端均焊接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贯穿第一滑槽的一侧并焊接有旋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绕线轮的前表面焊接有杆体,所述杆体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绕线轮的底部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焊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顶部卡接在所述绕线轮的齿形卡槽内。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旋钮的外侧壁包覆有橡胶皮套,所述旋钮的一侧对称开设有六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通过销体与所述第二通孔插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钢丝绳的一端通过卡箍锁扣连接有拉钩,所述拉钩的一端扣接于所述拉环内。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的底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底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五板体,所述第五板体与所述第三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三滑槽的一侧均等距焊接有六个加强筋,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等距焊接有九个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钢丝绳可以调节加固力的大小,当在使用过程中,本装置发生形变时,只需要将钢丝绳缩短,本装置便可以继续加固使用,而且加固的松紧要求也可以通过其自由控制,滑槽上的加强筋既可以使滑槽坚固,又可以增加本装置和框架梁之间的压强,增大框架梁和本装置之间的压力,达到加固效果;通过滑槽和板体的配合,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框架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转轴;2、固定板;3、螺栓;4、绕线轮;5、卡板;6、钢丝绳;7、第一板体;8、支撑板;9、卡箍;10、拉钩;11、拉环;12、第二板体;13、第三板体;14、第一滑槽;15、螺纹套管;16、第二转轴;17、加强筋;18、蜗杆;19、蜗轮;20、旋钮;21、销体;22、第一凹槽;23、螺纹杆;24、连板;25、第二凹槽;26、第一通孔;27、杆体;28、第二通孔;29、第四板体;30、第五板体;31、第二滑槽;32、第三滑槽;33、螺纹通孔;34、橡胶皮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框架梁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板体7,第一板体7的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33,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25,第二凹槽25的内侧壁安装有绕线轮4,绕线轮4的外侧壁饶有钢丝绳6,钢丝绳6的一端扣接有拉环11,拉环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12,第二板体12的一端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33,可以通过螺纹通孔33将本装置固定连接在墙体上,第二板体12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1转动连接有第三板体13,第三板体13插接于第一滑槽14内,第一滑槽14的内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蜗轮19,第三板体13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蜗杆18,蜗轮19与蜗杆18啮合连接,蜗杆18的底部焊接有螺纹杆23,螺纹杆23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15,螺纹套管1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板24,两个连板24的一端均焊接于第一滑槽14的内侧壁,第二转轴16的一端贯穿第一滑槽14的一侧并焊接有旋钮20。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绕线轮4的前表面焊接有杆体27,杆体27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26,绕线轮4的底部焊接有固定板2,固定板2通过螺栓3固定连接在第二凹槽25的底部,固定板2的上表面焊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卡板5,卡板5的顶部卡接在绕线轮4的齿形卡槽内;通过以上设置,可以使绕线轮4更加稳固,卡板5可以限制绕线轮4的转动,使本装置始终保持一定的夹紧力。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旋钮20的外侧壁包覆有橡胶皮套34,旋钮20的一侧对称开设有六个第二通孔28,第一滑槽14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2,第一凹槽22通过销体21与第二通孔28插接;通过以上设置,当转动旋钮20,橡胶皮套34可以增大摩擦力,通过销体21将旋钮20锁定,保证了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变形,也可以适用不同大小规格的框架梁。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钢丝绳6的一端通过卡箍9锁扣连接有拉钩10,拉钩10的一端扣接于拉环11内;通过以上设置,拉钩10和拉环11的配合,可以使本装置方便使用,便于拆卸安装。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板体7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1转动连接有第四板体29,第四板体29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31内,第二滑槽31的底部通过第一转轴1转动连接有第三滑槽32,第一滑槽14的底部通过第一转轴1转动连接有第五板体30,第五板体30与第三滑槽32滑动连接;通过以上设置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框架梁,也便于本装置的收纳,方便下次使用。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二滑槽31与第三滑槽32的一侧均等距焊接有六个加强筋17,第一滑槽14的一侧等距焊接有九个加强筋17;通过以上设置,可以使滑槽不容易变形,可以减小本装置和框架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增大压强,增加压力,从而达到加固框架梁的目的。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根据框架梁的大小,调节本装置的第二滑槽31和第四板体29之间的配合,第三滑槽32和第五板体30之间的配合,取下拉钩10,转动第一板体7和第二板体12,将本装置套接在框架梁上,将拉钩10挂入拉环11内,通过蜗轮19和蜗杆18的配合不仅可以将第三板体13进行微调,使本装置在工作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力且不易变形,还可以利用蜗轮19和蜗杆18之间的作用力,使第二板体12和墙体更加贴合,调节完毕后,用任意的杠杆,插入第一通孔26,转动杠杆,使绕线轮4收紧,收紧至一定程度时,将卡板5卡入绕线轮4的齿形外圈内,这时加强筋17的凸起部分和框架梁充分接触,不仅可以增加槽体的强度,还可以增加本装置与框架梁之间的压力,通过第一板体7和第二板体12的螺纹通孔33,将本装置固定连接在其他固定装置上,方便借助其他固定装置的力来固定本装置,当本装置使用完成时,先要将本装置从其他固定装置拆下,然后转动旋钮20,使本装置脱离框架梁,将卡板5从外圈齿形的绕线轮4上拆下,钢丝绳6失去外力,取下拉钩10,将本装置从框架梁上取下,框架梁上掉落的残余材料也会被本装置收集,不会意外滑落,造成其他损害,通过第一转轴1之间的转动,本装置可以折叠成最小的体积,方便运输以及下次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