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网,特别涉及一种爬架防护网。
背景技术:
爬架又叫提升架,依照其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等主要几类,它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脚手架体系,主要应用于高层剪力墙式楼盘,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这种体系使脚手架技术完全改观:一是不必翻架子;二是免除了脚手架的拆装工序(一次组装后一直用到施工完毕),且不受建筑物高度的限制,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材料。并且在安全角度也对于传统的脚手架有较大的改观。在高层建筑中极具发展优势。目前,现有的爬架防护网不具有抗冲击的作用,容易对爬架防护网造成损坏。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爬架防护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爬架防护网,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爬架防滑网,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网面,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转轴、第一回复套筒、第一回复装置,所述第一回复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回复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用于使得所述第一回复套筒回复位置,所述第二立柱包括第二转轴、第二回复套筒和第二回复装置,所述第二回复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回复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用于使得所述第二回复套筒回复位置,所述网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回复套筒,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回复套筒,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竖直设置。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回复装置,所述第二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回复装置。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回复装置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回复套筒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回复装置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回复片,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夹持所述第一回复片;所述第二回复装置包括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回复套筒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回复装置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回复片,所述第三弹性件和所述第四弹性件夹持所述第二回复片。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横板、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所述第一横板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端部,所述第一纵板和所述第二纵板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板的两端,所述第一纵板和所述第二纵板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纵板的与所述第一纵板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横板、第三纵板和第四纵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所述第二横板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端部,所述第三纵板和所述第四纵板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板的两端,所述第三纵板和所述第四纵板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三纵板的与所述第四纵板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四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四纵板的与所述第三纵板相对的侧面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均设置为弹簧,所述第一纵板上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回复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纵板上设有第四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四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纵板上设有第五固定柱,所述第二回复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六固定柱和第七固定柱,所述第四纵板上设有第八固定柱,所述第五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六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七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八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弹性件的另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爬架防护网,其设置有第一回复装置和第二回复装置,当网面承受冲击时,拉动第一回复套筒和第二回复套筒转动,使得网面的张进度降低,从而提供缓冲空间,提升网面的抗冲击能力,冲击完成后,在第一回复装置和第二回复装置的作用下,第一回复套筒和第二回复套筒恢复位置,使得网面恢复其张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架防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网面-1;第一转轴-2;第一回复套筒-3;第二转轴-4;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一回复片-7;第三弹性件-8;第四弹性件-9;第二回复片-10;第一支撑板-11;第一横板-12;第一纵板-13;第二纵板-14;第二支撑板-15;第二横板-16;第三纵板-17;第四纵板-18;第二回复套筒-1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一种爬架防滑网,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网面1,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转轴2、第一回复套筒3、第一回复装置,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上,所述第一回复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2的端部,用于使得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回复位置,所述第二立柱包括第二转轴4、第二回复套筒19和第二回复装置,所述第二回复套筒19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4上,所述第二回复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端部,用于使得所述第二回复套筒19回复位置,所述网面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回复套筒19,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竖直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和所述第二回复套筒19上应当设置挂钩,用于与所述网面1连接。
在上述结构设置下,本实施例的一种爬架防护网被安装于爬架上,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其设置有第一回复装置和第二回复装置,当网面1承受冲击时,拉动第一回复套筒3和第二回复套筒19转动,使得网面1的张进度降低,从而提供缓冲空间,提升网面1的抗冲击能力,冲击完成后,在第一回复装置和第二回复装置的作用下,第一回复套筒3和第二回复套筒19恢复位置,使得网面1恢复其张进度。
为了使得回复过程更加稳定,所述第一转轴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回复装置,所述第二转轴4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回复装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回复装置包括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2的端部,所述第一弹性件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6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回复装置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回复片7,所述第一弹性件5和所述第二弹性件6夹持所述第一回复片7;所述第二回复装置包括第三弹性件8、第四弹性件9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端部,所述第三弹性件8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回复套筒19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回复装置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回复片10,所述第三弹性件8和所述第四弹性件9夹持所述第二回复片10。
在上述结构设置下,当网面1遭受冲击时,拉动所述第一回复套筒3和第二回复套筒19转动,造成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三弹性件8和第四弹性件9的压缩或拉伸,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三弹性件8和第四弹性件9均具有回复其自然状态的趋势,当网面1造成的冲击经过后,在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三弹性件8和第四弹性件9的回复作用下,网面1重新恢复其张力。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一横板12、第一纵板13和第二纵板14,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2的端部,所述第一横板12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一端端部,所述第一纵板13和所述第二纵板14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板12的两端,所述第一纵板13和所述第二纵板14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5安装于所述第一纵板13的与所述第二纵板14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弹性件6安装于所述第二纵板14的与所述第一纵板13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板15、第二横板16、第三纵板17和第四纵板18,所述第二支撑板15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4的端部,所述第二横板16的中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5的一端端部,所述第三纵板17和所述第四纵板18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板16的两端,所述第三纵板17和所述第四纵板18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弹性件8安装于所述第三纵板17的与所述第四纵板18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四弹性件9安装于所述第四纵板18的与所述第三纵板17相对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主要用于实现相应结构的支撑。
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三弹性件8和第四弹性件9均设置为弹簧,所述第一纵板13上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回复片7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纵板14上设有第四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一弹性件5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一弹性件5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二弹性件6的一端,所述第四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二弹性件6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纵板17上设有第五固定柱,所述第二回复片1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六固定柱和第七固定柱,所述第四纵板18上设有第八固定柱,所述第五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三弹性件8的一端,所述第六固定柱插入所述第三弹性件8的另一端,所述第七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弹性件9的一端,所述第八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弹性件9的另一端。
上述中,所述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第三固定柱、第四固定柱、第五固定柱、第六固定柱、第七固定柱和第八固定柱用于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第三弹性件8和第四弹性件9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