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桁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9530发布日期:2021-04-30 09:3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桁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桁架。



背景技术:

大型公共建筑、大型综合体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建筑功能需要,一般单层面积比较大,楼层层高比较高。建筑物的外边缘设置顶部外延的雨棚,为使用者提供避雨遮阳的条件。

这类雨棚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预应力桁架进行支撑,以保证整体的结构稳定,但由于雨棚外延长度较长,整体跨度较大,且预应力桁架仅通过建筑侧的单边进行连接固定,故结构稳定性不高,若采用大量支撑柱进行支撑则易占用大量地面面积,不利于其他设施的设置。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桁架,包括支撑件和连接横梁,各所述支撑件平行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横梁连接相邻的两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同时与主建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底部与地面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支撑件相邻两侧至少设置一所述第一支撑件。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包括直梁、弧形梁、斜支撑和立撑,所述直梁和所述弧形梁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主建筑件连接,所述弧形梁设置在所述直梁正下方,所述斜支撑和所述立撑设置在所述直梁和所述弧形梁之间,且所述斜支撑和所述立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直梁和所述弧形梁从而形成稳定的顶梁结构。所述斜支撑和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立撑竖直设置。

较佳的,所述直梁为直线混凝土结构件,横截面设置为矩形,所述弧形梁包括直线段和弧线段,所述弧线段的端部和所述直梁连接,所述直线段和主建筑件连接,所述直线段和所述直梁平行设置,所述弧线段设置为圆弧状。

较佳的,所述支撑柱包括两斜圆柱支撑和底部支撑,所述斜圆柱支撑和所述底部支撑一端连接形成y型结构,所述底部支撑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斜圆柱支撑端部和所述弧形梁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件至少包括4个所述斜支撑和2个所述立撑,所述直线段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区,所述弧线段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区,所述斜支撑包括第一斜支撑、第二斜支撑、第三斜支撑、第四斜支撑,所述立撑包括第一立撑和第二立撑,所述斜圆柱支撑包括第一斜圆柱支撑和第二斜圆柱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接区上所述第一立撑、所述第一斜支撑、所述第二斜支撑和所述第一斜圆柱支撑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区上所述第二立撑、所述第三斜支撑、所述第四斜支撑和所述第二斜圆柱支撑端部连接。

较佳的,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一所述立撑。

较佳的,所述连接横梁包括横连接柱、斜连接柱和立连接柱,所述横连接柱设置有两个,所述斜连接柱和所述立连接柱设置在两所述横连接柱之间,相邻两所述支撑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所述斜连接柱和一所述立连接柱。

较佳的,对于同一所述第一支撑件,两所述横连接柱和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为所述第二立撑的两端,所述立连接柱竖直设置,且所述立连接柱两端固定设置在两所述横连接柱上,两所述斜连接柱对称设置在所述立连接柱的两侧,且所述斜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撑的端部、所述立连接柱的端部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区上设置有两所述斜连接柱、一所述横连接柱、所述第二立撑、所述第三斜支撑、所述第四斜支撑和所述第二斜圆柱支撑的端点。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支撑柱对所述第一支撑件进行支撑,并进一步的通过所述连接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实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稳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上未设置有所述支撑柱,从而在保证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桁架稳定支撑的前提下,减少地面支撑的设置,减少地面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大跨度预应力桁架的结构视图;

图2为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结构视图;

图3为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结构视图;

图4为所述连接横梁的结构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连接横梁;2-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11-横连接柱;12-斜连接柱;13-立连接柱;21-直梁;22-弧形梁;23-底部支撑;24-第一立撑;25-第一斜支撑;26-第二斜支撑;27-第一斜圆柱支撑;28-第二立撑;29-第三斜支撑;30-第四斜支撑;31-第二斜圆柱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图1为所述大跨度预应力桁架的结构视图;本实用新型所述大跨度预应力桁架包括支撑件和连接横梁1,各所述支撑件平行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横梁1连接相邻的两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所述第一支撑件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3通过所述连接横梁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2、所述第二支撑件3同时与主建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2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底部与地面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支撑件3相邻两侧至少设置一所述第一支撑件2。

通过所述支撑柱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进行支撑,并进一步的通过所述连接横梁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3,实现所述第一支撑件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3之间的稳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3上未设置有所述支撑柱,从而在保证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桁架稳定支撑的前提下,减少地面支撑的设置,减少地面空间占用。

如图2、图3所示,图2为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结构视图;图3为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结构视图;所述第一支撑件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3均包括直梁21、弧形梁22、斜支撑和立撑,所述直梁21和所述弧形梁2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主建筑件连接,所述弧形梁22设置在所述直梁21正下方,所述斜支撑和所述立撑设置在所述直梁21和所述弧形梁22之间,且所述斜支撑和所述立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直梁21和所述弧形梁22从而形成稳定的顶梁结构。所述斜支撑和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立撑竖直设置。

所述直梁21为直线混凝土结构件,横截面一般设置为矩形,所述弧形梁22包括直线段和弧线段,所述弧线段的端部和所述直梁21连接,所述直线段和主建筑件连接,所述直线段和所述直梁21平行设置,所述弧线段设置为圆弧状。

较佳的,正对应对主建筑件的外延部件,所述第二支撑件3可仅设置所述弧线段,所述弧线段和主建筑件的外延部件连接,从而使所述大跨度预应力桁架贴合主建筑件的外轮廓设置。

较佳的,所述支撑柱包括两斜圆柱支撑和底部支撑23,所述斜圆柱支撑和所述底部支撑23一端连接形成y型结构,所述底部支撑23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斜圆柱支撑端部和所述弧形梁22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件2至少包括4个斜支撑和2个立撑,两所述斜支撑的端部和一所述立撑的端部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设置在所述直线段上,所述第二连接区设置在所述弧线段上。两所述斜圆柱支撑端部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弧形梁22连接。

为便于理解,在这里,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的各部分分别为:第一立撑24、第一斜支撑25、第二斜支撑26和第一斜圆柱支撑27,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的各部分分别为:第二立撑28、第三斜支撑29、第四斜支撑30和第二斜圆柱支撑31。

所述第一立撑24、所述第一斜支撑25、所述第二斜支撑26和所述第一斜圆柱支撑27的端部在所述直线段的所述第一连接区连接,所述第二立撑28、所述第三斜支撑29、所述第四斜支撑30和所述第二斜圆柱支撑31的端部在所述弧线段的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位置处同时对所述直梁21和所述弧形梁22支撑从而保证所述支撑柱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稳定支撑效果。

较佳的,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线段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一所述立撑。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图4为所述连接横梁的结构视图;所述连接横梁1包括横连接柱11、斜连接柱12和立连接柱13,所述横连接柱11设置有两个,所述斜连接柱12和所述立连接柱13设置在两所述横连接柱11之间,相邻两所述支撑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所述斜连接柱12和一所述立连接柱13。

对于同一所述第一支撑件2,两所述横连接柱11和所述第一支撑件2的连接位置为所述第二立撑28的两端,所述立连接柱13竖直设置,且所述立连接柱13两端固定设置在两所述横连接柱11上,两所述斜连接柱12对称设置在所述立连接柱13的两侧,且所述斜连接柱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撑28的端部、所述立连接柱13的端部连接,从而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所述第二连接区上至多设置有两所述斜连接柱12、一所述横连接柱11、所述第二立撑28、所述第三斜支撑29、所述第四斜支撑30和所述第二斜圆柱支撑31,从而在所述第二连接区上形成稳定的连接节点,实现所述连接横梁1对各所述支撑件的稳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