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5829发布日期:2021-03-30 20:12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时,先安装叠合板的预制板,然后在预制板上绑扎钢筋,安装专业预埋,最后浇筑后浇层混凝土;预制板与后浇层形成整体来共同承受楼板荷载,一般预制板厚度60mm,后浇层厚度70mm,叠合板总体厚度130mm。

为了提高叠合板的整体性,预制板之间一般留有100~300mm宽的板带,用于预制板之间钢筋连接,在浇筑后浇层混凝土之前,需要对板带进行封堵;封堵板带部位时,常用的封堵方式是在楼板底部搭设立杆支撑,支撑上搭设封堵模板,通过调节支撑的高度,将模板面贴紧预制板底面,从板带下部进行封堵,这种搭设支撑进行封堵的方法施工比较繁琐,投入比较大;振捣混凝土时,受混凝土重力和振捣力的影响,板带部位的混凝土产生向下的膨胀力,拆除模板后,该部位的混凝土下坠并突出预制板的底面,在装修施工时,需要剔凿突出预制板底面的混凝土或者增加抹灰层的厚度以保证板面的平整度,这样增加了人力和材料投入。

也有采用穿过楼板的对拉螺栓对板带进行封堵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时,如果对拉螺栓螺杆外部不采用套管,浇筑后螺杆会留在混凝土内,还需要二次切割露在混凝土面外的多余螺杆,为了避免螺杆生锈污染装修面,还需要在切割部位刷防锈漆;如果在对拉螺栓的螺杆上穿套管,对拉螺栓拆除后,套管会留在楼板中,将来有漏水隐患。

叠合板浇筑过程中,为了覆盖楼板中的钢筋和线管,常常出现超厚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混凝土原材料,而且会影响墙体和后浇段模板的安装,需要剔凿墙板安装部位和模板支设部位高出设计标高的混凝土;常用的控制楼板标高的方法是在楼板四周支座部位的竖向钢筋上标出楼板标高控制线,这种只在楼板四周控制标高的方法,不能控制楼板中心部位,所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旨在浇筑叠合板后浇段前,能对缝隙部位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模板和模板紧固件,模板紧固件包括横撑杆,横撑杆两端搭在板带两侧的预制板上,处于板带间的部分设有螺杆;封堵模板呈凸形结构,凸形结构的凸起宽度与预制板间板带宽度匹配,凸起上设有与螺杆位置对应的连接孔;模板紧固件和封堵模板通过设置在二者之间的锥形内螺纹筒连接在一起,锥形内螺纹筒小口朝上,大口朝下,底面设置在凸起的上表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在板带部位,通过螺杆、螺母和锥形内螺纹筒将模板固定到预制板上,取消了板带部位的立杆支撑,节省了周转材料投入;

(2)封堵模板上的可拆卸螺杆以及锥形内螺纹筒可以拆除,模板紧固件上的螺杆留在混凝土中,取消了板带部位穿楼板的对拉螺栓,既避免了因螺栓外露而需要切割对拉螺栓的人工消耗和螺栓生锈影响装饰面的问题,也排除了螺栓部位漏水的隐患,同时锥形内螺纹筒可以重复利用;

(3)采用凸形模板,缝隙部位的混凝土凹进楼板内,解决了板带部位混凝土涨出预制板面的问题,节省了后期剔凿的人工消耗和板面抹灰的人工和材料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

封堵模板的凸起的高度范围为3~5mm。

模板紧固件的横撑杆上还设有垂直于横撑杆的圆管,圆管内直径设置与圆管内管径匹配的厚度测量器,厚度测量器为外表面上设有均布刻度值的圆杆,刻度值从下向上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厚度测量器的模板紧固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厚度测量器的模板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带部位进行缝隙封堵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横撑杆1;螺杆2;圆管3;厚度测量器4;封堵模板5;凸起6;连接孔7;预制板8;板带9;锥形内螺纹筒10;可拆卸螺杆11;螺母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进行限制。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叠合板板带封堵装置,由模板紧固件和封堵模板5通过设置在二者之间的锥形内螺纹筒10用螺杆连接在一起构成。使用时,锥形内螺纹筒10接触封堵模板5的凸起6的上表面。

模板紧固件由横撑杆1和间隔焊接在横撑杆1上的两个螺杆2组成,如图1和图2所示。螺杆2的外螺纹与锥形内螺纹筒10的内螺纹匹配。横撑杆1采用直径为16~20mm的圆形钢筋,长度约500mm,两端搭设在板带两侧的预制板上,以预制板上表面作为承力面。横撑杆1上焊接垂直于横撑杆的圆管3,圆管3内放置直径略小于其内管径的厚度测量器4。厚度测量器4为外表面设有均匀刻度的圆杆,刻度值从0开始,从下向上依次增大。圆杆的顶部设置圆环,方便将厚度测量器4从圆管3内取放。

参考图3,示出了板带部位的封堵模板5。封堵模板5呈凸形结构,凸形结构的凸起6的宽度与板带9的宽度匹配,凸起的高度在3~5mm范围内。安装时,封堵模板的凸起6嵌入板带内。凸起上设有两个连接孔7,连接孔7为圆形通孔,与横撑杆1上设置的螺杆2位置一一对应,连接孔的直径根据螺杆2的直径设置,使与螺杆2等直径的可拆卸螺杆11可以顺利穿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将横撑杆1两端搭在板带两侧的预制板8的上表面上,通过预制板承力。在螺杆2内拧入小头朝上的锥形内螺纹筒10,将封堵模板5的凸起6嵌入预制板板带9的底部,锥形内螺纹筒10的下表面与凸起6的上表面相接,封堵模板5的连接孔7内穿入可拆卸螺杆11,并在锥形内螺纹筒10的大头端内拧紧,在可拆卸螺杆11露出端拧紧螺母12;在圆管3内插入用来控制和检测混凝土层的浇筑厚度的厚度测量器4,如图4所示。在浇筑混凝土时,通过观察厚度测量器4上的刻度值监测浇筑厚度是否达到预设厚度;当到达预设厚度后,进行抹混凝土面,并拔出厚度测量器4。待混凝土固化后,获得指定厚度的叠合板。

拆除时,松开连接封堵模板5的螺母12,拆除封堵模板5,借助工具向下拉动可拆卸螺杆11,使锥形内螺纹筒10松动,拆除可拆卸螺杆11,将锥形内螺纹13从横撑杆1的螺杆2上拧下来,锥形内螺纹筒10拆除后留在混凝土内的凹槽用水泥砂浆封堵即可。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板带部位立杆支撑,节省了周转材料投入;取消了板带部位穿楼板的对拉螺栓,避免了切割对拉螺栓的人工消耗和螺栓生锈影响装饰面的问题,同时排除了螺栓部位漏水的隐患;解决了板带部位混凝土涨出预制板面的问题,节省了剔凿的人工消耗和板面抹灰的人工和材料消耗;浇筑楼板混凝土时可通过厚度测量器精确控制楼板厚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的条件下做出各种修改和等同变化,这些修改和变化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