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卷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tpo耐用型防水卷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所用的防水卷材均必须在铺展后进行掩埋,以避免外界环境的破坏,施工繁琐。而且,防水卷材在施工过程中卷材跟水泥基层直接接触,会影响防水卷材的寿命还有防水性能,即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等到防水卷材直接覆盖水泥基层,水泥基层和卷材中间会产生空隙,缩短了防水卷材的寿命且影响了防水效果。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铺展施工后只能掩埋以及其铺展后与水泥基层之间易产生空隙,耐用性低的技术问题,已成为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tpo耐用型防水卷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铺展施工后只能掩埋以及其铺展后与水泥基层之间易产生空隙,耐用性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tpo耐用型防水卷材,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复合设置的tpo基层、第一加强层和连接层,所述连接层为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
优选地,所述tpo基层包括至少两个分基层,其由上至下依次层叠复合设置。
优选地,所述tpo基层还包括设置于任一相邻两个所述分基层之间的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可在多个所述分基层中分布有多个。
优选地,包括设置于所述tpo基层上部的第三加强层和涂覆于所述第三加强层上部的耐候性涂层。
优选地,所述tpo基层与所述第一加强层之间,和/或,所述tpo基层与所述第三加强层之间复合设置有铝箔防渗漏层。
优选地,所述耐候性涂层的上部复合设置有覆面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tpo基层内部设置有多个用于提高所述tpo基层抗冲击能力的缓冲空腔。
优选地,所述连接层边缘处设置有用于与相邻卷材连接的胶粘层,所述胶粘层和所述连接层下部均设置有隔离层。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分基层的边缘位置处均为相互缝合、粘合或热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层为帘布层。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tpo基层、第一加强层和连接层复合设置,连接层为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利用具有极佳的耐候能力和力学性能,以及连接层与水泥基层接触时,连接层能够发生二次反应,使连接层中的渗透分子融入水泥基层内,从而实现二次防水,以使tpo基层与第一加强层组合体在外露时也可与水泥基层紧密贴合,实现有效防水,也大大增加了防水卷材的寿命。本实用新型将tpo基层与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相结合,使得防水卷材能够直接外露使用且更加耐用,同时减少了掩埋卷材的繁琐施工步骤,让该卷材的适用场地更多。
(2)在本实用新型中,tpo基层包括至少两个层叠复合设置的分基层,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基层的整体性能,提高其断裂强度、抗疲劳和抗穿刺能力,且分基层间设置有第二加强层,能够进一步增强卷材的耐用性。
(3)在本实用新型中,tpo基层上部设置有耐候性涂层,能够进一步增加卷材整体的耐候性,进而增加卷材的使用寿命,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层能够减小tpo基层的弹性形变,使得耐候性涂层与tpo基层的配合更加牢固。
(4)在本实用新型中,tpo基层与第一加强层之间,和/或,tpo基层与第三加强层之间层叠复合连接有铝箔防渗漏层,不仅能达到防水效果,又能起到防腐蚀效果,增加卷材的耐用性。
(5)在本实用新型中,耐候性涂层的上部层叠复合连接有覆面保护层,用以减少外界对耐候性涂层及下部层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tpo耐用型防水卷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tpo耐用型防水卷材的一侧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tpo基层;2-第一加强层;3-连接层;4-分基层;5-第二加强层;6-第三加强层;7-耐候性涂层;8-铝箔防渗漏层;9-覆面保护层;10-缓冲空腔;11-胶粘层;12-隔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tpo耐用型防水卷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铺展施工后只能掩埋以及其铺展后与水泥基层之间易产生空隙,耐用性低的技术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tpo耐用型防水卷材,包括tpo基层1、第一加强层2和连接层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层叠复合设置,连接层3为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如此设置,tpo基层1即热塑性聚烯烃类基层,具有极佳的耐候能力、低温柔度和可焊接特性,在常温显示出橡胶高弹性,在高温下又能像塑料一样成型,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并且具有高强焊接性能。第一加强层2与tpo基层1可通过压合设备复合为一体,以增强两者组合体的整体物理性能、提高其断裂强度、抗疲劳和抗穿刺能力,其中,第一加强层2可以但不限于为无纺布层、帘布层或聚酯纤维编织层。而且,tpo基层1与第一加强层2组合体的下部涂覆有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其以水为分散介质,在施工过程中,连接层3与水泥基层接触时,连接层3能够发生二次反应,使连接层3中的渗透分子融入水泥基层内,从而实现二次防水,以使tpo基层1与第一加强层2组合体在外露时也可与水泥基层紧密贴合,实现有效防水,也大大增加了防水卷材的寿命。本实用新型将tpo基层1与渗透型水性聚氨酯涂层相结合,使得防水卷材能够直接外露使用且更加耐用,同时减少了掩埋卷材的繁琐施工步骤,让该卷材的适用场地更多,比如外露型屋面防水或者种植屋面防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铺展施工后只能掩埋以及其铺展后与水泥基层之间易产生空隙,耐用性低的技术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tpo基层1包括至少两个分基层4,多个分基层4由上至下依次层叠复合设置,即tpo基层1可为多个分基层4进行强力胶合,且分基层4由上至下分层进行阻隔,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基层的整体性能,提高其断裂强度、抗疲劳和抗穿刺能力。
进一步地,tpo基层1还包括第二加强层5,第二加强层5层叠复合连接在任一相邻两个分基层4之间,第二加强层5可在多个分基层4中的不同位置处分布有多个,可选地,每隔一个或两个分基层4可设置一个第二加强层5,以进一步地增加tpo基层1的的整体性能,增加其耐用性。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分基层4的边缘位置处均为相互缝合、粘合或热合,连接牢固,耐用性强。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层5为帘布层,帘布层具有强度高,耐疲劳,耐冲击,耐热稳定性能好,与分基层4粘着性好,耐老化易加工的优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三加强层6和耐候性涂层7,耐候性涂层7涂覆于第三加强层6的上部,能够进一步增加卷材整体的耐候性,进而增加卷材的使用寿命。第三加强层6层叠复合连接于tpo基层1上部,能够减小tpo基层1的弹性形变,使得耐候性涂层7与tpo基层1的配合更加牢固。其中,第三加强层6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无纺布层、帘布层或聚酯纤维编织层。
进一步地,tpo基层1与第一加强层2之间,和/或,tpo基层1与第三加强层6之间层叠复合连接有铝箔防渗漏层8,具有良好的防潮、气密、隔热、抗太阳紫外线光、耐磨蚀的特点,不仅能达到防水效果,又能起到防腐蚀效果,增加卷材的耐用性。
进一步地,耐候性涂层7的上部层叠复合连接有覆面保护层9,用以减少外界对耐候性涂层7及下部层的损坏。覆面保护层9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胶合细砂层、矿石颗粒层或聚乙烯膜层,能够减少卷材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坏,且能够阻挡露天使用时紫外线的照射,延长卷材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tpo基层1内部设置有多个缓冲空腔10,用以提高tpo基层1的抗冲击能力,进而减少外界的冲击对卷材的损坏。其中,缓冲空腔10内可填充有缓冲材料或充满气体,进一步增强其缓冲性能,缓冲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连接层3的边缘位置处设置有胶粘层11,用以供相邻两个卷材的侧边进行固定连接。胶粘层11和连接层3的下部均设置有隔离层12,便于卷材的运输储存,而且,在卷材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可逐步撕开隔离层12,将卷材逐步铺设且相互连接,便于卷材铺设过程中的对准和微调,铺设方便且连接配合稳定。其中,胶粘层11可以但不限于为压敏胶层,隔离层12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离型纸。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