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4977发布日期:2021-07-23 14:3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仿古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



背景技术:

仿古建筑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者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

仿古建筑如公园多采用木地板作为地面结构的铺设材料,供行人踩踏行走,但是现有的仿古建筑的地面结构在遇到行人在其上面蹦跶或者集体踩踏时,由于自身抗压强度不高且拆装麻烦不易检修,随着时间的增长,其整体结构可能被损坏,容易出现坍塌的危险,给行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不确定的危害。

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抗压强度高且便于拆装的仿古建筑地面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解决了现有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自身抗压强度不高且拆装麻烦不易检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板单元,每个所述板单元包括:

地面板,其呈水平状态放置且内部具有在竖直方向延伸的t形的活动孔;

底座,其位于所述地面板的下方且两侧边与所述地面板的两侧边相平齐;

活动轴,其上端伸至所述活动孔内且与所述活动孔的顶面具有活动间隙而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面上,所述活动轴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布置在所述地面板的两侧;

限位片,其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动轴的上端且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活动孔的竖直部分的孔径,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活动孔的横向部分内;

连接块,其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在各个所述活动轴的下部且块边缘横向凸出所述活动轴的轴侧壁;

抗压弹簧,其数量为两个且活动套接在所述活动轴上,所述抗压弹簧的上端抵触在所述地面板的活动孔外缘而下端抵触在所述连接块的顶面上;

承压板,其弯曲成拱形,所述承压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连接块相固定连接,所述承压板的顶面与所述地面板的底面相抵触;

支撑块,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承压板的底面中心;

活动框架,其包括水平板以及固定连接在水平板两侧的两个竖直板,所述两个竖直板的内侧壁上均具有滑动轨道,所述两个竖直板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水平板位于所述承压板的下方;

滑块,其数量为两个且分别滑动连接在各个所述滑动轨道上;

活动板,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滑块相固定连接;

活动柱,其数量至少为两个且下端与所述活动板相固定连接而上端穿过所述水平板与所述支撑块相固定连接;以及

支撑弹簧,其数量至少为两个以上且均上端与所述活动板的底面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所述底座的顶面相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地面板的底部两侧、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l形的第一角槽以及第二角槽,所述第一角槽和所述第二角槽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与位置相邻的所述第二固定柱之间连接有连接链。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地面板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包括顶层木板、中间层橡胶板、底层木板,其中,所述中间层橡胶板与所述顶层木板以及所述底层木板相卡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板单元中的地面板相互卡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板单元中的一个板单元中的地面板侧面具有榫头而另一个板单元中的地面板侧面具有榫槽,所述榫头与所述榫槽相榫卯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还包括多个螺纹杆,每个所述板单元中的地面板内具有螺纹孔,每个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相邻两个地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地面板作为供行人踩踏的板件,采用抗压弹簧、承压板以及支撑弹簧为地面板提供三重缓冲作用,显著提高了地面板的抗压强度,并且仿古建筑地面结构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各个板单元,在单个板单元遭受损坏时,可以选择替换该板单元,尤其是单个板单元中的组成构件也可以替换,使得整个仿古建筑地面结构便于拆装维护,解决了现有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自身抗压强度不高且拆装麻烦不易检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逆时针转动90°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板单元;10、地面板;10a、顶层木板;10b、中间层橡胶板;10c、底层木板;101、活动孔;102、第一角槽;103、第一固定柱;20、底座;201、第二角槽;202、第二固定柱;30、活动轴;40、限位片;50、连接块;60、抗压弹簧;70、承压板;80、支撑块;90、活动框架;901、水平板;902、竖直板;9021、滑动轨道;100、滑块;110、活动板;120、活动柱;130、支撑弹簧;140、榫头;150、榫槽;160、螺纹杆;170、连接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仿古建筑地面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板单元1,每个板单元1包括:地面板10、底座20、活动轴30、活动轴30、限位片40、连接块50、抗压弹簧60、承压板70、支撑块80、活动框架90、滑块100、活动板110、活动柱120和支撑弹簧130。

地面板10呈水平状态放置且内部具有在竖直方向延伸的t形的活动孔101。

底座20位于地面板10的下方且两侧边与地面板10的两侧边相平齐,便于相邻的两个板单元1进行组装,底座20可采用混凝土板。

活动轴30上端伸至活动孔101内且与活动孔101的顶面具有活动间隙而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20的顶面上,活动轴30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布置在地面板10的两侧。

限位片40,其固定连接在活动轴30的上端且横截面尺寸大于活动孔101的竖直部分的孔径,限位片40位于活动孔101的横向部分内,限制片能够阻止地面板10与活动轴30分离,防止地面板10遭受外力而从活动轴30上脱落。

连接块5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在各个活动轴30的下部且块边缘横向凸出活动轴30的轴侧壁。

抗压弹簧60,其数量为两个且活动套接在活动轴30上,抗压弹簧60的上端抵触在地面板10的活动孔101外缘而下端抵触在连接块50的顶面上。连接块50阻止抗压弹簧60下滑。

承压板70采用木板或者铝板制成且弯曲成拱形,承压板7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50相固定连接,承压板70的顶面与地面板10的底面相抵触。

支撑块80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达到可拆卸地连接在承压板70的底面中心。

活动框架90包括水平板901以及固定连接在水平板901两侧的两个竖直板902,两个竖直板902的内侧壁上均具有滑动轨道9021,两个竖直板90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底座20的顶面,水平板901位于承压板70的下方。

滑块100数量为两个且分别滑动连接在各个滑动轨道9021上。

活动板110,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滑块100相固定连接;

活动柱120,其数量至少为两个且下端与活动板110相固定连接而上端穿过水平板901与支撑块80相固定连接;以及

支撑弹簧130,其数量至少为两个以上且均上端与活动板110的底面相固定连接而下端与底座20的顶面相固定连接。

行人在地面板10踩踏时,地面板10收到的压力传递至抗压弹簧60,抗压弹簧60压缩缓冲,同时承压板70也承受来自地面板10的压力,该压力并通过支撑块80传递至活动柱120,并由活动柱120传递至活动板110并将压力传递至支撑弹簧130,活动板110的移动来自于滑块100与滑动轨道9021的滑动连接。

优选地,地面板10的底部两侧、底座20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l形的第一角槽102以及第二角槽201,第一角槽102和第二角槽201内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柱103、第二固定柱202,第一固定柱103与位置相邻的第二固定柱202之间连接有连接链170,提高地面板10与底座20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地面板10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包括顶层木板10a、中间层橡胶板10b、底层木板10c,其中,中间层橡胶板10b与顶层木板10a以及底层木板10c相卡接,中间层橡胶板10b由橡胶材料制成给地面板10受压带来缓冲。

优选地,相邻两个板单元1中的地面板10相互卡接。

优选地,相邻两个板单元1中的一个板单元1中的地面板10侧面具有榫头140而另一个板单元1中的地面板10侧面具有榫槽150,榫头140与榫槽150相榫卯连接。

优选地,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还包括多个螺纹杆160,每个板单元1中的地面板10内具有螺纹孔,每个螺纹杆160螺纹连接相邻两个地面板10,提供一种相邻两个地面板10的可拆地连接方式,增强相邻两个地面板10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地面板10作为供行人踩踏的板件,采用抗压弹簧60、承压板70以及支撑弹簧130为地面板10提供三重缓冲作用,显著提高了地面板10的抗压强度,并且仿古建筑地面结构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各个板单元1,在单个板单元1遭受损坏时,可以选择替换该板单元1,尤其是单个板单元1中的组成构件也可以替换,使得整个仿古建筑地面结构便于拆装维护,解决了现有仿古建筑地面结构自身抗压强度不高且拆装麻烦不易检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