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7094发布日期:2021-07-20 16:38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



背景技术:

活动板房是一种重复使用的低层住宅建筑物,适用于城市拆迁过渡,抗震救灾安置,工矿企业场地临时办公,施工现场临时办公,住宅用房等低层房屋建筑需求。

目前市场上仅有拼装式板房和整体集装箱板房两种形式,对于拼装式板房,通常是采用螺栓或焊接进行连接,拆装效率低下,整体集装箱板房每辆平板车只能运输一个,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快速拆装的拼装式集装箱板房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拼装式板房,由于采用螺栓进行连接导致拆装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包括顶板、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相对设置,左侧板和右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和底板组成一个长方体;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通过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或者所述右侧板通过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顶板和底板通过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一预埋件、第二预埋件和第一竖直方管,所述第一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四周边缘处,所述第二预埋件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四周边缘处;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竖直方管设置于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竖直方管的两端与其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埋件以及其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预埋件相对应,通过钢绞线穿过所述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一竖直方管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实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二竖直方管,通过钢绞线依次穿过与所述第二竖直方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二竖直方管,与所述第二竖直方管对应的所述第二预埋件实现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或者右侧板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竖直方管的数量为多个,沿着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的所述第二竖直方管的数量均为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板上设有门体和窗户,所述后侧板上设有通风窗,所述窗户和所述通风窗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三预埋件、第四预埋件和第一水平方管,所述第三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后侧板上,所述第四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前侧板上,钢绞线穿过所述第三预埋件、所述第一水平方管和所述第四预埋件后实现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后侧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位于其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所述第四预埋件设置于所述前侧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位于所述前侧板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平方管的数量为一个,沿着所述左侧板、右侧板高度方向的中心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内部设有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拼装式集装箱板房,将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通过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或者所述右侧板通过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顶板和底板通过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避免使用螺栓进行连接,提高了安装的效率,能够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前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的后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701、前侧板;1702、右侧板;1703、第一竖直方管;1704、第二竖直方管;1705、第一水平方管;1706、后侧板;1707、左侧板;12、第一预埋件;13、第二预埋件;14、第三预埋件;15、第四预埋件;16、底板;19、顶板;20、门体;21、窗户;22、通风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拼装式集装箱板房,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顶板19、底板16、前侧板1701、后侧板1706、左侧板1707和右侧板1702,所述前侧板1701和所述后侧板1702相对设置,左侧板1707和右侧板1702相对设置,所述前侧板1701、后侧板1706、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顶板19和底板16组成一个长方体;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通过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左侧板或者所述右侧板通过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顶板和底板通过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拼装式集装箱板房,将所述顶板19、所述底板16和所述前侧板1701以及后侧板1706通过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顶板19、所述底板16和所述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通过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所述前侧板1701、所述后侧板1706、所述左侧板1707及右侧板1702通过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连接,避免使用螺栓进行连接,提高了安装的效率,能够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前后竖向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一预埋件12、第二预埋件13和第一竖直方管1703,所述第一预埋件12设置于所述底板16的四周边缘处,所述第二预埋件13设置于所述顶板19的四周边缘处;所述第一预埋件12和所述第二预埋件13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预埋件12和所述第二预埋件13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竖直方管170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前侧板1701和所述后侧板1706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竖直方管1703的两端与其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预埋件12以及其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预埋件13相对应,通过钢绞线穿过所述第一预埋件12、所述第一竖直方管1703和所述第二预埋件13实现连接,分别实现顶板19、前侧板1701和底板16的连接,以及顶板19、后侧板1706和底板16的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侧面竖直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二竖直方管1704,通过钢绞线依次穿过与所述第二竖直方管1704对应的所述第一预埋件12、所述第二竖直方管1704,与所述第二竖直方管1704对应的所述第二预埋件13实现所述顶板19、所述底板16和所述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方管1704的数量为多个,沿着所述底板16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所述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上的所述第二竖直方管1704的数量均为三个,这里对其数量也可以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底板16的长度的长短来设置第二竖直方管1704的数量,当长度较长时,第二竖直方管1704的数量较多,当长度较短时,第二竖直方管1704的数量较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板1702上设有门体20和窗户21,所述后侧板1702上设有通风窗22,所述窗户21和所述通风窗22相对设置,方便进行出入和通风换气。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水平钢绞线张拉结构包括第三预埋件14、第四预埋件15和第一水平方管1705,所述第三预埋件14设置于所述后侧板1706上,所述第四预埋件15设置于所述前侧板1701上,钢绞线穿过所述第三预埋件14、所述第一水平方管1705和所述第四预埋件15后实现所述前侧板1701、所述后侧板1706所述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的连接。所述第三预埋件14设置于所述后侧板1706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位于其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所述第四预埋件15设置于所述前侧板1701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位于所述前侧板1701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方管1705的数量为一个,沿着所述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高度方向的中心线设置,第一水平方管1705的数量总共为两个,在左侧板1707、右侧板1702的数量均为一个。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顶板19内部设有填充层。钢绞线的一端设有钢绞线张拉头,钢绞线张拉头位于预埋件的下方,被锁在相应的预埋件的下方,方便进行钢绞线的张拉工作。

在进行钢绞线的张拉时,可先对前侧板1701和后侧板1706同时进行张拉,然后同时对左侧板1707和右侧板1702进行同时张拉,使得四个侧板能够处于竖直状态,最后对顶板19进行张拉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预埋件12、第二预埋件13、第三预埋件14和第四预埋件15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第三预埋件14和第四预埋件15的结构可以相同,只需要能够连接在相应的位置上,并能够实现钢绞线的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钢绞线张拉结构,具有下列优点:1、极大加快安装或拆装的速度;2、极大增强集装箱整体的抗震及抗台风能力;3、增加产品制作拼装的允许误差值,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