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5377发布日期:2021-08-17 13:38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光伏组件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



背景技术:

当前在金属板屋面上安装光伏组件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支架或滑轨安装,支架或滑轨通过扣件固定在压型钢板的波峰上,光伏组件通过扣件铺设在支架或滑轨上;二是压型钢板粘接,光伏组件直接通过结构胶粘接在压型钢板的上。

现有的支架或滑轨安装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施工安装复杂、安装速度慢,需要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操作;(2)大量的金属支架增加了光伏系统的造价;(3)支架与光伏组件架空在屋面之上,造成屋面风压体型系数增大,增加了风荷载,使屋面存在被风掀翻的风险;(4)大量金属支架增加了屋面荷载。

现有的压型钢板波峰粘接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光伏组件的宽度较大,为保证光伏组件边框的粘接,需要压型钢板宽度加大,造成压型钢板与屋面檩条的连接点受力过大,存在被风掀翻风险;且粘接面仅为两侧边框底面,粘接面太少,抗拉能力有限;此外采用的抗风压杆,其主要连接点是利用卡件夹住压型钢板,间接与屋面檩条连接,且仅在光伏组件阵列两端才设置,对提高屋面抗风性能的作用很小。

现有的压型钢板波谷粘接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光伏组件安装在波谷,阻挡了雨水的排水;(2)光伏组件与压型钢板紧贴,影响了散热,造成发电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用以解决现有屋面光伏组件的施工安装复杂、安装速度慢,需要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安装操作;大量的金属支架增加了光伏系统的造价;支架与光伏组件架空在屋面之上,造成屋面风压体型系数增大,增加了风荷载,使屋面存在被风掀翻的风险;大量金属支架增加了屋面荷载,导致屋面抗风载能力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包括:光伏组件、组件框架、压型钢板、v形支座和侧边支座;所述压型钢板为w形,具有三个波峰两个波谷;所述光伏组件与组件框架固定为一体;所述组件框架粘接在所述压型钢板的波峰上;所述压型钢板通过v形支座和侧边支座与檩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型钢板包括:中部波峰、第一波谷、第二波谷和两侧的边缘波峰;所述压型钢板粘接在所述中部波峰和边缘波峰上,且所述压型钢板与第一波谷和第二波谷之间形成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波峰与组件框架的中部加强肋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两侧的所述边缘波峰上分别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组件框架的两端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卡槽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

进一步地,所述组件框架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粘接面粘接固定;所述组件框架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粘接面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波峰通过v形支座固定安装在檩条上。

进一步地,压型钢板两侧的边缘波峰上分别设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型钢板的两侧的边缘波峰通过侧边支座与檩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边支座的底部与檩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侧边支座的顶端与边缘波峰套接,并通过紧固夹具夹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效果之一:

(1)本发明不需要光伏支架或滑轨,简化施工安装、提高效率、降低造价。

(2)本发明的光伏组件有5个粘接面,可大幅提高光伏组件的粘接强度。

(3)本发明通过在压型钢板两侧锁边处设置了紧固夹具,并在压型钢板中部增加一个连接支座,从而有效提高整体屋面的抗风性能。

(4)本发明在光伏组件与压型钢板之间形成空腔,解决光伏组件的散热与屋面排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安装结构图;

图2为光伏组件和型钢压板主视图;

图3为压板中部安装结构图;

图4为压板边缘安装结构图;

图5为组件边缘装配结构图;

图6为组件中部装配结构图;

图7为光伏组件与组件框架装配图;

图8为组件框架;

图9为光伏组件和型钢压板装配图;

图10为v形支座;

图11为侧边支座;

图12为紧固夹具。

附图标记:

1-组件框架;2-光伏组件;3-压型钢板;4-v形支座;5-侧边支座;6-檩条;7-紧固夹具;

31-中部波峰;32-第一波谷;33-第二波谷;34-第一卡槽;35-第二卡槽;36-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11-平板部;341-第一粘接面;342-第二粘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12所示,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一体化金属屋面,包括:光伏组件2、组件框架1和压型钢板3。其中,光伏组件2固定安装在与组件框架1中,组件框架1与压型钢板3通过粘接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粘接的安装方式替换光伏支架或滑轨,简化施工安装、提高效率、降低造价,采用五个粘接面,即组件框架1的两端的底面、侧面以及组件中部加强肋的底面均与压型钢板3粘接固定,提高了光伏组件的粘接强度,从而提高整体的粘接强度。

进一步地,压型钢板3为w形,具有三个波峰两个波谷,如图2所示,包括:中部波峰31、第一波谷32、第二波谷33和两侧的边缘波峰。

为实现光伏组件具有五个粘接面,粘接方式采用嵌合式粘接,压型钢板的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横截面两端的波峰设置为台阶形,中间设置一个波峰与两端波峰的下层台阶平齐。由于光伏组件2嵌合之后与压型钢板3的波谷之间形成空腔,可以作为散热通道和屋面排水通道,解决了组件的散热和屋面排水的问题。

具体地,压型钢板3上设有中部波峰31和两侧的边缘波峰,通过波峰与组件框架1粘接固定。并且光伏组件2和组件框架1与第一波谷32和第二波谷33之间构成用于散热和排水的空腔。

中部波峰31的上端具有平板部311;平板部311与组件框架1的中部加强肋粘接固定,如图5所示。

两侧的边缘波峰上分别设置第一卡槽34和第二卡槽35。第一卡槽34和第二卡槽35均为折弯结构,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部。第一卡槽34和第二卡槽35为对称结构,且第一卡槽34具有第一粘接面341和第二粘接面342。第一粘接面341与组件框架1的侧面粘接固定,第二粘接面342与组件框架1的底面粘接固定,如图6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光伏一体化金属屋面还包括:v形支座4、侧边支座5和紧固夹具7,如图10、11、12所示。

为提高屋面的抗风性能,需要将压型钢板的风荷载及时并均衡的传递到屋架结构,并提高压型钢板与屋面结构的连接强度。为此,压型钢板之间的连接选择360°锁边的连接方式,压型钢板锁边与檩条之间采用支座连接,并在连接处利用夹具进行紧固,压型钢板中部的波峰与檩条之间采用支座固定,从而确保风荷载传递的及时和均衡;并由于压型钢板中部波峰出增加了一个支座,从而提高了压型钢板与屋面结构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v形支座4用于固定压型钢板3的中部,v形支座4的底部与檩条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v形支座4的顶部与压型钢板3的中部波峰31通过粘接或焊接固定连接。

或者,中部波峰31的平板部311上设置凹槽,凹槽中安装螺钉,中部波峰31通过螺钉与v形支架4固定连接。

侧边支座5有两个,用于固定压型钢板3的两端。如图4所示,侧边支座5的底部通过螺栓与檩条6固定连接;两个侧边支座5的上端分别与边缘波峰的第一固定部36和第二固定部37套接,且通过紧固夹具7夹紧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至少具有有益效果之一:

(1)本实用新型的光伏一体化金属屋面去掉光伏支架或滑轨,简化施工安装、提高效率、降低造价。采用嵌合式粘接的安装方式,通过5个粘接面粘接与嵌合安装的安装方式相配合的压型钢板截面形式;

(2)提高光伏组件的粘接强度。本实用新型的光伏一体化金属屋面提高屋面抗风性能的实现方式与现有技术的抗风压杆方式不同,是通过压型钢板3的锁边与檩条的支座连接处的夹具进行紧固,并在压型钢板中部增加一个连接点与v形支架座4连接的方式来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的光伏一体化金属屋面由于光伏组件嵌合之后与压型钢板的波谷之间形成空腔,可以作为散热通道和屋面排水通道,解决了组件的散热和屋面排水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