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1709发布日期:2021-10-09 10:3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2.根据进出线电压等级要求需采用穿墙套管,使户内外通过穿墙套管实现本期电力输送;而1100kv电压等级的户内直流场设备种类较多,且部分设备体量较大,因此在需考虑设备穿管及吊车维护车辆进入,户内直流场局部会因穿墙套管的需要而必须抽除抗风柱,在此情况下,抗风柱的间距将由一个柱距扩大到两个柱距,而墙檩条的跨度也同时增加到2个柱距,跨中弯矩扩大为原来的四倍,从而导致檩条截面过大,用钢量剧增。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提出风管穿墙套管处的抗风柱支承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解决现有结构不满足1100kv户内直流场的檩条跨度需要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抗风柱之间的横梁一和横梁二,所述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抗风柱连接的套管支架,所述横梁一顶部设置有构造柱一,所述构造柱一与山墙横梁一连接;所述横梁二底部设置有构造柱二,所述构造柱二与山墙横梁二连接。
6.优选的,所述抗风柱为空间桁架结构,包括桁架主管和桁架支管;所述横梁一、横梁二均与桁架主管连接。
7.优选的,所述横梁一、横梁二的直径小于桁架主管的直径。
8.优选的,所述横梁一与构造柱一采用螺栓节点板连接;所述横梁二与构造柱二采用螺栓节点板连接。
9.优选的,所述横梁一和横梁二采用方钢管;所述构造柱一和构造柱二采用工字型钢管。
10.优选的,所述套管支架包括与两个所述抗风柱连接主管一和主管二,所述主管一和主管二,所述主管一和主管二连接有垂直支管一、垂直支管二,所述主管一、主管二、垂直支管一和垂直支管二形成构架式结构,所述支座与构架式结构连接为一体,所述支座上连接有穿墙套管,所述构架式结构为采用圆管钢。
11.优选的,所述支座包括支座钢板和连接钢板,所述支座钢板与穿墙套管连接,所述支座钢板沿周向方向通过连接钢板分别与垂直支管一、垂直支管二、主管一和主管二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支座钢板还通过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加劲肋分别与垂直支管一、垂直支管二、主管一和主管二连接。
13.优选的,任两个所述加劲肋的间距为200

300mm。
14.优选的,所述主管一和主管二之间还连接有置于支座两侧的若干交替分布的倾斜
支管和垂直支管;所述倾斜支管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0

60
°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能有效解决户内直流场上部钢结构由于电气穿墙套管穿越而产生位置冲突时的设计困难,在保证上部钢结构的结构安全性的情况下,使得套管布置更加灵活,同时为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布置提供便利;同时根据抗风柱采用钢管桁架时,将现有的方钢管支架改为圆钢管支架,满足上部钢管结构焊接要求,同时采用钢板焊接支座,解决套管埋件无法焊接在钢管上的问题,为电气设备的安装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立面图。
18.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0019]1‑
抗风柱,11

桁架主管,12

桁架支管,2

横梁一,3

横梁二,4

套管支架,41

主管一,42

主管二,43

垂直支管一,44

垂直支管二,45

支座,451

支座钢板,452

连接钢板,453

加劲肋,46

倾斜支管,47

垂直支管,5

构造柱一,6

构造柱二,7

山墙横梁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1]
实施例1
[0022]
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如图1

2所示,包括设置在两个抗风柱1之间的横梁一2和横梁二3,所述横梁一2和横梁二3之间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抗风柱1连接的套管支架4,所述横梁一2顶部设置有构造柱一5,所述构造柱一5与山墙横梁一7连接;所述横梁二3底部设置有构造柱二6,所述构造柱二6与山墙横梁二连接。
[0023]
在电力行业中,常规换流站均采用户外直流场的电气布置形式,而1100kv户内直流场则是首次在1100kv特高压电压等级条件下采用,而在户内直流场局部因穿管需要而必须抽除抗风柱的情况下,会导致檩条截面过大,用钢量剧增。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在当穿墙套管的位置刚好处于抗风柱1位置时,拆除处于山墙横梁一7和山墙横梁二之间的抗风柱,山墙横梁二和山墙横梁一7结构一致,且山墙横梁二也在现有的山墙结构中存在,为本领域人员所熟知,因此,在图中并未表示出来,用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代替抗风柱1分别与山墙横梁一7和山墙横梁二连接,在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上设置套管支架4,以方便套管布置,采用该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不会改变抗风柱之间的间距,因此不会导致檩条截面过大;该抗风柱转换支承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抗风柱1之间的横梁一2和横梁二3,所述横梁一2和横梁二3之间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抗风柱1连接的套管支架4,所述横梁一2顶部设置有构造柱一5,所述构造柱一5与山墙横梁一7连接;所述横梁二3底部设置有构造柱二6,所述构造柱二6与山墙横梁二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通用性好,布置灵活,能更好地保证在风荷载作用下,墙面檩条荷载的有效传递,确保建筑整体和附属电气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因此,本技术方案能有效解决户内直流场上部钢结构由于电气套管穿越而产生位置冲突时的设计困难,在保证上部钢结构的结构安全性的情况下,使得套管布置更加灵活,同时为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布置提供便利。
[0024]
实施例2
[0025]
基于上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所述抗风柱1为空间桁架结构,包括桁架主管11和桁架支管12;所述横梁一2、横梁二3均与桁架主管1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阐述了抗风柱1的结构为空间桁架结构,包括桁架主管11和桁架支管12,而横梁一2、横梁二3是通过与桁架主管11连接而使得横梁一2、横梁二3设置在抗风柱1上。横梁一2、横梁二3和桁架主管11的连接通常采用相贯焊缝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0026]
实施例3
[0027]
基于上述实施例2,如图1所示,所述横梁一2、横梁二3的直径小于桁架主管11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一2、横梁二3的直径小于桁架主管11的直径,能够便于横梁一2和横梁二3受到的力传递至抗风柱1上。
[0028]
实施例4
[0029]
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横梁一2与构造柱一5采用螺栓节点板连接;所述横梁二3与构造柱二6采用螺栓节点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阐述了横梁一2与构造柱一5、横梁二3与构造柱二6的连接方式,均是采用螺栓节点板连接的方式。
[0030]
实施例5
[0031]
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横梁一2和横梁二3采用方钢管;所述构造柱一5和构造柱二6采用工字型钢管。在本实施例中,阐述了横梁一2、横梁二3、构造柱一5、构造柱二6的采用的材料。
[0032]
实施例6
[0033]
基于上述实施例1

5,如图1

2所示,所述套管支架4包括与两个所述抗风柱1连接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所述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均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连接,所述主管一41、主管二42、垂直支管一43和垂直支管二44形成构架式结构,所述支座45与构架式结构连接为一体,所述支座45上连接有穿墙套管,所述构架式结构为采用圆管钢。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阐述了套管支架4的结构,通过设置支座45连接穿墙套管,所述支座45设置在由主管一41、主管二42、垂直支管一43和垂直支管二44形成构架式结构上,所述构架式结构为采用圆管钢。该套管支架解决目前当抗风柱1为空间桁架结构时,现有方钢管支架不满足抗风柱的桁架结构的连接要求,同时在构造式结构上设置支座45,解决在圆钢管桁架不能满足电气埋件焊接的问题。且本实施例中的套管支架4结构通用性好,尤其对于柱间距较大时,能更好地保证在套管水平荷载、垂直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的有效传递,确保电气设施设备的安全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钢管件的连接方式均采用相贯焊缝连接。
[0034]
实施例7
[0035]
基于上述实施例6,如图1所示,所述支座45包括支座钢板451和连接钢板452,所述支座钢板451与穿墙套管连接,所述支座钢板451沿周向方向通过连接钢板452分别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阐述了支座45的结构,支座45包括支座钢板451,支座钢板451沿周向方向通过连接钢板452分别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连接,连接钢板452支座钢板451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连接钢板452分别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的连接方式也是采用焊接的方式,此外,支座钢板451应该选用厚钢板,支座钢板451的厚度优选值为
40mm。
[0036]
实施例8
[0037]
基于上述实施例7,如图1所示,所述支座钢板451还通过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加劲肋453分别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座钢板451还通过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加劲肋453分别与垂直支管一43、垂直支管二44、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连接,用于保证支座钢板451平面外的稳定性。
[0038]
实施例9
[0039]
基于上述实施例8,任两个所述加劲肋453的间距为200

300mm。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设计了加劲肋453之间的间距优选为200

300mm,该间距设计能够保证平面外的稳定性。
[0040]
实施例10
[0041]
基于上述实施例6

9,如图1

2所示,所述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之间还连接有置于支座45两侧的若干交替分布的倾斜支管46和垂直支管47;所述倾斜支管46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0

60
°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支架4的主管一41和主管二42之间还连接有置于支座45两侧的若干交替分布的倾斜支管46和垂直支管47;并且限定了倾斜支管46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0

60
°
,该结构设计可以增加套管支架4的抗震性能。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