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及保温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墙体。
背景技术:2.免拆保温外模板是指将保温外模板作为墙体的外墙面一侧模板,墙体内墙面一侧采用常规模板,常规模板与保温外模板用对拉螺栓拉紧,对拉螺栓拆除后,在墙体上形成贯穿墙体的通孔,形成热桥,增加热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拆除对拉螺栓后在墙体上形成通孔导致热损耗大的问题。
4.连接件,包括杆体,杆体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第二限位片位于杆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使用时,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位于保温外模板的两侧,实现对保温外模板的定位,杆体一端穿过内模板通过螺母将内模板与保温外模板拉紧,支撑件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进行支撑,实现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的固定。墙体施工结束后,拆除内模板,剪断位于墙体外的杆体,避免了在墙体上形成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5.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片与杆体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限位片与杆体可拆卸连接。杆体穿过保温外模板后,第一限位片安装到杆体上,第一限位片与杆体可拆卸连接便于连接件与保温外模板的组装。
6.进一步,所述杆体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限位片与杆体螺纹连接;或者杆体外侧壁上设有卡扣结构,第二限位片通过卡扣结构与杆体可拆卸连接;或者杆体外侧壁上设有倒刺结构,第二限位片通过倒刺结构与杆体连接。
7.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片以及第二限位片均与杆体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所述杆体外侧壁上设有嵌固构造。嵌固结构能够提高杆体与混凝土墙体结合的牢固程度,避免杆体与混凝土墙体脱离,导致保温外模板脱落。
9.进一步,所述嵌固构造为凹槽或凸块或倒刺。
10.进一步,所述杆体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片位于第一杆体上,所述第二限位片位于第二杆体上。
11.保温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墙体,包括墙体本体、保温外模板和连接件,杆体贯穿墙体本体和保温外模板,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分别位于保温外模板两侧。通过第一限位片、第二限位片和杆体实现了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的拉紧,避免了使用对拉螺栓,从而避免了拆除对拉螺栓后形成贯穿墙体的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12.进一步,所述保温外模板接近第一限位片的一面上设有砂浆层。
13.进一步,所述砂浆层内设有网格布。砂浆层和网格布能够提高保温外模板的强度,
防止保温外模板在浇筑、振捣时破损。
14.进一步,所述保温外模板接近第二限位片的一面上设有砂浆层。
15.进一步,所述砂浆层内设有网格布。砂浆层和网格布能够提高保温外模板的强度,防止保温外模板在浇筑、振捣时破损。
16.墙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1,在保温外模板上开设通孔,然后将保温外模板立于钢筋骨架的外侧;或者将保温外模板立于钢筋骨架的外侧后在保温外模板上开设通孔;
18.步骤2,将内模板立于钢筋固件的内侧;
19.步骤3,将杆体穿过通孔和内模板,使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贴靠在保温外模板上;
20.步骤4,向内模板与保温外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
21.步骤5,混凝土凝固后拆下对拉螺栓,拆除内模板,并剪掉杆体位于墙体本体外的部分。
22.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23.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位于保温外模板的两侧,实现对保温外模板的定位,杆体一端穿过内模板通过螺母将内模板与保温外模板拉紧,支撑件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进行支撑,实现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的固定。墙体施工结束后,拆除内模板,剪断位于墙体外的杆体,避免了在墙体上形成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24.通过第一限位片、第二限位片和杆体实现了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的拉紧,避免了使用对拉螺栓,从而避免了拆除对拉螺栓后形成贯穿墙体的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墙体结构示意图。
28.1、杆体,2、第一限位片,3、第二限位片,4、嵌固构造,5、墙体本体,6、保温外模板,7、砂浆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1
31.如图1所示,连接件,包括杆体1,杆体1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片2和第二限位片3,
第二限位片3位于杆体1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使用时,第一限位片2和第二限位片3位于保温外模板6的两侧,实现对保温外模板6的定位,杆体1一端穿过内模板通过螺母将内模板与保温外模板6拉紧,支撑件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6进行支撑,实现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6的固定。墙体施工结束后,拆除内模板,剪断位于墙体外的杆体1,避免了在墙体上形成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第二限位片3与杆体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限位片2与杆体1可拆卸连接。杆体1穿过保温外模板6后,第一限位片2安装到杆体1上,第一限位片2与杆体1可拆卸连接便于连接件与保温外模板6的组装。杆体1外侧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限位片3与杆体1螺纹连接;或者杆体1外侧壁上设有卡扣结构,第二限位片3通过卡扣结构与杆体1可拆卸连接;或者杆体1外侧壁上设有倒刺结构,第二限位片3通过倒刺结构与杆体1连接。第一限位片2以及第二限位片3均与杆体1可拆卸连接。杆体1外侧壁上设有嵌固构造4。嵌固结构能够提高杆体1与混凝土墙体结合的牢固程度,避免杆体1与混凝土墙体脱离,导致保温外模板6脱落。嵌固构造4为凹槽或凸块或倒刺。
32.如图2所示,保温外模板6现浇混凝土墙体,包括墙体本体5、保温外模板6和连接件,杆体1贯穿墙体本体5和保温外模板6,第一限位片2和第二限位片3分别位于保温外模板6两侧。通过第一限位片2、第二限位片3和杆体1实现了对内模板和保温外模板6的拉紧,避免了使用对拉螺栓,从而避免了拆除对拉螺栓后形成贯穿墙体的通孔,降低了热损耗,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保温外模板6接近第一限位片2的一面上设有砂浆层7。砂浆层7内设有网格布。砂浆层7和网格布能够提高保温外模板6的强度,防止保温外模板6在浇筑、振捣时破损。保温外模板6接近第二限位片3的一面上设有砂浆层7。砂浆层7内设有网格布。砂浆层7和网格布能够提高保温外模板6的强度,防止保温外模板6在浇筑、振捣时破损。
33.墙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步骤1,在保温外模板6上开设通孔,然后将保温外模板6立于钢筋骨架的外侧;或者将保温外模板6立于钢筋骨架的外侧后在保温外模板6上开设通孔;
35.步骤2,将内模板立于钢筋骨架内侧;
36.步骤3,拆下第一限位片2并将第一限位片2放在保温外模板6和内模板之间,将杆体1穿过通孔,将第一限位片2安装到杆体1上,使第一限位片2和第二限位片3贴靠在保温外模板6上;
37.步骤4,向内模板与保温外模板6之间浇筑混凝土;
38.步骤5,混凝土凝固后拆下对拉螺栓,拆除内模板,剪掉杆体1位于墙体本体5外的部分。
39.实施例2
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限位片2以及第二限位片3均与杆体1可拆卸连接。
41.实施例3
4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杆体1包括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1,第一杆体1与第二杆体1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片2位于第一杆体1上,所述第二限位片3位于第二杆体1上。
43.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
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