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1325发布日期:2021-11-10 00:41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辅助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逐渐增多,悬挑式型钢脚手架被越来越多的采用,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悬挑架有很多缺陷和问题,如室内悬挑钢梁长度对后期二次结构施工的影响,传统悬挑式脚手架拆装工序繁琐;墙体预留件预埋件埋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埋设误差,导致固定座安装位置有误;现有的建筑工地用脚手架旋转伸缩杆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实际使用时,工人调节长度操作不方便,且伸缩杆长度由螺纹调节固定,抗拉性较差,长时间高强度拉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螺纹形变;下拉组件与混泥土结构拉接处,长时间受到向外的拉力和向下的剪切力易产生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基于传统悬挑架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几年来,随着实际应用经验的积累,通过对悬挑架的做法进行了优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安装方便,特别是在拆除方面,极为便利,建筑物结构损伤小,外形整齐美观对悬挑式脚手架,同时本悬挑架结构较为稳定、施工速度快、可拆卸移动、对于后期的砌体施工等无影响、利于环保,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拆装工序繁琐,拉接处易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墙体预留件预埋件埋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埋设误差,导致固定座安装位置有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安装方便,特别是在拆除方面,极为便利,建筑物结构损伤小,安全可靠,外形整齐美观对悬挑式脚手架,其目的在于:对传统脚手架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拆装效率,避免因预留件的位置误差导致脚手架安装误差,提高安全系数,缩减施工周期。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包括上拉组件、下拉组件和斜拉组件;
6.所述上拉组件包括第一焊板、第一工字钢、第一滑动套、第一耳板和第一拉接件,所述第一焊板通过第一拉接件与位于上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拉接,所述第一焊板与第一工字钢一端双面高强度焊接,所述第一工字钢上设有多个调节螺孔,所述第一滑动套装于第一工字钢外且与第一工字钢滑动连接,第一滑动套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工字钢上,所述第一耳板双面高强度焊接于第一滑动套的下端面;
7.所述下拉组件包括第二焊板、第二工字钢、第二拉接件、第二滑动套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二焊板通过第二拉接件与位于下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拉接,所述第二钢板与第二工字钢的一端双面高强度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工字钢上设有多个调节螺孔,所述第二滑动套装于第二工字钢外与第二工字钢滑动连接,第二滑动套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工字钢上,所述第二耳板双面高强度焊接于第二滑动套的上端面;
8.所述斜拉组件包括上拉杆和下拉杆,所述上拉杆的一端与上拉组件的第一耳板铰接,所述下拉杆的一端与下拉组件的第二耳板铰接,上拉杆和下拉杆上均设有多个定位螺
孔,上拉杆和下拉杆之间套接并通过定位螺栓固定。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拉组件、下拉组件和斜拉组件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受力体系,结构稳定可靠,用于支撑上部施工用的脚手架,上拉组件和下拉组件的滑动套可沿工字钢左右移动并通过螺栓固定,斜拉组件的长度可伸缩,根据实际施工需求,调节斜拉组件的长度和连接位置,避免墙体预留件位置误差对脚手架搭建造成影响。
10.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为相同结构且形状大小与工字钢形状大小配合,滑动套与工字钢滑动连接,滑动套可左右移动,调节位置。
11.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上均设有两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和第一工字钢、第二工字钢上的螺纹孔大小相同,滑动套可通过螺栓与工字钢固定连接,稳定可靠。
12.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为相同结构且均为钢制马蹄形双耳板。
13.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拉杆包括中空套管和实心拉杆,所述中空套管的内径和上拉杆的直径相同,调节好上拉杆和下拉杆的位置后,通过定位螺栓固定。
14.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工字钢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一工字钢调节螺孔的外侧,所述第二工字钢上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二工字钢调节螺孔的两侧,且第二限位块可与用于悬挑作业的脚手架相连接。
15.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为钢筋结构,且呈相互平行状态固定焊接于第一工字钢和第二工字钢上。
16.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拉组件还包括第一加劲板,第一加劲板与第一焊板、第一工字钢双面焊接固定;所述下拉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劲板,第二加劲板与第二焊板、第二工字钢双面焊接固定;所述第一焊板、第二焊板、第一加劲板和第二加劲板均为钢板结构,提高了上拉组件和下拉组件结构的稳定性。
17.进一步的,所述下拉组件与位于下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通过四个第二拉接件固定连接,提高了下拉组件与混泥土结构连接的稳定性。
18.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无需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斜拉式悬挑工字钢支撑件无需在模板上开孔,可应用于任何模板体系。
20.2.对斜拉组件的连接节点进行了优化设计,其长度、角度可以调节,不受预埋件位置误差、结构层高和外形的影响。
21.3.不占用室内空间,不影响室内装修作业,缩短了整体工期。
22.4.采用上拉组件、下拉组件和斜拉组件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受力体系,用于支撑上部施工用的脚手架,结构稳定可靠。
23.5.下拉组件与混泥土结构采用两组螺栓拉接固定,提高了装置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了安全系数。
24.6.省去了锚环钢筋结构,节约了原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25.7.对旋转伸缩杆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以前的螺杆套调节长度的方式,改进为定位螺栓调节固定长度的方式,提高了伸缩杆的结构稳定性,同时提高拆装效率。
附图说明
26.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上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下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斜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下拉组件第二工字钢与第二焊板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32.图6是下拉组件与斜拉组件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33.附图标记
[0034]1‑
上拉组件、2

斜拉组件、3

下拉组件、11

上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12

第一拉接件、13

第一加劲板、14

第一焊板、15

第一滑动套、16

第一工字钢、17

第一耳板、18

第一限位块、21

上拉杆、22

下拉杆、23

定位螺孔、221

中空套管、222

实心杆、31

下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32

第二焊板、33

第二拉接件、34

第二加劲板、35

第二工字钢、36

第二限位块、37

第二滑动套、38

第二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7]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38]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的悬挑式脚手架,包括上拉组件1、下拉组件3和斜拉组件2;
[0039]
所述上拉组件1包括第一焊板14、第一工字钢16、第一滑动套15、第一耳板17和第一拉接件12,所述第一焊板14通过两个第一拉接件12与位于上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11拉接,所述第一焊板14与第一工字钢16一端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工字钢16上设有三个φ26调节螺孔,所述第一滑动套15装于第一工字钢16外且与第一工字钢16滑动连接,第一滑动套
15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工字钢16上,所述第一耳板17焊接于第一滑动套15的下端面;
[0040]
所述下拉组件3包括第二焊板32、第二工字钢35、第二拉接件33、第二滑动套37和第二耳板38,所述第二焊板32通过四个第二拉接件33与位于下方的钢筋混泥土结构31拉接,所述第二钢板与第二工字钢35的一端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工字钢35上设有五个φ26调节螺孔,所述第二滑动套37装于第二工字钢35外与第二工字钢35滑动连接,第二滑动套37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工字钢35上,所述第二耳板38焊接于第二滑动套37的上端面;
[0041]
所述斜拉组件2包括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所述上拉杆21的一端与上拉组件1的第一耳板17铰接,所述下拉杆22的一端与下拉组件3的第二耳板38铰接,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上均设有多个定位孔,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之间套接并通过定位螺栓固定。
[00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字钢16和第二工字钢35具体结构为18#工字钢,材质为q345级钢,第一焊接钢板和第二焊接钢板具体为厚16mm的q345级钢板,尺寸不小280mm
×
200mm,且设有两个φ26的圆孔,第一耳板17和第二耳板38为q345级钢制马蹄型双耳板,厚度不小于12mm,两个耳板的间距为70,耳板上开有φ20mm的圆孔。
[0043]
由焊接钢板、加劲板、工字钢组成的型钢梁结构,可有效增强型钢梁本身的强度同时,还能增大型钢梁对于建筑外脚手架的支撑强度,使整个支撑体系更加稳固。
[0044]
钢板上拉组件1、下拉组件3和斜拉组件2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受力体系,用于支撑上部施工用的脚手架,结构稳定可靠
[004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套15和第二滑动套37具体为14mm厚的q345级钢板,尺寸不小于110mm
×
208mm
×
122mm,所述第一滑动套15和第二滑动套37为相同结构且形状大小与工字钢形状大小配合,滑动套与工字钢之间成滑动连接,滑动套可左右移动,调节位置。
[0046]
其中,所述第一滑动套15和第二滑动套37上均设有两个φ26的圆孔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和第一工字钢16、第二工字钢35上的螺纹孔大小相同,滑动套可通过螺栓与工字钢固定连接,稳定可靠。
[004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拉杆22包括中空套管221和实心拉杆,所述中空套管221的直径和上拉杆21的直径相同,调节好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的位置后,通过定位螺栓固定。所述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的实心拉杆均为材质为q235级的钢筋结构,直径不小于20mm,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的一端末端呈环形结构,另一端均设有定位螺孔23,通过定位螺栓固定的方式可实现对斜拉组件2的长度的调节,上拉杆21和下拉杆22组成一个两端带有环形结构的斜拉组件2,斜拉组件2可调节的倾斜角度为30-50
°

[0048]
其中,所述第一工字钢16上设有第一限位块18,所述第一限位块18位于第一工字钢16调节螺孔的外侧,所述第二工字钢35上设有第二限位块36,所述第二限位块36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二工字钢35调节螺孔的两侧,且第二限位块36可与用于悬挑作业的脚手架相连接。
[0049]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18和第二限位块36均为钢筋结构,材质为q 235级圆钢,直径为20mm,且呈相互平行状态固定焊接于第一工字钢16和第二工字钢35上。
[0050]
其中,所述上拉组件1还包括第一加劲板13,第一加劲板13与第一焊板14、第一工字钢16双面焊接固定;所述下拉组件3还包括第二加劲板34,第二加劲板34与第二焊板32、第二工字钢35双面焊接固定;其中第一加劲板13和第二加劲板34为厚度为18mm的q345级钢
板,提高了上拉组件1和下拉组件3结构的稳定性。
[0051]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拉接件12与位于上方混凝土结构连接的一端预埋在上方混凝土结构中,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一焊板14连接;所述第二拉接件33与位于下方混凝土结构连接的一端预埋在下方混凝土结构中,第二拉接件33的另一端与第二焊板32的连接,在悬挑层上一层的结构梁/墙钢筋绑扎完成,且外侧模板安装完成后,安装第一拉接件12的预埋件,校核位置并固定后,安装内侧模板并加固,浇筑完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将第一拉接件12穿过并固定第一焊板14,将第一工字钢16、第一加劲板13与第一焊板14采用双面塞焊的方式焊接固定,将第一耳板17与第一滑动套15下端面焊接固定,并将第一滑动套15套于第一工字钢16上,然后将第一限位块18焊接于第一工字钢16螺孔外侧;将第二拉接件33穿过并固定第二焊板32,将第二工字钢35、第二加劲板34与第二焊板32采用双面塞焊的方式焊接固定,将第二耳板38与第二滑动套37上端面焊接固定,并将第二滑动套37套于第二工字钢35上,然后将第二限位块36焊接于第二工字钢35螺孔两侧,将斜拉组件2的上拉杆21上部的圆形环使用高强螺栓、垫片、螺母连接在第一耳板17上,将斜拉组件2的下拉杆22下部的圆形环使用高强螺栓、垫片、螺母连接在第二耳板38上,调节斜拉组件2需要的长度和角度,用螺栓固定第一滑动套15和第二滑动套37的位置。所述第一拉接件12、第二拉接件33均为一种免开孔多用途拉接件,由工厂直接加工生产,可实现在模板免开孔的情况下,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中,同时斜拉组件2的上端与第一工字钢16的第一耳板17连接牢固,斜拉组件2的下端与第二工字钢35的第二耳板38连接牢固,连同混凝土结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受力体系,用于支撑上部施工脚手架。
[0052]
本实施例中涉及到其他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不再详述。
[005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