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3479发布日期:2021-05-25 14:4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配结构,尤其是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由工人们先搭建脚手架,即先建立起高楼的外部支架,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在模块化建筑中,在搭建脚手架的初期,也就是在搭建底层地面支架时,一般耗时较长,地面支架的底端都套设有钢管套,钢管套与钢管的一端螺纹连接在一起,工人们需要先将钢管与钢管拧在一起,然后再搭建支架,而钢管和钢管套拧起来较为麻烦,耗时较长,若能制造出一种专门用于拧钢管与钢管套的装配结构,将会大大的缩短工期,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包括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的底面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底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第一推板的侧面等距离的铰接有三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推板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推板和第一固定板的端面均呈圆形;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面等距离的设有三个第一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均与第一固定板转动连接,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柱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转动柱上的两个第二连杆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柱,三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三个第三转动柱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均与相对应的第三转动柱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柱与第三转动柱之间均通过第二转动柱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柱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应的两个第二连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第一推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端面呈圆形,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侧面等距离的固定连接有三个矩形板,三个所述矩形板分别与三个第一转动柱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三个第一转动杆,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杆分别与三个矩形板转动连接,三个第一转动杆与第二固定板靠近第一固定板的一侧的夹角范围为60°~80°,三个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第二固定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并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杆分别与三个第一转动柱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均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

所述第一螺纹柱的外部均螺纹连接有连接块,三个所述连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弧面固定块;

三个所述矩形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矩形板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杆均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螺纹柱的两侧,所述连接块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并与两个第一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矩形板的一端设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均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矩形板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七转动柱,所述第七转动柱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杆,两个所述第四连杆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转动柱和第六转动柱,所述第六转动柱均位于第七转动柱与第五转动柱之间,所述第五转动柱与第三转动柱之间均通过第四转动柱传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柱均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

所述第七转动柱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六转动柱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均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五转动柱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均与第三齿轮相啮合;

所述第一推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顶面均开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螺纹柱,所述第二螺纹柱位于所述圆形通孔中心位置,所述第二螺纹柱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板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滑柱;

所述第二螺纹柱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两侧设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均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开设有三个通槽,所述支撑板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三角板,所述三角板与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六转动柱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连杆,三个所述第五连杆的一端分别穿过三个通槽与三角板的三边铰接;

所述第一推板的顶侧设有圆柱块,所述圆柱块与第二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圆柱块的顶面开设有两个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位于两个限位孔中并与圆柱块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板远离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滑柱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块的侧壁设有除锈环。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块的侧壁设有环形刷子,所述环形刷子位于除锈环远离第一推板的一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了将钢管与钢管套拧在一起和对钢管外壁的凹陷处进行修复,保证钢管的坚固的目的;同时,除锈环对钢管的内壁上的铁锈进行打磨清理,并通过对圆环刷子上刷漆,使得圆环刷子对钢管的内壁进行刷漆,从而达到对钢管的内壁进行除锈、刷漆,延长钢管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底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限位杆、2圆柱块、3第一推板、4第一连杆、5第一固定板、6第一转动柱、7第二转动柱、8第二连杆、9连接杆、10第三转动柱、11第一转动杆、12第三连杆、13第四转动柱、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齿轮、17第五转动柱、18第四连杆、19第六转动柱、20第七转动柱、21第五连杆、22第一支撑杆、23支撑板、24三角板、26连接块、27弧面固定块、28第一螺纹柱、29第二固定板、30转动盘、31第二螺纹柱、32除锈环、33环形刷子、34滑柱、35圆形凹槽、36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模块化建筑装配结构,包括第一推板3,所述第一推板3的底面开设有圆形凹槽35,所述圆形凹槽35的底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槽36,圆形凹槽35与钢管套相适配,限位槽36与钢管套两侧的限位块相适配;

所述第一推板3的侧面等距离的铰接有三个第一连杆4,所述第一推板3的底侧设有第一固定板5,所述第一推板3和第一固定板5的端面均呈圆形;

所述第一固定板5的侧面等距离的设有三个第一转动柱6,三个第一转动柱6均与第一固定板5侧面三个第一转动柱6所在的位置的切线平行,所述第一转动柱6均与第一固定板5转动连接,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柱6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8,所述第一转动柱6上的两个第二连杆8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柱10,三个所述第一连杆4分别与三个第三转动柱10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杆4的一端均与相对应的第三转动柱10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柱6与第三转动柱10之间均通过第二转动柱7传动连接,第二转动柱7的两端分别通过锥齿轮与第一转动柱6和第三转动柱10传动连接,此处锥齿轮的半径均大于第一转动柱6、第二转动柱7和第三转动柱10的半径,所述第二转动柱7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应的两个第二连杆8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5远离第一推板3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板29,所述第二固定板29的端面呈圆形,所述第二固定板29的侧面等距离的固定连接有三个矩形板,三个所述矩形板分别与三个第一转动柱6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板5与第二固定板29之间设有三个第一转动杆11,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杆11分别与三个矩形板转动连接,三个第一转动杆11与第二固定板29靠近第一固定板5的一侧的夹角范围为60°~80°,且三个第一转动杆的顶端相互靠近,三个第一转动杆11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第二固定板29远离第一固定板5的一侧并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8,三个所述第一转动杆11的一端均通过锥齿轮分别与三个第一转动柱6传动连接,此处锥齿轮的半径均大于第一转动柱6和第一转动杆11的半径;

所述第一转动杆11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盘30,所述转动盘30均位于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29之间,所述转动盘30的侧面均开设有多道竖直的槽沟,用于增大与钢管外壁间的摩擦力,三个转动盘30相配合与钢管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对钢管有一定的夹持作用力,可驱动钢管转动;

所述第一螺纹柱28的外部均螺纹连接有连接块26,三个所述连接块26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弧面固定块27,三个连接块26分别沿着三个第一螺纹柱28朝着靠近第二固定板29的方向移动,使得三个固定块27相互靠近,可将钢管夹紧;

三个所述矩形板远离第一固定板5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杆22,所述矩形板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2均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一螺纹柱28的两侧,所述连接块26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2之间并与两个第一支撑杆2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2远离矩形板的一端设有支撑板23,所述第一支撑杆22均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矩形板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2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七转动柱20,所述第七转动柱20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杆18,两个所述第四连杆18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转动柱17和第六转动柱19,所述第六转动柱19均位于第七转动柱20与第五转动柱17之间,所述第五转动柱17与第三转动柱10之间均通过第四转动柱13传动连接,第四转动柱13的两端均通过锥齿轮分别与第五转动柱17和第三转动柱10传动连接,此处锥齿轮的半径均大于第五转动柱17和第三转动柱10的半径,所述第四转动柱13均与第三连杆12转动连接;

所述第七转动柱20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4,所述第六转动柱19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15,所述第一齿轮14均与第二齿轮15相啮合,所述第五转动柱17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6,所述第二齿轮15均与第三齿轮16相啮合;

所述第一推板3、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29的顶面均开设有圆形通孔;

所述第一推板3和支撑板23之间设有第二螺纹柱31,所述第二螺纹柱31位于所述圆形通孔中心位置,所述第二螺纹柱31的一端延伸至支撑板23远离第二固定板29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滑柱34;

所述第二螺纹柱31与支撑板2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两侧设有限位杆1,两个所述限位杆1的一端均与支撑板23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23的顶面开设有三个通槽,所述支撑板23远离第二固定板29的一侧设有三角板24,所述三角板24与第二螺纹柱31螺纹连接,所述第六转动柱19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连杆21,三个所述第五连杆21的一端分别穿过三个通槽与三角板24的三边铰接;

所述第一推板3的顶侧设有圆柱块2,所述圆柱块2与第二螺纹柱31螺纹连接,所述圆柱块2的顶面开设有两个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杆1分别位于两个限位孔中并与圆柱块2滑动连接,圆柱块2用于将钢管外壁上的凹陷部位抵压回大致的原状,以保证钢管的坚固性;

所述三角板24远离支撑板23的一侧设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滑柱34传动连接;

所述圆柱块2的侧壁设有除锈环32,用于除去钢管内壁上的铁锈,除锈环32的侧面为磨砂面,用于除去锈迹;

所述圆柱块2的侧壁设有环形刷子33,所述环形刷子33位于除锈环32远离第一推板3的一侧,环形刷子33上抹上油漆可对钢管的内壁刷漆;

工作原理:将钢管从第一推板3的圆形通孔处放入,使得限位杆1和第二螺纹柱31位于钢管的内部,钢管的顶端位于第一推板3的下方,然后将钢管套穿过第二螺纹柱31和限位杆1,使得钢管套的顶端位于圆形凹槽35中,钢管套两侧的限位块位于限位槽36中,最后将圆柱块2套在第二螺纹柱31和限位杆1的外部;

启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输出轴转动带动滑柱34和第二螺纹柱31转动,使得三角板24朝着远离支撑板23的方向移动,三角板24拉动第五连杆21运动,第五连杆21拉动第六转动柱19向下运动,使得第四连杆18的外侧端以第七转动柱20为轴心做如图1所示的位置向下的圆周运动,由于第七转动柱20与第一支撑杆22固定连接,第一齿轮14与第七转动柱20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5绕着第一齿轮14运动,第二齿轮15发生转动,带动第三齿轮16转动,第三齿轮16转动带动第五转动柱17转动,第五转动柱17转动带动第四转动柱13转动,第四转动柱13带动第三转动柱10转动,第三转动柱10带动第二转动柱7转动,第二转动柱7带动第一转动柱6转动,第一转动柱6带动第一转动杆11转动和第一螺纹柱28转动,使得三个转动盘30同向转动,由于三个转动盘30与钢管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对钢管有一定的夹持作用力,三个转动盘30转动带动钢管一起转动,同步地,连接块26与第一螺纹柱28的相互作用下,朝着靠近第二固定板29的方向移动;

同步地,第五连杆21拉动第四连杆18向下运动,第四连杆18通过第五转动柱17拉动第三连杆12向下运动,第三连杆12通过第三转动柱10拉动第一连杆4向下运动,使得第一推板3向下运动,第一推板3将钢管套抵在钢管的一端,通过与钢管的转动相配合,使得钢管与钢管套拧在一起,从而达到将钢管与钢管套拧在一起的目的;

转动盘30在驱动钢管发生转动的同时,由于第一推板3的推力作用,钢管与转动盘30之间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发生竖直方向上的滑动,此时圆柱块2随着第二螺纹柱31的转动,而位于钢管中,除锈环32对钢管的内壁进行除锈,环形刷子33对钢管的内壁进行刷漆;

当三角板24运动到第二螺纹柱31的螺纹端口处时,由于三角板24与滑柱34滑动连接,三角板24将不再朝着远离支撑板23的方向运动,此时,三个弧面固定块27将钢管夹死,从而达到将钢管固定住的目的,以便于圆柱块2对钢管壁凹陷处进行修复;

钢管与钢管套之间拧紧;

第二螺纹柱31继续转动,圆柱块2沿着钢管的内壁滑动,并将钢管外壁凹陷处挤压回原状,从而达到对钢管外壁的凹陷处进行修复,保证钢管的坚固的目的,同时,除锈环32对钢管的内壁上的铁锈进行打磨清理,并通过对圆环刷子上刷漆,使得圆环刷子对钢管的内壁进行刷漆,从而达到对钢管的内壁进行除锈、刷漆,延长钢管使用寿命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