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师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的建筑钢结构设计,是根据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框架柱、梁、支撑等结构构件设计,以抵抗地震力。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往往会引发支撑塑性变形、框架梁塑性变形或框架柱破坏等结构构件的破坏,建筑破坏可能是上述破坏形式的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同时发生。
根据震害调查,框架柱破坏引起的后果远较支撑塑性变形引起的后果大的多:由于钢材高延性的特性,支撑通过拉伸(或压缩)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框架梁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均可保护结构安全,避免结构倒塌;而框架柱破坏,造成建筑局部坍塌,甚至可引发整体结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包括多层支撑组件,所述多层支撑组件沿竖直方向层叠布置,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左框架柱、右框架柱、框架梁、第一支撑及第二支撑;
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竖直设置或者倾斜设置,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所述左框架柱和所述右框架柱之间,且所述框架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顶端,所述框架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顶端;
所述第一支撑的一端连接所述左框架柱的底端,所述第一支撑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框架梁的右端及所述右框架柱的顶端;
所述第二支撑的一端连接所述右框架柱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框架梁的左端及所述左框架柱的顶端;
其中,左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和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满足以下条件:
rcli/γre≥η·scli
rcri/γre≥η·scri
其中,
i为支撑组件所在的层数,i大于或者等于1;
r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
r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
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η为常数放大系数;
sc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sc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根据地震的传播方向及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确定所述第i层左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li。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在所述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n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
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βi为第i层中所述第二支撑与所述左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根据地震的传播方向及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确定所述第i层右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在所述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n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
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θi为第i层中所述第一支撑与所述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αi为第i层中所述第二支撑与所述右框架柱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所述框架梁的抗力设计值满足以下条件:
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所述框架梁的抗力设计值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
rbli为第i层框架梁左端的抗力设计值;
rbri为第i层框架梁右端的抗力设计值;
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
n1s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的荷载效应轴力;
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压承载力;
n2s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二支撑的荷载效应轴力;
sb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左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sb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右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和所述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还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
r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
r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
sc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sc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msli、vsli为第i层框架梁左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sri、vsri为第i层框架梁右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
mli、v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左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mri、v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右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节点连接设计满足以下要求:
r1ji/γre≥η·max(n1fi,p1fi);
r2ji/γre≥η·max(n2fi,p2fi);
其中,
r1ji、r2ji为第i层第一支撑、第二支撑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
n1fi、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n2fi、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屈曲约束支撑或者普通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屈曲约束支撑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与受压承载力、及所述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与受压承载力:
n=p=f·an
当所述第一支撑和所述第二支撑均为普通支撑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支撑的受拉承载力与受压承载力、及所述第二支撑的受拉承载力与受压承载力:
n=f·an
p=ψ·f·a
其中,n为受拉承载力,p为受压承载力,f为钢材强度设计值,an为屈曲约束支撑净截面面积,a为普通支撑毛截面面积,ψ为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ψ≤1.0。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左框架柱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的限定,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有利于避免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破坏,进一步避免结构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调查研究发现,在发生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会导致框架柱破坏,进而造成建筑局部坍塌,甚至可引发整体结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框架柱的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是是按常规设计完成支撑框架结构的结构设计后,做的进一步改进,即通过调整支撑及节点连接抗力、框架梁及节点连接抗力、框架柱及节点连接的抗力,使得地震作用下,使结构支撑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梁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而框架柱不会发生破坏,从而使建筑结构避免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支撑框架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100包括多层支撑组件100,多层支撑组件沿竖直方向层叠布置,支撑组件100包括: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框架梁30、第一支撑40、第二支撑50。
上述部件的设置方式为: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竖直设置或者倾斜设置,框架梁30水平设置在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之间,且框架梁30的左端连接左框架柱10的顶端,框架梁30的右端连接右框架柱20的顶端;第一支撑40的一端连接左框架柱10的底端,第一支撑4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框架梁30的右端及右框架柱20的顶端;第二支撑50的一端连接右框架柱20的底端,第二支撑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框架梁30的左端及左框架柱10的顶端。
其中,左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和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满足以下条件:
rcli/γre≥η·scli(5.2.1-1)
rcri/γre≥η·scri(5.2.1-2)
其中,i为支撑组件100所在的层数,i大于或者等于1,r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20的抗力设计值;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η为常数放大系数;sc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1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2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具体地,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1000中的每层支撑组件100中的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的抗力设计值均满足式子(5.2.1-1)及(5.2.1-2),其中,scli和scri可以根据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的地震轴力内力的计算替代值确定,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η为常数放大系数,大于1.0,其取值与结构抗震等级有关,具体可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例如:抗震等级为1级时,≥1.3;抗震等级为2级时,≥1.2;抗震等级为3级时,≥1.1。
因此,在γre、η及scli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式子(5.2.1-1)确定出每一层支撑组件100中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li。也即,i=1时,计算第一层支撑组件100中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l1;i=2时,计算第二层支撑组件100中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l2;直至i=n时,计算第n层支撑组件100中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ln,其中,n为支撑组件的最大层数,n为大于1的整数。
根据公式(5.2.1-1)和(5.2.1-2),可得到所有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及相关连接节点进行复核(或再设计)。有利于实现第一支撑受拉和第二支撑受压达到最大承载力(进入塑性耗能)的情况下,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及相关连接节点不会发生破坏。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通过对左框架柱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的限定,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有利于避免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破坏,进一步避免结构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li,可采用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计算。而在多遇地震组合时,地震传播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可能从左向右传播,也可能从右向左传播),因此,在计算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时,可以考虑地震的传播方向。
即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根据地震的传播方向及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确定第i层左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li。
进一步地,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n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拉承载力;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压承载力;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压承载力;βi为第i层中第二支撑50与左框架柱10之间的夹角;
具体地,(1)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当i=1时,第1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1为:
当i=2时,第2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2为:
当i=n时,第i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n为:
ncln=-[p2fn·cosβn](5.2.2.1-n)
(2)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当i=1时,第1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1为:
当i=2时,第2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2为:
……
当i=n时,第n层左框架柱1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n为:
ncln=n2fn·cosβn(5.2.2.2-n)
具体而言,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10的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i由公式(5.2.2.1-1~5.2.2.1-n)、(5.2.2.2-1~5.2.2.2-n)计算,之后,采用第i层左框架柱10的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li计算第i层左框架柱1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li,即可确定出第i层左框架柱1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li,进而根据公式(5.2.1-1)得到所有左框架柱10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左框架柱10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避免左框架柱发生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可采用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计算。而在多遇地震组合时,地震传播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可能从左向右传播,也可能从右向左传播),因此,在计算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时,可以考虑地震的传播方向。
即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根据地震的传播方向及第i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确定第i层右框架20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
进一步地,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第i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第i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n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拉承载力;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压承载力;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压承载力;θi为第i层中第一支撑40与右框架柱20之间的夹角;αi为第i层中第二支撑50与右框架柱20之间的夹角。负号“-”表示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值为竖向向上。
具体地,(1)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当i=1时,第1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1为:
当i=2时,第2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2为:
当i=n时,第i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n为:
ncrn=n1fn·cosθn(5.2.3.1-n)
(2)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当i=1时,第1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1为:
当i=2时,第2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2为:
当i=n时,第n层右框架柱20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n为:
ncrn=-[p1fn·cosθn](5.2.3.2-n)
具体而言,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20的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i由公式(5.2.2.2-1~5.2.2.2-n)、(5.2.2.3-1~5.2.2.3-n)计算,之后,采用第i层右框架柱20的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ncri计算第i层右框架柱2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即可确定出第i层右框架柱2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进而根据公式(5.2.1-2)得到所有右框架柱20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右框架柱20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避免右框架柱发生破坏。
由此,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根据地震的传播方向及第i层左框架柱、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确定第i层左框架柱、有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提高了第i层左框架柱、有框架柱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了计算左框架柱和右框架柱的抗力设计值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受拉支撑和受压支撑先于框架梁30达到最大承载力(进入塑性耗能),从而实现结构支撑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梁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本发明提出了以下实施例,以对框架梁的抗力设计值进行限定。
即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传播时,框架梁30的抗力设计值可满足以下条件:
在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右向左传播时,框架梁30的抗力设计值可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rbli为第i层框架梁30左端的抗力设计值;rbri为第i层框架梁30右端的抗力设计值;n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拉承载力;n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n1s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40的荷载效应轴力;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压承载力;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压承载力;n2s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二支撑50的荷载效应轴力;sb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0左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b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0右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
具体地,可首先计算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拉承载力n1fi、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n2fi、第一支撑40的受压承载力p1fi、第二支撑50的受压承载力p2fi,以及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第一支撑40的荷载效应轴力n1si、第二支撑50的荷载效应轴力n2si,然后可确定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0左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bli、框架梁30右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bri。
之后,根据公式(5.2.4.1-1)、(5.2.4.1-2)和(5.2.4.2-1)、(5.2.4.2-2),可得到地震的传播方向为从左向右及从右向左的情况下,框架梁30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对已完成设计的框架梁30及相关连接节点进行复核(或再设计)。从而实现受拉支撑和受压支撑先于框架梁达到最大承载力(进入塑性耗能)。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任何可采取的方式计算结构支撑(第一支撑40及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及荷载效应轴力,也可根据任何可采取的方式确定框架梁30左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及右端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对此,本发明发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
为了在框架梁30达到最大承载力后(进入塑性耗能),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及相关连接节点不会发生破坏。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中,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和右框架柱20的抗力设计值还可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rcli为第i层左框架柱10的抗力设计值;rcri为第i层右框架柱20的抗力设计值;sc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左框架柱1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c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右框架柱20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msli、vsli为第i层框架梁30左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msri、vsri为第i层框架梁30右端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受剪承载力;mli、vl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0左端弯矩、剪力组合值;mri、vri为多遇地震组合时,第i层框架梁30右端弯矩、剪力组合值。
需要说明的是,可通过任何可取的方式确定msli、vsli、msri、vsri、mli、vli、mri及vri,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对于scli,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可由公式(5.2.2.1-1~5.2.2.1-n)、(5.2.2.2-1~5.2.2.2-n)计算出的第i层左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计算;对于及scri,在进行多遇地震组合时,可由公式(5.2.3.1-1~5.2.3.1-n)、(5.2.3.2-1~5.2.3.2-n)计算出的第i层右框架柱地震轴力内力的替代计算值计算。
具体地,在确定出scli、scri、msli、vsli、msri、vsri、mli、vli、mri及vri的前提下,根据公式(5.2.5-1)和(5.2.5-2),可得到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所需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构件抗力设计值要求对已完成设计的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及相关连接节点进行复核(或再设计)。从而实现框架梁30达到最大承载力后(进入塑性耗能),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及相关连接节点不会发生破坏。
为了避免发生地震时第一支撑40和第二支撑50发生节点连接破坏,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0和第二支撑50节点连接设计可满足以下要求:
r1ji/γre≥η·max(n1fi,p1fi)(5.2.6-1)
r2ji/γre≥η·max(n2fi,p2fi)(5.2.6-2)
其中,r1ji、r2j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第二支撑50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n1fi,p1fi为第i层第一支撑40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n2fi、p2fi为第i层第二支撑50的受拉承载力、受压承载力。
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n1fi、p1fi、n2fi及p2fi,可通过任何可取的方式进行确定或者计算,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地,在常数放大系数η与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确定,以及n1fi与p1fi中的较大者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公式(5.2.6-1)得到第i层第一支撑40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r1ji的限定范围;在常数放大系数η与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确定,以及n2fi与p2fi中的较大者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公式(5.2.6-2)得到第i层第二支撑50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r2ji的限定范围。进而根据r1ji的限定范围与r2ji的限定范围对支撑结构1000中的节点连接进行复核以及调整,实现第一支撑40和第二支撑50不会发生节点连接破坏,使得第一支撑40和第二支撑50能够进入塑性耗能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支撑40及第二支撑50可以均屈曲约束支撑,也可以均为普通支撑。
当第一支撑40及第二支撑50为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受拉承载力和受压承载力相同)时,其受拉承载力n及受压承载力p,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n=p=f·an(5.3-1)
当第一支撑40及第二支撑50为普通支撑时,普通支撑受拉承载力n和受压承载力p,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n=f·an(5.3-2)
p=ψ·f·a(5.3-3)
f——钢材强度设计值,可根据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确定,其取值与钢材等级相关;在实际工程中,不同支撑可以采用相同等级的钢材,也可以不同等级的钢材;
an——屈曲约束支撑或普通支撑净截面面积,等于毛截面面积减去截面削弱部分的面积;
a——普通支撑毛截面面积;
ψ——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ψ≤1.0,可根据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附录d具体确定。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左框架柱10、右框架柱20、框架梁30的抗力设计值的限定,以及对第一支撑40、第二支撑50节点连接抗力设计值的限定,使得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可以使结构支撑(第一支撑40、第二支撑50)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梁30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框架柱(左框架柱10和右框架柱20)不会发生破坏,从而避免建筑框架支撑结构100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耗能的支撑框架结构,当发生超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其结构支撑先发生塑性变形耗能,其框架梁后发生塑性变形耗能,其框架柱不会发生破坏,从而使建筑结构避免局部坍塌或整体倒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本做法施工方便,对施工条件和要求也不高,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而且易于实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