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

文档序号:26613440发布日期:2021-09-11 00:1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

1.本发明属于绿色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


背景技术:

2.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地的酒店行业也迎来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住宿市场逐渐迎来饱和,人们又积极开发特色住宿,以此吸引游客,同时由于主播、up主等新兴职业的宣传带动,带有独立式泡池的住所逐渐风靡,但目前大多采用的是庭院式设计,租住费用较高,不符合大众消费观念,导致可普及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包括地基,地基上设置有泡池,地基上活动设置建筑主体,地基和建筑主体通过曳引装置连接,建筑主体的底面开设与泡池同样大小的通孔,通孔的顶部开设一圈封槽,封槽内设有与之间隙配合的顶封板,通孔与泡池之间设有底封板,底封板与建筑主体通过平移机构连接,建筑主体内设有卧床,卧床与建筑主体的顶部通过垂直升降机构连接,顶封板的顶面两侧分别开设矩形孔,矩形孔内均开设限位槽,矩形孔内分别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矩形框,矩形框上分别设置限位块,限位块分别位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且与之滑动配合,矩形框均选用磁性材质,卧床的底面两侧均置磁体,卧床的两侧均设置插销。
5.如上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所述的曳引装置包括曳引轮,曳引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同侧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之间的间距大于建筑主体的长度,曳引轮连接两根曳引绳的一端,两根曳引绳均绕曳引轮缠绕数周且缠绕方向相反,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的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后连接建筑主体。
6.如上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所述的地基上设置至少两个导轨,建筑主体的底面对应导轨设置至少两排滚轮小车,滚轮小车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导轨移动。
7.如上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所述的顶封板的底面固定安装环形凸棱,封槽的底面开设环形槽,顶封板位于封槽内时环形凸棱位于环形槽内。
8.如上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所述的平移机构为多级液压杆,多级液压杆的活动端与底封板连接。
9.如上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所述的垂直升降机构包括四组升降轮组,四组升降轮组分别位于卧床的四角上方,每组升降轮组包括一个换向轮和一个绕绳轮,卧床的顶面四角分别固定连接缆绳的一端,缆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的换向轮后固定连接绕绳轮,绕绳轮均为双槽式结构,四个绕绳轮通过传动带连接。
10.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具有多种使用状态,能够灵活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建筑主体的占地面积为12-18

为佳,当建筑主体位于泡池上方时,住户可通过垂直升降机构
吊起卧床,同时,住户可选择是否使顶封板随卧床同步上升,当顶封板留在封槽内时,能够增加建筑主体内的活动空间,此时插销与矩形框分离,矩形框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矩形孔内,不会绊到于建筑主体内活动的人们;当插销的活动部分插入矩形框时,在限位块和限位槽的作用下,顶封板即可随卧床同步运动,顶封板升起后,通孔、封槽、底封板构成下沉式客厅;顶封板上升且底封板打开时,住户通过通孔进入泡池内,即可于建筑主体室内泡澡;建筑主体与泡池错开后,可于室外泡澡。本发明适用于打造特色民宿,能够带给住户新奇的居住体验,且更为经济适用;能在满足居住、泡澡等需求的同时,采用紧凑式布局,极大地节省了所占用的空间;于恶劣天气时,如沙尘、雨雪天气等,使建筑主体移动至泡池的上方,能够保证泡池内洁净。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图3是曳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垂直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4.一种可移动式的智能化绿色建筑,如图所示,包括地基1,主要目的为整平地面,使建筑主体3能够平稳移动,地基1上设置有泡池2,泡池2的底部沉入地基1内,泡池2的顶部高于地基1,与泡池2相匹配的还有给排水以及水过滤结构等,为现有成熟技术,具体不再叙述,地基1上活动设置建筑主体3,室内的给排水管路与外界连接时采用一段柔性结构,以适应建筑主体3的移动,于建筑主体3的顶部设置太阳能板及蓄电等结构,为电机、正反转电机、多级液压杆23等需电部件提供电能,地基1和建筑主体3通过曳引装置连接,建筑主体3的底面开设与泡池2同样大小的通孔4,通孔4的顶部开设一圈封槽5,封槽5的顶部与建筑主体3内部相通,封槽5内设有与之间隙配合的顶封板6,通孔4与泡池2之间设有底封板7,底封板7能够同时与建筑主体3的底面、泡池2的顶面接触,底封板7与建筑主体3通过平移机构连接,建筑主体3内设有卧床8,卧床8与建筑主体3的顶部通过垂直升降机构连接,顶封板6的顶面两侧分别开设矩形孔9,矩形孔9内均开设限位槽10,每个矩形孔9内至少有两个限位槽10,分别位于矩形孔9的前后两侧,限位槽10的上端闭口,以防止矩形框11从矩形孔9内脱离,矩形孔9内分别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矩形框11,矩形框11上分别设置限位块12,每个矩形框11对应两个限位块12,限位块12均与对应的矩形框11采用如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限位块12分别位于对应的限位槽10内且与之滑动配合,矩形框11均选用磁性材质,优选为铁,卧床8的底面两侧均置磁体13,磁体13与卧床8固定连接,可采用粘接等方式,磁体13对矩形
框11的磁吸力大于矩形框11的重力,卧床8的两侧均设置插销14,卧床8的底面固定安装数个螺套,螺栓穿过插销14上的安装孔后旋入螺套内,实现插销14与卧床8的连接,当矩形框11升起时,插销14的活动部分能够插入矩形框11内,优选用弹簧插销。本发明具有多种使用状态,能够灵活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建筑主体3的占地面积为12-18

为佳,当建筑主体3位于泡池2上方时,住户可通过垂直升降机构吊起卧床8,同时,住户可选择是否使顶封板6随卧床8同步上升,当顶封板6留在封槽5内时,能够增加建筑主体3内的活动空间,此时插销14与矩形框11分离,矩形框11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矩形孔9内,不会绊到于建筑主体3内活动的人们;当插销14的活动部分插入矩形框11时,在限位块12和限位槽10的作用下,顶封板6即可随卧床8同步运动,顶封板6升起后,通孔4、封槽5、底封板7构成下沉式客厅;顶封板6上升且底封板7打开时,住户通过通孔4进入泡池2内,即可于建筑主体3室内泡澡;建筑主体3与泡池2错开后,可于室外泡澡。本发明适用于打造特色民宿,能够带给住户新奇的居住体验,且更为经济适用;能在满足居住、泡澡等需求的同时,采用紧凑式布局,极大地节省了所占用的空间;于恶劣天气时,如沙尘、雨雪天气等,使建筑主体3移动至泡池2的上方,能够保证泡池2内洁净。
15.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曳引装置包括曳引轮15,其通过电机驱动,电机带有自锁功能,电机固定安装于地基1上且电路连接外界电源,未于图中示出,曳引轮15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轮16和第二导轮17,同侧第一导轮16和第二导轮17之间的间距大于建筑主体3的长度,曳引轮15连接两根曳引绳18的一端,两根曳引绳18均绕曳引轮15缠绕数周且缠绕方向相反,曳引绳18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的第一导轮16和第二导轮17后连接建筑主体3,曳引绳18的两端均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对应部件,两根曳引绳18分别位于建筑主体3的两侧底部。控制电机启停和正反转的控制键设于建筑主体3内,当曳引轮15转动时,两根曳引绳18始终表现为:一根收卷、另一根放卷,收卷的曳引绳18能够牵引建筑主体3移动,放卷的曳引绳18能够在电机停止运行后对建筑主体3起刹车效果,以免建筑主体3在惯性力作用下滑移以及电机非运行状态下的任意移动。
16.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地基1上设置至少两个导轨19,导轨19均固定设置,分别位于泡池2的前后两侧,图1中导轨19长度未完全示出,建筑主体3的底面对应导轨19设置至少两排滚轮小车20,滚轮小车20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导轨19移动。辊轮小车2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建筑主体3的底面连接,导轨19优选工字型轨,另可于滚轮小车20上配备横向导辊配件,能够保证建筑主体3平稳、低阻移动。
17.进一步的,如图1或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顶封板6的底面固定安装环形凸棱21,封槽5的底面开设环形槽22,顶封板6位于封槽5内时环形凸棱21位于环形槽22内。环形凸棱21与环形槽22紧密接触,且上宽下窄,当建筑主体3位于泡池2上方时,该结构能够减少蒸发的水分子由封槽5处进入室内,于环形凸棱21上还可设置防水胶垫,以进一步阻水。
18.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平移机构为多级液压杆23,多级液压杆23的活动端与底封板7连接。多级液压杆23同样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建筑主体3的底面连接,其固定杆距通孔4的长度近似底封板7的长度,图1中为完整表示结构将其断开表示,控制多级液压杆23工作的控制键设于建筑主体3内,即可控制底封板7平移,同时,底封板7同样具有阻水效果。
19.更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垂直升降机构包括四组升降轮组,四组
升降轮组分别位于卧床8的四角上方,每组升降轮组包括一个换向轮24和一个绕绳轮25,卧床8的顶面四角分别固定连接缆绳26的一端,缆绳26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的换向轮24后固定连接绕绳轮25,绕绳轮25均为双槽式结构,四个绕绳轮25通过传动带27连接。换向轮24和绕绳轮25的中轴线相互垂直,绕绳轮25的中轴线垂直于卧床8,且一组升降轮组内的换向轮24与绕绳轮25交错设置,其中一个绕绳轮25连接正反转电机,固定安装于建筑主体3内且与电源电路连接,其余绕绳轮25和换向轮24均通过转轴连接建筑主体3,正反转电机工作时,在传动带27的带动下,四个绕绳轮25同步同向转动,即可通过卷扬缆绳26的方式升降卧床8。
2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