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机构及其地面架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2009发布日期:2021-08-20 20:2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机构及其地面架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构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及其地面架空系统。



背景技术:

在装饰领域,地面架空在户外、写字楼等公共区域应用非常广泛,地面架空可以省去找平物料和工时成本,同时为线管、水管等管线从地面铺设提供良好的空间。

目前,一般是通过地脚来实现对板材的支撑,以形成板材架空结构,申请人日前已申请了公开号为cn206280671u,名称为地脚的专利申请,包括螺栓和承托块,所述承托块具有—一承托面,所述螺栓伸入所述承托块并与所述承托块螺纹连接以通过旋转所述螺栓调整所述板状本体的高度。

且在所述承托面上设置有分割块,所述分割块用于将所述承托面分割成两部分以使搭接在所述承托面上的所述板状本体位于所述分割块的两侧。

但是,为了将分割块设置在承托面上,需要在分隔块与承托块之间设置连接结构,如设置燕尾型卡块和燕尾槽,矩形块和矩形槽等。在承托块上设置燕尾槽或矩形槽,导致承托块在受力较大时,容易在燕尾槽或矩形槽处开裂,进而导致地面架空系统塌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机构及其地面架空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脚由于在承托块上设置燕尾槽或矩形槽,导致承托块在受力较大时,容易在燕尾槽或矩形槽处开裂,进而导致地面架空系统塌陷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承托单元、第二承托单元和限位件,所述第一承托单元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连接以支撑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具有适于承托第一支撑板的承托面;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托单元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承托单元边缘,且置于所述承托面的一侧,所述限位件适于对所述第一支撑板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单元位于所述承托面下方。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承托面相抵。

优选地,至少一组所述限位件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单元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第一承托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伸缩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单元包括:套管和连接柱,套管与所述第一通孔过盈配合,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套管连接;连接柱与所述套管连接,适于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套管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单元包括承托件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承托件连接,所述第二承托单元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所述承托件适于承托所述第二承托件,所述支撑柱适于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承托件发生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承托件包括承托部和连接部,所述承托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以适于支撑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柱承托件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单元还包括旋转结构,其包括轴承和减振垫,所述减振垫包覆所述轴承外环,所述第一承托单元与所述轴承内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

一种地面架空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支撑机构。

优选地,该地面架空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边缘上设置有弧槽,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的弧槽拼接形成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的第一通孔相对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承托单元、第二承托单元和限位件,所述第一承托单元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连接以支撑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具有适于承托第一支撑板的承托面;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托单元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承托单元边缘,且置于所述承托面的一侧,所述限位件适于对所述第一支撑板进行限位。

第一承托单元支撑第二承托单元,板材搭设在承托件的承托面上,且与限位件的一侧相抵,限位件的两侧均与板材相抵,通过第一承托单元和第二承托单元,使板材具有一定的离地高度,即形成架空系统。限位件仅与第一承托单元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二承托单元边缘,这样第二承托单元上无需设置用于安装限位件的结构,使第二承托单元具有更好的承托性能,避免发生架空系统塌陷的问题。

2.本发明的支撑机构,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承托面相抵,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安装板材时,需要以限位件作为安装基准,将板材用力贴紧限位件。若限位件与承托面没有相抵的话,限位件很容易发生形变,甚至折弯导致整个支撑机构成为废品,正是由于承托面对限位件施加的摩擦阻力,使得限位件的位置相对承托面固定。

3.本发明的支撑机构,至少一组所述限位件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单元的两侧,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限位件在板材作用下易于发生形变或者折弯的问题,具体来说,如果限位件仅设置有一个,限位件的远离第一承托单元的一端与第一承托单元之间的距离较长,板材用力贴紧限位件时,限位件容易发生形变或者折弯,而用两个限位件,则可以缩短限位件的远离第一承托单元的一端与第一承托单元之间的距离,使得限位件具有更好的结构性能,不易发生形变或者折弯的问题。

4.本发明的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第一承托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伸缩连接,在限位件上进行开孔,外力可通过第二通孔作用于第一承托单元,实现第一承托单元与第二承托单元之间的伸缩连接,就不需要对板材进行开孔进行调节支撑机构的高度,避免了在对板材加工时造成板材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地面架空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b部放大图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支撑机构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支撑机构在c-c处剖视图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支撑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a部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板;2-基础层;3-加固层;4-支撑机构;5-第一层;6-第二层;7-间隙挡板;8-第一承托单元;9-第二承托单元;10-限位件;11-承托面;12-第一通孔;13-套管;14-连接柱;15-承托件;16-支撑柱;17-弧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支撑机构,如图1-图5所示,包括第一承托单元8、第二承托单元9和限位件10,所述第一承托单元8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连接以支撑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上具有适于承托第一支撑板1的承托面;限位件10一端与所述第一承托单元8连接,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边缘,且置于所述承托面11的一侧,所述限位件10适于对所述第一支撑板1进行限位。

在安装时,第一承托单元8支撑第二承托单元9,板材搭设在第二承托单元9的承托面11上,且与限位件10的一侧相抵,限位件10的两侧均与板材相抵,通过第一承托单元8和第二承托单元9,使板材具有一定的离地高度,即形成架空系统。限位件10仅仅与第一承托单元8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二承托单元9边缘,这样第二承托单元9上无需设置用于安装限位件10的结构,使第二承托单元9具有更好的承托性能,避免发生架空系统塌陷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第一承托单元8位于所述承托面11下方,这种实施方式适用于第一承托单元8支撑在地面上以实现对板材的架空。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承托面11和第一承托单元8设于第二承托单元9的相邻两侧,这种实施方式适用于第一承托单元8与墙面连接以实现对板材的架空。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限位件10,将限位件10与承托面11相抵,而且两个限位件10相对地设置在第二承托单元9的两侧。

将限位件10与承托面11相抵,需要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安装板材时,需要以限位件10作为安装基准,将板材用力贴紧限位件10。若限位件10与承托面11没有相抵的话,限位件10很容易发生形变,甚至折弯导致整个支撑机构成为废品,正是由于承托面11对限位件10施加的摩擦阻力,使得限位件10的位置相对承托面11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组所述限位件10相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的两侧,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限位件10在板材作用下易于发生形变或者折弯的问题,具体来说,如果限位件10仅设置有一个,限位件10的远离第一承托单元8的一端与第一承托单元8之间的距离较长,板材用力贴紧限位件10时,限位件10容易发生形变或者折弯,而用两个限位件10,则可以缩短限位件10的远离第一承托单元8的一端与第一承托单元8之间的距离,使得限位件10具有更好的结构性能,不易发生形变或者折弯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承托单元,所述第一承托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承托单元伸缩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承托单元8与第二承托单元9上的第一通孔12螺纹连接。通过在限位件上进行开孔,外力可通过第二通孔作用于第一承托单元,实现第一承托单元与第二承托单元之间的伸缩连接,就不需要对板材进行开孔进行调节支撑机构的高度,避免了在对板材加工时造成板材损坏。

如图4所示,第一承托单元8包括套管13和连接柱14,限位件10与套管13的下端连接,套管13与第一通孔12过盈配合;连接柱14与套管13螺纹连接,适于在外力作用下与套管13发生相对转动。

作为限位件10的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将限位件10设置为一个,且在限位件10的中部设置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12同轴设置,通过将限位件10设置为一个整体,当限位件10的底面与第二承托单元9相抵后,不易发生形变或者折弯的问题;而且可在第二通孔内部设置内螺纹,此时不用再设置套管13,连接柱14直接与限位件10上的内螺纹连接。这种连接方式,通过限位件10既实现了对第一支撑板1的限位功能,又方便实现伸缩调节。

作为第一承托单元8的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第一承托单元8包括承托件15和支撑柱16,支撑柱16与承托件15螺纹连接,第二承托单元9设置在承托件15上,承托件15适于承托第二承托单元,支撑柱16适于在外力作用下与承托件15发生相对转动。

其中,承托件15包括承托部和连接部,承托部与连接部连接以适于支撑第二承托单元9,连接部与支撑柱16承托件15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为管状结构,承托部为与第二支撑单元的外形相适配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更加便于调节本实施例支撑机构的高度,第一承托单元8还包括旋转结构,其包括轴承和减振垫,减振垫包覆轴承外环,第一承托单元8与轴承内环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地面架空单元,实施例一所述的支撑机构4,如图1,图6-图7所示,还包括第一支撑板1,为了方便对支撑机构进行调节,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边缘上设置有弧槽17,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板1之间的所述弧槽17拼接形成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承托单元9上的第一通孔12相对应。

第一支撑板1包括基础层2和加固层3,所述基础层2与所述加固层3交错重叠设置,且与所述加固层3粘接,所述加固层3的抗拉性能优于所述基础层2;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1,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1架空。所述基础层2与所述加固层3交错重叠设置,即在基础层2之间设置有加固层3,基础层2和加固层3以胶粘的方式连接,两者共同受力,共同变形,而且加固层3的抗拉性能优于所述基础层2,因此本实施例的底面架空单元的第一支撑板1兼具良好的抗压和抗拉性能。

具体地,所述加固层3上设置有供发泡胶注入的镂空结构,通过在加固层3上设置镂空结构,一方面使得设置在加固层3两侧的基础层2充分连接,可靠地将二者结合为整体,另一方面,加固层3具有弹性,且发泡胶在膨胀凝固后具有弹性,因此加固层3与发泡胶结合后,可以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在基础层2在受力后,通过加固层3和发泡胶减振缓振,使得位于加固层3下发的基础层2受力更小,不会导致第一支撑板1开裂或塌陷。

作为第一支撑板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基础层2包括第一层5和第二层6,所述加固层3设置在第一层5和第二层6之间,所述第一层5与所述第二层6的厚度比值为3:1。

作为第一支撑板1的第二种实方式,如图7、图8所示,所述基础层2设置有三层,且三层所述基础层2的厚度相同,所述加固层3设置有两层,所述加固层3与所述基础层2交错设置。

具体地,所述加固层3为金属网,所述基础层2为硅酸钙板。

本实施例的地面架空单元,还包括间隙挡板7,所述间隙挡板7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的地面架空单元,将多个第一支撑板1拼接起来,相邻的第一支撑板1之间存在间隙,通过错位设置,间隙挡板7可以将第一支撑板1之间的间隙覆盖,防止踏空,且没有间隙,外形也更加美观,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该地面架空单元的整体强度。

具体地,所述间隙挡板7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作为间隙挡板7设置方式的可变换实施方式,间隙挡板7沿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覆盖第一支撑板1之间的间隙。

在安装该地面架空系统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支撑机构设置在预定位置上;

s2.在将第一支撑板1搭设在支撑机构上,第一支撑板1一侧紧贴支撑机构上的限位件10,并用双面胶进行预固定;

s3.调节所述支撑机构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平整度达到预定要求;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使第一支撑板1安装准确,在步骤s1与s2之间,还包括:

s4.在支撑机构上安装紧固件,通过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板1固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