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梁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54763发布日期:2021-09-08 00:44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建筑梁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梁是一种由支座支承,承受的外力以横向力和剪力为主,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构件。从功能上分有结构梁和构造梁,与柱、承重墙的等竖直构件共同构成空间结构体系的如过梁,起到抗裂、抗震、稳定等构造性作用。
3.相关技术见申请号为201920950383.7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结构梁板节点支撑铝合金模板结构,包括用于成型结构梁的梁模板以及用于成型平面楼板的水平模板;还包括支座,支座设有若干个分别抵设于叠合楼板预制板的下侧以及模梁底模的下侧。
4.申请号为201921234952.4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板梁现浇模板支撑体系,包括盘扣支架和设置于盘扣支架上的若干支撑单元。在使用时先搭建好盘扣支架,并在盘扣支架上放置托梁,然后敷设标准化模板。通过模板标准化提高重复使用率,以减少胶合板的使用量。
5.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目前结构梁模板一般使用支架支撑,支架通常采用钢管和连接扣件进行连接,连接扣件与钢管之间套设后通过螺栓夹紧固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支架搭建需要安装多个连接扣件并拧固螺栓,由于螺栓量大,现场操作人员施工后监理人员不能对每个螺栓进行检查到位,若有螺栓未紧固,在结构梁浇筑后,支架承受较大的压力,连接扣件容易在压力下相对钢管滑动从而影响到浇筑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目前建筑梁支撑体系因连接扣件螺栓松动易失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成型建筑梁的模板,建筑梁支撑结构还包括用于对模板支撑的多个支柱以及安装于支柱之间的支撑筋,所述支柱中部套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支撑台,相邻两个支柱之间设有支撑固定于支撑台的连接筋,所述支柱上设有用于限制连接件向下移动的防脱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柱整体起到支撑作用,支撑筋对模板起到支撑。连接筋增加了相邻两个支柱之间的支撑刚性,使得支柱受到较大的载荷压力不易弯折,提高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连接筋支撑固定于连接件上的连接台,防脱部能够防止连接件沿着支柱向下移动,现场施工作业不必耗费大量精力检查螺栓的安装牢固性,方便施工现场作业的同时提高安全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套设在限位部并与限位部可拆卸连接,连接件上设有限位孔,
所述防脱部设有用于与限位孔配合限制连接件移动的限位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套在防脱部后,限位组件将连接件固定到限位部处,减小了两者相对滑动的可能,进一步提高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防脱部内设有空腔,限位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防脱部的调节部和与调节部连接的限位部,调节部能够带动限位部朝向或远离空腔移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拆开连接件时,通过调节部带动限位部向空腔移动,限位部与连接件上的限位孔脱离,从而连接件能够沿着支柱滑动离开防脱部。
13.可选的,所述调节部位于防脱部内部空腔的一端设有齿轮,所述限位部上设有与齿轮啮合的直齿,调节部上连接有弹性的复位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部,齿轮随之转动,与齿轮啮合的限位部靠近或远离空腔移动。当限位部朝向空腔移动时,复位件存储有弹性势能,当外力撤去时,复位件恢复并带动限位部远离空腔移动。
15.可选的,所述限位部远离空腔的一端设有斜面,斜面朝向模板的一侧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在向防脱部套接时,连接件抵压斜面,使得限位部向防脱部中的空腔移动,当连接件移动到限位孔与防脱部的限位部对齐时,限位部重新在复位件的作用下插入到限位孔中,防止连接件反向移动。
17.可选的,所述防脱部与支柱连接处且靠近模板一侧固设有轮廓外径逐渐减小的过渡段,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过渡段适配的喇叭口。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上的喇叭口与支柱上的过渡段贴合,使得防脱部对连接件施力时受力较均匀,减小了连接件变形的可能,延长使用寿命。
19.可选的,所述支柱的顶部设有螺纹段,螺纹段上连接有升降组件,支撑筋的端部与升降组件可拆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筋的端部与升降组件连接,然后通过升降组件调节支撑筋的支撑高度,使得浇筑梁硬化到所需强度后,通过升降组件将支撑筋降下拆卸,方便对模板进行拆模。
21.可选的,所述支撑筋的端部设有挂件,挂件上设有卡槽;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套设在螺纹段上的承托件以及与螺纹段螺纹连接的套管,承托件与套管转动连接,承托件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挂棱。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筋与承托件安装拆卸方便,提高现场施工效率。
2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多个支柱根据设计要求固定到待浇筑建筑梁的下方,将支撑筋的两端安装在升降组件上,然后调节升降组件使得支撑筋达到需要高度;在支撑筋上铺设用于成型建筑梁的模板;在支柱上移动连接件到防脱部并通过限位组件固定,把连接筋与连接件固定。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场施工减小了螺栓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因螺栓固定不牢导致结构失稳的可能,提高作业安全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支柱之间通过连接筋与连接件搭接后用螺栓固定,支柱上的防脱部对连接件进
行限位,减小了螺栓松动导致连接件滑落引起支撑结构失稳的可能;2、支撑筋与升降组件挂接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提高现场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建筑梁支撑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升降组件、挂件以及连接件与支柱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支撑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相邻两个支柱连接关系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部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支柱;11、防脱部;111、过渡段;12、螺纹部;13、限位组件;131、调节部;132、限位部;2、连接件;21、基座;211、套孔;212、限位孔;213、喇叭颈;22、支撑台;23、肋板;3、支撑组件;31、支撑板;311、插口;32、导向板;4、连接筋;41、横筋;42、纵筋;5、升降组件;51、承托件;511、挂棱;512、通孔;52、套管;521、施力杆;6、支撑筋;61、横杆;62、挂件;621、凸起部;622、卡槽;7、模板;8、建筑梁;9、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梁支撑结构。参考图1和图2,建筑梁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浇筑建筑梁8和楼板9的模板7以及用于支撑模板7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包括多个支柱1和设置于支柱1远离地面一端的支撑组件5,两个支撑组件5之间设有支撑筋6;支柱1的中部固定有防脱部11,相邻两个支柱1的防脱部11之间安装有连接件2,两个连接件2之间安装有连接筋4。
30.参考图2和图3,支柱1可以为钢管,防脱部11焊接固定在支柱1上。防脱部11整体为长方体,防脱部11与支柱1的连接端面设有截面逐渐减小的过渡段111。支柱1的一端同轴固设有螺纹部12。
31.支撑组件3与螺纹部12连接,支撑组件3包括支撑板31和导向板32,支撑板31与螺纹部12垂直固定设置,支撑板31的相对两侧开设有插口311,插口311为矩形开口,使得支撑板31呈“工”字形,导向板32固定于支撑板31位于插口311的边缘。模板7支撑于支撑板31上。
32.升降组件5套设于螺纹部12上,升降组件5包括承托件51和套管52,承托件51包括矩形板和圆管,矩形板的中心开设有通孔512,圆管同轴固定于矩形板的通孔512处,矩形板的边缘固定有挂棱511,挂棱511位于矩形板远离圆管的一侧。套管52与螺纹部12螺纹连接,套管52上固定有施力杆521。圆管套设在套管52外部并转动连接,通过施力杆521旋转套管52,套管52移动到螺纹部12的需要位置,套管52带动承托件51沿着螺纹部12移动,方便调节承托件51的位置。
33.参考图4,支撑筋6包括横杆61和固定于横杆61端部的挂件62。横杆61可以为四棱柱状的木方或者钢质方管;若采用木方,挂件62可以通过螺栓与横杆61固定;若采用钢质方管,挂件62可以与横杆61焊接或者螺栓固定。
34.挂件62包括一端弯折呈l状的钢板,钢板的另一端一体固定有凸起部621,凸起部
621与钢板之间形成有卡槽622,挂件62能通过卡槽622与承托件51的配合挂接到承托件51上。
35.当两个支柱1之间的支撑筋6较长时,为了提高对模板7支撑的抗变形性,两个支撑筋6之间还可以垂直安装多个并排的支撑筋6,前者为主筋,后者为次筋,主筋与次筋的区别在于:主筋上开设有用于次筋上的挂件62的凸起部621容纳的挂槽,主筋和次筋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调整。
36.支撑件6与承托件51挂接后,支撑筋6用于与模板7抵接的一面和支撑板31的平面齐平,以便共同对模板7进行支撑。
37.参考图5和图6,为了提高连接件2在支柱1上的稳固性,连接件2的结构设计如下:连接件2可以为钢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连接件2包括基座21和固定于基座21上的支撑台22,基座21整体呈一端敞口、内部中空的长方体,支撑台22固定在基座21的外侧壁上,支撑台22与基座21可以一体固定。为了提高支撑台22与基座21的连接强度,支撑台22与基座21之间固定有肋板23。
38.支撑台22上开设有螺栓孔,用于将连接筋4用螺栓固定。为了提高连接筋4的抗弯性能,连接筋4包括固定为一体的横筋41和纵筋42,纵筋42垂直于横筋41设置,横筋41与纵筋42共同对两个支柱1进行加强紧固。支撑台22的中部开设有退让口,用于连接筋4的端部支撑于支撑台22后,纵筋42能够从退让口穿过不会引起干涉。
39.基座21远离敞口的一端开设有套孔211,套孔211的内径与支柱1的外径相适配。连接件2通过套孔211套设在支柱1上,为了使得连接件2与支柱1配合更紧密,连接件2靠近套孔211一端内壁形成有孔径逐渐减小的喇叭颈213,喇叭颈213的曲率与支柱1上的过渡段111弧面曲率相同,使得喇叭颈213能够紧密套设在过渡段111上。
40.参考图6,为了防止连接件2套设在防脱部11后受力向上脱离,在基座21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孔212,防脱部11内安装有与限位孔212配合的限位组件13。限位组件13包括与防脱部11转动连接的调节部131以及穿设于防脱部11并相对滑动的限位部132,防脱部11内设有空腔,调节部131包括穿设于防脱部11并转动的杆体以及套设于杆体上的扭簧;杆体伸入空腔的一端固定有齿轮,扭簧的一端与杆体固定,扭簧的另一端与防脱部11固定。限位部132上设有齿条,限位部132通过齿条与调节部131的齿轮啮合,从而转动调节部131时带动限位部132靠近或远离空腔移动。
41.限位部132远离空腔的一端设有斜面,斜面朝向螺纹部12设置,使得连接件2在向防脱部11套设时,连接件2挤压斜面带动限位部132向防脱部11内的空腔收纳,此时,限位部132带动调节部131转动,扭簧处于变形状态。当限位部132与基座21上的限位孔212对齐后,由于扭簧对调节部132施加扭力并复位,调节部132重新插入到基座21的限位孔212中,限制了基座21与调节部12的相对移动。
42.为了方便对调节部131进行操作以便后期收纳,基座21上设有操作孔,操作孔与限位部132对齐,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操作孔作业。调节部131的端部设有三角形槽,便于使用工具插入到三角形槽转动调节部131。
43.该建筑梁支撑机构的施工方法如下:将支撑筋6的主筋和次筋进行连接,然后把支撑筋6的主筋两端挂接在相邻两个支柱1上的承托件51上,转动调节套管52使得支撑筋6的上平面与支撑板31的上平面齐平。
44.利用胶板根据工艺设计拼装铺设建筑梁8和楼板9用的模板7。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尺寸平整。当梁高大于50cm时,侧模采用φ16的螺栓对拉,螺栓间距100cm,并穿pve套管;当建筑梁8和楼板9有防水要求时,可以使用止水螺栓。进行模板7支撑时,梁侧模在梁底模上,板底模平接梁侧上帮模。
45.模板支撑系统与施工脚手架完全脱离,以防脚手架移动从而引起模板7变形或混凝土开裂。
46.当梁底板跨度≥4米时,跨中梁底处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梁跨度的千分之一至三。再安装梁侧模板。
47.在相邻两个支柱1之间安装连接筋4,将连接筋4的端部搭接在支撑台22上,然后用螺栓进行固定。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