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装修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三点定位式的吊顶系统。三点定位式的所述吊顶系统用于二级吊顶。
背景技术:2.目前,房屋建筑装修为了增加屋顶的美感通常会使用吊顶系统进行装饰,传统的吊顶系统一般使用装饰板(例如木板或石膏板)铺装而成,而为了进一步增加吊顶系统层次感还会安装二级吊顶层。常见的二级吊顶结构一般包括上下两层横板以及连接两层横板的竖板,传统的二级吊顶通过龙骨对横板与竖板进行分别固定,然后还需要对装饰板表面进行上灰与涂色,这种结构不但安装结构复杂,而且横板与竖板接合处接合容易产生缝隙极不美观。为了让二级吊顶装拆更为简单,人们发明了连接型材件对横板与竖板进行连接,如公开号为cn21149939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蜂窝板集成吊顶的安装组件,包括吊顶板、阳角线、阴角线,吊顶板设有两个转角,转角处断开,通过阴角线和阳角线连接,相邻两吊顶板通过连接件与天花板固定连接;这样有效解决了吊顶系统中的相邻吊顶板的转角接合问题。而为了增加吊顶系统的功能,又如本技术人早前申请的公告号为cn103015601b的中国发明专利也公开了一种二级吊顶结构件,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呈型材状的基体,所述基体由壁体(11、12、13、14)所组成的呈矩形型材状的结构,所述基体的顶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插接边,所述基体外侧的低点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向延伸的第二插接边,这样通过所述第一插接边与第二插接连接上、下方向布置的装饰板可以形成具有落差的二级吊顶;在外露的壁体上还设置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分别插入装饰板或者是内藏有led灯的片状体;通过所述二级吊顶结构件增强了吊顶中转角过渡部位的装饰性和更换这些装饰板的灵活性,使用这种结构件虽然能够形成突出的层次效果与安装照明灯具,但由于其截面尺寸太大一般只适用于构建直边的二级吊顶。
技术实现要素:3.常规直边二级吊顶结构可以通过直的转角线构件直接进行连接搭建,但由于设计造型在实际应用中是多样的,例如希望构建弧线造型的二级吊顶,如果使用的现有的构件是实现,特别在转角线构件需要形成悬空状或布置隐藏式照明灯具时,截面宽度尺寸太大的转角线构件难以加工成指定的弧线形状,如果针对弧形构件单独开模制造不但加工周期长而且制造与维护的成本高。
4.针对现有的二级吊顶系统造型复杂多样性以及制造安装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三点定位式的吊顶系统,包括上层吊顶组件与下层吊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吊顶组件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一定位件、竖立布置并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上的上层侧板,所述上层侧板呈环形布置并在其内侧具有上层安装腔,所述第一定位件通过位于所述上层侧板外侧的拉杆定位到屋顶;所述下层吊顶组件包括呈环形布置在所述第一定位件内侧的第二定位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之间的过渡连接件,所述过渡连
接件的两端分别插接连接到所述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上,所述第二定位件的内侧具有沿竖立方向布置的装饰壁,所述装饰壁呈环形布置并在其内侧具有下层安装腔,所述装饰壁顶部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过渡连接件但矮于所述上层侧板顶部的水平高度从而在所述第二定位件的外侧形成收藏灯槽,所述下层吊顶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过渡连接件下方的下层横板,所述下层横板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其内侧边搭接到所述第二定位件的外侧,所述下层横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装饰壁底部的水平高度持平。
5.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是作为所述上层吊顶组件的主要支撑构件,通过连接到所述拉杆而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而呈环形布置则让所述第一定位件自身形成结构强度较好的结构形状,这不但能够为所述上层侧板提供支撑,还能够很好地固定所述下层吊顶组件。
6.其中,所述第二定位件,是作为所述下层吊顶组件的主要造型构件,其上的所述装饰壁也是主要外露壁体,所述装饰壁的部分壁体伸入到所述上层安装腔中,一方面利于所述过渡连接件的连接安装,另一方面让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上层侧板形成层叠效果;另外,所述第二定位件主要用于保证外露的所述装饰壁,其悬空伸出长度可以通过改变所述过渡连接件的长度实现,故此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截面宽度可以设置成较薄从而使其更容易弯曲成不同的弧度。
7.其中,所述过渡连接件,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构件,所述过渡连接件包括外连接扣、内连接扣以及连接所述外连接扣与内连接扣的过渡臂。由下往上看,所述过渡连接件被所述第二定位件与下层横板所遮挡,故此所述过渡连接件的布置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闭合式,即所述过渡连接件在连接后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并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的连接壁,这适用于两个定位件间距相等且为直的多边形的情形,这种连接方式结构强度较好;第二种是间断式,即所述过渡连接件是以间断布置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这种连接方式适用于两个定位件的间距是变化的情形,例如所述第二定位件弯曲成弧形的情况,所述过渡连接件只需要间隔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即可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第一,所述吊顶系统由传统的整体订做改为上层吊顶组件与下层吊顶组件组合,大大简化了制作与安装难度,使用常规规格的型材就能够组合成不同规格的吊顶系统,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第二,所述上层吊顶组件与下层吊顶组件为分体连接结构,所述上层吊顶组件通过拉杆定位到屋顶,所述下层吊顶组件通过所述过渡连接件连接到所述上层吊顶组件,一方面保证所述上层吊顶的连接固定强度,另一方面更换所述吊顶系统的造型时,无需像传统的吊顶系统那样整体拆卸,只需更换所述下层吊顶组件即可,大大降低拆卸难度及人工成本;第三,由于所述过渡连接件为被遮挡构件,间隔布置的所述过滤连接件可适配不同造型的所述第二定位件,满足了所述吊顶系统的造型多样性的特点。第四,所述下层安装腔与上层安装腔具有部分重叠的结构既让所述吊顶系统具有层叠的视觉效果,还让所述第二定位件与上层侧板之间形成放置灯具的灯槽,有利于增加所述吊顶系统的照明功能。
9.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上层吊顶组件还包括转角连接件和上层横板,所述上层侧板的顶端插接到所述转角连接件上,所述上层横板构成所述上层安装腔的顶壁而且沿水平方向插接到所述转角连接件上;所述拉杆位于所述转角连接件的外侧,所述转角连接件连接到所述拉杆上。通过所述第一
定位件与转角连接件能够更好地固定所述上层侧板,而把所述转角连接件连接到所述拉杆上后,所述上层吊顶组件就形成了两点定位,这样让所述上层吊顶组件更加稳定地连接在所述屋顶上,大大提高整个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10.为了更好地支撑所述下层吊顶组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下层吊顶组件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下层横板周边的收边件,呈l形的所述收边件包括固定壁与支撑横壁,所述固定壁通过螺丝固定于墙体上,所述下层横板的外侧搭接到所述支撑横壁上。这样,所述收边件在所述吊顶系统的外侧形成第三点支撑,大大提高所述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11.为了能够让所述第一定位件更好地连接所述上层侧板、吊耳码以及过渡连接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吊耳码,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立壁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立壁下端部向内侧延伸的横壁,在所述第一立壁的外侧设置有外连接槽,所述吊耳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连接槽与拉杆;所述横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立壁间隔布置的第二立壁,所述第二立壁与第一立壁形成用于接纳所述上层侧板的第一插口;在所述横壁的下侧设置有下连接槽,所述下连接槽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连接件。进一步的,所述横壁上还设置有与第二立壁间隔布置的第三立壁,所述横壁、第二立壁与第三立壁形成灯支架。
12.为了便于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所述过渡连接件与下层横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定位件还包括第二连接槽、第一外延壁及第二外延壁,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口以及所述第一外延壁及第二外延壁的延伸方向均朝向所述装饰壁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连接所述过渡连接件,所述第一外延壁与第二外延壁间隔布置形成用于连接所述下层横板的第二插口。
13.为了减少安装构件数量以及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定位件与过渡连接件为一体成型。
14.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具有三点定位式的吊顶系统中。
15.附图说明
16.图1是所述吊顶系统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吊顶系统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显示所述第二定位件是直板形状的连接结构;图3是所述吊顶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所述第一定位件的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图5是直板形状的所述第二定位件的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图6是所述过渡连接件的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弯曲形状的所述第二定位件的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图8是所述吊顶系统轴侧方向结构示意图,显示所述第二定位件是弯曲形状的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三点定位式的吊顶系统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除了明确说明属于等同或可选择的实施方案外,下面披露的各种实施细节方案即使在功能方面没有直接关联或协同关系的情况下,既可以选择性应用,也可以合并应用在一个实施例中。
18.如图1~图3所示,吊顶系统包括上层吊顶组件1与下层吊顶组件2;所述上层吊顶组件1包括呈环形布置的第一定位件3、竖立布置并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上的上层侧板11,所述上层侧板11呈环形布置并在其内侧具有上层安装腔10,在所述上层侧板11外侧还设置有拉杆41与吊耳码42,所述吊耳码42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拉杆41与第一定位件3上,所述第一定位件3通过位于所述拉杆41与吊耳码42定位到屋顶上。其中,多根所述第一定位件3通过角码拼接固定从而形成环形布置的框架结构,一般为了简化安装,所述第一定位件3为多边形结构并且不设置圆角,所述第一定位件3固定连接到屋顶后为其它构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连接基础,大大提高了吊顶系统在不同层的吊顶组件的接合稳定性。为了能够让所述第一定位件3更好地连接其它构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定位件3包括第一立壁3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立壁31下端部向内侧延伸的横壁32,在所述第一立壁31的外侧设置有外连接槽33,所述吊耳码42外侧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外连接槽33相配合的第一卡扣43,内侧一端设置有安装孔,这样所述吊耳码42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拉杆41上,内侧一端则通过所述第一卡扣43连接到所述第一定位件3上。所述横壁32上设置有与第一立壁31间隔布置的第二立壁34,所述第二立壁34与第一立壁31形成用于接纳所述上层侧板11的第一插口35,这样所述上层侧板11就能够竖立地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上,这样,所述第一定位件3也成为所述吊顶系统的第一定位点;另外在所述横壁32的下侧还设置有下连接槽36。
19.所述下层吊顶组件2包括呈环形布置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内侧的第二定位件5、布置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第二定位件5之间的过渡连接件6,所述第二定位件5的内侧具有沿竖立方向布置的装饰壁51,所述装饰壁51呈环形布置并在其内侧具有下层安装腔50,所述下层吊顶组件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过渡连接件6下方的下层横板12。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定位件5是作为所述下层吊顶组件的主要连接构件,为了便于所述第二定位件5连接其它构件,所述第二定位件5还包括第二连接槽54、第一外延壁52及第二外延壁53,所述第二连接槽54的槽口及所述第一外延壁52及第二外延壁53的延伸方向均朝向所述装饰壁51的外侧,所述第一外延壁52与第二外延壁53上下间隔布置形成用于连接所述下层横板12的第二插口55,其中,所述第一外延壁52连接在所述装饰壁51的最底端。这样,所述下层横板12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其内侧边搭接到所述第二定位件5的外侧,所述下层横板12的下表面与所述装饰壁51底部的水平高度持平,这有利于让所述下层横板2的下表面与所述装饰壁51形成较为平顺的转折角。
20.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过渡连接件6包括外连接扣61、内连接扣62以及连接所述外连接扣61、内连接扣62的过渡臂63,所述外连接扣61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的下连接槽36中,所述内连接扣62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槽54中,这样所述过渡连接件6的两端分别插接连接到所述第一定位件3、第二定位件5上,也即所述下层吊顶组件2通过所述过渡连接件6连接在所述上层吊顶组件1上。
21.为了让吊顶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感以及增加照明功能,所述装饰壁51顶部的水平
高度高于所述过渡连接件6但矮于所述上层侧板11顶部的水平高度从而在所述第二定位件5的外侧形成收藏灯槽13。所述横壁32上还设置有与第二立壁34间隔布置的第三立壁37,所述横壁32、第二立壁34与第三立壁37形成灯支架,这就能更好地放置固定照明灯具。
22.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上层吊顶组件1还包括转角连接件7和上层横板14,所述上层侧板11的顶端插接到所述转角连接件7上,所述上层横板14构成所述上层安装腔10的顶壁而且沿水平方向插接到所述转角连接件7上;所述拉杆41位于所述转角连接件7的外侧,所述转角连接件7连接到所述拉杆41上。通过所述第一连定位件3与转角连接件7能够更好地固定所述上层侧板11,而把所述转角连接件7连接到所述拉杆41上后,所述上层吊顶组件1就形成了两点定位,这样让所述上层吊顶组件1更加稳定地连接在所述屋顶上,大大提高整个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23.为了更好地支撑所述下层吊顶组件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下层吊顶组件2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下层横板12周边的收边件8,呈l形的所述收边件8包括固定立壁81与支撑横壁82,所述固定立壁81靠贴于墙体或基体上并通过螺丝固定,所述下层横板12的外侧搭接到所述支撑横壁82上。这样,所述收边件8在所述吊顶系统的外侧形成第三点支撑,大大提高所述吊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24.所述过渡连接件6的布置方式基本可以分为闭合式与间断式两种,以下以两个实施例具体进行说明: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与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第二定位件5的间隙基本相等,而且两个定位件均为直角多边形的环形结构,这样,所述过渡连接件6就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并且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第二定位件5,这种连接的所述上层吊顶组件与下层吊顶组件连接强度较好。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简化安装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所述过渡连接件6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25.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定位件3为直角多边的环形结构,而所述第二定位件5则在转角处带有弧形圆角的结构,此时,在弧形处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第二定位件5之间的间距是不均匀的,使用所述过渡连接件6是无法形成闭合式的连接。但是由下往上看,所述过渡连接件6是被所述第二定位件5与下层横板12所遮挡的,所述过渡连接件6并非外观构件,故此通过在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第二定位件5间距相等的位置间段布置所述过渡连接件6来连接同样能够实现连接所述上层吊顶组件与下层吊顶组件,这种布置方式不但连接更为灵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构件通用性与降低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