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6598发布日期:2021-12-07 23:4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房建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


背景技术:

2.房建施工时一般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房屋结构,混凝土浇筑前通常会使用模板围拢搭建出浇筑区域,再将混泥土灌注在浇筑区域内,当混凝土凝固后拆卸取下模板即可得到需要的房屋结构。
3.目前,公告号为cn211949606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加固装置,包括模板、套板、竖板、底板、筋板、定位杆、凸板。模板下表面连接底板,四个模板两两相连。底板上部具有多个凸板,模板侧面连接凸板,套板具有套板内孔,模板外侧与套板内孔相适应。模板外侧连接套板内孔,两个套板上下分布,下套板下表面连接凸板,竖板侧面连接套板。竖板具有竖板侧板,竖板侧板连接套板,底板具有竖板槽,竖板下部与竖板槽相适应,竖板下部插入竖板槽。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模板的高度固定,需要浇筑不同高度的房屋结构时需要更换成相应高度的模板,因此浇筑不同高度的房屋结构时需要准备新的模板,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浇筑不同高度的房屋结构时模板需要重新准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
6.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包括底座以及模板,所述底座首尾相连有多个且相互抵接,所述模板有多组且上下相邻设置在底座顶部,每组所述模板包括多个第一模板与多个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首尾相连且与底座一一对应,所述模板设置有用于连接同组相邻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的连接组件,所述底座顶部开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分别开设有与插接槽相互对准且连通的穿设孔,所述底座与相邻模板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模板之间分别设置有圆柱状结构且用于相互连接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下滑动在穿设孔内且插入插接槽内,所述插接槽周侧槽壁以及穿设孔周侧孔壁分别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穿设孔孔壁上的固定槽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柱外周侧上下对称开设有与固定柱轴线相垂直且与固定槽相对应的安装槽,所述固定柱设置有与安装槽一一对应且滑动在安装槽内的插接柱,所述固定柱设置有当插接柱与固定槽相对准时将插接柱推入固定槽的弹性件,所述插接柱外周侧倾斜开设有固定柱从上往下滑动在穿设孔以及插接槽内时用于将插接柱推入安装槽的滑动面,所述固定柱设置有当上下相邻固定柱相抵接时用于实现联动的联动件,所述底座与模板分别设置有安装在固定槽内用于当固定柱旋转后将插接柱完全推入安装槽的推动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板搭建前先根据房屋结构设计要求安装放置底座,接
着将一组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相应的放置安装在底座顶部,然后通过将固定柱插入插接槽内,使得插接柱插入固定槽内,实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固定,接着将下一组模板安装放置在上一组模板的顶部,并通过插接柱插入固定槽内实现上下相邻两组模板的连接固定,之后按照相同的步骤安装其余的模板。整个过程简单,通过模板与底座配合围拢形成浇筑区域,当浇筑的房屋结构高度不同时,浇筑区域的深度能够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模板的数量进行控制,使得围拢的浇筑区域满足房屋结构的设计需求,无需重新准备新的模板,同时模板外壁上没有设置较多的零件,能够减少模板搭建后占据的空间大小。
8.可选的,所述推动件为推动条,所述安装槽在水平面上沿圆周轨迹延伸成圆弧槽结构,所述推动条固定在固定槽内,所述推动条朝向固定柱一侧倾斜开设有推动面,所述插接柱滑动在推动面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插接柱滑动在推动面上,能够将插接柱朝安装槽方向推动,使得插接柱能够脱离固定槽,方便取出固定柱。
10.可选的,所述插接槽周侧槽壁以及穿设孔周侧孔壁分别开设有供插接柱上下滑动的进入槽以及脱离槽,所述进入槽与固定槽相连通且位于推动面远离固定柱的一侧,所述脱离槽位于靠近推动面远离固定柱的一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插接柱滑动在进入槽以及脱离槽内,能够在上下运动过程中降低固定柱出现旋转的可能。
12.可选的,所述联动件为联动条,所述联动条有两个且相互垂直固定在固定柱顶部中间位置,所述固定柱底部开设有供下一相邻固定柱的联动条插入的联动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上下相邻固定柱之间通过联动条实现联动,使得位于最上方的固定柱旋转时其余固定柱跟随旋转,有利于降低固定柱的取出繁琐程度。
14.可选的,所述联动条与联动槽槽壁之间具有摩擦力。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上下固定柱之间的连接,向上取出固定柱时,位于下方的固定柱能够跟随上方固定柱一同取出。
16.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插接柱上,另一端抵接在安装槽槽壁上,所述插接柱周侧设置有限制块,所述安装槽周侧槽壁连通开设有供限制块滑动的限制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弹簧弹性释放,推动插接柱插入固定槽内,弹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且限制块滑动在限制槽内能够降低插接柱脱离安装槽的可能。
18.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为连接板与连接块,所述连接板对称固定在第二模板面向同组第一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模板顶部靠近同组第二模板的位置开设有供连接板插入的连接槽,所述连接块设置在连接板底部远离第二模板的位置,所述连接槽底部槽壁开设有用于容纳连接块的容纳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连接块卡入容纳槽内,能够实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的相互连接。
20.可选的,所述底座外侧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之间旋转连接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抵接地面的抵接柱,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控制抵接柱翻转角度的控制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抵接柱抵接在地面,地面、地接柱以及底座之
间形成三角支撑结构,使得底座朝抵接柱抵接地面一侧滑动时需要的作用力增大,同时在其余底座、模板的配合下降低底座出现滑动的可能。
22.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为蜗轮与蜗杆,所述蜗轮固定在铰接轴外周侧上,所述蜗杆旋转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旋转蜗杆带动蜗轮旋转,能够带动铰接轴转动,对抵接柱的上下翻转角度进行调整。
24.可选的,所述抵接柱顶部沿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远离铰接轴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插入地面的尖刺部,所述抵接柱上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螺纹连接有与支撑柱同轴设置的支撑螺栓,所述支撑螺栓旋转连接在支撑柱远离尖刺部一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尖刺部插入地面,进一步提升底座朝尖刺部与地面相连接侧滑动时需要的作用力。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模板搭建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模板的数量,使得围拢形成的浇筑空间满足房屋结构的设计需求,当需要浇筑的房屋结构高度不同时无需重新准备新的模板;2.使用时通过抵接柱抵接在地面上,并通过底座、模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底座出现滑动的可能降低。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模板搭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模板搭接完成后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模板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4的c部放大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底座;11、插接槽;111、固定槽;1111、推动条;1112、推动面;12、安装块;121、铰接轴;1211、抵接柱;122、支撑柱;1221、尖刺部;123、支撑块;1231、支撑螺栓;2、模板;21、穿设孔;22、密封槽;23、密封条;3、第一模板;31、连接槽;32、容纳槽;4、第二模板;5、连接组件;51、连接板;52、连接块;6、固定柱;61、安装槽;611、弹簧;612、限制槽;62、插接柱;621、滑动面;622、限制块;63、联动条;64、联动槽;7、进入槽;8、脱离槽;9、控制组件;91、蜗轮;92、蜗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参见图1,建筑模板加固体系包括底座1以及模板2。底座1有多个且首尾相连,相邻底座1之间相互抵接,底座1安装时根据房屋结构的施工设计进行放置,使得底座1之间围拢形成的区域满足待浇筑房屋结构的位置、厚度等要求。
31.参见图1,模板2有多组且上下相邻设置在底座1顶部,施工时根据房屋结构的具体高度确定需要在底座1顶部安装的模板2组数,使得模板2与底座1配合围拢的区域符合房屋
结构的设计需要。
32.参见图1,每组模板2由多个的第一模板3以及多个的第二模板4组成,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之间首尾相连且相互交错设置,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一一对应设置在底座1上且相邻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之间相互抵接。
33.参见图1与图2,模板2设置有连接组件5,用于实现同组相邻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之间的相互连接。连接组件5包括连接板51以及连接块52,连接板51有两个且对称固定在第二模板4面向同组第一模板3的一侧侧壁上,并且连接板51与第一模板3一一对应。第一模板3顶部靠近同组第二模板4的位置开设有连接槽31,连接槽31朝同组相邻第二模板4方向贯穿至第一模板3外,安装时先安装第一模板3,接着将第二模板4从上往下放置,使得连接板51向下插入连接槽31内。连接块52固定在连接板51底部,连接槽31底部槽壁连通开设有容纳槽32,当连接板51抵接在连接槽31底部槽壁上时,连接块52卡入容纳槽32内,实现同组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之间的连接,此时连接板52顶部与第一模板3顶部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34.参见图1与图2,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的底部且靠近边缘位置分别开设有环形结构的密封槽22,底座1、第一模板3以及第二模板4顶部分别固定有与密封槽22相对应的密封条23,当模板2安装在底座1顶部以及上下相邻两组模板2安装时,密封条23卡入密封槽22内,能够降低浇筑时混凝土从模板2与底座1之间以及上下相邻底座1之间的缝隙溢流的可能,同时第一模板3、第二模板4与底座1之间实现连接,使得第一模板3、第二模板4与底座1之间在水平面上出现相互错位滑动的可能降低。
35.参见图1与图2,底座1顶部对称开设有沿竖直向下延伸的插接槽11,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分别开设有与插接槽11相对应且相对准的穿设孔21,当第一模板3与第二模板4安装完成后,模板2与底座1之间的穿设孔21与插接槽11相连通,并且上下相邻模板2之间的穿设孔21相连通。
36.参见图2与图3,底座1与相邻模板2以及上下相邻模板2之间分别设置有固定柱6,用于实现底座1与相邻模板2以及上下相邻模板2之间的连接固定。固定柱6为圆柱状结构,固定柱6能够上下滑动在穿设孔21内且能够插入插接槽11内。
37.参见图2,穿设孔21以及插接槽11的周侧槽壁分别开设有固定槽111,固定槽111在水平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且沿圆周方向延伸成圆弧状,位于穿设孔21孔壁上的固定槽111有多个且分别位于靠近穿设孔21上下两侧孔口的位置,位于插接槽11槽壁上的固定槽111同样位于靠近槽口的位置,底座1的插接槽11与相邻木板下方插接槽11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下相邻两组模板2的相邻两个插接槽11之间的间距相等。
38.参见图3,固定柱6外周侧上下对称开设有两组安装槽61,每组安装槽61有两个且与插接槽11一一对应,安装槽61与固定柱6的中轴线相垂直。固定柱6设置有长条方柱状结构的插接柱62,插接柱62滑动在安装槽61内,插接柱62相对两侧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限制块622,安装槽61相对两侧槽壁分别连通开设有限制槽612,使用时限制块622滑动在限制槽612内,降低插接柱62脱离安装槽61的可能。限制块622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橡胶材质,安装时将限制块622挤压入限制槽612内。
39.参见图2与图3,插接柱62底部外周侧且远离固定柱6中轴线的位置倾斜开设有滑动面621,固定柱6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为弹簧611,弹簧611安装在安装槽61内,弹簧611的
一端抵接在插接柱62靠近固定柱6中轴线一端,弹簧611的另一端抵接在安装槽61槽壁上。当一组模板2安装在底座1顶部后,将固定柱6在穿设孔21上方孔口从上往下向插接槽11滑动,此时穿设孔21孔壁与模板2顶部端面的交界处滑动在滑动面621上,将插接柱62完全推入安装槽61内,使得固定柱6能够向下滑动,直至插接柱62与固定槽111相对准时,弹簧611弹性推动插接柱62插入固定槽111内。固定柱6向下滑动且固定柱6未抵接在插接槽11底部槽壁前,持续向下按压固定柱6,使得插接槽11底部槽壁与穿设孔21孔壁的交界处滑动在滑动面621上,将插接柱62完全推入安装槽61,直至固定柱6向下滑动至抵接在插接槽11底部槽壁上,此时上下两侧的插接柱62分别插入底座1以及相邻模板2的固定槽111内,实现底座1与相邻模板2的连接固定。上下相邻模板2之间连接固定时,按照相同的步骤按压安装固定柱6,直至固定柱6抵接在下方相邻固定柱6的顶部,使得插接柱62插入相邻的固定槽111内,实现上下相邻模板2的连接固定。
40.参见图4与图5,底座1以及模板2分别设置有推动件,推动件为弧形条状结构的推动条1111。推动条1111有多个且与固定槽111一一对应,推动条1111固定在安装槽61内,并且推动条1111朝向固定柱6的一侧侧壁倾斜开设有朝向固定柱6的推动面1112,推动面1112的一侧与固定柱6的距离小于推动面1112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侧与固定柱6之间的距离。当固定柱6安装完成后,插接柱62抵接在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远一侧,当固定柱6旋转时,插接柱62滑动在推动面1112上,此时插接柱62从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远一侧向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近一侧滑动,当插接柱62滑动至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近一侧后继续旋转固定柱6,插接柱62能够滑动到穿设孔21孔壁以及插接槽11(插接槽11在图2中标出)槽壁上,使得固定柱6能够向上滑动取出。
41.参见图4与图5,插接槽11(插接槽11在图2中标出)槽壁与穿设孔21孔壁上分别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进入槽7以及脱离槽8,进入槽7与安装槽61相连通且位于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远一侧,插接柱62向下滑动在进入槽7内时,插接柱62能够顺着进入槽7滑动至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远的一侧;脱离槽8位于靠近推动面1112与固定柱6距离较近一侧,插接柱62从推动面1112滑动到插接槽11槽壁以及穿设孔21孔壁上时,插接柱62进入脱离槽8内,接着固定柱6能够向上取出。使用时能够通过进入槽7以及脱离槽8限制插接柱62的位置,使得固定柱6上下运动时出现旋转的可能降低。
42.参见图3与图5,固定柱6设置有联动件,上下相邻固定柱6之间通过联动件实现联动,有利于降低固定柱6的取出难度。联动件为联动条63,联动条63两个为一组且一组对应一个固定柱6,同组的两个联动条63相互垂直且相互交叉固定在固定柱6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柱6的底部开设有相对应的联动槽64。当上下两个相邻固定柱6相互抵接时,联动条63卡入联动槽64内,并且联动条63的周侧侧壁与联动槽64的槽壁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需要取出固定柱6时,通过扳手等工具夹紧并旋转位于最上方固定柱6的联动条63,使得固定柱6跟随旋转,此时上下相邻固定柱6之间通过联动条63实现联动,使得插接柱62能够运动到脱离槽8内,接着向上拔出固定柱6,上下相邻固定柱6之间通过联动条63同时向上滑动,方便将固定柱6取出。
43.参见图4,模板2安装完成后,模板2的重力作用在底座1上,使得底座1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有利于初步降低底座1在混凝土浇灌时受到冲击而出现滑动的可能。为了进一步降低底座1出现滑动的可能,底座1远离浇灌区域的外侧壁上对称固定有两个安装块
12,两个安装块12之间旋转连接有铰接轴121,铰接轴121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抵接柱1211,抵接柱1211能够上下翻转,使用时通过抵接柱1211抵接在地面上对底座1进行限制,增大底座1朝抵接柱1211与地面抵接处滑动时需要的作用力。
44.参见图6,底座1设置有控制组件9,用于控制抵接柱1211的上下翻转角度。控制组件9包括蜗轮91与蜗杆92,蜗轮91固定在铰接轴121外周侧且靠近其中一个安装块12的位置,底座1外侧壁上下对称固定有两个凸块,蜗杆92旋转连接在凸块上,使得蜗轮91与蜗杆92相啮合。蜗轮91与蜗杆92满足自锁参数,使用时旋转蜗杆92,能够带动蜗轮91旋转,使得铰接轴121旋转带动地接柱上下翻转,直至抵接柱1211抵接在地面时,抵接柱1211、地面以及底座1之间形成三角支撑结构,通过各个形成三角支撑的底座1相互配合,进一步实现降低底座1出现滑动的可能。
45.参见图6,抵接柱1211顶部中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23,支撑块123上螺纹连接有支撑螺栓1231,支撑螺栓1231的螺栓头一侧朝向铰接轴121方向。支撑螺栓1231远离铰接轴121的一侧旋转连接有支撑柱122,支撑柱122远离支撑螺栓1231一侧固定连接有圆锥状结构的尖刺部1221,尖刺部1221的尖刺侧位于远离支撑螺栓1231的一侧。当抵接柱1211抵接在地面上时,旋转支撑螺栓1231,带动支撑柱122朝地面方向运动,直至尖刺部1221刺入地面,能够提升抵接柱1211抵接在地面上的连接强度,有利于降低底座1出现滑动的可能。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模板加固体系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时先将底座1按照设计需要进行安装放置,接着将一组模板2安装放置在底座1顶部,并通过固定柱6进行连接固定,然后将下一组模板2相对应的安装放置在上一组模板2顶部,再通过固定柱6连接固定上下相邻两组模板2,然后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其余模板2的安装,直至底座1以及模板2配合围拢的浇灌区域满足房屋结构的设计需求,最后通过控制抵接柱1211抵接在地面以及尖刺部1221插入地面降低底座1出现滑动的可能即可。整个过程简单,能够根据房屋结构的实际高度需要调整模板2的数量,使得模板2、底座1配合围拢的浇筑区域满足设计需求。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