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9183发布日期:2022-01-29 11:1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


背景技术:

2.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建筑是未来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冬季室外气温低,建筑需要良好的保温来降低室内热量流失;夏季室外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室内降温所需的能耗高。
3.现有技术在建筑物设计时增加了建筑幕墙,建筑幕墙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支承装置与支承结构)组成的、可相对主体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墙;然而现有的建筑幕墙为单一功能的固定墙板,并不能满足建筑物气候适应性的要求,不管室外温度如何、光照强度如何,都只能起到固定地吸收一部分热量和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即当冬季室外气温很低时,建筑幕墙也并不能增加吸收热量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当夏季室外气温很高时,建筑幕墙也并不能减少吸热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导致现有技术中的建筑幕墙不能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来适应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需求,室内温度的调节仍需要耗费较大的能耗,不能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来适应建筑物节能减排的目标,以达到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幕墙为单一功能的固定墙板,不能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来适应建筑物节能减排的目标,以达到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进行建筑表皮的抽拉翻转变换功能的目的,以使建筑表皮能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顺应自然。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包括多个排列设置于建筑物外表面的复合板组件,设置于每一个所述复合板组件的抽拉机构以及与每一个所述抽拉机构相配合的拖拽机构;所述复合板组件包括复合板和滑道组件;所述复合板插接于所述滑道组件,并与所述滑道组件滑动连接,所述复合板包括隔热层和吸热层;所述抽拉机构包括抽拉件、卡合结构和支撑轴;所述抽拉件和所述支撑轴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复合板的两端,所述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抽拉件的端部,能够单方向带动所述抽拉件转动;当所述复合板抽离所述滑道组件后,所述支撑轴与所述滑道组件转动连接,能够支撑所述复合板;所述拖拽机构包括转动部、翻转部、致动结构和移动部;所述转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滑道组件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所述滑道组件转动;所述致动结构与所述翻转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部与所述移动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致动结构与所述抽拉件连接,并且能够在所述移动部的带动下与所述卡合结构插接,并能够在所述翻转部的输出端正向的转动下与所述抽拉件卡合,进而在所述移动部的带动下将所述复合板从所述滑道组件中抽离,同时能够在所述翻转部的输出端反向的转动下带动所述卡合结构反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抽拉件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复合板实现翻转动作。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道组件包括两个滑道和设置于两个所述滑道之
间的连接件;两个所述滑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复合板的上下端,并与所述复合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关于所述支撑轴的轴心线对称设置于所述复合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滑道,两个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侧面之间分别开设有弧形槽,两个所述弧形槽关于所述支撑轴的轴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支撑轴能够插接于两个所述弧形槽之间,并与所述弧形槽转动连接;处于上方的所述滑道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部的输出端。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抽拉件包括抽拉杆和环形阵列设置于所述抽拉杆外侧的多个第一卡块;所述抽拉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复合板背离所述支撑轴的端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卡块之间存在第一间距,所述致动结构能够与多个所述第一卡块卡合;所述抽拉杆背离所述复合板的端部开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内侧面环形阵列设置有多个内齿,所述卡合结构与多个所述内齿卡接。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合结构包括多边形块、插杆和多组棘齿件;所述插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多边形块的侧面,且伸入到所述第一盲孔内;多组所述棘齿件设置于所述插杆背离所述多边形块的端面,每一组所述棘齿件均关于所述插杆的轴心线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棘齿件与多个所述内齿卡接;当所述致动结构与多个所述第一卡块卡合时,所述多边形块插接于所述致动结构。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棘齿件包括棘齿、弹性件和固定块;所述棘齿的齿端伸出所述插杆的端面,所述棘齿背离所述齿端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插杆的端面;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杆的端面;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棘齿和所述固定块之间;所述棘齿的齿端伸入到相邻的所述内齿之间,且与所述内齿的侧面接触连接。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致动结构包括致动柱和多个第二卡块;所述致动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翻转部的输出端,所述致动柱背离所述翻转部的端面向内开设有第二盲孔;多个所述第二卡块环形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二盲孔的内侧面,相邻的所述第二卡块之间存在能够使得所述第一卡块通过的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能够使得所述第二卡块通过;所述第二盲孔的底面向内开设有多边形凹槽,当所述第二卡块通过所述第一卡块后,所述多边形凹槽与所述多边形块插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部的机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建筑物;所述移动部的机体固定连接于地面,所述移动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端与所述翻转部的机体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底端与所述地面滑动连接。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部的行程大于所述复合板的长度。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板还包括储热层;所述储热层设置于所述隔热层和所述吸热层之间。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和控制器均设置于室外;所述温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转动部、翻转部和移动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15.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本技术通过采用了多个间隔排列设置于建筑物外表面的复合板组件,设置于每一个复合板组件的抽拉机构以及与每一个抽拉机构相配合的拖拽机构;设置复合板组件包括复合板和滑道组件;将复合板插接于滑道组件,并与滑道组件滑动连接,进一步设置复合板
包括隔热层和吸热层,整体通过拖拽机构带动抽拉机构将复合板从滑道组件中抽出后进行翻转,实现将复合板的隔热层和吸热层进行位置变换,以最终满足能够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进行复合板隔热层和吸热层的变换进而适应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需求的目的;
17.进一步设置抽拉机构包括抽拉件、卡合结构和支撑轴;将抽拉件和支撑轴分别固定连接于复合板的两端,卡合结构设置于抽拉件的端部,使得通过卡合结构能够实现单方向带动抽拉件转动;
18.当复合板抽离滑道组件后,设置支撑轴与滑道组件转动连接,能够同时支撑复合板,此时通过卡合结构单方向带动抽拉件转动即可带动复合板转动最终实现复合板的翻转动作,避免复合板从滑道组件全部抽出后靠近滑道组件的这一端无定位支撑导致复合板后续翻转动作费力;
19.进一步设置拖拽机构包括转动部、翻转部、致动结构和移动部;将转动部的输出端与滑道组件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滑道组件转动,当需要变换复合板时,首先通过转动部带动滑道组件转动进而带动复合板组件整体相对于建筑物转动并最终转动至与建筑物垂直,方便后续将复合板抽出并进行翻转工作的进行;
20.将致动结构与翻转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翻转部与移动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使得通过移动部的移动带动翻转部移动进而带动致动结构同步移动;将致动结构与抽拉件连接,使得能够在移动部的带动下与卡合结构插接;
21.当致动结构与卡合结构插接后,通过控制翻转部的输出端正向的转动,使得致动结构与抽拉件实现卡合,进一步在移动部的带动下通过致动结构拖拽抽拉件进而将复合板从滑道组件中抽离,实现复合板的抽拉动作;
22.当复合板从滑道组件中抽离后,通过支撑轴与滑道组件的转动连接,同时通过控制翻转部的输出端反向的转动,进而带动致动结构反向转动并带动卡合结构反向转动,进一步通过卡合结构带动抽拉件同步转动,最终带动复合板实现翻转动作;
23.在复合板翻转后,通过控制移动部带动致动结构移动并推动卡合结构和抽拉件,最终将翻转后的复合板重新插入到滑道组件中,然后控制翻转部正向转动,使得致动结构与卡合结构不再卡合,此时由于卡合结构只能单方向带动抽拉件转动,因此抽拉件此时并不转动,即复合板此时并不转动,当致动结构和卡合结构不再卡合后,通过控制移动部带动致动结构整体退出并离开卡合结构和抽拉件,然后控制转动部反向转动,带动复合板组件整体相对于建筑物转动并重新贴合到建筑物的外表面,至此,复合板的隔热层和吸热层的位置变换动作全部完成。
24.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幕墙为单一功能的固定墙板,不能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来适应建筑物节能减排的目标,以达到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进行建筑表皮的抽拉翻转变换功能的技术效果,以使建筑表皮能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顺应自然。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的俯视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组件相对于建筑物垂直时的俯视图;
28.图3为图2中的k向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致动结构在抽拉复合板之前的西北方向的轴测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致动结构在抽拉复合板之前的东北方向的轴测图;
31.图6为图4中致动结构将复合板从滑道中抽离后的轴测图;
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抽拉件和卡合结构装配前的轴测图;
3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合结构的轴测图;
3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棘齿件和内齿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致动结构的轴测图;
3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贴合到建筑物表面时的轴测图;
37.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1-复合板组件;11-复合板;111-隔热层;112-吸热层;113-储热层;12-滑道组件;121-滑道;122-连接件;1221-连接板;1222-弧形槽;2-抽拉机构;21-抽拉件;211-抽拉杆;212-第一卡块;213-第一盲孔;214-内齿;22-卡合结构;221-多边形块;222-插杆;223-棘齿件;2231-棘齿;2232-弹性件;2233-固定块;23-支撑轴;3-拖拽机构;31-转动部;32-翻转部;33-致动结构;331-致动柱;332-第二卡块;333-第二盲孔;334-多边形凹槽;34-移动部;4-建筑物;5-滑块;6-温度传感器;7-感光传感器;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1.参照图1-3、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包括多个排列设置于建筑物4外表面的复合板组件1,设置于每一个复合板组件1的抽拉机构2以及与每一个抽拉机构2相配合的拖拽机构3;复合板组件1包括复合板11和滑道组件12;复合板11插接于滑道组件12,并与滑道组件12滑动连接,复合板11包括隔热层111和吸热层112;抽拉机构2包括抽拉件21、卡合结构22和支撑轴23;抽拉件21和支撑轴23分别固定连接于复合板11
的两端,卡合结构22设置于抽拉件21的端部,能够单方向带动抽拉件21转动;当复合板11抽离滑道组件12后,支撑轴23与滑道组件12转动连接,能够支撑复合板11;拖拽机构3包括转动部31、翻转部32、致动结构33和移动部34;转动部31的输出端与滑道组件12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滑道组件12转动;致动结构33与翻转部3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翻转部32与移动部3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致动结构33与抽拉件21连接,并且能够在移动部34的带动下与卡合结构22插接,并能够在翻转部32的输出端正向的转动下与抽拉件21卡合,进而在移动部34的带动下将复合板11从滑道组件12中抽离,同时能够在翻转部32的输出端反向的转动下带动卡合结构22反向转动,并带动抽拉件21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复合板11实现翻转动作。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建筑物4外界气候发生变化需要对复合板11进行变换时,首先通过控制转动部31转动带动复合板组件1整体相对于建筑物4转动并最终转动至与建筑物4垂直,然后控制移动部34动作,带动翻转部32移动进而带动致动结构33同步移动,使得致动结构33首先与卡合结构22插接,然后控制翻转部32的输出端正向的转动,使得致动结构33与抽拉件21实现卡合,然后控制移动部34后退,在移动部34的带动下通过致动结构33与抽拉件21的卡合实现对抽拉件21的拖拽,进而将复合板11从滑道组件12中抽离,实现复合板11的抽拉动作;当复合板11从滑道组件12中抽离后,此时保证支撑轴23与滑道组件12之间形成转动连接,同时通过控制翻转部32的输出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致动结构33反向转动并带动卡合结构22反向转动,进一步通过卡合结构22带动抽拉件21同步转动,由于此时支撑轴23将复合板11支撑并转动连接在滑道组件12上,因而能够最终带动复合板11实现翻转动作;在复合板11翻转后,通过控制移动部34带动致动结构33移动并推动卡合结构22和抽拉件21,最终将翻转后的复合板11重新插入到滑道组件12中,然后控制翻转部32正向转动,使得致动结构33与卡合结构22不再卡合,此时由于卡合结构22只能单方向带动抽拉件21转动,因此抽拉件21此时并不转动,即复合板11此时并不转动,当致动结构33和卡合结构22不再卡合后,通过控制移动部34带动致动结构33整体退出并离开卡合结构22和抽拉件21,然后控制转动部31转动,带动复合板组件1整体相对于建筑物4转动并重新贴合到建筑物4的外表面,至此,复合板11的隔热层111和吸热层112的位置变换动作全部完成。
42.参照图3-6,滑道组件12包括两个滑道121和设置于两个滑道121之间的连接件122;两个滑道121分别设置于复合板11的上下端,并与复合板11滑动连接;连接件122包括两个连接板1221,两个连接板1221关于支撑轴23的轴心线对称设置于复合板11的两侧,连接板122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滑道121,两个连接板1221相对的侧面之间分别开设有弧形槽1222,两个弧形槽1222关于支撑轴23的轴心线对称设置,支撑轴23能够插接于两个弧形槽1222之间,并与弧形槽1222转动连接;处于上方的滑道121的端部固定连接于转动部31的输出端。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两个连接件122即四个连接板1221,通过设置连接板1221使得两个滑道121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加强了滑道组件12的稳固性,支撑轴23的外径大于复合板11的厚度,支撑轴23随着复合板11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穿过处于右侧的两个弧形槽1222,并在复合板11全部抽拉滑道组件12后,支撑轴23插接于处于左侧的两个弧形槽1222中,并能够与处于左侧的两个弧形槽1222转动连接,方便后续复合板11进行翻转动作时起到有效支撑;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部31选用的电机,将该电机的机体设置在建筑物4的顶端,并且将该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在处于上方的滑道121的侧面,使得通过控制该电机转动进而带动滑道组件12整体的转动。
43.参照图3、5、7,抽拉件21包括抽拉杆211和环形阵列设置于抽拉杆211外侧的多个第一卡块212;抽拉杆211固定连接于复合板11背离支撑轴23的端部;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块212之间存在第一间距,致动结构33能够与多个第一卡块212卡合;抽拉杆211背离复合板11的端部开设有第一盲孔213,第一盲孔213的内侧面环形阵列设置有多个内齿214,卡合结构22与多个内齿214卡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卡块212固定连接在抽拉杆211的端部侧面,致动结构33与多个第一卡块212卡合后,方能拉动抽拉杆211,进而将复合板11拉出。
44.参照图7-9,卡合结构22包括多边形块221、插杆222和多组棘齿件223;插杆222固定连接于多边形块221的侧面,且伸入到第一盲孔213内;多组棘齿件223设置于插杆222背离多边形块221的端面,每一组棘齿件223均关于插杆222的轴心线中心对称设置;棘齿件223与多个内齿214卡接;当致动结构33与多个第一卡块212卡合时,多边形块221插接于致动结构33。本技术实施例中棘齿件223选用一组,即两个棘齿件223关于插杆222的轴心线中心对称设置于插杆222的端面,多边形块221选用矩形块,通过矩形块与致动结构33的插接,实现致动结构33转动的同时带动矩形块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插杆222和两个棘齿件223同步转动,从而通过两个棘齿件223与多个内齿214的卡接配合,实现对抽拉杆211单方向的带动转动动作;本技术实施例中棘齿件223也可以选用两组或多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45.参照图7、8、9,棘齿件223包括棘齿2231、弹性件2232和固定块2233;棘齿2231的齿端伸出插杆222的端面,棘齿2231背离齿端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插杆222的端面;固定块2233固定连接于插杆222的端面;弹性件2232设置于棘齿2231和固定块2233之间;棘齿2231的齿端伸入到相邻的内齿214之间,且与内齿214的侧面接触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插杆222正向转动,设定正向为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则棘齿2231首先随着插杆222顺时针转动,同时棘齿2231背离弹性件2232的侧面被内齿214挤压,进而压缩弹性件2232,使得棘齿2231在顺时针转动的同时持续地拨动每一个内齿214,并不能通过棘齿2231的转动带动抽拉杆211转动,当插杆222反向转动,即设定反向为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此时棘齿2231在逆时针转动的同时,通过棘齿2231的齿端挤压接触的内齿214的侧面,从而同步带动抽拉杆211整体逆时针转动,最终能够带动复合板11逆时针同步转动进行翻转。
46.参照图5、9、10,致动结构33包括致动柱331和多个第二卡块332;致动柱331固定连接于翻转部32的输出端,致动柱331背离翻转部32的端面向内开设有第二盲孔333;多个第二卡块332环形阵列设置于第二盲孔333的内侧面,相邻的第二卡块332之间存在能够使得第一卡块212通过的第二间距,第一间距能够使得第二卡块332通过;第二盲孔333的底面向内开设有多边形凹槽334,当第二卡块332通过第一卡块212后,多边形凹槽334与多边形块221插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卡块332的数量选用四个,第二卡块332的形状、大小和第一卡块212相同,则此时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相等并且大于或等于第一卡块212的长度,通过以上的设置,当四个第二卡块332轴向移动并与四个第一卡块212位置交错时,能够使得四个第二卡块332同时插入到四个第一卡块212之间的第一间距的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二卡块332穿过第一间距的区域,当第二卡块332穿过第一间距的区域后,转动致动柱331即可使得四个第二卡块332与第一卡块212位置不再交错,即在轴向方向上第二卡块332与第一卡块212之间存在正向投影的交集,此时通过抽拉致动柱331,即可通过第二卡块332带动第一卡块212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将抽拉杆211轴向拉动进而将复合板11轴向拉出;多边形凹槽334选用矩形凹槽,当第二卡块332穿过第一间距的区域后,保证矩形块刚好能够插
入到矩形凹槽中,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正向转动致动柱331,即图5或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因为此时矩形块与矩形凹槽已经配合,当正向转动致动柱331时,能够带动矩形块(即多边形块212)同步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插杆222和棘齿2231转动,由于是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因而此时棘齿2231并不会带动内齿214转动,即抽拉杆211此时不会转动,从而能够使得第二卡块332相对于第一卡块212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卡块332转动至与第一卡块212之间存在正向投影的交集时停止转动;当通过致动柱331的轴向移动带动抽拉件21移动并将复合板11从滑道121中全部抽出,并使得支撑轴23插接在左侧的两个弧形槽1222中时,此时控制致动柱331反向转动,即图5或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致动柱331能够带动矩形块(即多边形块212)同步转动,并通过棘齿2231的齿端挤压内齿214,最终带动抽拉杆211逆时针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复合板11转动实现翻转动作。
47.参照图1-3,转动部31的机体固定连接于建筑物4;移动部34的机体固定连接于地面,移动部3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滑块5;滑块5的顶端与翻转部32的机体固定连接,滑块5的底端与地面滑动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移动部34选用推杆电机或液压缸,将推杆电机或液压缸的机体水平固定在地面上,将推杆电机或液压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滑块5,地面设置有滑槽,翻转部32选用电机,将该电机的机体固定连接在滑块5的顶端,通过控制移动部34伸缩即可带动滑块5和翻转部32伸缩,从而同步带动致动结构33伸缩,从而通过致动结构33与抽拉件21的配合最终带动复合板11抽出和推入滑道121中。
48.参照图3,移动部34的行程大于复合板11的长度。
49.参照图12,复合板11还包括储热层113;储热层113设置于隔热层111和吸热层112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考虑到对复合板11吸收的热量的重新利用,因而在隔热层111和吸热层112之间设置了一层储热层113,主要是将吸热层112吸收的热量首先储存在储热层113中,便于对储热层113中储存的热量后期合理地利用,当然在炎热夏季隔热层111也能吸收部分热量,同样也储存在储热层113中等待备用,进一步使得建筑物4节能环保。
50.参照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感光传感器7和控制器8;温度传感器6、感光传感器7和控制器8均设置于室外;温度传感器6、感光传感器7、转动部31、翻转部32和移动部34均与控制器8电性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6、感光传感器7和控制器8,用于监控建筑物4外界的气候变化情况,通过温度传感器6和感光传感器7将感受到的温度和光照数值传送至控制器8,从而通过控制器8控制转动部31、移动部34以及翻转部32的动作,最终实现复合板11的自动抽拉和翻转,更加地智能化。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表皮的自动抽拉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52.在建筑物4外界气候发生变化时,通过温度传感器6和感光传感器7将温度和光照数值传送至控制器8,从而通过控制器8首先控制转动部31转动带动复合板组件1整体相对于建筑物4转动并最终转动至与建筑物4垂直,然后控制移动部34动作,带动翻转部32移动进而带动致动柱331同步移动,使得第二卡块332穿过相邻第一卡块212之间的第一间距的区域,同时矩形块刚好插入到矩形凹槽中,然后控制翻转部32的输出端正向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第二卡块332与第一卡块212之间存在正向投影的交集时停止转动,然后控制移动部34后退,在移动部34的带动下通过第二卡块332与第一卡块212的卡合实现对抽拉杆211的拖拽,进而将复合板11从滑道121中抽离,实现复合板11的抽拉动作;当复合板11从滑道121中
抽离后,此时保证支撑轴23插接在两个弧形槽1222中,同时通过控制翻转部32的输出端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致动柱331反向转动并带动矩形块和插杆222反向转动,进一步带动棘齿2231反向转动并通过棘齿2231的齿端挤压内齿214,最终带动抽拉杆211反向同步转动,由于此时支撑轴23将复合板11支撑并转动连接在两个弧形槽1222中,因而能够最终带动复合板11实现翻转动作;在复合板11翻转后,通过控制移动部34带动致动柱331移动并推动矩形块和抽拉杆211,最终将翻转后的复合板11重新插入到滑道121中,然后再控制翻转部32正向转动一定角度,使得致动柱331带动第二卡块332正向转动并与第一卡块212之间继续形成交错状态,使得在轴向方向上第二卡块332与第一卡块212之间不存在正向投影的交集,在致动柱331正向转动的同时由于棘齿2231的齿端只能单方向带动抽拉杆211转动,因此抽拉杆211此时并不转动,即复合板11此时并不转动,当第二卡块332和第一卡块212重新形成交错状态后,通过控制移动部34带动致动柱331和第二卡块332整体退出并离开第一卡块212、抽拉杆211和矩形块,然后控制转动部31转动,带动复合板组件1整体相对于建筑物4转动并重新贴合到建筑物4的外表面,至此,复合板11的隔热层111和吸热层112的位置变换动作全部完成。
5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5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