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支撑组件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37444发布日期:2022-04-13 17:3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支撑组件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2.夯土墙是我国古代建筑墙体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其可以利用生土筑墙,具有就地取材、可循环利用、加工简便的优点,同时夯土墙具有优化室内热环境,调节室内湿度的特点。目前在我国陕南、川西、福建、青海等地的历史建筑及传统村落中仍可以看到大量采用夯土墙的居民建筑。
3.但是,在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夯土建筑中,因年代久远,夯土墙墙身根部未设置防潮层,或是即使设置了油毛毡防潮层,但油毛毡的使用寿命一般为五十年,因此,目前历史夯土建筑中夯土墙的防潮层大多已无效或损坏,从而引起墙体根部的潮湿、泛碱等水侵性损害,影响历史夯土建筑的安全使用。
4.目前,历史建筑防潮层的修复方法主要是沿墙长度方向,在墙身上钻孔,然后通过注浆孔注入防水浆料、防水剂或是以硅烷为主要成分的膏状憎水剂,注射的防水浆料渗透到粘土砖和通缝中,从而形成防潮层。
5.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采用夯土墙的历史建筑,首先,夯土墙整个墙面整体夯筑,在夯土墙中钻孔会影响夯土墙的整体性,可能导致墙身产生裂缝,从而降低墙体的防水性和耐久性。其次,若在夯土墙中钻孔,并灌注防水浆料等,完成后的墙体风貌将会和原来夯土墙的建筑风貌产生差异,不符合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防潮性能以及保持夯土墙的建筑风貌问题,提供一种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支撑组件。
7.一种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确定砌块层,并将所述砌块层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
9.在所述待抽取砌块的任一端部开设第一通缝,并在所述第一通缝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
10.对所述待抽取砌块的其他面进行开缝处理,并将所述待抽取砌块抽出,形成相应的空洞;
11.在所述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在所述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
12.拆除所述第一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将所述第一通缝进行填补;
13.在与所述待抽取砌块相邻的砌块上开设第二通缝,并在所述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通缝与所述第一通缝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具有通孔;
14.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通缝内灌注防水材料,形成第二防潮层;
15.拆除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对所述第二通缝进行填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钢板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钢板。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板包括第一部和与所述第一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围成空腔。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另一个具有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凹槽,以致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可拆卸连接。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端部,和/或所述凹槽的开口所在的端面上设有磁性部。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垫板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一端与所述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腿的另一端与所述垫板固定连接,所述垫板用于置于地面上。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相同,且所述通孔为所述空腔。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潮层和所述第二防潮层均由防水剂和防水砂浆形成。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在所述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的步骤中,在所述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单侧支模,在所述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
24.上述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先确定砌块层,并将砌块层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在待抽取砌块的任一端部开设第一通缝,并在第一通缝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对待抽取砌块的其他面进行开缝处理,并将待抽取砌块抽出,形成相应的空洞,在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再拆除第一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将第一通缝进行填补,接着在与待抽取砌块相邻的砌块上开设第二通缝,并在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第二通缝与所述第一通缝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支撑组件具有通孔,接着通过通孔,向第二通缝内灌注防水材料,形成第二防潮层,最后,拆除第二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对第二通缝进行填补,从而实现对砌块层进行防潮层的增设或者对已有的防潮层进行修复,通过对待抽取砌块进行间隔设置,且相邻的待抽取砌块之间的砌块采用不同的防潮处理,第一防潮层和第二防潮层形成锯齿形的防潮层,增加水汽的渗流路径,提高防潮效果,此外,通过在夯土墙石砌基础中设置防潮层,依次对砌块层中的每个砌块进行防潮处理,避免破坏夯土墙,保证夯土墙的建筑风貌。
25.一种用于上述夯土墙防潮层施工的支撑组件,包括钢板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钢板。上述支撑组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26.图1为夯土墙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所示的a-a剖视图;
28.图3为步骤s1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3中所示的a-a剖视图;
30.图5为在待抽取砌块开设第一通缝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图5中所示的a-a剖视图;
32.图7为在第一通缝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图7所示的a-a剖视图;
34.图9为图7中所示的第一支撑组件的俯视图;
35.图10为图9中所示第一支撑组件拉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将待抽取砌块抽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图11所示的a-a剖视图;
38.图13为形成第一防潮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图13所示的a-a剖视图;
40.图15为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后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6为图15所示的a-a剖视图;
42.图17为拆除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8为图17所示的a-a剖视图;
44.图19为将第一通缝进行填补后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0为图19所示的a-a剖视图;
46.图21为在待抽取砌块相邻的砌块上开设第二通缝和凹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2为图21所示的b-b剖视图;
48.图23为在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4为图23所示的b-b剖视图;
50.图25为形成第二防潮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6为图25所示的b-b剖视图;
52.图27为拆除第二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对第二通缝进行填补后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8为夯土墙的砌块层上形成锯齿形防潮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5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58.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夯土墙110施工时,一般砌筑一定高度的石砌基础111,然后再在石砌基础上进行夯土墙的整体夯筑。石砌基础111包括多层依次堆砌的砌块层。针对历史夯土建筑中夯土墙无防潮层或防潮层已破损、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夯土墙结构、不影响夯土墙建筑风貌的条件下,进行夯土墙防潮层的修复,从而提高夯土墙根部抵抗水汽侵蚀的能力,避免墙底出现水侵性破坏。
59.具体地,请结合参考图3-图27,一实施例的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0.s10:确定砌块层,并将砌块层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
61.具体地,确定拟施工防潮层的位置,即确定砌块层1111,表示该砌块层需要进行防潮层处理,并将砌块层1111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1112。也就是说,该砌块层1111中每隔一块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1112,两块相邻的待抽取砌块1112之间隔了一块砌块。在该步骤s10中,清理清理夯土墙石砌墙基表面浮土、灰尘,确定砌块层1111,并将砌块层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1112,从而确定了所要增加或者修复的防潮层所在的位置。
62.s20在待抽取砌块的任一端部开设第一通缝,并在第一通缝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
6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表面开设第一通缝,即清理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表面灰缝,并利用铲刀等工具在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表面灰缝表面清理出第一通缝1113,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第一通缝1113贯通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部。
64.接着,在第一通缝1113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从而避免后面对待抽取砌块1112进行抽出时,上部的夯土墙因受力变化产生裂缝。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包括钢板112和支撑件,支撑件与钢板112可拆卸连接,支撑件用于支撑钢板112,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中,钢板112可以为承插钢板,钢板112可以通过螺栓等方式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此外,支撑件置于地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件分别置于室内外地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钢板112包括第一部1121和与第一部112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部1122,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围成空腔1123,如图9所示。从而在后续需要将第一支撑组件进行拆除时,可以从两个方向施力将钢板112拆除。
65.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1121和1122第二部的其中一个具有凸起1124,另一个具有与凸起相适配的凹槽1125,以致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可拆卸连接,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部1121具有凸起1124,第二部1122具有与该凸起1124相适配的凹槽1125为例进行说明,也就是说,第一部1121的与第二部1122相对的端部设有凸起1124,第二部1122的与第一部1121相对的端部开设有凹槽1125,当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相连接时,凸起1124插入凹槽1125中。其中,凸起1124和凹槽1125一一对应,两者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凸起1124和凹槽的数量均为4个,且呈对称分布。进一步地,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上均具有槽,从而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连接时,两者之间形成空腔1123。
66.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凸起1124的端部和凹槽1125的开口所在的端面上设有磁性部。也就是说,凸起1124的靠近第二部1122的端部上,以及第二部1122的具有凹槽的端部上均设有磁性部,从而当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进行拼接时,在磁性部的吸附作用
下成为牢固的整体,即钢板。其中,磁性部可以为片状磁铁。
6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垫板113和支撑腿114,支撑114腿的一端与钢板112可拆卸连接,支撑腿114的另一端与垫板113固定连接,垫板113用于置于地面上,从而使得第一支撑组件更加稳固。
68.请继续参考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组件包括钢板112、垫板113和支撑腿114,且钢板112包括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时,该步骤s20具体为:在清理出的灰缝通缝中插入钢板112,并用小锤水平敲打钢板112使其完全插入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表面的通缝中,然后在钢板112下设置支撑腿114和垫板113,使待抽取砌块1112的上部的夯土墙自重由钢板112、垫板113和支撑腿114传递至室外和室内地面,从而可以避免石材砌块抽取时,上部夯土墙因受力变化产生裂缝。
69.s30:对待抽取砌块的其他面进行开缝处理,并将待抽取砌块抽出,形成相应的空洞。
70.具体地,清理待抽取砌块1112的左右表面以及下表面的灰缝,并用铲刀将灰缝中的砂浆掏空,即对待抽取砌块的其他面进行开缝处理,然后抽出待抽取砌块1112,形成空洞115,如图11和图12所示。
71.s40:在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
72.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抽出待抽取砌块1112,将与空洞115相邻的石材砌块表面清理干净,也就是说,此时,空洞115的上表面为钢板112的下表面,而空洞115的左右表面和下表面为待抽取砌块1112相邻的左、右以及下方的砌块。在空洞115的左表面、右表面及下表面形成第一防潮层116,具体地,可以通过涂刷防水剂和防水砂浆,形成第一防潮层116。
73.接着,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117。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在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单侧支模,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上述步骤可知,钢板112具有空腔1123,从而步骤s40包括:单侧支模,并在进行防潮处理后的空洞中浇筑防水混凝土,由于钢板中间有空腔,可将混凝土浇筑至空洞上部的石材砌块下表面。需要说明的是,钢板112也可以没有空腔,此时,防水混凝土浇筑至钢板112的下表面,在后续将钢板112拆除后,通过防水材料进行处理时,要处理至空洞上部的石材砌块的下表面。
74.s50:拆除第一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将第一通缝进行填补。
75.具体地,待浇筑的防水混凝土初凝,并具有一定强度后,撤去支撑腿114和垫板113,并在夯土墙内外两侧用水平力拉钢板112,使其分解为两块独立的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并缓缓抽出第一部1121和第二部1122,钢板112所占的空间会在浇筑混凝土后的上表面留下缝隙,如图17和图18所示。也就是说,第一通缝中与钢板112的空腔相重叠区域已经浇筑混凝土,而其他区域为缝隙,从而采用防水砂浆修补、填平钢板112在留下的缝隙,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该步骤后,待抽取砌块所在的区域都进行了防潮处理。
76.s60:在与待抽取砌块相邻的砌块上开设第二通缝,并在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第二通缝与第一通缝相对设置,第二支撑组件具有通孔。
77.具体地,请参考图21和图22,清理已经浇筑好防水混凝土相邻的石材砌块上表面的灰缝,并用铲刀在灰缝中清理出第二通缝118。也就是说,在对待抽取砌块进行防潮处理
后,将对与其相邻的砌块进行防潮处理,先在该砌块的上表面上开设第二通缝118,该第二通缝113贯通该砌块的上表面,使得第二通缝与第一通缝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以便形成锯齿形的防潮层,增加水汽的渗流路径,提高防潮效果。
78.接着,在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具有通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包括钢板212和支撑件。请参考图23和图24,在清理出的第二通缝118内插入钢板212,并用小锤水平敲打钢板212使其完全插入第二通缝118中,然后在钢板212下设置支撑腿214和垫板213,使该第二通缝的上部的夯土墙自重由钢板212、支撑腿214和垫板213传递至室外和室内地面,从而可以避免上部夯土墙因受力变化产生裂缝。
7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如上述第一支撑组件具有空腔时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所包含的部件以及各部件的连接、位置关系等均如第一支撑组件中所描述。此时,第二支撑组件的通孔即为第一支撑组件中的空腔。
80.s70:通过通孔,向第二通缝内灌注防水材料,形成第二防潮层。
81.具体地,请参考图25和图26,通过承钢板212中间的通孔向第二通缝内灌注防水剂和防水砂浆的混合物,形成第二防潮层119。
82.s80:拆除第二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对第二通缝进行填补。
83.具体地,待步骤s70中的灌浆料凝固后并具有一定强度后,撤去钢板212的支撑腿214和垫板213,并在夯土墙内外两侧用水平力拉钢板212,使其分解为两块独立的部分,并缓缓抽出两个部分,钢板212所占的空间会在新形成的防潮层中留下缝隙。也就是说,第二通缝中与钢板212的空腔相重叠区域已经形成第二防潮层119,而其他区域为缝隙,从而采用防水砂浆修补、填平钢板212在留下的缝隙,如图27所示。
84.由上述可知,该施工方法可用于修复或者增设防潮层,修复时,可以进行部分修复,此时,可以对砌块层中的部分砌块进行防潮层设置处理,也可以对任一砌块层进行防潮处理。当对部分砌块进行防潮处理时,采用上述施工方法进行即可。若需要对整个砌块层进行防潮修复或者增加防潮层时,可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在夯土墙石砌基础的某一砌块层中形成连续的锯齿状防潮层为止,如图28所示。
8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以第一通缝和第二通缝均开设在砌块的上表面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通缝和第二通缝也可以均开设在砌块的下表面上,其他步骤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6.上述夯土墙防潮层的施工方法,先确定确定砌块层,并将砌块层中相间隔的砌块作为待抽取砌块,在待抽取砌块的任一端部开设第一通缝,并在第一通缝内插设第一支撑组件,对待抽取砌块的其他面进行开缝处理,并将待抽取砌块抽出,形成相应的空洞,在空洞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防潮层后,在空洞内浇筑防水混凝土,再拆除第一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将第一通缝进行填补,接着在与待抽取砌块相邻的砌块上开设第二通缝,并在第二通缝内插设第二支撑组件,第二通缝与所述第一通缝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支撑组件具有通孔,接着通过通孔,向第二通缝内灌注防水材料,形成第二防潮层,最后,拆除第二支撑组件,采用防水材料对第二通缝进行填补,从而实现对砌块层进行防潮层的增设或者对已有的防潮层进行修复,通过对待抽取砌块进行间隔设置,且相邻的待抽取砌块之间的砌块采用不同的防潮处理,第一防潮层和第二防潮层形成锯齿形的防潮层,也就是说,通过间隔抽出夯土墙石砌基础中的石材砌块,并涂刷、灌注防水剂和防水砂浆,在夯土墙石砌基础中
形成锯齿状防潮层,提高夯土墙根部抵抗地面水汽的能力,避免夯土墙根部出现水侵性破坏,即增加水汽的渗流路径,提高防潮效果,此外,通过在夯土墙石砌基础中设置防潮层,依次对砌块层中的每个砌块进行防潮处理,避免破坏夯土墙,保证夯土墙的建筑风貌。该施工方法适用于在采用夯土墙的历史建筑中防潮层的增设或修复,通过增设/修复夯土墙中的防潮层,可以提高夯土墙墙根抗地面水汽侵蚀的能力,避免夯土墙出现水侵性破坏。
87.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包括钢板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钢板。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如上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组件,其所包含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关系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该支撑组件结构简单,还能够在进行夯土墙石砌基础中石材砌块的抽取以及灰缝部位施工防潮层时,可有效避免上部夯土墙由于受力状态的变化而产生裂缝。
8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