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墙体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2.潮湿气候对各类建筑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水分通过墙壁上的缝隙向室内渗透时,将会导致墙体内部的发潮,从而降低热工性能,同时会使基底遭到侵蚀,变得不稳定。
3.目前,墙体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基墙1和设置于基墙1一侧的防水层2,防水层2阻挡水分渗透到基墙1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虽然墙面上设置了防水层,但潮湿气候使得仍有部分水分渗入墙体内,发明人认为湿气会一直存在于墙体内,久而久之对墙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除去墙体内的水分,本技术提供一种除湿墙体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除湿墙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除湿墙体结构,包括基墙和防水层,所述基墙和防水层间隔设置,且基墙和防水层之间形成一个除湿空腔,所述除湿空腔内设有沿基墙靠近防水层一侧面设置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垂直于基墙设置;所述放置板上设有干燥剂。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少量水分从防水层渗入到除湿空腔内,干燥剂对水分进行吸收,使得除湿空腔内保持干燥的状态,从而达到除湿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放置板的两端设有用于安装放置板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沿竖向设置;所述放置板的轴线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穿设于安装板上,且转轴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防水层对应放置板上方开设有用于放入干燥剂的加料口;所述放置板下方设有用于收集干燥剂的收集箱。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剂从加料口加入到放置板上,当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干燥剂时,转动转轴,使得放置板转动,干燥剂从放置板上掉落至收集箱内,再转动转轴使得放置板恢复,再从加料口添加干燥剂,从而实现方便更换除湿空腔内的干燥剂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安装板,且转轴穿过安装板的一端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安装板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电机代替人去转轴转轴,机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13.可选的,所述放置板自基墙的一端朝基墙的另一端倾斜设置,所述放置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挡条,所述挡条设置于放置板的顶面上,且挡条垂直于放置板的轴线设置;所述加料口位于放置板较高一端的上方。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剂从加料口添加至放置板较高的一端,干燥剂沿着放置板均匀设置,并且干燥剂会留在挡条和放置板的夹角之间;即可以将加料口设置成较
小的口径,并且方便添加干燥剂。
15.可选的,所述放置板的下方设有与放置板平行的导板,所述收集箱位于导板的最低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剂从放置板落下来后,沿着导板落入到收集箱内,使得收集箱可设置成较小的形状,方便收集和处理干燥剂。
17.可选的,所述加料口上设有用于阻挡水分从加料口进入到除湿空腔内的防水盖。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水分从加料口进入到除湿空腔内的情况。
19.可选的,所述收集箱拆卸式连接于导板上;所述防水层上开设有用于放入收集箱且与收集箱形状相对应的放箱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箱可拆卸式设置,方便了清理收集箱内的干燥剂。
21.可选的,所述除湿空腔内设有多个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均平行且间隔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放置板,增加除湿空腔的除湿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除湿空腔内设有干燥剂,能够吸收从防水层渗入的水分,使得基墙保持干燥的状态,从而达到除湿的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除湿空腔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相关技术中墙体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基墙;2、防水层;3、除湿空腔;4、放置板;5、干燥剂;6、安装板;7、转轴;8、电机;9、收集箱;10、加料口;11、导板;12、防水盖;13、放箱口;14、通气孔;15、挡条。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除湿墙体结构。参照图1,墙体结构包括基墙1和设置于基墙1一侧的防水层2,防水层2和基墙1间隔设置,使得防水层2和基墙1之间形成一个除湿空腔3。
31.结合图1和图2,除湿空腔3内设有干燥剂5、用于放置干燥剂5的放置板4和两个用于安装放置板4的安装板6,安装板6沿竖向设置且分别设置于基墙1的两端。安装板6的宽度等于防水层2到基墙1的距离,并且安装板6垂直于基墙1设置。两个安装板6之间共设有三个放置板4,并且放置板4相互平行。
32.为了方便添加干燥剂5,在防水层2顶部开设有一个用于加干燥剂5的加料口10,并且使放置板4均沿基墙1的一端朝向基墙1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加料口10则位于放置板4较高的一端的正上方。放置板4上设有多根用于放料的挡条15,挡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于放置板4的侧面上,并且挡条15垂直于轴线设置。
33.干燥剂5从加料口10落入到放置板4调高的一端,并且由于放置板4倾斜设置,使得干燥剂5沿着放置板4一端,且每个挡条15处均存有一定量的干燥剂5。
34.为了方便更换干燥剂5,放置板4内穿设有转轴7,转轴7的轴线与放置板4的轴线重
合,转轴7的一端穿设于一块安装板6上,转轴7的另一端穿设于另一块安装板6上,并且转轴7与两块安装板6均转动连接。并且在放置板4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干燥剂5的收集箱9。
35.为了使放置板4能够正常转动,放置板4的宽度小于基墙1和防水层2之间的距离。干燥剂5可使用硅胶干燥剂5,硅胶干燥剂5吸水后不会出现结块的情况。
36.为了解放人力,转轴7穿过安装板6的一端设有电机8,电机8固定于安装板6上。设有电机8的安装板6与墙边形成一个容置腔,电机8均在容置腔内,且容置腔与除湿空腔3隔绝。由于水分从防水层2渗入后会到容置腔内,故在设有电机8的安装板6上开设有通气孔14,使得容置腔和除湿空腔3内的空气流通,从而使得容置腔内的水分能够被干燥剂5吸收。
37.为了更加方便地收集干燥剂5,在最下方的放置板4的正下方设有导板11,导板11平行于放置板4设置,并且在导板11的最低处设有收集箱9。当放置板4转动后干燥剂5落入到导板11上,干燥剂5再从导板11落入到收集箱9内。导板11最低端的底部和靠近收集箱9的安装板6的底部均设有凹槽,收集箱9两端的顶部设有凸块,凸块位于凹槽内,且凸块与凹槽滑动配合。
38.在防水层2对应收集箱9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放入收集箱9的放箱口13。为了减少水分从加料口10进入到除湿空腔3内,在加料口10处设有与加料口10形状相对应的防水盖12。
3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初始状态,放置板4均与基墙1平行设置;当添加干燥剂5时,先启动最下方的电机8,使最下方的放置板4转动至垂直于基墙1的状态,再往加料口10中加入干燥剂5,干燥剂5之间落入到最下方的放置板4上,干燥剂5沿着放置板4移动,并且在每个挡条15处均留有一部分的干燥剂5;当最下方的放置板4上的干燥剂5添加完成后,启动位于中间的电机8,使位于中间的放置板4转动至垂直于基墙1的状态,干燥剂5又添加于位于中间的放置板4上。以相同步骤在最上方的放置板4上添加干燥剂5。
40.当需要更换干燥剂5时,则启动所有电机8,使所有放置板4转动至平行于基墙1的状态,干燥剂5落入到导板11上,并沿着导板11落入到收集箱9内,完成对干燥剂5的收集。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